前舱上纵梁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93162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前舱上纵梁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前舱上纵梁组件,所述前舱上纵梁包括前舱上纵梁,所述前舱上纵梁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前舱上纵梁包括第一搭接边和第二搭接边;减振器座,所述减震器座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搭接边相连,所述减振器座的侧面与所述第二搭接边相连。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舱上纵梁组件,结构强度高,安全性能好。
【专利说明】
前舱上纵梁组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身制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前舱上纵梁组件。
【背景技术】
[0002]当前汽车行业竞争激烈,各汽车厂商对各自产品品质越来越重视。高品质的产品可以在用户口中形成良好的口碑,从而不断提升品牌形象。
[0003]在车身技术方面,提高车身局部可靠性是提高车身品质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在车身发动机舱结构设计过程中,前舱上纵梁与减振器座的搭接结构是一个设计的难点,该搭接结构将减振器的Z向载荷传递到前舱上纵梁上。现有技术中,该搭接结构处,结构强度有待改进,且在后期道路试验中易出现开裂问题,存在改进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结构强度高的前舱上纵梁组件。
[000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舱上纵梁组件包括:前舱上纵梁,所述前舱上纵梁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前舱上纵梁包括第一搭接边和第二搭接边;减振器座,所述减振器座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搭接边相连,所述减振器座的侧面与所述第二搭接边相连。
[000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舱上纵梁组件,前舱上纵梁与减振器座在第一搭接边以及第二搭接边两处相连,前舱上纵梁对减振器座在Z向和Y向两个方向上进行支撑,即在Z向和Y向上有两个搭接面,很好地将载荷分解为两个方向传递,从而降低每个受力面的应力,使前舱上纵梁组件的结构强度更高,对减振器的支撑更稳定,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有效避免减振器座与前舱上纵梁连接处的断裂,车辆的安全性能得到提高。
[0007]所述第一搭接边与所述第二搭接边相互垂直。
[0008]所述第一搭接边与水平面平行,所述第二搭接边与竖直面平行。
[0009]所述前舱上纵梁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相连且位于所述第二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搭接边和所述第二搭接边均为所述第一板的一部分。
[0010]所述第一板还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开的第一板上搭接边和第一板下搭接边;所述第二板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开的第二板上搭接边和第二板下搭接边,所述第一板上搭接边与所述第二板上搭接边焊接相连且所述第一板下搭接边与所述第二板下搭接边焊接相连,以在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之间限定出纵梁空腔。
[0011]在所述第一板上,所述第一板上搭接边、所述第二搭接边和所述第一板下搭接边从上向下依次设置。
[0012]所述第一板上搭接边、所述第二搭接边和所述第一板下搭接边相互平行。
[0013]所述第一搭接边连接在所述第一板上搭接边与第二搭接边之间。
[0014]所述第一板上搭接边与第二板上搭接边点焊或气体保护焊相连,所述第一板下搭接边与所述第二板下搭接边点焊或气体保护焊相连。
[0015]所述减振器座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搭接边点焊相连,所述减振器座的侧面与所述第二搭接边点焊相连。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舱上纵梁组件的截面图。
[0017]附图标记:
[0018]前舱上纵梁组件100、
[0019]前舱上纵梁1、第一板11、第一搭接边111、第二搭接边112、第一板上搭接边113、第一板下搭接边114、第二板12、第二板上搭接边121、第二板下搭接边122、纵梁空腔13、
[0020]减振器座2、减振器座2的上表面21、减振器座2的侧面22、
[0021]轮罩3。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3]下面参照图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舱上纵梁组件100,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舱上纵梁组件100包括前舱上纵梁I和减振器座2。减振器座2用于支撑减振器。
[0024]减振器座2分别与前舱上纵梁I和轮罩3相连,可以理解的是,车辆可以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开的两个前舱上纵梁组件100。左侧和右侧的前舱上纵梁组件100可以对称设置在车辆的左右两侧。
[0025]如图1所示,前舱上纵梁I沿前后方向延伸,前舱上纵梁I包括第一搭接边111和第二搭接边112,第一搭接边111和第二搭接边112可以沿前后方向延伸。
[0026]减振器座2的上表面21与第一搭接边111相连,从而前舱上纵梁I对减振器座2在上下方向(Z向)上进行支撑,减振器座2的侧面22与第二搭接边112相连,例如,在车辆左侧的前舱上纵梁组件100中,减振器座2的右侧面与第二搭接边112相连,减振器座2的左侧面与左侧的轮罩3相连;在右侧的前舱上纵梁组件100中,减振器座2的左侧面与第二搭接边112相连,减振器座2的右侧面与右侧的轮罩3相连,从而前舱上纵梁I对减振器座2在左右方向(Y向)上进行支撑。
[002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舱上纵梁组件100,前舱上纵梁I与减振器座2在第一搭接边111以及第二搭接边112两处相连,前舱上纵梁I对减振器座2在Z向和Y向两个方向上进行支撑,即在Z向和Y向上有两个搭接面,很好地将载荷分解为两个方向传递,从而降低每个受力面的应力,使前舱上纵梁组件100的结构强度更高,对减振器的支撑更稳定,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有效避免减振器座2与前舱上纵梁I连接处的断裂,车辆的安全性能得到提高。
[0028]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舱上纵梁组件100,通过在两个搭接边处的相连,在不增加新零件的前提下,增大了前舱上纵梁I与减振器座2的接触面积,节约成本的同时,提升了结构强度。
[0029]下面参照图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舱上纵梁组件100的一些具体实施例。
[0030]如图1所示,前舱上纵梁组件100包括前舱上纵梁I和减振器座2,前舱上纵梁I与减振器座2相连,减振器座2用于支撑减振器。
[0031]前舱上纵梁I沿前后方向延伸,如图1所示,前舱上纵梁I包括第一搭接边111和第二搭接边112,第一搭接边111与第二搭接边112也沿前后方向延伸。减振器座2的上表面与第一搭接边111相连,减振器座2的侧面22与第二搭接边112相连。
[0032]可选地,第一搭接边111与减振器座2的上表面21焊接相连,例如通过点焊相连,第二搭接边112与减振器座2的侧面22焊接相连,例如通过点焊相连。第一搭接边111和第二搭接边112的设置,为点焊提供了更多空间,使减振器座2与前舱上纵梁I的接触面积增大,且使减振器的载荷通过减振器座2从Z向和Y向两个方向上传递到前舱上纵梁I上,很好地避免了局部焊点出现应力集中的问题。
[0033]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搭接边111与第二搭接边112相互垂直,由此前舱上纵梁I的造型更简单,加工制造容易。
[0034]优选地,第一搭接边111与水平面平行,第二搭接边112与竖直面平行,这样更好地使减振器的载荷通过减振器座2从Z向和Y向两个方向上传递到前舱上纵梁I上,且前舱上纵梁I结构简单。
[0035]当然,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搭接边111可以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第二搭接边112也可以相对竖直面倾斜设置,只要满足使减振器的载荷通过减振器座2从Z向和Y向两个方向上传递到前舱上纵梁I上即可。
[0036]下面参照图1详细描述前舱上纵梁组件100的结构。
[0037]如图1所示,前舱上纵梁I包括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第一板11与第二板12相连,且第一板11位于第二板12的一侧(如图1中的右侧)。
[0038]其中第一搭接边111和第二搭接边112均为第一板11的一部分。可选地,第一搭接边111、第二搭接边112与第一板11 一体形成,例如一体冲压形成,由此结构简答、制造容易O
[0039]如图1所示,第一板11还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开的第一板上搭接边113和第一板下搭接边114。第二板12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开的第二板上搭接边121和第二板下搭接边122。其中,第一板上搭接边113与第二板上搭接边121相连,例如通过焊接相连,可选地,通过点焊或气体保护焊相连;第一板下搭接边114与第二板下搭接边122相连,例如通过焊接相连,可选地,通过点焊或气体保护焊相连。由此,第一板11与第二板12相连以在第一板11与第二板12之间限定出纵梁空腔13,使得前舱上纵梁I在受到碰撞时,具有更好的吸能效果,且重量轻。
[0040]如图1所示,在第一板11上,第一板上搭接边113、第二搭接边112和第一板下搭接边114从上向下依次设置,即在上下方向上,第二搭接边112位于第一板上搭接边113与第一板下搭接边114之间。如图1所示,第二搭接边112为纵梁空腔13的腔壁一部分。
[0041]为了进一步简化第一板11的结构,方便第一板11的加工制造,第一板上搭接边113、第二搭接边112和第一板下搭接边114可以相互平行。
[0042]优选地,第一搭接边111连接在第一板上搭接边113与第二搭接边112之间,从而构成一个支撑减振器座2的台阶部,使减振器座2与前舱上纵梁I的连接处的结构强度更高。
[0043]进一步地,第二板12的一部分与第一搭接边111搭接,从而此处第二板12的一部分、第一搭接边111、减振器座2的上表面三板层叠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减振器座2与前舱上纵梁I在第一搭接边111处的连接强度。
[0044]优选地,各边之间的连接处圆弧过渡,防止应力集中。
[0045]简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舱上纵梁组件100,通过在前舱上纵梁I上设置第一搭接边111和第二搭接边112,实现在Z向和Y向,两个方向上同时与减振器座2相连,以便减振器的载荷通过减振器座2从Z向和Y向分解传递到前舱上纵梁I,降低每个受力面的应力,有效改善前舱上纵梁I的结构强度。此外,通过减振器座2与前舱上纵梁I在两个搭接边处相连,增大了减振器座2与前舱上纵梁I的接触面积,有效改善了由于减振器座2加工工艺局限,导致的减振器座2与前舱上纵梁I接触面积小,焊点易应力集中,易开裂的问题。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舱上纵梁组件100,结构强度高、安全性能好。
[004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4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48]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4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5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0051]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主权项】
1.一种前舱上纵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舱上纵梁,所述前舱上纵梁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前舱上纵梁包括第一搭接边和第二搭接边; 减振器座,所述减振器座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搭接边相连,所述减振器座的侧面与所述第二搭接边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舱上纵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搭接边与所述第二搭接边相互垂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舱上纵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搭接边与水平面平行,所述第二搭接边与竖直面平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舱上纵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上纵梁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相连且位于所述第二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搭接边和所述第二搭接边均为所述第一板的一部分。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舱上纵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还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开的第一板上搭接边和第一板下搭接边;所述第二板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开的第二板上搭接边和第二板下搭接边,所述第一板上搭接边与所述第二板上搭接边焊接相连且所述第一板下搭接边与所述第二板下搭接边焊接相连,以在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之间限定出纵梁空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舱上纵梁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板上,所述第一板上搭接边、所述第二搭接边和所述第一板下搭接边从上向下依次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舱上纵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上搭接边、所述第二搭接边和所述第一板下搭接边相互平行。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舱上纵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搭接边连接在所述第一板上搭接边与第二搭接边之间。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舱上纵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上搭接边与第二板上搭接边点焊或气体保护焊相连,所述第一板下搭接边与所述第二板下搭接边点焊或气体保护焊相连。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前舱上纵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座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搭接边点焊相连,所述减振器座的侧面与所述第二搭接边点焊相连。
【文档编号】B62D25/00GK205686477SQ201620307439
【公开日】2016年11月16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3日 公开号201620307439.3, CN 201620307439, CN 205686477 U, CN 205686477U, CN-U-205686477, CN201620307439, CN201620307439.3, CN205686477 U, CN205686477U
【发明人】陈世兴
【申请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