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舱用通风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56973阅读:1570来源:国知局
一种船舱用通风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通风筒的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船舱用通风筒。



背景技术:

随着船舶工程的技术日益进步,人们对船舶内部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一般来说,船舱位于船舶内部,需要风机将空气从设置在甲板上的通风筒通过船舱内,以维护船舱内的空气循环,提高环境质量。

目前,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菌型通风筒,菌型通风筒以其外形而命名,其通常包括风筒与风帽,风帽底部与风筒间的间隙形成进风口,外部空气经底部进风口向上进入风帽内,后转向向下经风筒进入船舱内。CB/T295-1999上的菌型通风筒帽顶为圆形结构,占用空间较大,而现阶段大型集装箱船货仓通风处的位置通常比较狭长,圆形的菌型通风筒布置不下,若将其径向尺寸减小,则通风面积也随之变小,影响空气进入,而且,圆形风帽无法合理有效的利用通风处的狭长空间,难以最大限度的增加通风口的面积。

此外,在风浪较大的情况下,需要人员手动的关闭通风筒,而由于现阶段的菌型通风筒设置位置的限制,不利于人员的通过,且在恶劣环境下对人员的安全也造成一定影响,因此,一种无须人员手动关闭的通风筒亟待出现。

鉴于以上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新型的通风筒结构,有效利用狭长的空间,更大限度的增加通风口的面积,保证船舱内的空气质量,同时方便通风筒的关闭与开启。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船舱用通风筒,通过将风帽设置为矩形结构,有效利用通风处狭长的空间,更大限度的增加通风口的面积,保证船舱内的空气质量,同时,通过采用电动驱动机构控制通风筒的开启与关闭,无需人员手动操作,方便、安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出的一种船舱用通风筒,包括风筒与罩设于风筒顶部的风帽,所述风筒固定设置于船舱顶部上,所述风筒为圆形结构,所述风帽为矩形结构,所述风筒顶部部分伸入所述风帽内部,且所述风筒侧壁与风帽间存在间隙,该间隙用以形成底部通风口,所述风帽四周均设有开口,该开口用以形成侧壁通风口,所述侧壁通风口上覆盖有挡水板百叶窗,所述挡水板百叶窗凸出风帽外侧设置。

优选的,所述挡水板百叶窗外部设置有一框架,所述框架四周设置有法兰边,所述挡水板百叶窗通过所述法兰边与风帽外壁连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框架顶部倾斜向上延伸与风帽顶部衔接,形成倾斜引流面。

优选的,所述风帽内部中心位置处转动设置有一螺杆,所述螺杆上转动设置有一防水盖板,所述防水盖板设置于风筒的上方,并通过一驱动机构带动上下移动以密闭或打开风筒。

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手动驱动机构与电动驱动机构,螺杆顶部伸出风帽设置,所述手动驱动机构为设置于螺杆顶部的转动手轮;所述电动驱动机构包括设置于螺杆一侧的电机与涡轮,所述涡轮与螺杆啮合,所述电动驱动机构设置于防水盖板的下方。

优选的,所述电动驱动机构通过一控制器控制,所述防水盖板上设置有一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防水盖板转动下落与风筒顶部接触后,电机停转。

优选的,所述防水盖板中部高于边缘设置,形成一锥柱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风筒内部设置有一转轴,所述转轴上设置有一风叶轮。

优选的,所述底部通风口与侧壁通风口处均设置有防虫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船舱用通风筒的优点是:

通过将风帽设置为矩形结构,有效利用通风处狭长的空间,更大限度的增加通风口的面积,保证船舱内的空气质量。

通过采用电动驱动机构控制通风筒的开启与关闭,无需人员手动操作,方便、安全。

在防水盖板关闭风筒后,为了防止进入风帽内的水经防水盖板中部进入风筒内,因此将防水盖板中部高于边缘设置,形成一锥柱型结构,可及时的将水向下引流,避免漏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菌型通风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通风筒的主视图。

图3为实施例1中通风筒的俯视图。

图4为实施例2中通风筒的主视图。

图中的数字或字母所代表的相应部件的名称:

1、风筒 2、风帽 3、底部通风口 4、侧壁通风口 5、挡水板百叶窗 6、框架 7、引流面 8、螺杆 9、防水盖板 10、手轮 11、电机 12、涡轮 13、转轴 14、风叶轮 15、防虫网

具体实施方式

正如背景技术部分所述,现有的菌型通风筒占用空间较大,而现阶段大型集装箱船货仓通风处的位置通常比较狭长,圆形的菌型通风筒布置不下,且在风浪较大的情况下,需要人员手动的关闭通风筒,而由于现阶段的菌型通风筒设置位置的限制,不利于人员的通过,且在恶劣环境下对人员的安全也造成一定影响。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船舱用通风筒,通过将风帽设置为矩形结构,有效利用通风处狭长的空间,更大限度的增加通风口的面积,保证船舱内的空气质量,同时,通过采用电动驱动机构控制通风筒的开启与关闭,无需人员手动操作,方便、安全。

下面将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一并参见图2、图3,如图所示,一种船舱用通风筒,包括风筒1与罩设于风筒1顶部的风帽2,风筒1固定设置于船舱顶部上,风筒1为圆形结构,风帽2为矩形结构,这样在不改变风筒结构形式的情况下,仅仅通过采用矩形结构的风帽替换原有的圆形风帽,有效利用通风处狭长的空间,更大限度的增加通风口的面积,保证船舱内的空气质量。

风筒1顶部部分伸入风帽2内部,这样一方面可保证风筒完全被风帽罩设,避免雨水进入风筒,另一方面,风筒顶部高于风帽底部,也防止在风浪较大而风筒未及时关闭时,水流自风帽与风筒间的底部间隙进入风筒内。风筒伸入风帽内的高度可根据通风需要而设定。

风筒1侧壁与风帽2间存在间隙,该间隙用以形成底部通风口3,风帽2四周均设有开口,该开口用以形成侧壁通风口4,由于通风处为狭长空间,在保证风筒不变的情况下,风帽尺寸相对减小,这样底部通风口的面积减小,通风效果差,因此为了改变该状况选择在风帽四周也开设通风口,最大限度的增加通风口的面积。

侧壁通风口4处上覆盖有挡水板百叶窗5,挡水板百叶窗5凸出风帽外侧设置。通过将挡水板百叶窗设置在外部,方便将其安装固定在侧壁通风口处,拆装、维护方便。而且挡水板百叶窗具有防水滴的功能,可除海上的盐雾。

挡水板百叶窗5外部设置有一框架6,框架6四周设置有法兰边(未示出),挡水板百叶窗5通过法兰边与风帽2外壁连接固定。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将挡水板百叶窗直接嵌设在侧壁通风口内,具体方式不做限制。

优选的,风帽2内部中心位置处转动设置有一螺杆8,螺杆8上转动设置有一防水盖板9,防水盖板9设置于风筒1的上方,并通过一驱动机构带动上下移动以密闭或打开风筒。驱动机构包括手动驱动机构与电动驱动机构,螺杆8顶部伸出风帽2设置,手动驱动机构为设置于螺杆8顶部的转动手轮10,一般情况下可选择人员手动转动手轮以调节防水盖板升降来实现通风以及通风通道大小的调整。电动驱动机构包括设置于螺杆8一侧的电机11与涡轮12,涡轮12与螺杆8啮合,通过电机带动涡轮转动继而带动螺杆转动实现防水盖板的升降。在风浪较大的情况下,可通过电动控制防水盖板下降以关闭风筒,避免水流进入风筒,同时也避免人员恶劣天气外部作业的风险。

优选的,电动驱动机构设置于防水盖板的下方。在防水盖板关闭风筒的同时也将电机等组件罩设住,防止电机受损。

电动驱动机构通过一控制器(未示出)控制,防水盖板9上设置有一传感器(未示出),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防水盖板9转动下落与风筒1顶部接触后,电机停转。其中该传感器可为设置于防水盖板与风筒接触部位的压力传感器,通过防水盖板的下降与风筒接触压紧,在此过程中压力逐渐增加至设定值,此时传感器反馈防水盖板到位信号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电机停转。其中还可选择不设置手动驱动机构,此时螺杆不需伸出风帽设置,防止水流自风帽顶部中间间隙漏入风筒内。

防水盖板9上与风筒1连接位置处设置有凹槽(未示出),凹槽内对应设置密封件,风筒顶部边缘卡入该凹槽内实现密封。

底部通风口3与侧壁通风口4处均设置有防虫网15,避免蚊虫、鼠蚁进入舱内。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框架6顶部倾斜向上延伸与风帽顶部衔接,形成倾斜引流面7,可及时的引流顶部的水流,减少雨水对风筒的影响。

防水盖板9盖于风筒1上之后,风浪大时,水会经底部通风口与侧壁通风口进入到风帽内,而为了及时的引流排水,优选的,将防水盖板9中部高于边缘设置,形成一锥柱型结构,防止防水盖板顶部积水。

此外,为了进一步的增加通风效果,实现舱内换气的目的,优选的风筒1内部设置有一转轴13,转轴13上设置有一风叶轮14。风叶轮14可通过一电机驱动进行通风换气,提高舱内空气质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船舱用通风筒,通过将风帽设置为矩形结构,有效利用通风处狭长的空间,更大限度的增加通风口的面积,保证船舱内的空气质量。通过采用电动驱动机构控制通风筒的开启与关闭,无需人员手动操作,方便、安全。

在防水盖板关闭风筒后,为了防止进入风帽内的水经防水盖板中部进入风筒内,因此将防水盖板中部高于边缘设置,形成一锥柱型结构,可及时的将水向下引流,避免漏水。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