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舷侧挂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58058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合式舷侧挂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登船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合式舷侧挂梯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码头船舶登船大都使用固定登船塔或者采用一种针对固定船型的挂梯,来使人员上下船。上述两者上下船的方式存在着以下问题:

采用固定登船塔上下船时,需要将固定登船塔的位置固定,这就导致固定登船塔位置会与船舶甲板面上的设备产生冲突或船舶无法停靠在固定登船塔的位置处而导致固定登船塔无法使用,无法使人员上下船。

而采用固定长度的挂梯上下船,该挂梯只能针对固定大小类型的船舶,其他大小类型的船舶则无法使用,且挂梯只能针对外板护舷高于甲板面的船舶使用,当船舶的外板护舷与甲板面平齐时则无法使用,且挂梯的转动轴承不方便加油保养,经常发生卡死的情况,造成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式舷侧挂梯装置,以解决现有固定登船塔或挂梯无法实现人员上下船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组合式舷侧挂梯装置,包括登船梯下平台和与其呈夹角设置的登船梯,所述登船梯下平台固定设置,其上设置有可沿所述登船梯下平台的长度方向移动的登船梯小车,所述登船梯的一端与所述登船梯小车转动连接,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登船塔组件,所述登船塔组件上端处连接有甲板面过梯,所述甲板面过梯未连接所述登船塔组件的一端搭设在船舶的甲板面上。

作为优选,所述登船塔组件包括一个登船塔,所述登船塔上端处连接所述甲板面过梯,所述登船塔下端处与所述登船梯转动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登船塔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层叠设置的登船塔,位于上端的登船塔上端处连接所述甲板面过梯,位于下端的登船塔下端处与所述登船梯转动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登船塔组件下端处固定安装有登船梯上平台,所述登船梯未连接所述登船梯小车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登船梯上平台。

作为优选,所述船舶上设有外板护舷,且所述外板护舷的上端面高于所述甲板面时,所述甲板面上焊接有吊码,所述登船塔组件上端设有吊耳,所述吊耳卡接在所述外板护舷上,且所述吊耳与所述吊码之间连接有保险钢丝绳。

作为优选,所述船舶上设有外板护舷,且所述外板护舷的上端面与所述甲板面平齐,同时所述甲板面上焊接有导缆桩时,所述登船塔组件上端设有吊耳,所述吊耳与所述导缆桩的导缆孔之间连接有受力钢丝绳以及保险钢丝绳。

作为优选,所述船舶上未设置外板护舷时,所述甲板面上焊接有吊码,所述登船塔组件上端设有吊耳,所述吊耳与所述吊码之间连接有受力钢丝绳以及保险钢丝绳。

作为优选,所述登船梯下平台下方设有若干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有配重压铁。

作为优选,所述登船梯下平台的一端设有下平台上下梯。

作为优选,所述登船梯上平台与所述登船梯转动连接的旋转轴以及所述登船梯小车与所述登船梯转动连接的旋转轴的两端均设有轴承,且两个旋转轴上均开设有注油孔。

本实用新型通过能够滑动的登船梯小车和随登船梯小车移动的登船梯,能够使得登船塔组件避开船舶甲板面上的设备,进而使人员能够上下船。而且能够适用不同大小类型的船舶,且能够适用具有外板护舷和不具有外板护舷的船舶。通过登船梯两侧分别转动连接登船塔组件以及登船梯小车,能够根据船舶高度进行登船塔组件位置的调节,以配套该高度的船舶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组合式舷侧挂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登船梯上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2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B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登船塔组件与一种船舶配合使用时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登船塔组件与第二种船舶配合使用时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登船塔组件与第三种船舶配合使用时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一种组合式舷侧挂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另一种组合式舷侧挂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登船梯下平台;2、登船梯小车;3、登船梯;4、登船塔组件;5、甲板面过梯;6、甲板面;7、登船梯上平台;8、外板护舷;9、吊码;10、保险钢丝绳;20、受力钢丝绳;30、导缆桩;11、支撑架;12、配重压铁;13、下平台上下梯;31、长梯;32、护栏;33、限位卡接件;41、登船塔;42、吊耳;71、第一旋转轴;72、第一轴承;73、第一注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组合式舷侧挂梯装置,包括登船梯下平台1、登船梯小车2、登船梯3以及登船塔组件4,其中:

上述登船梯下平台1固定设置在码头地面或者较低船舶甲板面6上,该登船梯下平台1沿长度方向上设有滑轨(图中未示出),上述登船梯小车2滑动设置在滑轨上。在登船梯下平台1的下方设有若干支撑架11,在每个支撑架11上均设有配重压铁12,用于实现登船梯下平台1能够稳定固定在码头地面或者较低船舶甲板面上,防止登船梯下平台1出现倾斜晃动等现象发生,避免产生安全事故。

本实施例中,在登船梯下平台1的一端设有下平台上下梯13,通过该下平台上下梯13,操作人员能够从下平台上下梯13行走至登船梯下平台1上,或者从登船梯下平台1上经下平台上下梯13行走至码头地面或者较低船舶的甲板面上。

上述登船梯小车2滑动设置在登船梯下平台1上,具体是滑动设置在登船梯下平台1的滑轨上,该登船梯小车2一端转动连接于上述登船梯3,且其与登船梯3的转动连接的旋转轴(图中未示出)的两端设有轴承(图中未示出),在该旋转轴上设有注油孔(图中未示出)。通过设置注油孔,能够避免旋转轴以及轴承之间发生卡死的情况,而且不需要人工进行加油保养,保证了轴承和旋转轴的使用寿命,也就避免出现登船梯小车2损坏造成安全事故的情况发生。

上述登船梯3与登船梯下平台1之间呈夹角设置,且该登船梯3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登船梯小车2,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登船塔组件4,具体的,在登船梯3上设有行走用的长梯31,在长梯31的两侧设有护栏32,当使用整个组合式舷侧挂梯装置时,上述登船梯3倾斜设置,操作人员能够经过该登船梯3以及登船塔组件4上下船。

本实施例中,上述登船塔组件4包括一个登船塔41,该登船塔41的上端处连接有甲板面过梯5,该甲板面过梯5未连接登船塔41的一端搭设在船舶的甲板面6上,上述登船塔41的下端处与登船梯3转动连接。通过登船塔组件4的结构设置,能够使得登船梯3转动连接于登船塔41的下端处,操作人员能够通过登船梯3上至登船塔41处,并最终经甲板面过梯5上到船舶的甲板面6上。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在上述登船塔41的下端处固定安装有登船梯上平台7,该登船梯上平台7安装在登船塔41下端处的一角落处,上述登船梯3未连接登船梯小车2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登船梯上平台7。而且上述登船梯3未连接登船梯小车2的一端设有限位卡接件33(图4所示),通过该限位卡接件33,能够将登船梯3连接登船梯上平台7的一端进行限位卡接,以避免登船梯3与竖直平面之间的倾斜角度过小,造成操作人员无法登上登船梯3。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可参照图2和图3,上述登船梯上平台7与登船梯3转动连接的第一旋转轴71的两端设有第一轴承72,且在第一旋转轴71上开设有第一注油孔73,通过该第一注油孔73,能够避免第一旋转轴71以及第一轴承72之间发生卡死的情况,保证了第一轴承72和第一旋转轴71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上述登船塔组件4能够适用于不同大小类型的船舶使用,具体的,能够和至少以下三种类型的船舶配套使用:

1、如图5所示,当船舶上设有外板护舷8且外板护舷8上端面高于船舶的甲板面6时,可以在甲板面6上焊接吊码9,在登船塔组件4的上端固定连接吊耳42,该吊耳42卡接在外板护舷8上,且吊耳42与吊码9之间连接有保险钢丝绳10。通过该种连接方式,能够使得登船塔组件4与该种类型的船舶的甲板面6之间得到有效连接,随后再将甲板面过梯5设置在登船塔组件4上端和甲板面6之间,即可实现操作人员上下船的目的。

2、如图6所示,当船舶上设有外板护舷8且外板护舷8上端面与甲板面6平齐,同时船舶的甲板面6上焊接有导缆桩30时,可以在登船塔组件4的上端设置吊耳42,该吊耳42与导缆桩30的导缆孔之间连接有受力钢丝绳20以及保险钢丝绳10。由于该类型的船舶的外板护舷8上端面与甲板面6平齐,这就导致登船塔组件4上的吊耳42无法卡接外板护舷8,因此,通过两条钢丝绳来实现登船塔组件4与甲板面6的连接,具体就是在吊耳42与导缆桩30的导缆孔之间连接受力钢丝绳20,并辅助安装保险钢丝绳10,即可实现两者的连接。随后再将甲板面过梯5设置在登船塔组件4上端和甲板面6之间,即可实现操作人员上下船的目的。

3、如图7所示,当船舶上未设置外板护舷时,此时可在甲板面6上焊接吊码9,再登船塔组件4上端设置吊耳42,在吊耳42与吊码9之间连接受力钢丝绳20以及保险钢丝绳10。由于该类型的船舶没有外板护舷,因此,需要通过两条钢丝绳来实现登船塔组件4与甲板面6的连接,随后再将甲板面过梯5设置在登船塔组件4上端和甲板面6之间,即可实现操作人员上下船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三种类型的船舶,来说明本实施例登船塔组件4能够适用于不同大小类型的船舶,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登船塔组件4并不仅限于与上述三种类型的船舶配套使用,也可以与其他类型的船舶配套使用。

本实施例通过上述结构,能够使得登船塔组件4避开船舶甲板面6上的设备,进而使人员能够上下船,而且能够适用不同大小类型的船舶。通过登船梯3两侧分别转动连接登船塔组件4以及登船梯小车2,能够根据船舶高度进行登船塔组件4位置的调节,以配套该高度的船舶使用。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本实施例的上述登船塔组件4包括至少两个层叠设置的登船塔41,具体的,可参照图8和图9,图8显示了包括两个登船塔41的组合式舷侧挂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9显示了包括三个登船塔41的组合式舷侧挂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的,当上述登船塔组件4包括至少两个层叠设置的登船塔41时,具体的,至少两个层叠设置的登船塔41之间采用螺栓连接。位于上端的登船塔41的上端处连接甲板面过梯5,位于下端的登船塔41的下端处与登船梯3转动连接。且登船梯上平台7固定安装在位于下端的登船塔41上,且具体安装在位于下端的登船塔41的一角落处。

本实施例中,当本实施例的登船塔组件4与实施例一举例的三种类型的船舶连接时,是将位于上端的登船塔41与上述三种类型的船舶连接,连接方式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再赘述。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