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海面防台风的船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79983发布日期:2019-01-19 00:18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海面防台风的船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船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海面防台风的船体。



背景技术:

船体俗称“壳体”或“船壳”,是由一系列板材和骨架(简称“板架”)所组成的。板材和骨架间,相互连接又互相支持。骨架是壳体的支撑件,既提高了壳板的强度与刚度,又增强了板材的抗失稳能力。船体由龙骨、旁龙骨、龙筋、肋骨、船首柱、船尾柱等构件组成。实际船舶的船体结构是十分复杂的,而舰船模型的船体结构简单。

当船体在海面上遇到台风时,大多是通过抛锚对对船体进行固定和稳定,导致台风在刮向船体时,船体极易出现晃动的情况,严重的会出现翻船的情况,进而导致不必要的经济费用和人员的损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海面防台风的船体,旨在解决当船体在海面上遇到台风时,大多是通过抛锚对对船体进行固定和稳定,导致台风在刮向船体时,船体极易出现晃动的情况,严重的会出现翻船的情况,进而导致不必要的经济费用和人员的损害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海面防台风的船体,包括船体组件和防风组件,所述船体组件包括控制室、船身和甲板,所述甲板安装于所述船身的上表面,并与所述船身相适配,所述控制室安装于所述甲板的上表面,并位于所述船身的船尾处,

所述防风组件包括支撑板、斜风板、机箱、电机、底座、锚机柱、船锚和绳索,所述支撑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斜风板,所述支撑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甲板,所述船身的船头和船尾处均设有所述机箱,所述机箱的内部设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锚机柱传动连接,且所述机箱通过所述底座固定连接于所述甲板,所述绳索的一端套设于所述锚机柱,所述绳索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船锚,所述电机与所述船身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防风组件还包括紧固螺栓,所述支撑板通过所述紧固螺栓螺接于所述斜风板。

优选的,所述斜风板由多个板块组成,每个板块之间相互叠加,并呈梯形递增。

优选的,所述斜风板呈倾斜摆放,且每个所述支撑板位于每个板块的衔接处。

优选的,当所述斜风板的长度小于两百米时,所述斜风板与所述甲板之间的夹角在35度至40度以内,当所述斜风板的长度大于两百米时,所述斜风板与所述甲板之间的夹角在40度至50度以内。

优选的,所述船身的船头和船尾处均有三个所述绳索,并沿所述支撑板对称分布。

优选的,位于所述船身船头处共设有四个所述船锚,其中一个所述绳索的一端设有两个所述船锚,另外两个所述绳索一端均设有一个所述船锚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甲板和所述斜风板之间形成三角形。

优选的,所述控制室与远程终端连接,用于通过远程终端获取海上的台风情况。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的数量设有多个,且每个所述支撑板之间等距分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一种基于海面防台风的船体,通过斜风板、支撑板和船锚,在船身的船头和船尾均设有多个船锚,利用多个船锚的抛下,对船身进行固定,并且,当台风吹向船体时,利用斜风板的倾斜设置,对吹向船体的风力进行牵引,将风力在斜风板的作用下吹向船体的上方,并且,通过支撑板对斜风板的支撑,使斜风板在承受风力时不会出现倒塌的现象,避免了台风对船体的影响,减少了对船体和人员的造成的危险。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斜风板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机箱内部示意图;

图中:1-船体组件、11-控制室、12-船身、13-甲板、2-防风组件、21-支撑板、22-斜风板、23-机箱、24-紧固螺栓、25-电机、26-底座、27-锚机柱、28-船锚、29-绳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3,本发明提供一种方案:一种基于海面防台风的船体,包括船体组件1和防风组件2,船体组件1包括控制室11、船身12和甲板13,甲板13安装于船身12的上表面,并与船身12相适配,控制室11安装于甲板13的上表面,并位于船身12的船尾处,

防风组件2包括支撑板21、斜风板22、机箱23、电机25、底座26、锚机柱27、船锚28和绳索29,支撑板2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斜风板22,支撑板2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甲板13,船身12的船头和船尾处均设有机箱23,机箱23的内部设有电机25,电机25的输出端与锚机柱27传动连接,且机箱23通过底座26固定连接于甲板13,绳索29的一端套设于锚机柱27,绳索29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船锚28,电机25与船身12电性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海上发生台风时,远程终端对该台风情况进行监控,需要理解的时,该远程终端即为台风监控中心,由于控制室11与该远程终端连接,海事人员可以通过控制室11查询台风检测中心的台风情况,该台风情况包括对台风的风力大小、覆盖范围以及风向等,控制室11可得到完整的台风情况,并且,本发明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多个船体之间的相互配合,并且根据风力的大小不同,选择不同数量的船体,并且每个船体之间的间距应控制在一米至三米以内,防止船体之间出现相互碰撞的情况,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费用的损失。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台风出现时,将多个船体进同一直线的排列,多个斜风板22之间间接形成斜风墙,当船体的位置寻找后,开启船身12船尾和船头的多个电机25,随后通过电机25的工作,使电机25的输出端带动锚机柱27开始转动,由于绳索29套设于锚机柱27上,随着锚机柱27的转动,使绳索29逐渐脱离锚机柱27,进而绳索29开始拉长,由于绳索29的另一端设有船锚28,随着绳索29的不断拉长,船锚28不断的沉入海内,直至船锚28沉入海底即可,通过船锚28的抛下,对船身12的船头和船尾进行固定,避免在台风的影响下出现发大幅度晃动和翻船的情况,当台风来临时,风力吹向船身12时,利用斜风板22的倾斜设置,对吹向船身12的风力进行牵引,将风力在斜风板22的作用下吹向船身12的上方,并且,通过支撑板21对斜风板22的支撑,使斜风板22在承受风力时不会出现倒塌的现象,将台风经过之后,在机箱23、甲板13和支撑下,通过电机25和锚机柱27将船锚捞起即可。

进一步的,防风组件2还包括紧固螺栓24,支撑板21通过紧固螺栓24螺接于斜风板22。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支撑板21和斜风板22进行衔接,在使用的过程中,首先,将支撑板21与对准斜风板22上的螺孔处,再通过紧固螺栓24将支撑板21螺接在斜风板22上,对支撑板21进行固定,进而通过支撑板21低斜风板22进行支撑。

进一步的,斜风板22由多个板块组成,每个板块之间相互叠加,并呈梯形递增。

在本实施方式中,斜风板22类似梯田的递增形状,当风力在吹向斜风板22上的时,通过斜风板22上递增的形式,使斜风板22的强度更高,并且能够承受风力更大的台风。

进一步的,斜风板22呈倾斜摆放,且每个支撑板21位于每个板块的衔接处;当斜风板22的长度小于两百米时,斜风板22与甲板13之间的夹角在35度至40度以内,当斜风板22的长度大于两百米时,斜风板22与甲板13之间的夹角在40度至50度以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斜风板22的倾斜设置,对吹向船身12的风力进行牵引,将风力在斜风板22的作用下吹向船身12的上方,并且,通过支撑板21对斜风板22的支撑,使斜风板22在承受风力时不会出现倒塌的现象,角度的设置能够使斜风板22更加适合对风力的牵引。

进一步的,船身12的船头和船尾处均有三个绳索29,并沿支撑板21对称分布;位于船身12船头处共设有四个船锚28,其中一个绳索29的一端设有两个船锚28,另外两个绳索29一端均设有一个船锚28。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绳索29套设于锚机柱27上,随着锚机柱27的转动,使绳索29逐渐脱离锚机柱27,进而绳索29开始拉长,由于绳索29的另一端设有船锚28,随着绳索29的不断拉长,船锚28不断的沉入海内,直至船锚28沉入海底即可,其中一个绳索29两个船锚28的设置,船体能够更加稳定的停留于海面。

进一步的,支撑板21、甲板13和斜风板22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板21的数量设有多个,且每个支撑板21之间等距分布。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支撑板21、甲板13和斜风板22之间形成三角形的设置,已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其形状的设置,使斜风板22能够更加稳定的安装在甲板上。

进一步的,控制室11与远程终端连接,用于通过远程终端获取海上的台风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海上发生台风时,远程终端对该台风情况进行监控,需要理解的时,该远程终端即为台风监控中心,由于控制室11与该远程终端连接,海事人员可以通过控制室11查询台风检测中心的台风情况,该台风情况包括对台风的风力大小、覆盖范围以及风向等,控制室11可得到完整的台风情况。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