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化全自动锚泊四点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58096发布日期:2019-01-08 21:48阅读:601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化全自动锚泊四点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船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化全自动锚泊四点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船舶建造技术的提高,科技造船的理念越来越强,人们对平台定位系统的经济性以及定位能力的要求不断地提高。由于锚泊系统具有投资少、可靠度高、使用、维修方便等特点,因而锚泊系统是目前主要采用的定位系统,其广泛应用于工程船舶、风电安装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以及半潜式采油平台。在移动平台中,平台在定位过程中,经常因海况原因导致各绞车受力不一,正常情况下,绞车受力达到极限时报警提醒船员去操作绞车收放钢索,这样不方便且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化全自动锚泊四点定位装置。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智能化全自动锚泊四点定位装置,包括驾驶室操作控制中心、PLC控制柜和4个锚泊定位装置,所述驾驶室操作控制中心与PLC控制柜连接,每个锚泊定位装置包括机旁控制台、绞车、变频柜和测力传感器,所述测力传感器设置在绞车上采集绞车的受力数据,所述测力传感器、机旁控制台和变频柜分别与PLC控制柜相连,所述变频柜与绞车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测力传感器通过信号线和接线盒与PLC控制柜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驾驶室操作控制中心包括驾驶室控制板和驾驶室PLC控制器,所述驾驶室PLC控制器与PLC控制柜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测力传感器为轴销式测力传感器,所述轴销式测力传感器通过一个滚轮设置在绞车的锚链上。

作为优选,所述滚轮的中央设置有滚轴,所述轴销式测力传感器设置在滚轴上,所述滚轮滚动设置在锚链上。

作为优选,所述变频柜挂壁式设置在机旁控制台上。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采用测力传感器用以对远程各个绞车的受力状态的数据采集,并通过PLC控制柜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后通过变频柜控制绞车的启停和运行速度,以实现对各绞车的自动控制。本发明在降低人工操作的同时,实现了多台绞车的平稳定位,从而,保证了绞车按照要求完成各种工作状态,进而实现平台平稳定位,并且减少人员操作强度,减少操作事故的发生,达到简单方便精准的定位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智能化全自动锚泊四点定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智能化全自动锚泊四点定位系统测力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和2所示,本申请的智能化全自动锚泊四点定位装置,包括驾驶室操作控制中心、PLC控制柜和4个锚泊定位装置,驾驶室操作控制中心与PLC控制柜连接,每个锚泊定位装置包括机旁控制台、绞车、变频柜和测力传感器,测力传感器设置在绞车上采集绞车的受力数据,测力传感器、机旁控制台和变频柜分别与PLC控制柜相连,变频柜与绞车连接。

测力传感器通过信号线和接线盒与PLC控制柜连接。

驾驶室操作控制中心包括驾驶室控制板和驾驶室PLC控制器,驾驶室控制板与驾驶室PLC控制器连接,在驾驶室控制面板上设置有显示屏,可以实时显示各绞车的受力状态,驾驶室PLC控制器与PLC控制柜连接。

为了准确测量绞车和锚链受力状态,测力传感器1采用为轴销式测力传感器,轴销式测力传感器通过一个滚轮2设置在绞车的锚链3上。

在滚轮2的中央设置有滚轴4,轴销式测力传感器固定安装在滚轴4上,滚轮2滚动设置在锚链3上,测力传感器1测量锚链的张力,并将所测的受力数据通过信号线传输至PLC控制柜,4个锚泊定位装置的4组测力传感器1分别将各自的绞车的受力数据传输至PLC控制柜,由PLC通过计算得出缆绳上的拉力:

T=F/2cos

式中:F——测力传感器测得的力

T——锚链的拉力

α——锚链的夹角。

PLC控制柜对4组受力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并通过驾驶室PLC控制器传输至驾驶室控制面板,并在驾驶室控制面板的显示屏上显示锚链的实时受力数据。同时,PLC控制柜通过程序将各锚链的受力数据自动与用户设置的标准数值进行对比,对比后输出调整信号,通过变频柜对绞车的工作进行调整,控制绞车的启停和收放速度,保持4个绞车的受力状态保持一致,实现4个锚泊定位装置自动控制。

变频柜挂壁式设置在机旁控制台上,PLC控制柜与驾驶室PLC控制器之间,PLC控制柜与测力传感器之间,以及PLC控制柜与机旁控制台之间均通过工业以太网进行通讯。(变频柜品牌:ABB,型号:ACS880-01-180A-5;PLC控制柜品牌:ABB型号:FEN-31;驾驶室PLC控制器品牌:SIEMENS型号:6ES7)。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