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结构及水下推进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20332发布日期:2019-02-19 19:18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接结构及水下推进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结构及使用该连接结构的水下推进系统。



背景技术:

水上运载工具(滑水板、桨板、冲浪板、皮划艇、钓鱼船、充气船或独木舟)需要安装动力装置,通过外加的动力装置进行推进,这种动力装置一般称之为水下推进器。

将水下推进器安装到运载工具时,一般采用粘贴或者螺丝固定的方式,粘贴的方式,需要比较平整的接触面才能使用,否则很容易不牢固导致脱落;螺丝固定的方式,安装过程复杂,且不易拆卸。

鉴于水下推进器无法直接安装到对应的运载工具,部分运载工具上设置有连接部,水下推进器与连接部连接。如果更换运载工具,增设的连接部可能要根据运载工具的具体情况重新设计。如需要将水下推进器拆装到另外一个运载工具上,不能方便快捷地拆装,通用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水下推进器与运载工具之间安装拆卸不便的技术问题。

如上构思,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连接结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底面设置有连接部,所述底板的两侧均设置有背向所述连接部呈弧形延伸的包裹部,所述底板与所述包裹部之间形成中空的包裹结构,所述包裹部上开设有通孔,连接结构还包括绑带,所述绑带依次穿过两个所述包裹部上的所述通孔,所述通孔的开设方向与所述底板的底面之间呈0°~90°夹角设置。

其中,所述通孔的开设方向与所述底板的底面之间呈90°夹角设置。

其中,每个所述包裹部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通孔。

其中,每个所述包裹部上均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所述通孔,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底板的延伸方向相同。

其中,其中一个所述包裹部上的所述通孔为绑带进口,另一个所述包裹部上的所述通孔为绑带出口,所述绑带进口与所述绑带出口一一对应设置。

其中,每个所述通孔内均沿所述通孔的延伸方向设置有台阶,所述绑带于所述通孔内弯折延伸。

其中,还包括锁紧机构,所述绑带的一端与所述锁紧机构连接,所述绑带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包裹部后与所述锁紧机构连接,所述锁紧机构控制所述绑带收紧。

一种水下推进系统,包括上述的连接结构。

其中,还包括水下推进器,所述水下推进器通过所述连接结构与运载工具连接。

其中,所述水下推进器包括主支撑架,所述主支撑架与所述连接部可拆卸连接,所述绑带穿过所述连接结构与所述运载工具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连接结构,通过设置连接部、包裹部和绑带,当用于连接水下推进器和运载工具时,通过连接部与水下推进器连接,包裹结构能够包裹在运载工具上,绑带依次穿过两个包裹结构上的通孔,将包裹部与运载工具连接,进而实现水下推进器和运载工具的可拆卸连接;且将连接结构设计为中空结构,可以有效地减小在水中运动时的阻力;另一方面,呈弧形延伸的包裹部与底板形成中空的包裹结构,能够与运载工具的表面较好地接触,可以兼容性更强地安装于各种运载工具上,同时也能保证连接的稳固性;通孔的开设方向与底板的底面之间呈0°~90°夹角设置,便于绑带穿设,且增大绑带与包裹部之间的摩擦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A-A向的剖视图;

图5是图3的B-B向的剖视图与绑带配合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下推进系统的主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下推进系统的侧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下推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下推进系统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连接结构;2、水下推进器;

11、底板;12、连接部;13、包裹部;14、通孔;15、绑带;

21、主支撑架;22、电机;23、螺旋桨;24、驱动板;25、电源线;26、能量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参见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结构,连接结构1可以用于连接任意两个部件,例如连接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结构1主要用于连接水下推进器和运载工具。

连接结构1包括底板11,底板11的底面设置有连接部12,底板11的两侧均设置有背向连接部12呈弧形延伸的包裹部13,底板11与两个包裹部13之间形成中空的包裹结构,包裹部13上开设有通孔14;连接结构1还包括绑带15,绑带15依次穿过两个包裹部13上的通孔14,通孔14的开设方向与底板11的底面之间呈0°~90°夹角设置。

当连接结构1用于连接水下推进器和运载工具时,通过连接部12与水下推进器连接,包裹结构能够包裹在运载工具上,绑带15依次穿过两个包裹部13上的通孔14,将包裹部13与运载工具连接,进而实现水下推进器和运载工具的可拆卸连接。

由于水下推进器多属于小型推进器,需要尽量降低水下结构在水中产生的阻力,因为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阻力与其垂直于流体运动方向的投影面积成正比,所以将连接结构1设计为中空结构,可以有效地减小该投影面积,从而减小阻力;另一方面,考虑到运载工具的底面通常不是完全的平面,有些甚至是V型底面,所以呈弧形延伸的包裹部13与底板11形成中空的包裹结构,即包裹结构呈类V/U/C型,能够与运载工具的底面抵接,可以兼容性更强地安装于底面为非平面的运载工具之上,适用范围广,同时也能保证稳固性。

在本实施例中,底板11、包裹部13和连接部12一体成型,便于加工生产,保证结构强度。具体地,底板11的两侧均沿背向连接部12的方向延伸,并均形成包裹部13,两个包裹部13均呈流线型,两个包裹部13和底板11连接的一端相互靠近,另一端相互远离。

为了保证稳固性,每个包裹部13上均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通孔14,第一方向与底板11的延伸方向相同。其中一个包裹部13上的通孔14为绑带进口,另一个包裹部13上的通孔14为绑带出口,绑带进口与绑带出口一一对应设置,绑带15穿过包裹部13上的通孔14绑在运载工具上。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底板11的长度方向,每个包裹部13上设置有两个通孔14。

通孔14的开设方向与底板11的底面之间呈0°~90°夹角设置,便于穿设绑带15,且增加绑带15与包裹部13之间的摩擦力。绑带15的一端由一个包裹部13的绑带进口进入,沿通孔14的延伸方向穿设出绑带进口,然后沿与底板11的底面平行的方向至另一个包裹部13的绑带出口,沿通孔14的延伸方向穿设出绑带出口。

当通孔14的开设方向与底板11的底面之间呈90°夹角时,绑带15在绑带进口中沿通孔14的延伸方向延伸,然后沿与底板11的底面平行的方向至绑带出口,沿通孔14的延伸方向穿设出绑带出口,绑带15与包裹部13之间的摩擦力较大,使得安装牢固。

每个通孔14内均沿通孔14的延伸方向设置有台阶,绑带15于通孔14内弯折延伸。绑带15在绑带进口中弯折延伸,然后沿与底板11的底面平行的方向至绑带出口,在绑带出口内再次弯折延伸,进一步增大了绑带15与包裹部13之间的摩擦力,使得安装更牢固。

另外,还包括锁紧机构,绑带15的一端与锁紧机构连接,绑带15的另一端穿过包裹部13后与锁紧机构连接,锁紧机构控制绑带收紧。具体地,绑带15通过棘轮机构或自锁扣或快速卡扣或回环固定等方式快速收紧。当锁紧机构是棘轮机构时,棘轮机构包括棘轮,棘轮固定绑带15的一端,绑带15的另一端穿过通孔14,绕过运载工具后穿过棘轮,利用棘轮的自锁特性,拉紧绑带。棘轮由于自锁特性,拉力可以达到几百公斤,甚至一千多公斤。

参见图7至图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水下推进系统,包括水下推进器2和上述的连接结构1,水下推进器2通过连接结构1与运载工具连接。将连接结构1设计为中空结构,可以有效地减小在水中运动的阻力,同时能够充分与运载工具的底面抵接,保证稳固性。

水下推进器2包括主支撑架21,主支撑架21与连接部12可拆卸连接,绑带15穿过连接结构1与运载工具连接。绑带15在包裹部13穿好后,两端拉紧绑带15,使得连接结构1抵紧在运载工具上,此时,中空的包裹结构,除了会压紧运载工具的底部,还会自带左右限位功能,防止连接结构1左右摆动。

水下推进器2还包括动力模块、能量模块26和控制模块。动力模块主要包括电机22、螺旋桨23、驱动板24和电源线25;能量模块26为锂离子电池,主要包括电池壳体、电芯、电芯BMS和无线中继板,能量模块26安装在运载工具上;控制模块即为无线遥控器,主要由无线控制模块和遥控壳体组成,用于控制动力模块的启停。电机22固定在主支撑架21上,螺旋桨23固定在电机22上。因为水下推进器2需要在水中工作,动力模块、能量模块26和控制模块均具有防沉、防水能力。

连接部12包括若干个依次排列的卡扣,主支撑架21上设置有与卡扣对应的凹槽。通过把主支撑架21与连接部12连接,再通过绑带15把连接结构1固定到运载工具上,即可实现水下推进器2与运载工具的连接。

以上实施方式只是阐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