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救生项环

文档序号:26100591发布日期:2021-07-30 18:11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溺水救生项环

本发明涉及一种溺水救生器,具体涉及一种溺水救生项环。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每年有很多少年儿童因为溺水而死亡,究其原因,少年儿童不像婴幼儿那样在任何时候都被父母近距离照管,他们有一定的的行动自由,喜欢结伴游泳、戏水等与水相关的活动,另一方面,在一些较为偏远地区的自然水域,由于缺少相应的防范设施和监管力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不断有少年儿童意外落水溺亡的事件,近年来各国开始研发多种不同类型的随身穿戴的溺水救生器,这些可穿戴的救生器从穿戴方式上主要归结为两大类,一是腕带式,二是项圈式,腕带式救生器需要溺水者将气囊抱在胸前并保持身体平衡,但对于不会游泳的人,当身体在水中处于悬浮状态时要保持身体平衡非常困难,事实证明腕带式救生器对于不会游泳的溺水者并不理想,所以项圈式救生器对于不会游泳的人更为适合,但目前的项圈式救生器体积都较大,佩戴后影响肢体行动,儿童有抵制心理,更不适宜日常佩戴,不能提供意外落水时的救生作用,而据统计显示,溺水死亡主要集中为意外落水和不会游泳的戏水儿童,所以现有的穿戴救生器,并未有效降低溺水死亡事件的发生频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溺水救生项环,该溺水救生项环质量轻、体积小,适合游泳、戏水和日常佩戴,佩戴过程中不影响肢体活动和穿戴的美观性,可防止戏水和意外落水时发生溺水现象,当溺水发生时溺水者只需拉动项环便可激发充气机构使救生项环能在极短时间内充满气囊,由于气囊套在溺水者项部,救生过程中溺水者无需主动保持身体平衡,无论溺水者意识是否清晰和肢体处于何种状态,救生器都能将溺水者头部托出水面,达到救生的作用。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溺水救生项环,由两个结构完全相同的半圆形的救生器单元连接组成,所述救生器单元由主体、激发器、气门嘴、气囊、护盖和连接件等组成,所述主体的一端通过气门嘴与激发体连接,另一端通过连接件与另一救生器单元的激发器连接;所述主体内设有储存高压气体的气仓和放置气囊的凹型腔体,气仓的出口与气门嘴连接相通,凹型腔体上设有护盖,所述主体内还设有主体气道并与设于凹型腔体内的出气口相通;所述激发器由激发器壳体、水敏元件、水敏元件支架、激发件、弹簧和密封圈组成,激发件的一端穿过位于水敏元件支架上的水敏元件,并通过密封圈到达气门嘴,激发件的另一端被位于连接件内的弹簧顶住,所述激发器壳体上还设有进水孔和激发器气道,激发器气道与主体气道连接相通。

所述气囊通过固定卡与设于主体上的出气口连接固定;

所述护盖通过设于主体上的卡口固定;

所述主体与激发器壳体优选3d打印作为制造工艺,优选炭纤维和钛合金作为打印材料。

本发明的效果在于:将救生器设计为小型化的项环式样,儿童将小巧美观的救生项环佩戴在脖子上,不会影响日常活动,可作为一个装饰性的穿戴用品日常佩戴,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当溺水事故发生时,水会通过进水孔进入激发器,从而自动释放主体气仓内储存的高压气体进入气囊,溺水者无需主动保持身体平衡,也无论溺水者意识是否清晰和肢体处于何种状态,气囊都会将溺水者头部托出水面。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拆分状态图

图3为本发明救生器单元部分分解图

图4为本发明主体结构分解图

图5为本发明激发器结构分解图

图6为本发明激发器壳体剖面图

图7为本发明救生器单元完全分解图

图8为本发明佩戴效果和气囊充气后的状态图

图中1.救生器单元,2.主体,3.激发器,4.护盖,5.气门芯,6.气门嘴,7.气囊,8.固定卡,9.激发器壳体,10.连接件,11.水敏元件支架,12.水敏元件,13.激发件,14.密封圈,15.弹簧,16.进水孔,17.内螺纹,18.主体气道,19.内螺纹,20.出气口,21.气囊口,22.激发器气道,23.扣子,24.凹型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和图2,本发明为环状结构,由两个结构完全相同的半圆形的救生器单元1组成,两个救生器单元1成反转对称的方式连接成一体。

见图3和图4,所述救生器单元1主体2、激发器3、气门嘴6、气囊7、护盖4和连接件10等组成,在主体2和激发器3上都设有与气门嘴6的外螺纹相适应的内螺纹19,使得主体2可以通过气门嘴6与激发器3连接,在主体2的内部设有用于储存气体的气仓,气仓的开口与气门嘴6连接相通,可以通过气门嘴6向主体2的气仓充气,在气门嘴6内设有气门芯5,气门芯5处于常闭状态,可以保存气仓储存的气体,当需要向气仓充气时,只需拆下激发器并将打气设备与气门嘴6连接即可充气,要达到气囊7所需的气体量,主体2气仓的气体压力应达到2-4mp的气压;在主体2的外侧还设有用于存放气囊7的凹型腔体24,气囊7以多层折叠的方式放置于凹型腔体24内,然后通过护盖4盖住凹型腔体24,在通过护盖4的两端设有扣子23,扣子23与设于凹型腔体24两端的凹槽相适应,使护盖4可以卡接在主体2上;在凹型腔体24内设有出气口20,在气囊7上设有两个气囊口21,气囊口21可以套接在出气口20上,并通过固定卡8固定,连接时,先将固定卡8套在气囊口21上,再将气囊口21套在出气口20上,再压紧固定卡8并使出气口20上的卡子卡住固定卡8;需要注意的是,充气口20的内端位于主体2的气仓内部,但充气口20并不是直接与气仓相通的,在主体2的内部设有主体气道18,主体气道18的一端与充气口20相通,另一端开口位于主体2与激发器3连接的接触面上的凹槽内,当主体2与激发器3连接时,主体气道18与激发器气道22相通。

见图4和图5,在主体2与激发器3的接触面上还设有环形凹槽,并在环形凹槽内设有密封圈,防止从激发器气道22流向主体气道18的气体在接触面泄漏;图5为激发器3的结构分解图,在激发器3的内部设有水敏元件12,水敏元件12放置于水敏元件支架11内,激发件13的前端直径较小的部分穿过水敏元件12的中心孔,激发件13的中后端直径较大的部分无法穿过水敏元件12的中心孔,在连接件10上设有弹性卡接结构,使连接件10的一端可以插入另一个救生器单元1的接口内固定,连接件10是为有一定弹性的软性材料制成,使连接件10更容易插入接口内并限位固定,在连接件10上设有与激发器壳体9上的内螺纹17相适应的外螺纹,使连接件10可以连接在壳体9上;在连接件10的内部设有弹簧15,弹簧15用于顶住激发件13的后端,在激发器壳体9上设有进水孔16,当溺水发生后,水经过进水孔16进入激发器3内部,水敏元件12在常态下为坚硬的固态状,当被水浸泡后会立刻软化并塌缩成较小体积,这样激发件13就会在弹簧15的作用下向前推进并顶住气门嘴6上的气门芯5,这样就使气门嘴6变成通气状态,储存在主体2气仓内的气体迅速经由气门嘴6向激发器3内部释放,激发件13的前端直径比气门嘴6内径小,这样当激发件13顶住气门芯5时不会堵住被释放的气体。

见图6和图7,为阻止经由气门嘴6释放的气体通过进水孔16向外泄漏,在进水孔16和气门嘴6之间的气道上设有环形凹槽,在凹槽上安装了密封圈14,密封圈14套在激发件13的前端起到密封的作用,同时,在密封圈14和气门嘴6之间的气道上设有旁通的激发器气道22【见图3】,被释放的气体只能经由激发器气道22反向流动,并经过连通的主体气道18向气囊7充气,膨胀后的气囊7挤压护盖4并使其变形后弹离主体2,气囊7将由折叠状态打开为充气状态,由于气囊口21被固定卡8固定在出气口20上,充气后的气囊7与主体2形成一个完整的环状气囊。

基于主体2和激发器壳体9的内部结构特征,传统制造工艺难于实现,采用3d打印为优选的制造工艺方式,打印材料优选炭纤维和钛合金,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即不会生锈。

见图7和图8,图8为本发明佩戴效果和气囊充气后的状态图,儿童将小巧美观的救生项环佩戴在脖子上,不会影响日常活动,可作为一个装饰性的穿戴用品,当溺水事故发生时,水会通过进水孔16进入激发器3,从而自动释放主体2气仓内储存的高压气体进入气囊7,充满气体的气囊7产生浮力将溺水者头部托出水面,由于救生项环佩戴于溺水者项部,无论溺水者意识是否清晰和肢体处于何种状态,溺水者都无需主动保持身体平衡即可获得救生。

本发明还能够以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和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不受以上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