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双面光伏组件漂浮系统的浮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22861发布日期:2022-01-15 10:18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适用于双面光伏组件漂浮系统的浮体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面光伏电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双面光伏组件漂浮系统的浮体。


背景技术:

2.近年来,水面光伏发电作为光伏发电的新形式,受到广泛关注。水面光伏电站是指在水塘、鱼蟹塘、湖泊、水蓄池等水上建立的光伏电站,具有不占用土地资源、可就近消纳等优势。我国水资源丰富,湖泊、水库众多,发展水面光伏电站具有不占用林地耕地资源、减少水量蒸发、水面反射会提高发电量等优势。漂浮光伏是继地面电站和屋顶光伏之后,被誉为未来光伏市场的第三大支柱。
3.目前,市场上用于漂浮光伏的浮体,是布置在光伏组件(光伏板)后部,从后部整体托起光伏组件。此种安装方式适用于常规光伏组件。但由于近年光伏组件技术的创新,双面光伏组件的面世,使得光伏组件正反面都能产生电能,从而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上光伏组件的发电量,而传统浮体需遮挡光伏组件背面面积约60%,导致双面光伏组件背面几乎不发电,从而给光伏项目造成经济损失。此外,由于各光伏组件厂家技术各不相同,各厂家光伏组件外形尺寸也不尽相同,而传统浮体的安装尺寸相对固定,对不同厂家的光伏组件尺寸的适应性不强。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双面光伏组件漂浮系统的浮体,能够增加双面光伏组件背面区域的发电量,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双面光伏组件漂浮系统的浮体,包括具有内部密封空间的浮体本体,浮体本体的外侧面上形成有倾斜的定位导槽,光伏组件插接于定位导槽内,浮体本体漂浮于水面时,定位导槽高于水面并与水面之间成角度。
6.优选地,浮体本体形成有水平的下壁、与下壁相对的上壁以及位于下壁与上壁之间并依次相连的前侧壁、左侧壁、后侧壁和右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上均设有定位导槽。
7.优选地,左侧壁上的定位导槽与右侧壁上的定位导槽相对称。
8.优选地,定位导槽从浮体本体的前侧朝浮体本体的后侧向上倾斜延伸并与下壁之间形成夹角。
9.优选地,定位导槽与下壁之间的夹角为10
°‑
15
°

10.优选地,定位导槽的前端封闭形成限位面,定位导槽的后端贯通后侧壁。
11.优选地,还包括压块,压块可拆卸地安装在浮体本体的后侧壁上并与插接在定位导槽内的光伏组件相抵接。
12.优选地,压块相对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第一压接面和第二压接面,第一压接面为平面,第二压接面为中间凸起、两侧下沉的台阶面。
13.优选地,压块与浮体本体通过螺栓相连接。
14.优选地,浮体本体的后侧壁上在两个定位导槽之间开设有螺纹孔,螺栓穿过压块与螺纹孔相连接。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显著的进步:
16.在浮体本体的外侧面上形成有倾斜的定位导槽,通过定位导槽与光伏组件的插接配合实现浮体本体对光伏组件的支撑;浮体本体漂浮于水面时,定位导槽高于水面并与水面之间成角度,从而可将光伏组件倾斜支撑在水面上,并且不会对光伏组件的背面区域造成大面积遮挡。由此,既能满足光伏组件漂浮系统对浮体的要求,又能减小所需的浮体的规格数量,并且,当光伏组件为双面光伏组件时,能够显著减少双面光伏组件背面区域的遮挡面积,增加双面光伏组件背面区域的发电量,从而提高水面光伏电站的发电量,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两个浮体支撑一个光伏组件的前视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两个浮体支撑一个光伏组件的后视示意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个浮体与两个光伏组件相配合的截面俯视示意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压块一种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压块另一种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22.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3.100浮体
24.1浮体本体
25.10定位导槽
26.101限位面
27.11下壁
28.12上壁
29.13前侧壁
30.14左侧壁
31.15后侧壁
32.16右侧壁
33.17连接耳
34.18螺纹孔
35.2压块
36.21第一压接面
37.22第二压接面
38.3螺栓
39.200光伏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
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3.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4.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双面光伏组件漂浮系统的浮体的一种实施例。本实施例的适用于双面光伏组件漂浮系统的浮体100用于支撑光伏组件200,尤其适用于双面光伏组件。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上”、“下”、“前”、“后”、“左”、“右”所指示的方位如图1中箭头坐标所示,结合图3,上侧是指图3纸面的纸外侧,下侧是指图3纸面的纸内侧,前侧是指图3纸面的下侧,后侧是指图3纸面的上侧,左侧是指图3纸面的左侧,右侧是指图3纸面的右侧。
45.参见图1,本实施例的浮体100包括具有内部密封空间的浮体本体1,浮体本体1的内部密封空间可围住大量空气,使浮体本体1能够浮于水面,实现浮体功能。浮体本体1的外侧面上形成有倾斜的定位导槽10,光伏组件200插接于定位导槽10内,通过定位导槽10与光伏组件200的配合实现浮体本体1对光伏组件200的支撑。浮体本体1漂浮于水面时,定位导槽10高于水面并与水面之间成角度,从而可将光伏组件200倾斜支撑在水面上,并且不会对光伏组件200的背面区域造成大面积遮挡。
46.本实施例的浮体100可以将光伏组件200悬空倾斜支撑在水面上,既能满足光伏组件漂浮系统对浮体的要求,又能减小所需的浮体的规格数量,并且,当光伏组件200为双面光伏组件时,采用本实施例的浮体100构成漂浮系统对其进行支撑,能够显著减少双面光伏组件背面区域的遮挡面积,增加双面光伏组件背面区域的发电量,从而提高水面光伏电站的发电量,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7.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浮体本体1形成有水平的下壁11、与下壁11相对的上壁12以及位于下壁11与上壁12之间并依次相连的前侧壁13、左侧壁14、后侧壁15和右侧壁16,由下壁11、上壁12、前侧壁13、左侧壁14、后侧壁15和右侧壁16围成一密封空间,即构成浮体本体1。浮体本体1漂浮于水面时,下壁11浸入水面并与水面相平行。在左侧壁14和右侧壁16上均设有定位导槽10,使得浮体本体1的左右两侧都能安装光伏组件200。由此,在使用时,可以将多个浮体100的浮体本体1沿左右方向依次间隔排列,每相邻的两个浮体本体1之间设置一个光伏组件200,光伏组件200的左右两端分别插接在相邻两个浮体本体1上的定位导槽10内而支撑在这两个浮体本体1上,能够实现快速准确地安装光伏组件200,并保证所有光伏组件200的倾角一致。
48.较佳地,浮体本体1左侧壁14上的定位导槽10与右侧壁16上的定位导槽10相对称,由此可使安装在浮体本体1左右两侧的光伏组件200倾角一致且位于同一平面上,从而保证所有光伏组件200的倾角一致且位于同一平面上。
49.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定位导槽10从浮体本体1的前侧朝浮体本体1的后侧向上倾斜延伸并与下壁11之间形成夹角,定位导槽10的前端与浮体本体1的下壁11之间具有间隔距离,由此实现浮体本体1漂浮于水面时,定位导槽10高于水面并与水面之间成角度。
50.优选地,定位导槽10与下壁11之间的夹角为10
°‑
15
°
,优选为12
°

51.优选地,浮体本体1的上壁12从浮体本体1的前侧朝浮体本体1的后侧向上倾斜延伸并与定位导槽10相平行,定位导槽10设置在浮体本体1的左侧壁14和右侧壁16上靠近上壁12的位置处。
52.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定位导槽10的前端封闭形成限位面101,定位导槽10的后端贯通后侧壁15。由此可便于光伏组件200的安装,在安装光伏组件200时,可以将光伏组件200的端部从定位导槽10后端插入定位导槽10内,直至光伏组件200与定位导槽10前端的限位面101相接触,限位面101对光伏组件200起到定位作用。
53.进一步,参见图2,本实施例的浮体100还包括压块2,压块2可拆卸地安装在浮体本体1的后侧壁15上并与插接在定位导槽10内的光伏组件200相抵接。将光伏组件200的端部从定位导槽10后端插入定位导槽10内,使光伏组件200与定位导槽10前端的限位面101相接触后,通过将压块2安装在浮体本体1的后侧壁15上并使压块2与光伏组件200相抵接,可以由压块2将光伏组件200压紧固定,实现光伏组件200在浮体本体1定位导槽10内的安装固定。
54.优选地,参见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压块2相对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第一压接面21和第二压接面22,第一压接面21为平面,第二压接面22为中间凸起、两侧下沉的台阶面。压块2安装在浮体本体1的后侧壁15上时,可以由第一压接面21与光伏组件200相抵接,或者由第二压接面22与光伏组件200相抵接。第一压接面21和第二压接面22均能够覆盖浮体本体1左侧壁14和右侧壁16上的定位导槽10,从而能够与安装在浮体本体1左右两侧的光伏组件200同时相抵接而将两个光伏组件200压紧固定。参见图4,当光伏组件200的宽度(沿前后方向的延伸尺寸)与定位导槽10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度相当时,压块2安装在浮体本体1的后侧壁15上且由第一压接面21与光伏组件200相抵接,此时,压块2的第一压接面21与后侧壁15、光伏组件200相接触配合,将光伏组件200压紧固定在定位导槽10内。参见图5,当光伏组件200的宽度(沿前后方向的延伸尺寸)超过定位导槽10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度时,光伏组件200相对浮体本体1的后侧壁15突出,此时,压块2安装在浮体本体1的后侧壁15上且由第二压接面22与光伏组件200相抵接,第二压接面22中间的凸起部分插入两个光伏组件200突出于后侧壁15的部位之间并与后侧壁15相抵接,第二压接面22两侧的下沉部分则分别与两个光伏组件200相抵接,从而将光伏组件200压紧固定在定位导槽10内。由此使得本实施例的浮体100能够适用于不同宽度尺寸的光伏组件200,从而可减少浮体100零件的规格尺寸种类,提高浮体100的标准化和通用性。
55.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压块2与浮体本体1通过螺栓3相连接。较佳地,参见图2和图3,浮体本体1的后侧壁15上在两个定位导槽10之间开设有螺纹孔18,螺栓3穿过压块2与螺
纹孔18相连接,通过螺栓3与螺纹孔18的螺纹配合连接,实现压块2在浮体本体1后侧壁15上的安装固定和可拆卸。优选地,螺栓3可以采用抗老化、抗紫外线、适用于高低温的聚合塑料材质制作,螺栓3的长度可以具有一定的设计裕量。
56.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浮体本体1的四个角处,亦即前侧壁13、左侧壁14、后侧壁15和右侧壁16的连接处各设有一个连接耳17,连接耳17上设有连接孔,用于与光伏组件漂浮系统的过道、桁架等结构连接固定。
57.本实施例中,浮体本体1可以采用抗老化、抗紫外线、适用于高低温的聚合塑料材质制作。
5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