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控式小型搜救船

文档序号:31053497发布日期:2022-08-06 09:26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遥控式小型搜救船

1.本发明涉及人员搜救技术领域,具体为遥控式小型搜救船。


背景技术:

2.随着微机、网络、通讯等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现代船舶上的广泛应用,已经对船舶的安全航行、提高航运效率、降低营运成本、促进科学管理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船舶是海上工作和出行的必要交通工具,但是海洋上的天气和海面下情况反复多变,导致船舶遇难事故多发,又由于海洋面积广阔,且洋流复杂多变,当出现大量落水人员时,在搜救人员和船只有限的情况下,搜救工作极为困难,搜救人员往往难以接近事故船舶,延误了救援时机。
3.现有技术公开的遥控式小型搜救船(cn102556300a),该发明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巧妙的特点,它针对现有海难搜救过程中搜救范围小、搜救人员有限、搜救效果一般的情况,创造性的设计出与搜救指挥船相对应的子搜救船(搜救指挥船为母搜救船),并利用遥控的方式控制这种小型搜救船,由于它的体积小巧,灵活方便,同时造价低廉,可以实现多数量、大范围的搜救活动,提高搜救的成功率,但其并不能保证主船体在水面的重心稳定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遥控式小型搜救船,以解决主船体在水面重心不稳、副船体之间易发生碰撞、主船体行进速度慢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遥控式小型搜救船,包括,主船体,主船体的两侧面设有若干连接杆,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浮块,浮块上活动连接有副船体,主船体的上部设有水面监测组件,主船体的下部设有水底监测组件,主船体的两侧面各设有一个侧浮体,主船体的下部设有辅助舱体,辅助舱体通过分隔板与主船体的内舱分隔开,辅助舱体两侧设有若干个进流孔,进流孔贯穿辅助舱体的内部形成进流通道,进流通道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导流块,导流块设于辅助舱体的外侧壁下方,进流通道与导流块连通,导流块上设有导流管体,导流管体与导流块连通;副船体通过浮块上设有的电磁铁与主船体活动连接,增加了搜救船的灵活性和救援效率,利用更加灵活的副船体扩大了救援范围;辅助舱体可以对主船体的底部进行防护,避免其在浅水区域触底或撞击到暗礁时使主船体遭到破坏;辅助舱体侧面设置的进流孔,一方面可以引导船体周围的水流进入到其内部的进流通道内,再经过导流块统一由导流管体排出,由于主船体侧面部分水流被引流,所以提高了主船体在水面的重心稳定效果,另一方面,副船体在遭到撞击时,由于辅助舱体上开设的进流孔,可以对撞击力起到缓冲效果,避免巨大的撞击力影响搜救船的核心部件工作。
6.连接杆之间设有支撑圈,支撑圈具有内支撑圈,内支撑圈具有弧形板状封闭结构,内支撑圈的两侧面设有外支撑圈,外支撑圈具有弧形弯板结构;内支撑圈的两侧面固定分
别连接有一个弹簧,弹簧的另一端部与连接杆固定连接,外支撑圈的侧面与连接杆固定连接;支撑圈的设置,在主船体周围给落水人员提供了可攀附物,有助于搜救船到达救援水域后,落水人员较多,其可以先攀附到支撑圈等部件上,节省体力的同时等待救援,对落水人员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并且提高落水人员的生还几率;通过设置支撑内圈以及其侧方的外支撑圈和弹簧,来控制两个连接杆之间的间距,使每个连接杆在受到剪切力的时候,都能利用支撑圈得到缓冲,避免连接杆发生折断的同时,也避免了相邻两个连接杆端部连接的副船体之间发生碰撞,或在搜救船行进过程中,副船体带动连接杆无规律的摆动,影响主船体的行进速度,耽误救援时间;通过内支撑圈、外支撑圈的缓冲作用来削减主船体四周水面的波浪能量,降低波浪对主船体在水面上的影响,避免主船体发生剧烈晃动,增加翻船的可能性。
7.侧浮体具有圆筒状结构,侧浮体的内部中间位置设有浮体,浮体与侧浮体的内壁贴合,侧浮体的侧壁底部设有通孔;侧浮体的两端设有固定柱,固定柱的轴线与侧浮体的轴线重合,固定柱的侧壁上周向设有若干个连接叶板,固定柱的一端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固定板与侧浮体的内壁之间留有空隙,固定板的一侧面固定连接有转轴,转轴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导流件,导流件具有多个导流叶片;侧浮体优先选用轻质材料,使其自身具有一定的浮力,在侧浮体内部设有的浮体,进一步地增加了侧浮体的浮力;侧浮体下方开设的通孔,可以有助于侧浮体两端进入的水流经过导流件和导流叶片的导流后,能够快速地从通孔向下流出,使主船体两侧的浮力稳定,并且对进入侧浮体的水流进行改变其流向,使其向下流动,有利于提供侧浮体向上支撑力,减少主船体的吃水深度,降低主船体行进时的水体阻力,进而在提高主船体在水面的稳定性的同时,提升了主船体的行进速度。
8.水底监测组件通过液压伸缩杆件固定连接于辅助舱体的底部;水底监测组件可用于监测水底的暗礁或其它障碍物,并且利用液压伸缩杆件使水底监测组件的监测深度可调节,使监测范围更广。
9.辅助舱体的外部设有推力组件,主船体的上部甲板上铺设有太阳能电池板,主船体的内部侧壁上设有蓄电池和主控制器,太阳能电池板与蓄电池电性连接,蓄电池与主控制器、推力组件电性连接;太阳能电池板配合蓄电池可以利用新能源产生电能并储存起来,以备夜晚救援使用,主控制器则可以配合远程遥控接收救援任务和传输救援画面。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该遥控式小型搜救船,利用更加灵活的副船体扩大了救援范围,以及通过辅助舱体的设计对主船体的底部进行防护,并且通过对水体进行导流,从而提高了主船体在水面的重心稳定效果;2.该遥控式小型搜救船,通过支撑圈的设置,使每个连接杆在受到剪切力的时候,都能利用支撑圈得到缓冲,避免连接杆发生折断的同时,也避免了相邻两个连接杆端部连接的副船体之间发生碰撞;3.该遥控式小型搜救船,通过设置侧浮体,能够使主船体两侧的浮力稳定,并且对
进入侧浮体的水流进行改变其流向,使其向下流动,有利于提供侧浮体向上支撑力,减少主船体的吃水深度,降低主船体行进时的水体阻力,进而在提高主船体在水面的稳定性的同时,提升了主船体的行进速度。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遥控式小型搜救船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遥控式小型搜救船的主视图;图3为图2所示遥控式小型搜救船的左剖视图;图4为图3所示
ⅰ‑ⅰ
的放大图;图5为连接杆与支撑圈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支撑圈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所示侧浮体的局部剖视图。
12.图中:1、主船体;11、连接杆;12、浮块;13、副船体;14、水面监测组件;15、水底监测组件;16、液压伸缩杆件;17、蓄电池;18、太阳能电池板;19、主控制器;2、辅助舱体;21、进流孔;22、进流通道;23、导流块;24、导流管体;25、分隔板;26、推力组件;3、支撑圈;31、外支撑圈;32、弹簧;33、内支撑圈;4、侧浮体;41、浮体;42、通孔;43、连接叶板;44、固定柱;45、固定板;46、转轴;47、导流件。
具体实施方式
13.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4.请参阅图1-4,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遥控式小型搜救船,包括,主船体1,主船体1的两侧面设有若干连接杆11,连接杆1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浮块12,浮块12上活动连接有副船体13,主船体1的上部设有水面监测组件14,主船体1的下部设有水底监测组件15,主船体1的两侧面各设有一个侧浮体4,主船体1的下部设有辅助舱体2,辅助舱体2通过分隔板25与主船体1的内舱分隔开,辅助舱体2两侧设有若干个进流孔21,进流孔21贯穿辅助舱体2的内部形成进流通道22,进流通道2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导流块23,导流块23设于辅助舱体2的外侧壁下方,进流通道22与导流块23连通,导流块23上设有导流管体24,导流管体24与导流块23连通;副船体13通过浮块12上设有的电磁铁与主船体1活动连接,增加了搜救船的灵活性和救援效率,利用更加灵活的副船体13扩大了救援范围;辅助舱体2可以对主船体1的底部进行防护,避免其在浅水区域触底或撞击到暗礁时使主船体1遭到破坏;辅助舱体2侧面设置的进流孔21,一方面可以引导船体周围的水流进入到其内部的进流通道22内,再经过导流块23统一由导流管体24排出,由于主船体1侧面部分水流被引流,所以提高了主船体1在水面的重心稳定效果,另一方面,副船体13在遭到撞击时,由于辅助舱体2上开设的进流孔21,可以对撞击力起到缓冲效果,避免巨大的撞击力影响搜救船的核心部件工作。
15.请参阅图5-6,连接杆11之间设有支撑圈3,支撑圈3具有内支撑圈33,内支撑圈33
具有弧形板状封闭结构,内支撑圈33的两侧面设有外支撑圈31,外支撑圈31具有弧形弯板结构;内支撑圈33的两侧面固定分别连接有一个弹簧32,弹簧32的另一端部与连接杆11固定连接,外支撑圈31的侧面与连接杆11固定连接;支撑圈3的设置,在主船体1周围给落水人员提供了可攀附物,有助于搜救船到达救援水域后,落水人员较多,其可以先攀附到支撑圈3等部件上,节省体力的同时等待救援,对落水人员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并且提高落水人员的生还几率;通过设置支撑内圈以及其侧方的外支撑圈31和弹簧32,来控制两个连接杆11之间的间距,使每个连接杆11在受到剪切力的时候,都能利用支撑圈3得到缓冲,避免连接杆11发生折断的同时,也避免了相邻两个连接杆11端部连接的副船体13之间发生碰撞,或在搜救船行进过程中,副船体13带动连接杆11无规律的摆动,影响主船体1的行进速度,耽误救援时间;通过内支撑圈33、外支撑圈31的缓冲作用来削减主船体1四周水面的波浪能量,降低波浪对主船体1在水面上的影响,避免主船体1发生剧烈晃动,增加翻船的可能性。
16.请参阅图1、图7,侧浮体4具有圆筒状结构,侧浮体4的内部中间位置设有浮块12,浮块12与侧浮体4的内壁贴合,侧浮体4的侧壁底部设有通孔42;侧浮体4的两端设有固定柱44,固定柱44的轴线与侧浮体4的轴线重合,固定柱44的侧壁上周向设有若干个连接叶板43,固定柱44的一端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45,固定板45与侧浮体4的内壁之间留有空隙,固定板45的一侧面固定连接有转轴46,转轴46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导流件47,导流件47具有多个导流叶片48;侧浮体4优先选用轻质材料,使其自身具有一定的浮力,在侧浮体4内部设有的浮体41,进一步地增加了侧浮体4的浮力;侧浮体4下方开设的通孔42,可以有助于侧浮体4两端进入的水流经过导流件47和导流叶片48的导流后,能够快速地从通孔42向下流出,使主船体1两侧的浮力稳定,并且对进入侧浮体4的水流进行改变其流向,使其向下流动,有利于提供侧浮体4向上支撑力,减少主船体1的吃水深度,降低主船体1行进时的水体阻力,进而在提高主船体1在水面的稳定性的同时,提升了主船体1的行进速度。
17.请参阅图1,水底监测组件15通过液压伸缩杆件16固定连接于辅助舱体2的底部;水底监测组件15可用于监测水底的暗礁或其它障碍物,并且利用液压伸缩杆件16使水底监测组件15的监测深度可调节,使监测范围更广。
18.请参阅图2-3,辅助舱体2的外部设有推力组件26,主船体1的上部甲板上铺设有太阳能电池板18,主船体1的内部侧壁上设有蓄电池17和主控制器19,太阳能电池板18与蓄电池17电性连接,蓄电池17与主控制器19、推力组件26电性连接;太阳能电池板18配合蓄电池17可以利用新能源产生电能并储存起来,以备夜晚救援使用,主控制器19则可以配合远程遥控接收救援任务和传输救援画面。
19.工作原理:将主船体1行驶至出事水面,通过遥控器控制各个副船体13向不同方向的水面进行搜救,副船体13上的水面监测组件14反馈数据到主船体1上或者反馈陆地控制室内,然后根据反馈数据来确定搜救方向或确定落水人员位置等,在确定后,控制副船体13回到浮块12附近并与电磁铁吸附,或者直接驱使其他的副船体13向落水人员位置行进争取救援时间,主船体1在行驶过程中同时对水底图像等数据进行采集,扩大搜救范围。
20.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
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