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快速救援救生装置

文档序号:31053498发布日期:2022-08-06 09:26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一种船舶快速救援救生装置

1.本发明属于船舶救援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船舶快速救援救生装置。


背景技术:

2.船舶是各种船只的总称,船舶是能航行或停泊于水域进行运输或作业的交通工具,按不同的使用要求而具有不同的技术性能、装备和结构型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海上贸易更加繁荣,船舶作为海上交通工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船舶在海上航行也面临着极大的海上风险。
3.船员在进行海上作业时,难免会遇到恶劣条件,经常容易发生船舶倾覆等事故,危及船员生命安全,而现有的航海船舶大都配有救生艇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挽救船员,但是这种救生艇所占空间大,使用不便,且在恶劣海况海域时,小型救生艇无法抵抗大浪,不能完美的提供紧急情况下的海上救援,另外,现有的船舶通常还在船上装配救生工具,比如救生气囊,而常见的救生气囊由于材质的问题,在长时间的静置下会出现漏气的现象,救援人员遇到紧急情况时需要再对救生气囊进行充气,比较耗费时间,从而会耽误宝贵的救援时间,增大的遇难人员死亡的几率,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完成船员的救援工作,提高救援工作效率的船舶快速救援救生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快速释放,并能便于容纳船员和实现装置水上移动的一种船舶快速救援救生装置。
5.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船舶快速救援救生装置,包括:船体,船体一侧固定有连接件,连接件下方固定有磁铁,磁铁连接有上浮体,上浮体下方对应设置有下浮体,上浮体在竖直端面上设有开口,开口内侧铰接连接有舱门,舱门上可拆卸地设有驱动组件,上浮体与下浮体之间设有支撑结构,下浮体侧壁间隔设置有缓冲组件,下浮体底面两侧设有平衡板。装置不使用时,船体通过连接件将上浮体以及下浮体排布在船体一侧,能够对船体的该侧进行防护,防止外部物体和码头撞击造成船体损坏,,上浮体与下浮体连接固定形成内部空腔,并通过支撑结构提供上浮体与下浮体中空位置的支撑;同时在装置使用时支撑结构能缓冲下落冲击力,避免由于惯性造成上浮体形变,上浮体的开口便于船上人员打开舱门进入到上、下浮体内部,且上下浮体内部的人员可通过在舱门上安装驱并动组件,实现装置在水面上的移动进而逃生,下浮体两侧的缓冲组件位于水面,能够缓冲吸收作用于下浮体(2)该侧的水流冲击,保证下浮体与上浮体趋于平稳地在水面上漂浮和移动,平衡板能减弱装置在水面移动时收到的水流阻力,并提升下浮体在两侧的浮力,避免人员踩踏下浮体时引起摇晃而导致装置侧翻入水。
6.优选地,上浮体底端面外沿环绕设有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上间隔设置通孔且穿插有固定螺栓,上浮体顶部中心处设有通电磁铁,通电磁铁与连接件下方的磁铁连接吸
附。上浮体顶部的通电磁铁与连接件上的磁铁通过通电吸附,使装置被垂挂于船体两侧形成船体两侧的防护,通电磁铁失电后第一浮体受重力自然下落至水面,便于减少船员实用装置的准备时间。
7.优选地,下浮体上方端面外沿环绕设置有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上间隔设置有固定螺孔,固定螺孔与固定螺栓通过螺纹拧紧连接。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通过固定螺栓与固定螺孔拧紧形成上浮体与下浮体的连接,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增加上浮体与下浮体的接触面,有利于提升上浮体与下浮体连接的稳固性,且连接的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能对第一浮体和第二浮体侧方防护,减少外部撞击对浮体内部船员的伤害。
8.优选地,舱门在靠近上浮体的一侧设有安装板,安装板在四个角处均设有定位柱,任一定位柱在竖直端面上向内开设有螺纹孔,螺纹孔内通过螺纹固定设有转动把手。转动把手上设有螺纹,安装板上四个定位柱便于定位驱动组件,通过转动把手在螺纹孔内拧紧固定驱动组件,转动把手便于上浮体内的人员抓取并旋转从而固定驱动组件在安装板上。
9.优选地,驱动组件包括固定板,固定板在四个角处开设有定位孔,且定位孔孔径与定位柱直径等大且高度相同,固定板中心处向下设置有伺服电机,伺服电机内穿插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下端水平固定有转动壳体,转动壳体内设有转动电机,转动电机内穿插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轴端环绕设置有扇叶。定位柱穿过固定板上的定位孔使固定板在安装板上定位,并通过转动把手拧紧,伺服电机带动第一转轴转动,转动壳体位于水下,第一转轴带动转动壳体在第一转轴轴向方向上转动,开启转动电机使转动电机带动第二转轴转动,第二转轴同步带动扇叶旋转产生水下的螺旋气流实现装置的移动,伺服电机收发脉冲信号至船体,船体人员控制伺服电机转动固定角度实现扇叶朝向不同方向产生推动力,便于装置在水面上可控地移动而避免触礁沉没。
10.优选地,支撑结构包括支撑底板,支撑底板顶端面向上固定有支撑柱,支撑柱与支撑底板之间环绕连接有辅助支撑杆,支撑柱在靠近上端面的侧壁上对称设有支撑弯板,各个支撑弯板在顶部设有弧形顶板,弧形顶板顶部与上浮体内壁连接。装置下落至水面,下浮体受冲击力并传递至支撑板,支持板通过环绕设置的辅助支撑杆分散冲击力,并通过支撑杆向上传递冲击能量,上浮体受惯性下压弧形顶板,并通过弧形顶板下压支撑弯板使支撑弯板在支撑杆上发生形变来消耗缓冲第一浮体产生的震动,有助于使上、下浮体保持稳定。
11.优选地,支撑底板包括第一板体,第一板体间隔布设,相邻两个第一板体之间连接有第二板体,第二板体(501),位于底部的第一板体与下浮体内底面连接。底部的第一板体受到下浮体的冲击能量时,向上挤压相邻的第二板体,通过第二板体内部空气压缩形变,吸收震动能量,上方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继续缓冲残余的震动,有助于减少传递至支撑柱和上浮体的能量,避免支撑柱断裂导致上浮体失去支撑形变。
12.优选地,平衡板包括固定底板,固定底板在水平面倾斜朝下方向上设有基板,基板在倾斜方向末端设有下弯板,基板上间隔设置有第一隔板,基板上间隔布设有与第一隔板垂直的第二隔板,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交错区域内开设有透水孔。基板为弹性薄板,为下浮体增加底部浮力,保证人员进入下浮体内后装置不会沉没,且基板倾斜分布在下浮体两侧,两侧基板均受垂直于基板斜向上的浮力,在下浮体左右晃动时基板下压水面获得更大张力,从而提升基板在该侧获得的向上浮力,避免下浮体的侧翻,在下浮体两侧受水流冲击时,水流接触到下弯板被分流,部分水流沿下弯板曲面向上流动,减小了横向水流对基板的
冲击力,向上流动的水流接触到第二隔板,间隔设置的第二隔板对水流逐级减速,有助于降低水流对下浮体侧方的冲击力,其中间隔设置的第一隔板加强基板与第二隔板的连接稳定性,避免基板受水流冲击断裂,上下扰动的水体使能够部分通过透水孔,通过水流流过透水孔减少垂直作用在基板上的冲击力造成基板断裂。
13.本发明由于采用了连接件将装置布设于船体两侧,并通过在舱门上设置可拆装的驱动组件,因而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上、下浮体形成防护空间便于人员从开口进入逃生;事故发生时通过在舱门上安装驱动组件能实现装置移动;缓冲组件吸收装置侧方水流冲击力,保持装置平稳;平衡板提升装置底部浮力,并减小横向水流对装置的冲击力影响。因此,本发明是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快速释放,并能便于容纳船员和实现装置水上移动的一种船舶快速救援救生装置。
附图说明
14.图1为船体示意图;图2为上浮体、下浮体示意图;图3为安装板示意图;图4为驱动组件示意图;图5为缓冲基体示意图;图6为叶板示意图;图7为支撑结构示意图;图8为平衡板示意图;图9为第一磁条、第二磁条示意图。
15.附图标号:1、上浮体;10、开口;11、第一连接板;110、固定螺栓;12、通电磁铁;13、第一磁条;2、下浮体;21、第二连接板;210、固定螺孔;3、舱门;30、安装板;300、定位柱;301、螺纹孔;302、转动把手;31、第二磁条;4、驱动组件;40、固定板;400、定位孔;41、伺服电机;42、第一转轴;43、转动壳体;44、转动电机;45、第二转轴;46、扇叶;5、支撑结构;50、支撑底板;500、第一板体;501、第二板体;51、支撑柱;510、辅助支撑杆;511、支撑弯板;512、弧形顶板;6、缓冲组件、60、底板;61、缓冲基体;62、内凹孔;63、连接环;64、绳体;65、球形架;66;叶板;67、弹性绳;68、金属环;7、平衡板;70、固定底板;71、基板;72、下弯板;73、第一隔板;74、第二隔板;75、透水孔;8、船体;80、连接件;800、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16.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7.一种船舶快速救援救生装置,包括船体8,船体8在两侧均设有两个连接件80,连接件80底部固定有磁铁800,位于各个连接件80正下方设有上浮体1,上浮体1为半圆套筒壳体,上浮体1在上顶面中心处设有通电磁铁12,上浮体1在一侧竖直端面上开设有矩形的开口10,上浮体1在底部水平面外围设有第一连接板11,第一连接板11为在开口10处不闭合的
矩形框体,第一连接板11上端面间隔布设通孔并在任一孔内穿插固定螺栓110,第一连接板11在开口10处的设有第一磁条13,上浮体1正下方有下浮体2,下浮体2不设顶面,上浮体1与下浮体2材质均为复合浮力材料且为装置提供体浮力,现有的高浮力复合材料公开号cn109196299b,下浮体2的上方水平面外围设有与第一连接板11形状大小相同的第二连接板21,第二连接板21上间隔布设有固定螺孔210,任一固定螺孔210与上方的固定螺栓110同轴设置,第一连接板11与第二连接板21贴合并通过固定螺栓110在固定螺孔210内拧紧实现上浮体1与下浮体2的固定连接,上浮体1与下浮体2形成防护空间便于人员进入逃生,第一连接板11和第二连接板21形成对第一浮体1和第二浮体2侧方的防护,避免侧方撞击导致第一浮体1和第二浮体2受撞形变,通电磁铁12在正常情况下时通有正向电流并与磁铁800吸附,使上浮体1与下浮体2被连接件80悬挂于船体8两侧形成防护,避免船体8在移动时与码头撞击造成破损,需要救援时,向通电磁铁12通入反向电流使通电磁铁12与磁铁800分离,第一浮体1被释放并受重力作用下落到水中,救援人员和落水者可从开口10处进入上浮体1内获得救援。
18.在开口10内侧铰接连接有舱门3,舱门3靠近上浮体1一面设有安装板30,安装板30环绕设有定位柱300,任一定位柱300端面开设有螺纹孔301,任意螺纹孔301均配有转动把手302,转动扳手302设有螺纹并可与螺纹孔301通过螺纹拧紧连接,舱门3上还设有驱动组件4,驱动组件4包括固定板40,固定板40环绕设有定位孔400,且任一定位孔400与定位柱300成对应设置,固定板40中心向下设有伺服电机41,伺服电机40内设有第一转轴42,第一转轴42下端穿插固定有转动壳体43,转动壳体43为水平布设的不封顶圆筒,转动壳体43底面固定有转动电机44,转动电机44内设有第二转轴45,第二转轴45在轴端环绕布设有扇叶46,在正常情况下,驱动组件4与转动把手302被放置于下浮体2上闲置,船上突发情况时,船员打开舱门3进入下浮体2,将固定板40举起,使安装板30上的各个定位柱300穿过固定板40上的各个定位孔400,将转动把手302通过螺纹拧紧方式使固定板40与安装板30贴合紧固,此时转动壳体43位于水下,启动转动壳体43内的转动电机44带动第二转轴45旋转带动扇叶46旋转,产生水下的气流来推进装置移动,远程控制伺服电机41带动第一转轴42旋转,第一转轴42带动水下的转动壳体43旋转,使扇叶46能够朝向不同方向产生气流推力,帮助装置朝向不同方向移动和转向,便于装置更快地移动到受救者的身边救起受救者,降低落水人员在水中溺亡的可能性,在舱门3不设驱动组件4的一侧下方设有第二磁条31,第一连接板11在相邻于舱门3的侧方设有第一磁条13,在第二浮体2内的人员打开舱门3至最大幅度后第一磁条13与第二磁条31接触并吸附,保持舱门3始终保持最大幅度打开,避免舱门3在装置移动时受水阻和风阻影响在铰接处摆动而关闭,造成驱动组件4与下浮体2撞击而损坏,使装置失去移动动力。
19.下浮体2与上浮体1之间设有支撑结构5,支撑结构5包括支撑底板50,支撑底板50上方连接有支撑柱51,支撑柱51与支撑底板50之间环绕连接有辅助支撑杆510,支撑柱51侧壁对称连接有支撑弯板511,支撑弯板511为弹性板,任一支撑弯板511在顶端固定有弧形顶板512,弧形顶板512与上浮体1弧形内壁贴合并固定,支撑底板50包括三个第一板体500,三个第一板体500为上下间隔设置,相邻两个第一板体500之间设有内部充气的第二板体501,在上浮体1被释放下落时,下浮体2与水面冲击收到较大震动能量,能量传递至下浮体2内底面的第一板体500,第一板体500向上挤压第二板体501,第二板体501通过内部空气压缩形
变来缓冲能量,缓冲后的残余能量继续向上传递并被上方的第二板体501缓冲,使传递至支撑柱51的震动能量极小避免支撑柱51受力形变或断开,辅助支撑杆510加固支撑杆51与支撑底板50的连接,避免支撑杆51在与支撑底板50连接处断裂使上浮体1与下浮体2中空位置失去支撑,下浮体2下落与水面接触后速度降低,上浮体1由于惯性继续下落导致上浮体1作用弧形顶板512,两侧的弧形顶板512下压支撑弯板511,支撑弯板511通过受压形变吸收缓冲向下的冲击能量,一方面避免支撑柱51传递较大冲击力至下浮体2使下浮体2形变,另一方面避免支撑柱51受冲击而形变导致上浮体1与下浮体2之间支撑失效,支撑柱51向下挤压支撑底板50使第二板体501受压,从而使支撑底板50整体高度降低带动支撑柱51下移来缓冲上浮体1下落的能量冲击。
20.下浮体2两侧间隔设置有缓冲组件6,缓冲组件6包括底板60,底板60端面固定有缓冲基体61,缓冲基体61在端面上向内开设有内凹孔62,内凹孔62为六边形锥孔,内凹孔62最深端面设有连接环63,连接环63上绑有绳体64,绳体64另一端固定有球形架65,球形架65为三个在空间上互相垂直连接的空气圆环,球形架65的各个圆环在同一平面内设有叶板66,各个叶板66上设有多个金属环68,金属环68与球形架65之间设有弹性绳67连接,缓冲基体61对下浮体2侧方起防护作用,避免下浮体2侧方与礁石撞击而导致破损进水,水流冲击下浮体2时,横向水流接触内凹孔62并沿着内凹孔62的锥形孔壁回流,消除部分横向的水波能量以保持下浮体2稳定,球形架65提供叶板66的浮力并受绳体64的约束在下浮体2两侧晃动,互相垂直穿插的叶板66能够与多个方向的水波能量接触,受冲击的叶板66通过性绳67作用下在球形架65内摆动从而消耗多个方向的水波能量,从而降低下浮体2两侧的水体扰动,使装置区域平稳,充气的球形架65能够保护叶板66不受外部物体撞击。
21.下浮体2底面设有平衡板7,平衡板7包括固定底板70,固定底板70固定于下浮体7底面两侧,固定底板70下方倾斜向下固定有基板71,基板71为弹性薄板,基板71在向下延伸方向末端设有下弯板72,基板71在倾斜向下方向上间隔布设有第一隔板73,基板71上间隔设置有第二隔板74,第二隔板74与第一隔板73互相垂直布设,基板71上阵列开设透水孔75,透水孔75位于相邻第一隔板73与相邻第二隔板74形成的网格内。下浮体2下落至水面时,下弯板72率先进入水面并划破水面张力,基板71再与水面接触并提供下浮体2在两侧的浮力,使下浮体2能较为平稳地下落至水面;基板71受波浪冲击时通过在固定底板70形变摆动来缓冲冲击力,避免波浪能向下作用基板71带动下浮体2下沉,透水孔75能使垂直于基板71的水体通过,一方面通过透水孔75的水体流速较大能够驱赶基板71附近的水下生物,另一方面避免作用于基板71的水压过大而压断基板71,下弯板72对水平方向的波浪能导流,使作用到基板71的横向波浪能沿着下弯板72的弯曲面向上流动,减少横向水流对下浮体2两侧的影响,保持下浮体2在水上漂浮的平稳性;第一隔板73与第二隔板74交错垂直布设能强化基板71的结构强度,避免基板71受水流冲击断裂,沿下弯板72向上流动的水体一方面被第一隔板73导流,使水体在相邻的第一隔板73之间沿基板71向上流动,另一方面向上流动的水体通过间隔设置的第二隔板74能够逐级降低水流流速,降低水流对下浮体2的影响,保持下浮体2稳定。
22.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
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