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污水井污水排放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59096阅读:808来源:国知局
船舶污水井污水排放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船舶污水井污水排放系统,包括:联通管路、舷侧排水管和截止止回阀;所述联通管路进口与所述服务通道内污水井的井底相连,其出口与所述空舱内污水井相连;所述联通管路进口安装有平面阀;所述舷侧排水管水平设在所述空舱内污水井下部,且所述舷侧排水管排水端穿设在船舶外板中;所述舷侧排水管上设有所述截止止回阀,且所述截止止回阀通过传动装置与甲板操纵头相连。本船舶污水井污水排放系统不仅解决了空舱内污水井的污水排放至船舶外板的问题,又实现了所述服务通道内污水井与所述空舱内污水井统一排放污水,使得污水排放管路布置比较简单,施工成本低,减少了现场工人的施工量,同时,可操作性强,且能够及时排放污水。
【专利说明】
船舶污水井污水排放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水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船舶污水井污水排放系统。
【背景技术】
[0002]—般情况下,货舱区域主甲板和在干舷甲板高度附近的空舱或污水井都可以采用一根排水管通过重力直接将污水排舷外。在9400TEU集装箱船设计过程中,发现两舷服务通道下空舱的污水井由于高度限制,根据SOLAS规范要求污水排舷外管路上必须加装截止止回阀,但由于污水井下面就是压载水舱,同时船级社规范要求污水管经过压载水舱时不能有可拆卸的接头,所以本船不能使用在污水井下方直接布置排水管的方式。
[0003]除了以上方式以外,还可以采用舱底栗或喷射栗及相应接管来抽除和排放污水井的污水,但对于本船型服务通道下空舱污水井数量众多且分布结构复杂,如果采用舱底栗或喷射栗则成本增加极大,同时由于这种方式管路布置较复杂,不仅会增加大量管路还会增加操作的复杂性。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简单,且易操作、实用性高的船舶污水井污水排放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船舶污水井污水排放系统,所述船舶的主甲板下左右两舷布置有服务通道,且所述服务通道下层为空舱,所述服务通道内及空舱内分别设有污水井;所述船舶污水井污水排放系统至少包括:联通管路、舷侧排水管和截止止回阀;所述联通管路进口与所述服务通道内污水井的井底相连,其出口与所述空舱内污水井相连;所述联通管路进口安装有平面阀;所述舷侧排水管水平设在所述空舱内污水井下部,且所述舷侧排水管排水端穿设在船舶外板中,且其排水口位于船舶外板外侧;所述舷侧排水管上设有所述截止止回阀,且所述截止止回阀通过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截止止回阀的传动装置与甲板操纵头相连,所述甲板操纵头安装在服务通道内;所述截止止回阀位于所述空舱内污水井中。
[0006]进一步地,所述传动装置包括万向接头和连杆,所述连杆两端分别设有所述万向接头,其中一个所述万向接头与所述甲板操纵头相连,另一个所述万向接头通过末端接头与所述截止止回阀相连。
[0007]进一步地,所述空舱内污水井的井底设有支架,所述支架上端与所述舷侧排水管相连。
[0008]进一步地,所述舷侧排水管的进水端向所述空舱内污水井的井底弯折,且其进水口与所述空舱内污水井的井底间距为50_。
[0009]进一步地,位于所述船舶外板外的舷侧排水管长度为30mm。
[0010]进一步地,所述船舶外板内侧壁设有加强腹板,且所述加强腹板套设在所述舷侧排水管上。[0011 ]进一步地,所述联通管路伸进所述空舱内污水井内的长度为50mm。
[0012]进一步地,当所述空舱内污水井未贴靠在船舶外板时,所述舷侧排水管由舷侧内排水管和舷侧外排水管构成,所述舷侧内排水管位于所述空舱内污水井中,所述舷侧外排水管位于所述空舱内污水井外,且其排水端穿设在船舶外板中;所述舷侧外排水管进水端和所述舷侧内排水管排水端均穿设在所述空舱内污水井侧壁,且通过穿设在所述空舱内污水井侧壁中的套筒相连。
[0013]进一步地,所述服务通道内污水井和空舱内污水井中分别设有液位报警器。
[0014]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船舶污水井污水排放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由于所述服务通道内污水井与所述空舱内污水井所述联通管路相连;所述联通管路进口安装有平面阀;以及所述空舱内污水井下部设有所述舷侧排水管,且所述舷侧排水管排水端穿设在船舶外板中,且其排水口位于船舶外板外侧;所述舷侧排水管上设有所述截止止回阀,且所述截止止回阀通过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截止止回阀的传动装置与甲板操纵头相连,所述甲板操纵头安装在服务通道内;这样不仅解决了空舱内污水井的污水排放至船舶外板的问题,又实现了所述服务通道内污水井与所述空舱内污水井统一排放污水,使得污水排放管路布置比较简单,施工成本低,减少了现场工人的施工量,同时,可操作性强,且能够及时排放污水。
【附图说明】
[0016]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船舶污水井污水排放系统示意图,其中空舱内污水井贴靠船舶外板。
[0017]图2显示为图1中A处放大图。
[0018]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船舶污水井污水排放系统示意图,其中空舱内污水井未贴靠船舶外板。
[0019]图4显示为图3中B处放大图。
[0020]元件标号说明[0021 ]I服务通道
[0022]2 空舱
[0023]3污水井
[0024]31 支架
[0025]4联通管路
[0026]5舷侧排水管
[0027]51舷侧内排水管
[0028]52舷侧外排水管
[0029]53 套筒
[0030]6截止止回阀
[0031]7 平面阀
[0032]8船舶外板
[0033]81加强腹板
[0034]91万向接头
[0035]92 连杆
[0036]93末端接头
[0037]10甲板操纵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39]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0040]船舶的主甲板下左右两舷布置有服务通道I,且所述服务通道I下层为空舱2,所述服务通道I内及空舱2内分别设有污水井3,见图1和图3。通常当所述空舱2内污水井3有两种布置方式,第一种是所述空舱2内污水井3贴靠在船舶外板8,见图1,第二种是所述空舱2内污水井3未贴靠在船舶外板8,即所述空舱2内污水井3远离船舶外板8,见图3。优选地,所述服务通道I内污水井3和空舱2内污水井3中分别设有液位报警器。
[0041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船舶污水井污水排放系统,至少包括:联通管路4、舷侧排水管5和截止止回阀6;所述联通管路4进口与所述服务通道I内污水井3的井底相连,其出口与所述空舱2内污水井3相连,见图1和图3;优选地,所述联通管路4伸进所述空舱2内污水井3内的长度为50mm。所述联通管路4进口安装有平面阀7;所述舷侧排水管5水平设在所述空舱2内污水井3下部,且所述舷侧排水管5排水端穿设在船舶外板8中,且其排水口位于船舶外板8外侧;优选地,位于所述船舶外板8外的舷侧排水管5长度为30mm。所述舷侧排水管5上设有所述截止止回阀6,且所述截止止回阀6通过传动装置与甲板操纵头10相连,所述甲板操纵头10安装在服务通道I内;通过所述传动装置能够打开和关闭所述截止止回阀6;所述截止止回阀6位于所述空舱2内污水井3中。
[0042]参考图2,所述传动装置包括万向接头91和连杆92,所述连杆92两端分别设有所述万向接头91,其中一个所述万向接头91与所述甲板操纵头10相连,另一个所述万向接头91通过末端接头93与所述截止止回阀6相连。具体地,相邻两个部件通过圆锥销相连。实际施工时,可根据污水井3的具体位置来调整万向接头91及连杆92的数量。船员在服务通道I转动甲板操纵头10,通过连杆92的转动将扭转力传递给所述截止止回阀6上的阀盘,从而实现打开和关闭所述截止止回阀6。由于所述甲板操纵头10安装在服务通道I内,这样船员可以在服务通道I内轻松控制所述传动装置来打开和关闭所述截止止回阀6,方便操作。
[0043]参考图2,在所述空舱2内污水井3的井底设有支架31,所述支架31上端与所述舷侧排水管5相连。优选地,所述舷侧排水管5的进水端向所述空舱2内污水井3的井底弯折,且其进水口与所述空舱2内污水井3的井底间距为50mm。这样既不影响污水通过重力排至所述船舶外板8外的效果,又很好的避免了舱底杂物对所述舷侧排水管5进水口造成堵塞。
[0044]优选地,所述船舶外板8内侧壁设有加强腹板81,且所述加强腹板81套设在所述舷侧排水管5上,见图2。
[0045]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当所述空舱2内污水井3未贴靠在船舶外板8时,考虑到工人无法顺利在污水井3内安装过长的舷侧排水管5,将所述舷侧排水管5设计为由舷侧内排水管51和舷侧外排水管52构成,所述舷侧内排水管51位于所述空舱2内污水井3中,所述舷侧外排水管52位于所述空舱2内污水井3外,且其排水端穿设在船舶外板8中;所述舷侧外排水管52进水端和所述舷侧内排水管51排水端均穿设在所述空舱2内污水井3侧壁,且通过穿设在所述空舱2内污水井3侧壁中的套筒53相连。所述套筒53不仅方便舷侧外排水管52与所述舷侧内排水管51安装,又起到保护加强的作用,见图3和图4。
[0046]参考图1至图4,使用时,待所述服务通道I内污水井3中液位报警器发生报警时,船员可通过服务通道I到达所述服务通道I内污水井3处,手动打开平面阀7,使得服务通道I内污水井3中污水自动流入所述空舱2污内污水井3。通常情况下,所述截止止回阀6处于关闭状态,当所述空舱2内污水井3中液位报警器发生报警时,船员转动甲板操纵头10,通过连杆92的转动将扭转力传递给所述截止止回阀6上的阀盘,打开所述截止止回阀6,污水通过所述舷侧排水管5将污水直接排放至船外。
[004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船舶污水井污水排放系统,由于所述服务通道I内污水井3与所述空舱2内污水井3所述联通管路4相连;所述联通管路4进口安装有平面阀7;以及所述空舱2内污水井3下部设有所述舷侧排水管5,且所述舷侧排水管5排水端穿设在船舶外板8中,且其排水口位于船舶外板8外侧;所述舷侧排水管5上设有所述截止止回阀6,且所述截止止回阀6通过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截止止回阀6的传动装置与甲板操纵头10相连;这样不仅解决了空舱2内污水井3的污水排放至船舶外板8的问题,又实现了所述服务通道I内污水井3与所述空舱2内污水井3统一排放污水,使得污水排放管路布置比较简单,施工成本低,减少了现场工人的施工量,同时,可操作性强,且能够及时排放污水。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0048]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主权项】
1.一种船舶污水井污水排放系统,所述船舶的主甲板下左右两舷布置有服务通道(I),且所述服务通道(I)下层为空舱(2),所述服务通道(I)内及空舱(2)内分别设有污水井(3),其特征在于,所述船舶污水井污水排放系统至少包括:联通管路(4)、舷侧排水管(5)和截止止回阀(6);所述联通管路(4)进口与所述服务通道(I)内污水井(3)的井底相连,其出口与所述空舱(2)内污水井(3)相连;所述联通管路(4)进口安装有平面阀(7);所述舷侧排水管(5)水平设在所述空舱(2)内污水井(3)下部,且所述舷侧排水管(5)排水端穿设在船舶外板(8)中,且其排水口位于船舶外板(8)外侧;所述舷侧排水管(5)上设有所述截止止回阀(6),且所述截止止回阀(6)通过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截止止回阀(6)的传动装置与甲板操纵头(10)相连,所述甲板操纵头(10)安装在服务通道(I)内;所述截止止回阀(6)位于所述空舱(2)内污水井(3)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污水井污水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装置包括万向接头(91)和连杆(92),所述连杆(92)两端分别设有所述万向接头(91),其中一个所述万向接头(91)与所述甲板操纵头(10)相连,另一个所述万向接头(91)通过末端接头(93)与所述截止止回阀(6)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污水井污水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舱(2)内污水井(3)的井底设有支架(31),所述支架(31)上端与所述舷侧排水管(5)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污水井污水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舷侧排水管(5)的进水端向所述空舱(2)内污水井(3)的井底弯折,且其进水口与所述空舱(2)内污水井(3)的井底间距为50mm。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船舶污水井污水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船舶外板(8)外的舷侧排水管(5)长度为30_。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污水井污水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船舶外板(8)内侧壁设有加强腹板(81),且所述加强腹板(81)套设在所述舷侧排水管(5)上。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污水井污水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联通管路(4)伸进所述空舱(2)内污水井(3)内的长度为50_。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船舶污水井污水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空舱(2)内污水井(3)未贴靠在船舶外板(8)时,所述舷侧排水管(5)由舷侧内排水管(51)和舷侧外排水管(52)构成,所述舷侧内排水管(51)位于所述空舱(2)内污水井(3)中,所述舷侧外排水管(52)位于所述空舱(2)内污水井(3)外,且其排水端穿设在船舶外板中;所述舷侧外排水管(52)进水端和所述舷侧内排水管(51)排水端均穿设在所述空舱(2)内污水井(3)侧壁,且通过穿设在所述空舱(2)内污水井(3)侧壁中的套筒(53)相连。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污水井污水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通道(I)内污水井(3)和空舱(2)内污水井(3)中分别设有液位报警器。
【文档编号】B63B13/00GK205440759SQ201620245487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8日
【发明人】马杰, 张成友, 岳俊康, 邹继明
【申请人】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