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能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37132阅读:16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吸能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运输工具座椅技术领域,涉及对座椅的能量吸收装置的改进。
背景技术
。吸能器主要应用于具有动态要求的民用飞机座椅、军\民用直升机座椅、高速列车座椅及其它具有抗冲击要求的装置。它的功能是当飞机应急坠机或其它装置发生高速碰撞,当碰撞产生的过载超过人体生理耐限时,安装在座椅和装置上的吸能器启动,吸收能量而使过载值降低,从而达到减轻或避免乘员伤害的目的。因此,吸能器是民用飞机旅客座椅、军\民用直升机座椅、高速列车座椅及其它具有抗冲击要求的座椅保护人体免受伤害的关键部件。美国SIIMULA公司生产的吸能器,其中的吸能管采用不锈钢薄板经多付模具分几次冲压成型,其冲压长度受到限制,吸能管的吸能长度短,在很多情况下不能满足吸能要求。模具的制造成本也高。
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具有薄壁、小直径不锈钢吸能管的拉出式和压入式吸能管,它们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拉出式吸能器,包括一个外壳3,它的左端头有连接头2与外壳3牢固连接,接头1通过螺纹与连接头2中心的螺纹孔结合,在外壳3内腔靠左端安装着吸能管5,吸能管5的外管5-1与外壳3通过焊接成为一体,在吸能管5外管5-1左端的内腔中有一个拉头4,它紧靠吸能管5内管5-2左端的收口端头,外壳3的右端有一个盖住端口的端盖11,在吸能管5的轴线上有一根拉力杆7,它穿过端盖11和吸能管5内管左端头的中心孔与拉头4牢固结合为一体,拉力杆7的右端连接一个双耳接头8,其特征在于,(1)所说的吸能管5是薄壁、小直径不锈钢管,其管壁厚度为0.6~2mm,外管5-1的直径为16~50mm,吸能长度为30~300mm;(2)在所说的吸能管内管5-2的内腔中有一个支撑件6,它的外形尺寸略小于吸能管内管5-2的内腔尺寸,装在吸能管内管5-2的内腔中,支撑件6的左端面和吸能管内管5-2左端的内腔型面完全贴合,它的右端有一个外径略小于外壳3内径的法兰,顶住吸能管内管5-2的右端面并与外壳3配合,支撑管6的中心有一个允许拉力杆7穿过的通孔。
一种压入式吸能器,包括一个外壳3,它的左端头有连接头2与外壳3牢固连接,接头1通过螺纹与连接头2中心的螺纹孔结合,在外壳3内腔靠近右端的位置安装着吸能管5,吸能管5的外管5-1与外壳3通过焊接成为一体,在吸能管5外管5-1右端的内腔中有一个压头9,它紧靠吸能管内管5-2右端的收口端头,压头9的左端面与吸能管内管5-2右端的收口端头的型面完全贴合,在吸能管5的轴线上有一根压力杆10,它的左端与压头9通过螺纹牢固结合为一体,压力杆10的右端连接一个双耳接头8,其特征在于,(1)所说的吸能管5是薄壁、小直径不锈钢管,其管壁厚度为0.6~2mm,外管5-1的直径为16~50mm,吸能长度为30~300mm;(2)在所说的吸能管内管5-2的内腔中有一个支撑件6,它的外形尺寸略小于吸能管内管5-2的内腔尺寸,装在吸能管内管5-2的内腔中,它的左端有一个外径略小于外壳3内径的法兰,顶住吸能管内管5-2的左端面并与外壳3配合,支撑件6的右端中心有一个螺纹孔,压力杆10的左端头穿过吸能管内管5-2的左端面上的中心孔与支撑件6的右端通过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采用薄壁、小直径不锈钢吸能管,可以制造出吸能长度在30~300mm、启动载荷在8000N~30000N范围内的不同规格吸能器。满足了不同型号的动强度座椅对吸能器的吸能长度和启动载荷的要求,为民用飞机抗坠毁座椅、直升机抗坠毁座椅、高速汽车抗坠毁座椅及其它具有动态特性的座椅或装置的研制奠定了基础。经安装在民用飞机16g座椅和军用直升机座椅上进行静、动态试验证明完全满足SAEAS 8049A规定的动强度要求。本实用新型的吸能器可设计成拉伸吸能或压缩吸能,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及其它领域。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拉出式吸能器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图,图中所示为拉出状态。
图2是图1所示的吸能器的原始状态,即未拉出的状态。
图3是吸能器中的吸能管5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压入式吸能器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为了便于说明,约定零件的左、右方向以图中的左、右方向为准。参见图1、图2、图3,这是一种拉出式吸能器,它包括一个外壳3,它的左端头有连接头2与外壳3牢固连接,可采用焊接、胶接。带有连接孔的接头1通过螺纹与连接头2中心的螺纹孔结合。在外壳3内腔靠左端安装着吸能管5,吸能管5的外管5-1与外壳3通过焊接成为一体。在吸能管外管5-1左端的内腔中有一个拉头4,它紧靠吸能管内管5-2左端的收口端头。拉头4的右端面和吸能管内管5-2左端面的型面完全贴合。外壳3的右端有一个盖住端口的端盖11。在吸能管5的轴线上有一根拉力杆7,它穿过端盖11和吸能管内管5-2左端头的中心孔与拉头4采用螺纹牢固结合为一体。拉力杆7的右端连接一个双耳接头8,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改进在于一是所说的吸能管5是薄壁、小直径不锈钢管,其管壁厚度为0.6~2mm,外管5-1的直径为16~50mm,吸能长度为30~300mm。二是在所说的吸能管内管5-2的内腔中有一个支撑件6,它的外形尺寸略小于吸能管内管5-2的内腔尺寸,装在吸能管内管5-2的内腔中。支撑件6的左端面和吸能管内管5-2左端的内腔型面完全贴合。它的右端有一个外径略小于外壳3内径的法兰,顶住吸能管内管5-2的右端面并与外壳3的内腔配合,支撑管6的中心有一个允许拉力杆7穿过的通孔。
图1中的拉力杆7是一个台阶轴,它的左段直径较小,位于吸能管内,插进支撑件6的中心孔,穿过吸能管内管的中心孔与拉头4经螺纹连接。拉力杆7的右段直径较大,位于支撑件6与端盖11之间。拉力杆7的右端面有螺纹孔,双耳接头8带有螺杆,它从端盖11的中心孔穿入,与拉力杆7右端面的螺纹孔连接成一体。
参见图4,这是一种压入式吸能器,它包括一个外壳3,它的左端头有连接头2与外壳3牢固连接。接头1通过螺纹与连接头2的螺纹孔结合。在外壳3内腔靠近右端的位置安装着吸能管5,吸能管5的外管5-1与外壳3通过焊接成为一体。在吸能管外管5-1右端的内腔中有一个压头9,它紧靠吸能管内管5-2右端的收口端头,压头9的左端面与吸能管内管5-2右端的收口端头的型面完全贴合。在吸能器未动作时,压头9的右端面与外壳3的右端面齐平,起到堵盖的作用。在吸能管5的轴线上有一根压力杆10,它的左端与压头9通过螺纹牢固结合为一体。压力杆10的右端连接一个双耳接头8。这种压入式吸能器所采用的吸能管与上述拉出式的完全相同。由于受力方向指向吸能器的内部,使一些零件的位置与拉出式吸能器不同。在所说的吸能管内管5-2的内腔中有一个支撑件6,它的外形尺寸略小于吸能管内管5-2的内腔尺寸,装在吸能管内管5-2的内腔中,它的左端有一个外径略小于外壳3内径的法兰,顶住吸能管内管5-2的左端面并与外壳3的内腔配合。支撑管6的中心有孔,该孔的右端有螺纹,压力杆10的左端头与压头9经螺纹连接后,穿过吸能管内管5-2右端收口端头的中心孔与支撑件6上的螺纹连接,将吸能管内管5-2的收口端头夹紧在支撑件6和压头9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吸能长度可达到30~300mm、启动载荷可在8000N~30000N范围内选择。为今后其它不同要求的动强度座椅研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权利要求1.一种拉出式吸能器,包括一个外壳[3],它的左端头有连接头[2]与外壳[3]牢固连接,接头[1]通过螺纹与连接头[2]中心的螺纹孔结合,在外壳[3]内腔靠左端安装着吸能管[5],吸能管[5]的外管[5-1]与外壳[3]通过焊接成为一体,在吸能管[5]外管[5-1]左端的内腔中有一个拉头[4],它紧靠吸能管[5]内管[5-2]左端的收口端头,外壳[3]的右端有一个盖住端口的端盖[11],在吸能管[5]的轴线上有一根拉力杆[7],它穿过端盖[11]和吸能管[5]内管左端头的中心孔与拉头[4]牢固结合为一体,拉力杆[7]的右端连接一个双耳接头[8],其特征在于,(1)所说的吸能管[5]是薄壁、小直径不锈钢管,其管壁厚度为0.6~2mm,外管[5-1]的直径为16~50mm,吸能长度为30~300mm;(2)在所说的吸能管内管[5-2]的内腔中有一个支撑件[6],它的外形尺寸略小于吸能管内管[5-2]的内腔尺寸,装在吸能管内管[5-2]的内腔中,支撑件[6]的左端面和吸能管内管[5-2]左端的内腔型面完全贴合,它的右端有一个外径略小于外壳[3]内径的法兰,顶住吸能管内管[5-2]的右端面并与外壳3配合,支撑件[6]的中心有一个允许拉力杆[7]穿过的通孔。
2.一种压入式吸能器,包括一个外壳[3],它的左端头有连接头[2]与外壳[3]牢固连接,接头[1]通过螺纹与连接头[2]中心的螺纹孔结合,在外壳[3]内腔靠近右端的位置安装着吸能管[5],吸能管[5]的外管[5-1]与外壳[3]通过焊接成为一体,在吸能管[5]外管[5-1]右端的内腔中有一个压头[9],它紧靠吸能管内管[5-2]右端的收口端头,压头[9]的左端面与吸能管内管[5-2]右端的收口端头的型面完全贴合,在吸能管[5]的轴线上有一根压力杆[10],它的左端与压头[9]通过螺纹牢固结合为一体,压力杆[10]的右端连接一个双耳接头[8],其特征在于,(1)所说的吸能管[5]是薄壁、小直径不锈钢管,其管壁厚度为0.6~2mm,外管[5-1]的直径为16~50mm,吸能长度为30~300mm;(2)在所说的吸能管内管[5-2]的内腔中有一个支撑件[6],它的外形尺寸略小于吸能管内管[5-2]的内腔尺寸,装在吸能管内管[5-2]的内腔中,它的左端有一个外径略小于外壳[3]内径的法兰,顶住吸能管内管[5-2]的左端面并与外壳3配合,支撑件[6]的右端中心有一个螺纹孔,压力杆[10]的左端头穿过吸能管内管[5-2]的左端面上的中心孔与支撑件[6]的右端通过螺纹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运输工具座椅技术领域,涉及对座椅的能量吸收装置的改进。本实用新型包括外壳3、连接头2、接头1、吸能管5、拉头4、端盖11、拉力杆7和接头8,其特征在于,吸能管5是薄壁、小直径不锈钢管;在吸能管内管5-2的内腔中有一个支撑件6。本实用新型可以制造出吸能长度在30~300mm、启动载荷在8000N~30000N范围内的不同规格吸能器,可满足不同型号的动强度座椅对吸能器的吸能长度和启动载荷的要求。
文档编号B64D11/00GK2556425SQ0224351
公开日2003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02年7月26日 优先权日2002年7月26日
发明者王玉林, 王昌言, 冷明, 胡砚军 申请人:中国航空救生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