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89626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飞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飞行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无人飞行装置旋翼的收折机构。



背景技术:

市面上现有的大型无人机,为了适应不同场合的应用,例如电影拍摄、农业植物保护、货物运送等,无人机的旋翼会增加至六轴或是八轴的多旋翼设计,在这样的结构设计下,使得机体轴距拉长导致机体的体积变大,造成无人机在收纳或是搬运时会产生许多的不便。

现行无人机的旋翼收折结构采用例如旋扣式收折结构、卡扣式收折结构或可拆卸式旋臂结构。旋扣式收折结构利用旋转旋扣结构(例如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来达成限位的效果,藉以使旋翼在收折状态与张开状态之间进行变换。卡扣式收折结构利用卡扣结构卡合旋翼臂体的方式来进行固定,藉以使旋翼在收折状态与张开状态之间进行变换。可拆卸式旋臂结构直接将旋翼臂体进行拆卸并进行收折。

然而,上述旋翼收折结构仍旧存在固定强度不足易于松脱的问题,举例而言,旋扣式收折结构仅靠旋扣结构交叠方式迫紧固定旋翼,其只固定轴向限位,在长时间及多次数的使用磨耗下,间隙会日渐变大,当飞行时马达所产生的震动,造成旋扣松脱的问题,此外,旋扣结构多为塑胶结构,较容易产生结构疲劳、强度不足的情况,在结构相互磨耗下,更容易造成旋扣结构松脱的问题。卡扣式收折结构利用例如c型卡扣结构与旋翼臂体交叠方式进行固定,c型卡扣结构仅靠局部干涉来限制旋翼臂体,无法迫紧夹持以及稳固牢靠的固定旋翼臂体,此外,多为塑胶结构的c型卡扣结构也同样有较容易产生结构疲劳、强度不足的情况。可拆卸式旋臂结构虽可有效缩小无人机在收折状态时的体积,但重新组装不仅耗时,更会造成组装时线路接错或马达转向相反的风险大幅增加。因此,如何针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改善,实为本领域相关人员所关注的焦点。

本“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在“背景技术”中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道的公知技术。此外,在“背景技术”中所揭露的内容并不代表内容或者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代表在本发明申请前已被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飞行装置,其结构具有强度、刚性以及稳定性高的优点。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飞行装置,其包括装置本体、多个臂体结构以及多个旋翼模组。装置本体具有表面。多个臂体结构分别配置于装置本体,每一臂体结构包括固定基座、第二螺合元件、连接单元、杆体以及限位元件。固定基座配置于装置本体,固定基座包括第一螺合元件。第一螺合元件具有一第一螺合部。第二螺合元件具有与第一螺合部相匹配的第二螺合部。连接单元穿设于第二螺合元件,藉由第一螺合部与第二螺合部彼此螺合,以使连接单元固定于固定基座。杆体穿设于连接单元。限位元件配置于第二螺合元件与连接单元之间,限位元件抵靠于第二螺合元件。多个旋翼模组分别配置于这些臂体结构。

本发明实施例的飞行装置藉由螺合元件(如上述第一螺合元件与第二螺合元件)的螺合部锁附迫紧,在锁紧时产生摩擦力而相互紧压,具有较强的抗拉、抗剪及抗疲劳强度,再藉由限位元件将紧密螺合的螺合元件加以固定,使得本发明实施例飞行装置的臂体结构具有结构较不易滑动且固紧稳定性高的优点。此外,本发明实施例的臂体结构通过彼此枢接的限位结构、第一支臂以及第二支臂的作动,使得飞行装置便于从张开状态变换至收折状态,且有效缩小飞行装置在收折状态时的体积。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飞行装置于展开状态时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飞行装置于收折状态时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臂体结构的元件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臂体结构的元件组合示意图。

图5为沿图4所示的aa线剖开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的臂体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7a为图4的局部侧视的示意图。

图7b为图4的另一视角的局部侧视的示意图。

图8a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限位结构的第一滑槽的侧视示意图。

图8b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限位结构的第二滑槽的侧视示意图。

图9a为本实施例的臂体结构于展开状态与收折状态之间转动的示意图。

图9b为本实施例的臂体结构高低升降移动的示意图。

图9c为本实施例的臂体结构于限位结构内进行横移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臂体结构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

请参照图1与图2,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飞行装置于展开状态时的外观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飞行装置于收折状态时的外观结构示意图。如图1与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飞行装置1包括装置本体11、多个臂体结构12以及多个旋翼模组13。装置本体11具有表面110,表面110可为承载面,装置本体11可藉由承载面来承载物体,但不限于此。这些臂体结构12分别配置于装置本体11的侧面。这些旋翼模组13分别对应配置于这些臂体结构12的一端部。在本实施例中,这些臂体结构12的数量以及旋翼模组13的数量分别为6个,但不限于此,且这些臂体结构12例如是彼此对称的臂体结构。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装置本体11的表面110例如是圆形,但不限于此,而这些臂体结构12以平均分布的方式配置于装置本体11并环绕表面110,换言之,本实施例的这些臂体结构12具有三组彼此相对的臂体结构。

以下再针对本实施例的臂体结构12的详细构造做进一步的描述。

请参照图3至图5,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臂体结构12的元件分解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臂体结构12的元件组合示意图。图5为沿图4所示的aa线剖开的剖面示意图。如图3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每一臂体结构12包括固定基座121,且固定基座121包括第一螺合元件126、第二螺合元件122、连接单元123、杆体124以及限位元件125。固定基座121配置于装置本体11。固定基座121包括第一螺合元件126,且第一螺合元件126具有第一螺合部sp1。第二螺合元件122具有与第一螺合部sp1相匹配的第二螺合部sp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螺合元件126与第二螺合元件122例如是中空圆筒状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连接单元123穿设于第二螺合元件122,藉由第一螺合元件126的第一螺合部sp1与第二螺合元件122的第二螺合部sp2彼此螺合(螺纹锁合),以使连接单元123螺纹锁于固定基座121。杆体124穿设于连接单元123。限位元件125可拆卸地配置于第二螺合元件122与连接单元123之间,且限位元件125抵靠于第二螺合元件122,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元件125例如是环状结构,环设于第二螺合元件122与连接单元123之间,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需特别说明的是,上述限位元件125的功效在于,当第一螺合元件126的第一螺合部sp1与第二螺合元件122的第二螺合部sp2彼此螺合后,藉由环设于第二螺合元件122与连接单元123之间的限位元件125抵靠于第二螺合元件122,如此能够有效防止彼此螺合的第一螺合部sp1与第二螺合部sp2因震动而脱离螺合。当臂体结构12进行收折时,仅需将限位元件125拆卸,再将第一螺合元件126的第一螺合部sp1脱离螺合于第二螺合元件122的第二螺合部sp2。

请继续参照图3至图5,本实施例的固定基座121还包括第一壳体1211与第一定位杆1212。第一螺合元件126配置于第一壳体1211内,且第一螺合元件126的第一螺合部sp1露出于第一壳体1211外。第一定位杆1212配置在第一壳体1211内,具体而言,第一定位杆1212配置于第一壳体1211的内侧表面s1上。本实施例的第一螺合元件126还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穿孔th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穿孔th1的数量例如是两个,且这两个第一穿孔th1彼此相对。当第一螺合元件126配置于第一壳体1211内时,位于第一壳体1211内侧表面s1的第一定位杆1212穿过第一螺合元件126的这些第一穿孔th1,以使第一螺合元件126确实固定于第一壳体1211内。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的固定基座121是由第一螺合元件126、第一壳体1211以及第一定位杆1212所组成,其中第一螺合元件126与第一壳体121为彼此分离的单一构件,但这样结构仅为本发明的其中的一实施例,在其它的实施例中,第一螺合元件126、第一壳体1211以及第一定位杆1212例如是一体成型的结构。第一螺合元件126、第一壳体1211以及第一定位杆1212为一体成型结构的优点在于,可减少构件制作的数量、简化组装复杂度、有效降低工时与生产成本。

请继续参照图3至图5,本实施例的连接单元123包括连接件1231、第二壳体1232以及第二定位杆1233。连接件1231配置于第二螺合元件122与杆体124之间。连接件1231包括至少一个第三穿孔th3以及顶抵部1234,当连接单元123穿设于第二螺合元件122时,连接件1231的顶抵部1234顶抵于第二螺合元件122。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穿孔th3的数量例如是两个,且这两个第三穿孔th3彼此相对。连接件1231与部分杆体124位于第二壳体1232内,且连接件1231的顶抵部1234露出于第二壳体1232。第二定位杆1233配置于第二壳体1232内,具体而言,第二定位杆1233配置于第二壳体1232的内侧表面s2上。本实施例的杆体124包括第二穿孔th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穿孔th2的数量例如是两个,且这两个第二穿孔th2彼此相对。当杆体124穿设于连接单元123时,杆体124的第二穿孔th2与连接件1231的第三穿孔th3彼此重叠,且第二定位杆1233穿过这些第二穿孔th2与这些第三穿孔th3,以使杆体124固定于连接件1231。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的连接单元123是由连接件1231、第二壳体1232以及第二定位杆1233所组成,其中连接件1231与第二壳体1232为彼此分离的单一构件,但这样结构仅为本发明的其中的一实施例,在其它的实施例中,连接件1231、第二壳体1232以及第二定位杆1233例如是一体成型的结构。连接件1231、第二壳体1232以及第二定位杆1233为一体成型结构的优点在于,可减少构件制作的数量、简化组装复杂度、有效降低工时与生产成本。

请继续参照图3至图5,本实施例的臂体结构12还包括限位结构127、第一支臂128以及第二支臂129。限位结构127配置于固定基座121,具体而言,固定基座121具有彼此相对的底面s3与顶面s4,其中固定基座121的底面s3与装置本体11接合,而限位结构127配置于固定基座121的顶面s4。第一支臂128以第一枢轴1280枢接于限位结构127,且第一支臂128以第一枢轴1280为旋转轴进行转动。第二支臂129配置于连接单元123并以第二枢轴1290枢接于第一支臂128,且第二支臂129以第二枢轴1290为旋转轴进行转动。具体而言,第二支臂129以第二枢轴1290为旋转轴朝靠近装置本体11的方向或是远离装置本体11的方向进行转动,进而带动臂体结构12朝靠近或远离装置本体11的方向转动。值得一提的是,当第一支臂128与第二支臂129分别以第一枢轴1280与第二枢轴1290同时进行转动时,第一支臂128与第二支臂129带动臂体结构12朝与装置本体11的表面110垂直的方向移动。关于第一支臂128、第二支臂129、第一枢轴1280以及第二枢轴1290的详细作动方式,将在稍后予以说明。

如图3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限位结构127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板体1271与第二板体1272。第一板体1271具有第一滑槽g1,第二板体1272具有第二滑槽g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枢轴1280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端部e1与第二端部e2。第一枢轴1280的第一端部e1位于第一板体1271的第一滑槽g1内,且第一枢轴1280的第一端部e1沿着第一滑槽g1移动。第一枢轴1280的第二端部e2位于第二板体1272的第二滑槽g2内,且第一枢轴1280的第二端部e2沿着第二滑槽g2移动。

请参照图6,其为图4所示的臂体结构12的俯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第一板体1271与第二板体1272的内表面之间具有间距h1,且此间距h1大于第一支臂128的宽度h2。具体而言,第一板体1271具有内表面s5,而第二板体1272具有与内侧表面s5相对的内侧表面s6,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板体1272的内侧表面s6例如是朝远离内侧表面s5的方向倾斜的斜面,由于第二板体1272的内侧表面s6朝远离内侧表面s5的方向倾斜,因此,第一板体1271与第二板体1272之间的间距h1大于第一支臂128的宽度h2。

请参照图7a与图7b,图7a为图4的局部侧视的示意图。图7b为图4的另一视角的局部侧视的示意图。如图7a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滑槽g1包括彼此相连接的第一部分p1与第二部分p2。第一滑槽g1的第一部分p1沿着与表面110(如图1所示)垂直的第一方向d1延伸。第一滑槽g1的第二部分p2沿着与表面110平行的第二方向d2延伸。如图7b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滑槽g2包括彼此相连接的第三部分p3与第四部分p4。第二滑槽g2的第三部分p3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且第三部分p3与第一部分p1彼此相对。第二滑槽g2的第四部分p4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且第四部分p4与第二部分p2彼此相对。

请继续参照图7a与图7b,本实施例的第一滑槽g1的第二部分p2延伸而具有第一延伸量l1。第二滑槽g2的第四部分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而具有第二延伸量l2,且第一滑槽g1的第二部分p2的第一延伸量l1与第二滑槽g2的第四部分的第二延伸量l2彼此不相等,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量l1例如是大于第二延伸量l2,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具体而言,当第一枢轴1280的第一端部e1与第二端部e2各自分别于第一滑槽g1的第二部分p2内与第二滑槽g2的第四部分p4内进行移动时,由于第一滑槽g1的第二部分p2的第一延伸量l1大于第二滑槽g2的第四部分p4的第二延伸量l2,因此,第一枢轴1280的第一端部e1于第一滑槽g1内的移动距离大于第一枢轴1280的第二端部e2于第二滑槽g2内的移动距离。

经由上述可知,藉由本实施例的限位结构127的结构设计,使得第一支臂128能够以垂直于表面110的参考轴线l(如图1所示)为旋转轴并于第一板体1271与第二板体1272之间的间距h1内进行旋转。值的一提的是,在图7a与图7b的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滑槽g1的第二部分p2的第一延伸量l1与第二滑槽g2的第四部分p4的第二延伸量l2彼此不相等的结构设计,使得第一支臂128以参考轴线l为旋转轴并于第一板体1271与第二板体1272之间的间距h1内进行旋转,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其它的实施例中,第一滑槽g1的第二部分p2或第二滑槽g2的第四部分p4中可设置凸点(未显示),可限定第一枢轴1280在限位结构127中的位置,避免第一枢轴1280不必要的滑动。

在其它的实施例中,如图8a与图8b所示,限位结构127a的第一滑槽g1的第二部分p2的第一延伸量l1例如等于第二滑槽g2的第四部分的第二延伸量l2,在这样的结构设计下,同样能够使第一支臂128以参考轴线l为旋转轴并于第一板体1271与第二板体1272之间的间距h1内进行旋转,举例而言,第一枢轴1280的第一端部e1卡合于第一滑槽g1的第一部分p1内,而第一枢轴1280的第二端部e2脱离第二滑槽g2的第三部分p3的卡合并于第四部分p4内进行移动,由于第一枢轴1280的第一端部e1于第一滑槽g1内固定不动,而第二端部e2于第二滑槽g2内进行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进一步带动第一支臂128以垂直于表面110的参考轴线l为旋转轴进行旋转。

请参照图9a至图9c,图9a为本实施例的臂体结构12于展开状态与收折状态之间转动的示意图。图9b为本实施例的臂体结构12高低升降移动的示意图。图9c为本实施例的臂体结构12于限位结构127内进行横移的示意图。如图9a所示,第二支臂129以第二枢轴1290为旋转轴进行旋转,当臂体结构12收折时,第二支臂129的第二枢轴1290朝第一旋转方向r1进行旋转,使第二支臂129朝靠近装置本体11的方向移动,并同时带动臂体结构12朝靠近装置本体11的方向移动。当臂体结构12展开时,第二支臂129的第二枢轴1290朝与第一旋转方向r1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r2进行旋转,使第二支臂129朝远离装置本体11的方向移动,并同时带动臂体结构12朝远离装置本体11的方向移动。如图9b所示,当第一支臂128的第一枢轴1280朝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且第二支臂129的第二枢轴1290同时朝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时,第一支臂128与第二支臂129带动臂体结构12朝与表面110垂直的方向进行升高的动作,反之,当第一支臂128的第一枢轴1280朝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且第二支臂129的第二枢轴1290同时朝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时,第一支臂128与第二支臂129带动臂体结构12朝与表面110垂直的方向进行降低的动作。如图9c所示,藉由第一枢轴1280的第一端部e1于第一滑槽g1内移动以及第一枢轴1280的第二端部e2沿着第二滑槽g2移动,且第一滑槽g1的第二部分p2的第一延伸量l1与第二滑槽g2的第四部分的第二延伸量l2彼此不相等的结构设计,使得第一支臂128以参考轴线l为旋转轴并于第一板体1271与第二板体1272之间的间距h1内进行旋转,并同时带动支臂结构12朝靠近第二板体1272的内表面s6(斜面)的方向移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本实施例的这些臂体结构12为三组彼此两两相对的臂体结构12,因此这些臂体结构12进行收折时,会产生彼此之间相互碰撞的情况,藉由第一支臂128以参考轴线l为旋转轴并于第一板体1271与第二板体1272之间的间距h1内进行旋转的结构特征,能够有效避免这些臂体结构12产生彼此碰撞的问题。再者,藉由第一支臂128与第二支臂129带动臂体结构12朝与表面110垂直的方向进行升高或降低的动作,能够使这些臂体结构12在收折状态时叠置于彼此,且这些臂体结构12在彼此叠置的情况下皆能平行装置本体11的表面110。

请参照图10,其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臂体结构的外观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臂体结构12a与图3至图7b所示的臂体结构12类似,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的限位元件125a包括抵靠块体130以及枢轴131。抵靠块体130配置于第二螺合元件122与连接单元123之间。枢轴131配置于连接单元123并枢接于抵靠块体130,且抵靠块体130以枢轴131为旋转轴进行转动。当第一螺合元件126的第一螺合部sp1与第二螺合元件122的第二螺合部sp2彼此螺合后,藉由转动抵靠块体130至第二螺合元件122与连接单元123之间并抵靠第二螺合元件122,如此能够有效防止彼此螺合的第一螺合部sp1与第二螺合部sp2因震动而脱离螺合。当臂体结构12a进行收折时,仅需转动抵靠块体130而使抵靠块体130不抵靠于第二螺合元件122,再将第一螺合元件126的第一螺合部sp1脱离螺合于第二螺合元件122的第二螺合部sp2。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飞行装置藉由螺合元件(如上述第一螺合元件与第二螺合元件)的螺合部锁附迫紧,在锁紧时产生摩擦力而相互紧压,具有较强的抗拉、抗剪及抗疲劳强度,再藉由限位元件将紧密螺合的螺合元件加以固定,使得本发明实施例飞行装置的臂体结构具有结构较不易滑动且固紧稳定性高的优点。此外,本发明实施例的臂体结构透过彼此枢接的限位结构、第一支臂以及第二支臂的作动,使得飞行装置便于从张开状态变换至收折状态,且有效缩小飞行装置在收折状态时的体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发明内容所作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改,皆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另外,本发明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达成本发明所揭露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摘要和标题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检索之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权利范围。此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符号说明】

1:飞行装置

11:装置本体

12、12a:臂体结构

13:旋翼模组

110:表面

121:固定基座

122:第二螺合元件

123:连接单元

124:杆体

125、125a:限位元件

126:第一螺合元件

127、127a:限位结构

128:第一支臂

129:第二支臂

130:抵靠块体

131:枢轴

1211:第一壳体

1212:第一定位杆

1231:连接件

1232:第二壳体

1233:第二定位杆

1234:抵顶部

1271:第一板体

1272:第二板体

1280:第一枢轴

1290:第二枢轴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e1:第一端部

e2:第二端部

g1:第一滑槽

g2:第二滑槽

h1:间距

h2:宽度

l:参考轴线

l1:第一延伸量

l2:第二延伸量

p1:第一部分

p2:第二部分

p3:第三部分

p4:第四部分

sp1:第一螺合部

sp2:第二螺合部

s1、s2、s5、s6:内侧表面

s3:底面

s4:顶面

th1:第一穿孔

th2:第二穿孔

th3:第三穿孔。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