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行李自动转运站及相关行李转运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75410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一种行李自动转运站及相关行李转运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行李自动转运站及相关行李转运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机场进出港行李,一般都是人工从航班腹部货仓取出行李,然后装卸在行李拖车中,行李拖车离开停机坪到达行李转盘之后,再由人工将行李从行李拖车搬运到行李转盘上,最终由乘客取走,由于要满足民航局要求的到港航班15分钟之内航班旅客必须要见到第一件行李的规定,行李搬运和运输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暴力装卸导致行李磕碰,甚至行李丢失的情况,投诉率较高。并且,目前的行李运输方式,通常航班行李第一件是在8分钟到达,其它行李会因停机坪以及转运的工人工作状态在30分钟完成行李运输,旅客拿到行李是在平均35分钟左右,需要人工一般在一班8个人,三班共24个人,运送效率较低,人工成本高,并且运送时间较长。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行李自动转运站及相关行李转运系统。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行李自动转运站,包括:行李中转仓、过渡传送带和加速传送带;所述行李中转仓、过渡传送带和加速传送带依次搭接;

所述行李中转仓包括机架和设置于所述机架中的若干行李中转层;各行李中转层分别连接驱动电机;

各所述行李中转层的尾部分别设置有可翻转的翻板,最底层的行李中转层的翻板搭接于所述过渡传送带。

进一步地,所述行李中转仓中还设置有控制芯片;

所述控制芯片分别与各行李中转层的驱动电机连接,控制各行李中转层从低到高依次传输行李,并在行李中转层行李传输完毕时控制相邻的上层尾部翻板翻转。

进一步地,所述翻板为气缸驱动。

进一步地,最底层的所述行李中转层尾部还设置有传感器;

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本层翻板搭接于所述过渡加速传送带的位置是否有行李;

所述传感器的检测无行李时,所述控制芯片控制当前传输行李的行李中转层的驱动电机步进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过渡传送带包括:机架、设置于所述机架上的传送带本体、设置于所述传送带本体两端的主动托辊和从动托辊、以及主动托辊和从动托辊之间的支撑轴。

进一步地,所述传送带本体尾部还设置有传感器,用于检测过渡传送带和加速传送带搭接的位置是否存在行李。

进一步地,所述加速传送带包括:机架、设置于所述机架上的传送带本体、设置于所述传送带本体两端的主动托辊和从动托辊、以及主动托辊和从动托辊之间的支撑轴。

进一步地,所述传送带本体的尾部还设置有传感器,用于检测加速传送带与行李转盘搭接的位置是否存在行李。

进一步地,所述过渡传送带的尾部还设置有搭板,所述搭板搭接于加速传送带上。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行李转运系统,包括如前述行李自动转运站以及自动装卸行李车;

所述自动装卸行李车包括:车架及车轮,所述车架中设置有若干行李装载层;所述车架中设置有若干行李装载层;各所述行李装载层的同一端可升降;所述若干行李装载层连接一个驱动电机;所述行李装载层表面上设置有滚珠或滚轮;

所述自动装卸行李车与所述行李自动转运站中的行李中转仓对接,且各行李装载层分别与各行李中转层的位置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自动装卸行李车车架尾部的下方还设置有定位锥;

所述自动装卸行李车通过所述定位锥与所述行李中转仓对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行李自动转运站及相关行李转运系统中,自动装卸行李车包含若干行李装载层,各行李装载层的同一端可升降,利用行李装载层升起形成的角度,对接航班腹部货仓,方便行李从腹部货仓进入自动装卸行李车,并且行李装载层表面上设置有滚珠或者滚轮,这样,行李可以无损伤地装载在行李装载层当中。并且,行李自动转运站包括行李中转仓、过渡传送带和加速传送带,这三部分依次搭接,可以实现自动地将各行李装载层的行李逐层运送至行李转盘上去。从而实现行李的自动转运,减少人工的消耗,实现增效减员,避免暴力装卸、降低行李投诉率。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A~图1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装卸行李车的主视图、仰视图和右视图;

图1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可拆卸护栏的自动装卸行李车的右视图;

图2A和图2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行李自动转运站的主视图和俯视图;

图3A~图3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行李中转仓的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

图4A~图4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渡传送带的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

图5A~图5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速传送带的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

图6A和图6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行李转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为了解决现有航班行李分拣的过程中,存在的人工效率低、人力成本高和野蛮装卸导致行李受损、丢失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行李转运系统,在该系统中,包含自动装卸行李车以及行李自动转运站;

其中,自动装卸行李车,包括:车架和车架下方的车轮;在车架中设置有若干行李装载层;各行李装载层的同一端可升降;若干行李装载层连接一个驱动电机;行李装载层表面上设置有滚珠或滚轮。

其中,行李自动转运站包括:行李中转仓、过渡传送带和加速传送带;行李中转仓、过渡传送带和加速传送带依次搭接;自动装卸行李车与所述行李中转仓对接。

上述行李转运系统中,自动装卸行李车包含若干行李装载层,各行李装载层的同一端可升降,利用行李装载层升起形成的角度,对接航班腹部货仓,方便行李从腹部货仓进入自动装卸行李车,并且行李装载层表面上设置有滚珠或者滚轮,这样,行李可以无损伤地装载在行李装载层当中。行李自动转运站中的行李中转仓、过渡传送带和加速传送带可以实现将各行李装载层的行李逐层分别运送至行李转盘上去。从而实现行李的自动转运,减少人工的消耗,实现增效减员,避免暴力装卸、降低行李投诉率。

下面结合附图,分别对上述行李转运系统中的自动装卸行李车和行李自动转运站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装卸行李车,参照图1A~图1C所示,该自动装卸行李车1包括:车架11和车架下方的车轮12;其中,车架11连接有牵引作用的拖钩13,以便与牵引汽车相连。

车架11中设置有若干行李装载层14;各行李装载层14从高到低分层布置。各行李装载层14的同一端可升降;若干个行李装载层14连接一个驱动电机15;为了增加滑动力,便于行李快速从航班货仓进入行李装载层,并且在进入行李装载层时减少对行李的损伤,每个行李装载层14表面上均设置有滚珠或滚轮。

参见图1B所示,车架的底部设置有可旋转的托盘19;该托盘19旋转角度范围为0~180°。

可旋转的托盘19主要起托举作用,可以设置于车架底部的中央,在实施时,托盘19可以利用180°机械定位弹簧销子的人力推移,对接航班上用于传送行李的机舱传送带,待行李装载至行李装载层中之后,再旋转180度以对接行李自动转运站。

参照图1A所示,在对接航班货仓时,行李装载层14的一端升起,以便行李载入行李装载层14中;

在行李装载层14装满时,行李装载层14的一端下降,保持行李装载层水平;每个行李装载层14可以单独控制,也可以在所有行李装载层14都装满之后,同时降下。

当行李装载层14水平且与行李转运站对接时,驱动电机15可以开始工作,依次逐层地驱动各行李装载层14,将每个行李装载层14上的行李通过行李转运站运转至旅客行李传送带上。

参照图1A,图1B所示,三个行李装载层均连接同一个驱动电机15,其中,中间的行李装载层14与驱动电机15直接相连,具体地,在行李装载层采用传输带机构的情况下,驱动电机15可以直接连接行李装载层的主动辊。其他两个行李装载层即上下两个行李装载层的主动托辊则连接电磁离合器16;该电磁离合器16与驱动电机15之间通过可以链条连接。当然,图1A和图1B 所示的只是一个例子而已,行李装载层中的任一层可以与驱动电机15连接,其他的行李装载层14则通过电磁离合器16与驱动电机15间接连接。而不限于图中所示的方式。

通过上述结构,各行李装载层均单独运行并互锁,也就是每次只有一个行李装载层工作,其余两个装载层通过离合器切断驱动,不进行行李的传送。

为了满足与航班腹部货仓对接时的安全性要求(不能带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装卸行李车1,在对接机舱传送带时,整体不带电,因此驱动电机15、电磁离合器16等并不工作。当行李装载层装满行李,由一定角度倾斜状态恢复至水平状态,继而由牵引汽车牵引到行李自动转运站处时,从自动转运站处取电,从而驱动电机15和电磁离合器16通电工作。

为了方便自动装卸行李车从自动转运站处取电,较佳地,自动装卸行李车 1的车架上还可以设置有电极,电极一端连接驱动电机,另一端悬空,当与行李转运站对接时,电极原本悬空的另一端与行李转运站供电电路连接,从而从行李转运站中取电。

为了实现行李在行李装载层14上有序的前进,避免磕碰,需要各行李装载层采用步进运动,基于此,各行李装载层表面还可以设置有若干条隔离色条以及隔离色条检测传感器;

举个例子来说,每个行李装载层可以按照28#行李箱的尺寸分为10个方格,三层共30个。各方格之间用隔离色条隔开,每层各有一个传感器检测隔离色条,实现行李装载层的步进运动。驱动电机15根据传感器检测到的隔离色条,依次驱动各行李装载层步进运动。

参照图1D所示,每个行李装载层尾部还可以设置有可拆卸护栏17,进一步地有效防止行李的跌落和丢失。

进一步地,自动装卸行李车车架包括:车顶、侧围和设置于车顶尾部的可收放的卷帘。卷帘放下时可以起到自动装卸行李车行驶过程中关闭车厢的作用,在需要与行李自动转运站对接时,该卷帘收起。

参照图1A所示,所述自动装卸行李车车架尾部的下方还可以设置有定位锥18。

参照图2A、图2B所示,行李自动转运站包括:行李中转仓2、过渡传送带3和加速传送带4;行李中转仓2、过渡传送带3和加速传送带4依次搭接;自动装卸行李车与行李中转仓2对接。

参照图3A~图3C所示,进一步地,行李中转仓2包括机架21和设置于机架21中的若干行李中转层22;各行李中转层22分别连接驱动电机23;

各行李中转层22的尾部分别设置有可翻转的翻板24,最底层的行李中转层的翻板24搭接于过渡传送带3。

进一步地,行李中转仓2中还设置有控制芯片(图2A、2B中未示意出);

控制芯片分别与各行李中转层22的驱动电机23连接,控制各行李中转层 22从低到高依次传输行李,并在行李中转层22行李传输完毕时控制相邻的上层尾部翻板翻转。

各层的翻板会形成行李从行李中转层到达过渡传送带3的通道,以图2A 的结构为例,在最底层的行李传送完毕时,位于中间的行李中转层的翻板会翻转落下,这样,最底层的翻板和中间层的翻板会成为中间层(指行李中转层) 上行李的滑动通道,以此类推,在中间层的行李传送完毕时,位于最上层的的翻板会翻转落下,与下面两层的落下的翻板共同组成最上层行李的滑动通道。

进一步地,翻板24可以采用为气缸驱动的方式或者其他驱动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限定。

为了进一步保证行李的有序传送,避免行李在传送过程中发生磕碰,需要在行李从行李中转层到达过渡传送带时,过渡传送带上已无行李。基于此,较佳地,最底层的行李中转层尾部还可以设置有传感器;

该传感器用于检测本层翻板搭接于所述过渡传送带的位置是否有行李;

当传感器检测无行李时,所述控制芯片控制当前传输行李的行李中转层的驱动电机步进运动。

参照图4A-4C所示,过渡传送带3包括:机架31、设置于机架31上的传送带本体32、设置于传送带本体32两端的主动托辊33和从动托辊34、以及主动托辊33和从动托辊34之间的支撑轴35。

主动托辊33可以由伺服电机36驱动。

进一步地,与前述类似,为了保证行李的有序传送,避免行李在传送过程中发生磕碰,需要在行李从过渡传送带到达加速传送带时,加速传送带上已无行李,在传送带本体32的尾部还设置有传感器37,用于检测过渡传送带和加速传送带搭接的位置是否存在行李。

参照图4A所示,过渡传送带3的尾部还可以设置有搭板38,搭板搭接于加速传送带上。

参照图5A~5C所示,与过渡传送带3结构类似,加速传送带4同样包括:机架41、设置于机架41上的传送带本体42、设置于传送带本体42两端的主动托辊43和从动托辊44、以及主动托辊43和从动托辊44之间的支撑轴45。

主动托辊43可以由伺服电机46驱动。

传送带本体42的尾部还设置有传感器47,用于检测加速传送带4与行李转盘搭接的位置是否存在行李。

图6A和图6B所示的是自动装卸行李车1与行李中转仓2、过渡传送带3 和加速传送带4之间的结构和位置关系,从图5A和图5B中可以看出,自动装卸行李车的各行李装载层与行李自动转运站中的行李中转仓对接,且各行李装载层分别与各行李中转层的位置一一对应。

实验证明,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行李转运系统,在10-15分钟内将到港航班随机全部行李快速准确安全的递达旅客手中。可以实现每班减员5人(原来8人)三班减员15人(原来24人)。每航班输送行李时间加快 15分钟。投诉率仅仅留下唯一的从机舱抓取一个人工环节,增强了旅客行李的安全保证,基本实现了到达港的旅客行李丢错忘损偷拿暴力野蛮装卸的现象,基本实现了装卸行李的闭合自动化运输。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