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防勘察救援无人机用散热外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58422发布日期:2020-08-14 18:50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一种消防勘察救援无人机用散热外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消防勘察救援无人机用散热外壳,属于无人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或者由车载计算机完全地或间歇地自主地操作。无人机按应用领域,可分为军用与民用。军用方面,无人机分为侦察机和靶机。无人机在飞行时,其内部会产生热量,传统的无人机外壳不具备散热功能,这就导致无人机飞行一段时间就要落下来停止散热,在使用时十分不方便,以往的外壳只是简单的开设几个散热孔,远远达不到对无人机内部进行快速散热的效果,现在急需一种消防勘察救援无人机用散热外壳来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消防勘察救援无人机用散热外壳,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散热效果好,有效对无人机进行散热。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消防勘察救援无人机用散热外壳,包括支架、无人机主体、散热壳以及散热机构,所述无人机主体下端面左右两侧安装有支架,所述无人机主体上端面安装有散热壳,所述散热壳内部设置有散热机构,所述散热机构包括吸热板、导热通孔、散热腔、微型马达、放置腔、排热管、主动杆、从动杆以及扇叶,所述散热壳下端面贴合有吸热板,所述散热壳内部下侧开设有多组导热通孔,所述散热壳内部上侧开设有散热腔,所述散热腔上侧安装有扇叶,所述扇叶内环形侧面安装有从动杆,所述从动杆右端面卡装有主动杆,所述主动杆右端面装配有微型马达,所述散热壳内部上侧开设有放置腔,所述散热壳上端面中间位置安装有排热管。

进一步地,所述排热管为t形,且排热管内部下侧为斗篷状。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壳内部左右两侧对称开设有安装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导热通孔开设有多组,且多组导热通孔规格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微型马达通过导线与无人机主体的电源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排热管下侧安装有抽吸蜗壳,所述抽吸蜗壳与扇叶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消防勘察救援无人机用散热外壳,因本实用新型添加了吸热板、导热通孔、散热腔、微型马达、放置腔、排热管、主动杆、从动杆以及扇叶,该设计有效对无人机进行散热,解决了原有无人机散热效果欠佳,不具备主动散热功能的问题,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效果。

因排热管为t形,且排热管内部下侧为斗篷状,排热管有效将扇叶抽吸出来的热量排出,因导热通孔开设有多组,且多组导热通孔规格相同,导热通孔有效将吸热板传递来的热量导出到散热腔中,因排热管下侧安装有抽吸蜗壳,抽吸蜗壳与扇叶相匹配,抽吸蜗壳提高了扇叶抽吸力,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散热效果好,有效对无人机进行散热。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消防勘察救援无人机用散热外壳的平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消防勘察救援无人机用散热外壳中散热机构的正视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消防勘察救援无人机用散热外壳中散热机构中a的放大图;

图中:1-支架、2-无人机主体、3-散热壳、4-散热机构、41-吸热板、42-导热通孔、43-散热腔、44-微型马达、45-放置腔、46-排热管、47-主动杆、48-从动杆、49-扇叶、491-抽吸蜗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消防勘察救援无人机用散热外壳,包括支架1、无人机主体2、散热壳3以及散热机构4,无人机主体2下端面左右两侧安装有支架1,无人机主体2上端面安装有散热壳3,散热壳3内部设置有散热机构4。

散热机构4包括吸热板41、导热通孔42、散热腔43、微型马达44、放置腔45、排热管46、主动杆47、从动杆48以及扇叶49,散热壳3下端面贴合有吸热板41,散热壳3内部下侧开设有多组导热通孔42,散热壳3内部上侧开设有散热腔43,散热腔43上侧安装有扇叶49,扇叶49内环形侧面安装有从动杆48,从动杆48右端面卡装有主动杆47,主动杆47右端面装配有微型马达44,散热壳3内部上侧开设有放置腔45,散热壳3上端面中间位置安装有排热管46,该设计解决了原有无人机散热效果欠佳,不具备主动散热功能的问题。

排热管46为t形,且排热管46内部下侧为斗篷状,排热管46有效将扇叶49抽吸出来的热量排出,散热壳3内部左右两侧对称开设有安装通孔,安装通孔方便外界螺钉穿插将无人机主体2与散热壳3相连接固定,导热通孔42开设有多组,且多组导热通孔42规格相同,导热通孔42有效将吸热板41传递来的热量导出到散热腔43中,微型马达44通过导线与无人机主体2的电源相连接,该设计方便微型马达44通电运转,排热管46下侧安装有抽吸蜗壳491,抽吸蜗壳491与扇叶49相匹配,抽吸蜗壳491提高了扇叶49抽吸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首先通过外界螺钉将散热壳3与无人机主体2相连接固定,当无人机主体2飞行时会产生热量,吸热板41将无人机主体2产生的热量吸附,多组导热通孔42有效将吸热板41吸附的热量导出到散热腔43,当无人机主体2通电时使微型马达44通电转动,微型马达44转动带动主动杆47转动,从而使从动杆48转动,从动杆48转动带动扇叶49转动,扇叶49转动在抽吸蜗壳491内部形成抽吸力将散热腔43传递来的热量抽吸到排热管46,通过排热管46有效将热量排出到外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1.一种消防勘察救援无人机用散热外壳,包括支架、无人机主体、散热壳以及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机主体下端面左右两侧安装有支架,所述无人机主体上端面安装有散热壳,所述散热壳内部设置有散热机构;

所述散热机构包括吸热板、导热通孔、散热腔、微型马达、放置腔、排热管、主动杆、从动杆以及扇叶,所述散热壳下端面贴合有吸热板,所述散热壳内部下侧开设有多组导热通孔,所述散热壳内部上侧开设有散热腔,所述散热腔上侧安装有扇叶,所述扇叶内环形侧面安装有从动杆,所述从动杆右端面卡装有主动杆,所述主动杆右端面装配有微型马达,所述散热壳内部上侧开设有放置腔,所述散热壳上端面中间位置安装有排热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防勘察救援无人机用散热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热管为t形,且排热管内部下侧为斗篷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防勘察救援无人机用散热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壳内部左右两侧对称开设有安装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防勘察救援无人机用散热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通孔开设有多组,且多组导热通孔规格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防勘察救援无人机用散热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马达通过导线与无人机主体的电源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防勘察救援无人机用散热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热管下侧安装有抽吸蜗壳,所述抽吸蜗壳与扇叶相匹配。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消防勘察救援无人机用散热外壳,包括吸热板、导热通孔、散热腔、微型马达、放置腔、排热管、从动杆以及扇叶,散热壳下端面贴合有吸热板,散热壳内部下侧开设有多组导热通孔,散热壳内部上侧开设有散热腔,散热腔上侧安装有扇叶,扇叶内环形侧面安装有从动杆,散热壳内部上侧开设有放置腔,散热壳上端面中间位置安装有排热管,该设计解决了原有无人机散热效果欠佳,不具备主动散热功能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散热效果好,有效对无人机进行散热。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龙;尤伟;向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夏翼航智控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11
技术公布日:2020.08.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