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器通信用接收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79611发布日期:2022-06-29 11:27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飞行器通信用接收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接收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飞行器通信用接收机。


背景技术:

2.飞机的进场接收机是一种用于收听地面操作员发出指令,进而供飞机驾驶员操控飞机着陆的信号接收设备。
3.在接收机的实际安装中,接收机大多通过安装座安装于飞机上。安装座多由钢板制得,操作人员通过螺栓将安装座固定在飞机上,使接收机定位于飞机上。
4.然而,接收机与安装座之间多为刚性连接,当飞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颠簸现象时,接收机极易受颠簸产生的振动作用力冲击,进而极大地影响了接收机在后续应用中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接收机的应用稳定性偏低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飞行器通信用接收机。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飞行器通信用接收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飞行器通信用接收机,包括机体和用于将机体安装于飞行器上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机体的沉降槽,所述机体和安装板之间设置有缓震装置,所述缓震装置包括缓震机构和对接机构;所述缓震机构包括缓震件,所述缓震件设置于机体上,且所述缓震件位于机体与安装板之间;所述对接机构包括延伸条、定向丝杆和定位件,所述延伸条相对设置于机体上,且所述延伸条穿设于缓震件;所述定向丝杆螺纹连接于安装板上,且所述定向丝杆穿设于沉降槽,所述延伸条上贯穿设置有用于供定向丝杆穿过并位移的活动通道;所述定位件相对设置于每一活动通道内,以用于控制定向丝杆在活动通道内的位移。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沉降槽用于限定机体在安装板上的位置,减少机体受外力冲击后出现大幅度松晃、偏动的现象;缓震件通过自身的压缩形变,吸收部分振动作用力,减少了振动作用力在机体与安装板之间的传导,提高了机体的应用稳定性;定向丝杆通过活动通道穿过延伸条后,定位件限定了定向丝杆相对延伸条的位置,进而保障了机体在安装板上的位置稳定性,同时,通过定位件进一步提高了机体受力后的缓震性能。
8.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定位件包括弹性件和抵接弧板,所述弹性件相对设置于活动通道内侧壁,所述抵接弧板设置于相对设置的弹性件相互靠近的一端。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靠近的两块抵接弧板相互朝向的侧壁相抵时,弹性件反作用于抵接弧板,使定向丝杆定位于活动通道内,保障了机体在安装板上的位置稳定性;机体受外力作用时,弹性件通过自身的压缩形变吸收、减缓振动作用力,使得延伸杆通过活动通道相对定向丝杆位移,提高了机体的抗震性能,保障了机体在后续应用中的稳定性。
10.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定位件还包括过盈件,所述过盈件设置于抵接
弧板上,且所述过盈件位于抵接弧板与定向丝杆之间。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盈件通过自身的压缩形变抵紧于抵接弧板与定向丝杆之间,进而有效减少了定向丝杆与抵接弧板之间的空隙,提高了定向丝杆在活动通道内的位置稳定性,进而有效保障了机体在安装板上的位置稳定性及应用稳定性。
12.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缓震装置还包括卸力机构,所述卸力机构包括压缩件和贴合板;所有所述压缩件设置于沉降槽内底壁,所述贴合板设置于所有压缩件上,且所述贴合板与缓震件相抵。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飞行器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外力冲击时,压缩件通过自身的压缩形变以吸收部分振动作用力,同时,压缩件通过自身的弹性作用力反作用于外部的振动作用力,进而有效减缓振动作用力在机体与安装板之间的传播。
14.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卸力机构还包括导向件,所述导向件包括外接杆和导向筒;所述外接杆设置于抵接板上,所述导向筒设置于沉降槽内底壁,所述外接杆靠近导向筒的一端位于导向筒内。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压缩件通过自身的压缩形变进行位移时,外接杆在导向筒内位移,以减缓受到的振动作用力;同时,导向筒向外接杆提供水平的侧向支撑力,保障压缩件沿竖直方向位移。
16.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沉降槽的侧壁内设置有用于供延伸条抵入并滑移的导向槽,所述活动通道位于导向槽上方。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槽用于引导延伸杆位移,进而有效提高了机体在安装板上的位置稳定性及应用稳定性。
18.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机体和安装板之间还设置有侧撑装置,所述侧撑装置包括缓冲机构、第一连接机构和第二连接机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对冲杆和承接筒,所述对冲杆一端通过第一连接机构与机体转动连接,所述对冲杆另一端设置于承接筒内;所述承接筒远离对冲杆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接机构与安装板转动连接。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机体受外力冲击时,对冲杆在承接筒内滑移,对冲杆通过第一连接机构相对机体转动,承接筒通过第二连接机构相对安装板转动,使得机体相对安装板的缓震能力大大提高。
20.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包括连接杆和两块侧接板;两块所述侧接板相对设置于机体上,所述连接杆设置于两块侧接板之间;所述对冲杆套设于连接杆上,以沿所述连接杆的外周壁转动。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冲杆可围绕连接杆的外周壁转动,使得机体受力后可以相对安装板发生小幅度位移,以减缓机体受到的振动作用力。
22.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包括定位环、卡接弧板、贴地板和固定螺栓;所述定位环设置于承接筒远离对冲杆的一端,所述卡接弧板设置于贴地板上,且所述卡接弧板穿设于定位环;所述贴地板通过固定螺栓设置于安装板上。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环相对卡接弧板转动,使得机体可相对安装板的各个位置进行位移,进而有效减少了机体受到的振动作用力,提高了机体的抗震性能,保障了机体的应用稳定性。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沉降槽用于限定机体在安装板上的位置,减少机体受外力冲击后出现大幅度松晃、偏动的现象;缓震件通过自身的压缩形变,吸收部分振动作用力,减少了振动作用力在机体与安装板之间的传导,提高了机体的应用稳定性;定向丝杆通过活动通道穿过延伸条后,定位件限定了定向丝杆相对延伸条的位置,进而保障了机体在安装板上的位置稳定性,同时,通过定位件进一步提高了机体受力后的缓震性能;2.当飞行器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外力冲击时,压缩件通过自身的压缩形变以吸收部分振动作用力,同时,压缩件通过自身的弹性作用力反作用于外部的振动作用力,进而有效减缓振动作用力在机体与安装板之间的传播。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飞行器通信用接收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机体和安装板连接关系的竖直方向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机体和延伸条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延伸条和安装板连接关系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侧撑装置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1、机体;11、安装板;111、沉降槽;112、导向槽;2、缓震装置;3、缓震机构;31、缓震件;4、对接机构;41、延伸条;411、活动通道;42、定向丝杆;43、定位件;431、弹性件;432、抵接弧板;433、过盈件;5、卸力机构;51、压缩件;52、贴合板;53、导向件;531、外接杆;532、导向筒;6、侧撑装置;7、缓冲机构;71、对冲杆;72、承接筒;8、第一连接机构;81、连接杆;82、侧接板;9、第二连接机构;91、定位环;92、卡接弧板;93、贴地板;94、固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27.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飞行器通信用接收机。
28.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参照图1,接收机包括机体1和安装板11。安装板11的外周尺寸大于机体1的外周尺寸,机体1与安装板11之间设置有缓震装置2和侧撑装置6,机体1通过缓震装置2和侧撑装置6安装于安装板11上,安装板11再通过螺栓固定在飞行器的特定位置,以完成机体1在飞行器上的安装并可有效缓震,保障机体1的运行稳定性。
30.参照图2,安装板11上设置有沉降槽111,机体1靠近安装板11的一端可抵入沉降槽111内,以定位于安装板11上。缓震装置2包括缓震机构3,缓震机构3包括缓震件31,在本市实施例中,缓震件31为质地柔韧且易于形变的橡胶垫。缓震件31胶黏固定于机体1朝向安装板11的侧壁,当机体1抵入沉降槽111后,缓震件31抵紧于机体1与安装板11之间,以在机体1与安装板11之间起到缓震的作用。
31.参照图3和图4,缓震装置2还包括对接机构4,对接机构4包括延伸条41、定向丝杆42和定位件43。延伸条41的数量可以为两条,两条延伸条41相对焊接于机体1上,每条延伸条41贯穿缓震件31。沉降槽111的内底壁设置有导向槽112,导向槽112的内径尺寸与延伸条41的外周尺寸相适配。机体1设置有延伸条41的一端抵入沉降槽111内,延伸条41抵入导向槽112内。
32.参照图3和图4,每条延伸条41上贯穿设置有活动通道411,活动通道411沿延伸条41的长度方向延伸。定向丝杆42螺纹连接于安装板11上,定向丝杆42长度方向的一端位于沉降槽111内,且穿设于活动通道411。此时,定向丝杆42穿过活动通道411,以减少机体1脱离沉降槽111的现象,当机体1相对安装板11出现松晃、偏动的现象时,延伸条41通过活动通道411相对定向丝杆42位移。
33.参照图3和图4,定位件43设置于活动通道411的侧壁内,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活动通道411内的定位件43数量为两组,两组定位件43分别位于每一活动通道411相对的两侧。每组定位件43包括弹性件431和抵接弧板432,弹性件431为钢制的压缩弹簧,弹性件431焊接于活动通道411相对的侧壁,抵接弧板432焊接于相对设置的弹性件431相互朝向的一端。靠近的抵接弧板432相互朝向的侧壁相抵,定向丝杆42从靠近的两个抵接弧板432之间穿过,两个抵接弧板432同时抵接于定向丝杆42的外缘壁,使机体1定位于安装板11上。
34.参照图3,为了提高机体1在安装板11上的位置稳定性,定位件43还包括过盈件433。在本实施例中,过盈件433可以为橡胶垫,过盈件433胶粘固定于抵接弧板432上,过盈件433通过自身的压缩形变抵接于定向丝杆42与抵接弧板432之间。
35.参照图2,为了提高机体1在安装板11上的抗震性能,缓震装置2还包括卸力机构5,卸力机构5包括压缩件51和贴合板52。压缩件51为钢制的压缩弹簧,所有压缩件51沿竖直方向焊接于沉降槽111内底壁,贴合板52沿水平方向焊接于所有压缩件51一端。当机体1抵入沉降槽111内时,贴合板52与缓震件31相抵,进而通过他缩减的压缩形变以吸收、减缓振动作用力在机体1与安装板11之间的传导。
36.参照图3,为了提高贴合板52和机体1的抵接稳定性,卸力机构5还包括导向件53。在本实施例中,导向件53的数量可以为四组,四组导向件53分别位于贴合板52的底壁四角处,所有压缩件51均位于四组导向件53之间。每组导向件53包括外接杆531和导向筒532,外接杆531沿竖直方向焊接于贴合板52底壁,导向筒532沿竖直方向焊接于沉降槽111内底壁,外接杆531靠近导向筒532的一端位于导向筒532内。压缩件51受力后压缩形变时,外接杆531在导向筒532内滑移,导向筒532对外接杆531提供侧向支撑力,以减少压缩件51出现大幅度松晃、偏动的现象,进而有助于保障机体1在安装板11上的运行稳定性。
37.参照图5,侧撑装置6包括缓冲机构7、第一连接机构8和第二连接机构9,其中,缓冲机构7包括对冲杆71和承接筒72,对冲杆71其中一端通过第一连接机构8与机体1转动连接,另一端位于承接筒72内。第一连接机构8包括连接杆81和两块侧接板82,两块侧接板82相对焊接于机体1外侧壁,连接杆81穿设于对冲杆71,且连接杆81沿水平方向焊接于两块侧接板82之间,对冲杆71可沿连接杆81的外周转动。
38.参照图5,承接筒72远离对冲杆71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接机构9转动设置于安装板11上,第二连接机构9包括定位环91、卡接弧板92、贴地板93和固定螺栓94。定位环91焊接于承接筒72远离对冲杆71的一端,卡接弧板92焊接于贴地板93上,且卡接弧板92穿过定位环91。操作人员通过固定螺栓94使贴地板93固定于安装板11上,进而使得承接筒72定位于安装板11上。
3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飞行器通信用接收机的实施原理为:当飞行器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外力冲击时,压缩件51通过自身的压缩形变以吸收部分振动作用力,同时,压缩件51通过自身的弹性作用力反作用于外部的振动作用力,进而有效减缓振动作用力在机体1与安装
板11之间的传播。
40.此外,对冲杆71通过在承接筒72内滑移,以进一步减缓机体1受到的外力冲击,进而有助于提高机体1的位置稳定性及应用稳定性。
4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