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布式推进的高原运输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51623发布日期:2022-09-17 09:01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布式推进的高原运输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飞行器气动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分布式推进的高原运输机。


背景技术:

2.我国高原地区面积辽阔,平均海拔高,复杂的地理环境导致不同地区之间海拔差异大,并且高原上冻土区面积大,气象条件复杂,这给高原物资运输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若采用陆运方式即由内地向高原运输物资,该运输方式不仅运输周期长,对于驾驶员也是极大考验。正因如此,运输机作为一种机动灵活的运输工具,能够在高原物资运输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3.由于高原上海拔较高,运输机在高原上起飞和降落时需要较长的滑跑距离;同时由于运输机需要装载尽量多的货物,从而又增加了起飞和降落的难度。针对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在高原运输机起飞和降落阶段实行增升措施,另一方面要尽量减小运输机本身的结构重量,增大机身内部装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分布式推进的高原运输机,解决了现有的运输机无法在尽可能多装载货物的前提下,不增加运输机在高原地区实现起飞和降落难度的问题。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分布式推进的高原运输机,包括机身、一对机翼、v形尾翼和三个分布式动力舱,所述机身和机翼采用融合式设计,一对所述机翼对称设置在机身前侧,所述v形尾翼设置在机身后侧,三个所述动力舱由第一动力舱和两个第二动力舱组成,两个所述第二动力舱对称设置在机翼处,所述第一动力舱设置在v 形尾翼之间。
6.进一步的,所述机身的下表面采用下凸式设计,所述机身后侧向v形尾翼方向,所述机身后侧设有位于v形尾翼之间的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平台与第一动力舱连接,所述第一动力舱内安装有对转桨扇发动机,即为第一推进发动机。
7.通过上述设置,借助下凸式设计能够增大装在能力。
8.进一步的,每个所述机翼翼尖处安装一个第二动力舱,每个所述第二动力舱内均设有对转桨扇发动机,即为第二推进发动机,所述第二动力舱内侧安装有位于机翼后缘的第一操作舵面,所述第一操作舵面内侧安装有增升襟翼。
9.通过上述设置,第二推进发动机对转减弱了翼尖涡强度,增加了机翼的升力,并且减小了诱导阻力,同时第二推进发动机也提供了一定推力,从而降低了运输机在高原地区起降的难度;借助第一操作舵面可以控制本运输机实现滚转运动;增升襟翼一方面可以提供附加升力,也可以用以俯仰操纵。
10.进一步的,所述v形尾翼上对称设有第二操作舵面。
11.通过上述设置,借助第二操作舵面用于控制运输机的俯仰和偏航运动。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的有益效果:
13.本方案采用了分布式推进,一方面减少了机身内部进排气系统的布置,减轻了结构重量,增大了机身内部空间,提升了装载能力;另一方面,动力舱运行过程中加速了机身上表面的滑流,抑制了翼尖涡,增加了运输机的升力,减小了诱导阻力,有利于在高原上的起飞和降落。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分布式推进的高原运输机的正视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分布式推进的高原运输机的前视图;
16.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分布式推进的高原运输机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8.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机身1、机翼2、v形尾翼3、第一动力舱4、第二操作舵面5、增升襟翼6、第一操作舵面7、第二动力舱8。
19.实施例
20.如附图1至图3所示:一种分布式推进的高原运输机,包括机身1、一对机翼2、v形尾翼3和三个分布式动力舱,机身1和机翼2采用融合式设计,一对机翼2对称设置在机身1 两侧,从而减少了运输机的结构重量。机身1的下表面采用下凸式设计,增大了本运输机的装在能力;同时机身1内部没有进排气系统,因此可设置一个用于装载的载荷仓,增加了装载能力。机身1后侧单独向v形尾翼3方向延长,v形尾翼3设置在机身1后侧,v形尾翼3 上对称设有第二操作舵面5。三个所述动力舱由第一动力舱和两个第二动力舱组成,两个所述第二动力舱对称设置在机翼处,第一动力舱设置在v形尾翼之间。机身1后侧设有位于v 形尾翼3之间的支撑平台,支撑平台上与第一动力舱4固定连接,第一动力舱4内安装有第一推进发动机。每个机翼2翼尖处均与第二动力舱8固定连接,每个第二动力舱8内均设有第二推进发动机,第二动力舱8内侧安装有位于机翼2后缘的第一操作舵面7。
21.本方案的工作过程:当第一推进发动机运行时,机身1上表面滑流速度增加,从而升力增大;当第二推进发动机运行时,机翼2翼尖涡减弱,从而升力增加,诱导阻力减小;第二动力舱6内侧机翼2后缘安装第二操作舵面5,主要用于控制运输机的滚转运动。第二操纵面5内侧为增升襟翼6,主要用于控制俯仰力矩以及增加升力。v型尾翼3位于运输机重心的机身1后侧,从而增加了操纵力臂。v型尾翼3上面安装的第一操作舵面7用于控制运输机的俯仰和偏航运动。
22.以上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技术特征:
1.一种分布式推进的高原运输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身、一对机翼、v形尾翼和三个分布式动力舱,所述机身和机翼采用融合式设计,一对所述机翼对称设置在机身前侧,所述v形尾翼设置在机身后侧,三个所述动力舱由第一动力舱和两个第二动力舱组成,两个所述第二动力舱对称设置在机翼处,所述第一动力舱设置在v形尾翼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布式推进的高原运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的下表面采用下凸式设计,所述机身后侧向v形尾翼方向,所述机身后侧设有位于v形尾翼之间的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平台与第一动力舱连接,所述第一动力舱内安装有对转桨扇发动机,即为第一推进发动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布式推进的高原运输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机翼翼尖处安装一个第二动力舱,每个所述第二动力舱内均设有对转桨扇发动机,即为第二推进发动机,所述第二动力舱内侧安装有位于机翼后缘的第一操作舵面,所述第一操作舵面内侧安装有增升襟翼。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布式推进的高原运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v形尾翼上对称设有第二操作舵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分布式推进的高原运输机,具体涉及飞行器气动设计领域。包括机身、一对机翼、V形尾翼和三个分布式动力舱,所述机身和机翼采用融合式设计,一对所述机翼对称设置在机身前侧,所述V形尾翼设置在机身后侧,三个所述动力舱由第一动力舱和两个第二动力舱组成,两个所述第二动力舱对称设置在机翼处,所述第一动力舱设置在V形尾翼之间。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的运输机无法在尽可能多装载货物的前提下,不增加运输机在高原地区实现起飞和降落难度的问题,可用于高原地区的物资之间的安全运输。于高原地区的物资之间的安全运输。于高原地区的物资之间的安全运输。


技术研发人员:陈宪 黄江涛 达兴亚 余龙舟 陈诚 何成军 钟世东 陈立立 陈其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空天技术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2.03.11
技术公布日:2022/9/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