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无人机的非接触式智能防雨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073906阅读:45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无人机的非接触式智能防雨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非接触式防雨装置,特别涉及无人机研究领域的一种用于无人机的非接触式智能防雨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电力、通信、气象、农林、海洋、勘探、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多旋翼无人机由于其简单紧凑的机械结构、更加灵活的行动、起降环境要求较低、易操作、可在小氛围内实现起飞、悬停、降落等优异特点,被格外重视。由于多旋翼无人机所执行任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它必然要携带大量的精密电子设备,同时还必须能够面对各种恶劣甚至极端的环境。然而,这些携带的精密电子设备大都挂设在机身上或者裸露在机身外,极易受降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而损坏;现有多旋翼无人机大多数是通过改造机型结构,外加防雨罩方式来保护无人机以及机载电子设备,这种方式耗时又耗力,且缺乏通用性,雨点与防雨罩的直接接触,也使得多旋翼无人机更难控制,为其任务的完成增加了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无人机的非接触式智能防雨装置,结构简单合理,具有通用性,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在多旋翼无人机上方产生空气罩,并根据雨量大小,适时调节空气罩半径和调整多旋翼无人机姿态,同时,把降雨量传到地面基站,进行数据处理,从而实现了非接触式智能防雨。
[0004]本实用新型实现目的而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本实用新型非接触式智能防雨装置安装于多旋翼无人机中心正上方,并通过侧固定减震机构与多旋翼无人机机架固定连接;非接触式智能防雨装置包括涵道外壳、引流通道、环形过渡通道、环形导风通道、风扇、风幕控制器、雨量压力传感器和风幕电调;涵道外壳下部进风,上部出风,涵道外壳内装有用于将气流向上吹的风扇;涵道外壳底面封闭,涵道外壳底部侧周围与水平的环形过渡通道相通,环形过渡通道经环形弯折通道与竖直的环形导风通道相通,环形导风通道顶端朝上为进风口 ;涵道外壳顶端开口与引流通道相通,引流通道顶面封闭,引流通道向上呈喇叭形,引流通道顶部侧周围开有水平的环形槽作为出风口,环形槽中沿圆周间隔均布设有多个以风车式布置的隔板,隔板将出风口均分割为间隔均布的喷气口 ;风幕电调和风幕控制器均安装在涵道外壳外壁,雨量压力传感器安装在引流通道顶面上;风幕控制器分别与风幕电调和雨量压力传感器连接,风幕电调与风扇连接进行控制。
[0006]所述的侧固定减震机构包括非接触式智能防雨装置两侧对称设有的固定架,固定架分别与涵道外壳、环形过渡通道、环形导风通道和引流通道固定连接;每个固定架分别与至少两根支杆的一端连接,支杆的另一端与减震器连接,减震器固定安装在多旋翼无人机的机臂上。
[0007]所述的涵道外壳和引流通道两侧的外侧壁对称均设有连接块,固定架上部分支臂的两端分别连接到涵道外壳和引流通道的连接块。
[0008]所述弓I流通道为向上扩张的喇叭形结构。
[0009]所述的引流通道和涵道外壳的截面为圆形。
[0010]所述的支杆和固定架均采用碳纤维材料。
[0011]所述的喷气口高度位于多旋翼无人机的旋翼高度之差为10-15cm。此距离以内,喷气口所产生的风幕效果最好,能够全部罩住多旋翼无人机及其机载电子设备。
[0012]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
[0013](I)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通用性强,便于拆卸,能适应各种多旋翼无人机。
[0014](2)本实用新型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通过空气流产生空气罩于多旋翼无人机的上方,避免了机体与雨滴的直接接触,增强了多旋翼无人机的飞行稳定性;同时,减震装置的应用也使得非接触式智能防雨装置对多旋翼无人机的飞行影响降到最低。
[0015](3)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的具有弯曲部的环形导风通道,令风扇转动时产生的反作用力方向垂直于多旋翼无人机的机身,即此反作用力作用于多旋翼无人机的机身,这既不影响多旋翼无人机的飞行姿态,同时还为多旋翼无人机的飞行提供一定的升力,增强了多旋翼无人机的续航能力。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实用新型装置的截面结构图。
[0018]图3是本实用新型装置安装在四旋翼无人机上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多旋翼无人机,2、非接触式智能防雨装置,3、支杆,4、减震器,1.1、多轴飞行器机架,1.2、机载电调,1.3、锂电池,1.4、飞行器飞行控制单元,1.5、PMU电源管理单元,
1.6、气压计、陀螺仪以及PCMS收发模组,2.1、涵道外壳,2.2、喷气口,2.3、引流通道,2.4、环形过渡通道,2.5、环形导风通道,2.6、风扇,2.7、风幕控制器,2.8、雨量压力传感器,2.9、风幕电调,2.10、固定架,2.11、隔板,2.12、连接块,1.1.1、旋翼,1.1.2、无刷电机,1.1.3、机臂,1.1.4、飞行器脚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2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非接触式智能防雨装置2安装于多旋翼无人机I中心正上方,并通过侧固定减震机构与多旋翼无人机I机架固定连接;非接触式智能防雨装置2包括涵道外壳2.1、引流通道2.3、环形过渡通道2.4、环形导风通道2.5、风扇2.6、风幕控制器2.7、雨量压力传感器2.8和风幕电调2.9 ;涵道外壳2.1下部进风,上部出风,涵道外壳
2.1内装有用于将气流向上吹的风扇2.6。
[0022]如图2所示,涵道外壳2.1底面封闭,涵道外壳2.1底部侧周围与水平的环形过渡通道2.4相通,环形过渡通道2.4经环形弯折通道与竖直的环形导风通道2.5相通,环形导风通道2.5顶端朝上为进风口 ;涵道外壳2.1顶端开口与引流通道2.3相通,引流通道2.3顶面封闭,引流通道2.3向上呈喇叭形,引流通道2.3顶部侧周围开有水平的环形槽作为出风口,环形槽中沿圆周间隔均布设有多个以风车式布置的隔板2.11,隔板2.11将出风口均分割为间隔均布的喷气口 2.2 ;风幕电调2.9和风幕控制器2.7均安装在涵道外壳2.1外壁,雨量压力传感器2.8安装在引流通道2.3顶面上;风幕控制器2.7分别与风幕电调2.9和雨量压力传感器2.8连接,风幕电调2.9与风扇2.6连接进行控制。
[0023]侧固定减震机构包括非接触式智能防雨装置2两侧对称设有的固定架2.10,固定架2.10分别与涵道外壳2.1、环形过渡通道2.4、环形导风通道2.5和引流通道2.3固定连接;每个固定架2.10分别与至少两根支杆3的一端连接,支杆3的另一端与减震器4连接,减震器4固定安装在多旋翼无人机I的机臂1.1.3上。
[0024]为了保证引流通道2.3和涵道外壳2.1更稳定地连接固定架2.10,涵道外壳2.1和引流通道2.3两侧的外侧壁对称均设有连接块2.12,固定架2.10上部分支臂的两端分别连接到涵道外壳2.1和引流通道2.3的连接块2.12。
[0025]引流通道2.3为向上扩张的喇叭形结构。
[0026]引流通道2.3和涵道外壳2.1的截面为圆形。
[0027]为了降低整个装置的重量,支杆3和固定架2.10均采用碳纤维材料。
[0028]喷气口 2.2高度位于多旋翼无人机I的旋翼1.1.1高度之差为10-15cm。此距离以内,喷气口 2.2所产生的风幕效果最好,能够全部罩住多旋翼无人机I及其机载电子设备。
[0029]涵道外壳2.1与环形过渡通道2.4之间、环形过渡通道2.4与环形导风通道2.5之间、涵道外壳2.1与引流通道2.3之间均可采用扣件式无缝对接。
[0030]所述环形导风通道2.5的进风口的朝上,即朝向垂直于多旋翼无人机机架载物台平面,绕圆形涵道外壳一周,呈均匀分布,有助于多旋翼无人机的飞行稳定。
[0031]所形成的各个喷气口 2.2呈水平风车式结构排布,喷出气形成水平涡旋,有利于形成风幕,并且整体呈圆形,与多旋翼无人机机身平行。
[0032]支杆3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配置且其长度能够自由调整。针对四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