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复动作体的动作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78492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往复动作体的动作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对像物往复动作的动作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一种小储物箱,其具备在关闭箱体开口的前进位置和开放箱体开口的后退位置之间可以移动的状态下,关闭该箱体的开口的挠性的滑盖和给予在前进位置上的该滑盖以朝向后退位置的移动力的驱动机构。(参照特愿2002-371199)该小储物箱,滑盖的后退移动(往动)是利用上述驱动机构解除卡合于滑盖前端的卡具的这种卡合来自动完成的。但是,在使后退移动到底的滑盖做再前进移动(复动)的归位动作时,需手动拉动滑盖使构成上述驱动机构的弹簧蓄能。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点在于,使之往复动作的对象物,即,往复动作体,不仅在往动时而且在复动时也一样,使该往复动作体在一定的范围内自行动作。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本发明的往复动作体的动作机构由以下的(1)~(5)构成。
(1)具有安装于往复动作体的安装部的移动体;(2)具有该移动体引导部的基座;(3)基座引导部,其具有往路引导部分和与该往路引导部分对向的复路引导部分;(4)被往路引导部分引导而往动的移动体在被移动至往动中途期间积蓄了往动方向的移动力之后,通过释放从该中途积蓄的移动力,往动至极限,同时,(5)从往动的极限位置被复路引导部分引导而复动的移动体在被移动至复动中途期间积蓄了复动方向的移动力之后,通过释放从该中途积蓄的移动力,复动至极限。
根据以上结构,通过把握安装有该移动体的往复动作体或用手指钩动等使在复动后的极限位置上的移动体的往动向往动方向的移动开始,可以使该移动体慢慢积蓄向往动方向的移动力。然后,通过从该往动中途释放该移动力,可以使移动体自行动作,这样能够从往动中途使往复动作体自行往动。
另外,通过把握安装有该移动体的往复动作体或用手指钩动等使在往动后的极限位置上的移动体的复动向复动方向的移动开始,可以使该移动体慢慢积蓄向复动方向的移动力。然后,通过从该复动中途释放该移动力,可以使移动体自行动作,这样能够从复动中途使往复动作体自行复动。
上述移动体具有第一齿轮、与该第一齿轮咬合并利用第一齿轮的正转而反转的第二齿轮、利用第二齿轮的反转积蓄使该第二齿轮正转的旋转力的蓄能机构;基座的往路引导部分具有与第一齿轮咬合的往路蓄能区域、在该往路蓄能区域的前端与第二齿轮咬合的往路释放区域,同时,基座的复路引导部分具有与第一齿轮咬合的复路蓄能区域、在该复路蓄能区域的前端与第二齿轮咬合的复路释放区域。
根据以上结构,至往路引导部分的往路蓄能区域的终点为止可手动移动复动后停止的移动体,同时通过该手动移动可向蓄能机构积蓄上述旋转力。然后,通过在前端从往路蓄能区域将积蓄于蓄能机构的旋转力释放,能够使第二齿轮沿往路释放区域行走,这样,能够使移动体自行动作,被往动,然后停止。
另外,在复路引导部分的往路蓄能区域的终点为止可手动移动往动后停止的移动体,同时通过该手动移动可向蓄能机构积蓄上述旋转力。然后,通过在前端从复路蓄能区域将积蓄于蓄能机构的旋转力释放,能够使第二齿轮沿复路释放区域行走,这样能够使移动体自行动作,被复动,然后停止。
利用上述移动体的安装部该移动体相对于往复动作体可转动地安装,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的转动中心以该转动组装位置为中心振动移动,在基座的引导部的往路终端,移动体在往动极限的位置上,与第二齿轮相接触咬合,并通过该第二齿轮的正转使往路释放区域与第二齿轮的咬合脱开,而且,在使第一齿轮与复路蓄能区域咬合的方向上形成上述振动移动的往路—复路切换齿条部,同时,在基座的引导部的复路终端,移动体在复动极限的位置上,与第二齿轮相接触咬合,并通过该第二齿轮的正转使复路释放区域与第二齿轮的咬合脱开,而且,在使第一齿轮与往路蓄能区域咬合的方向上形成上述振动移动的复路—往路切换齿条部。
根据以上结构,通过此后的复动操作,能够将被往动至极限的移动体置于可以复动的状态,并且通过此后的往动操作,可以使被复动至极限的移动体置于可以往动的状态。
上述移动体也可以具有对转动施加制动力的制动齿轮、与该制动齿轮以及第二齿轮两者咬合的第三齿轮。
根据以上结构,通过释放积蓄于蓄能机构中的旋转力,能够对第二齿轮的正转施加制动,通过该第二齿轮的正转能够对自行往动及自行复动施加适当的制动。
在上述第一齿轮旋转一周时也可以使第二齿轮旋转一周以上。
根据以上结构,使与往路蓄能区域及复路蓄能区域咬合而正转的第一齿轮的旋转量相比,使第二齿轮反转,可以更有效地向蓄能机构积蓄旋转力,从而能够使该往路蓄能区域以及复路蓄能区域的长度尽可能地短。
采用本发明的往复动作体的动作机构,在往复动作体的往动时,如果使该往复动作体在一定范围内手动往动的话,此后可以利用往复动作体的自行往动使往复动作体往动至极限,另外,在往复动作体的复动时,如果使该往复动作体在一定范围内手动复动,此后可以利用往复动作体的自行复动使往复动作体复动至极限。


图1表示动作机构的适用例的分解立体构造图。
图2表示动作机构的适用例的分解立体构造图。
图3表示动作机构的使用状态的立体构造图。
图4表示动作机构的侧面构造图。
图5表示动作机构的侧面构造图。
图6表示动作机构的侧面构造图。
图7表示动作机构的侧面构造图。
图8表示动作机构的侧面构造图。
图9表示动作机构的侧面构造图。
图10表示移动体2的分解立体图。
图11表示移动体2的立体图。
图12表示图11中的A-A剖面图。
图中1-往复动作体,2-移动体,20-安装部,3-基座,34-引导部,341-往路引导部分,344-复路引导部分。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12,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这里,图1~图3分别表示构成适用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作机构的箱体(图示例为设置于汽车的车室内的储物箱(B)的一部分),特别是,图2表示构成储物箱(B)的内箱(30)、图1表示使该内箱(30)与收放该内箱(30)的外箱(4)处于分离的状态、图3表示内箱(30)和外箱(4)状入最外箱(Ba)的使用状态。
为了便于理解动作机构的功能,图4~图9表示从外侧看到的上述内箱30的一对侧板305、306的一边,构成动作机构的移动体2按图4、图5、图6的顺序往动,移动体2按图7、图8、图9的顺序复动。
另外,图10~图12分别表示移动体2。
该实施方式的动作机构,具有安装于使往复动的对象物,即往复动作体1上的移动体2及引导该移动体2并使该移动体2往复动作的基座3,其通过该移动体2的往动使往复动作体1往动,并且,通过该移动体2的复动使往复动作体1复动。
移动体2具有安装于往复动作体1的安装部20。
图示例中,往复动作体1作为滑动盖10,在使具有前后长开口301的内箱的该开口301复动到最大位置时具有关闭可挠性。图示例中,内箱30具有底板302、前部侧板303、后部侧板304以及沿前后方向的一对侧部侧板305、305,并使上面开放。另外,图示例中,保持阻塞该内箱30的开口301之宽度和长度的上述滑盖10的前端101在位于该开口301的开口前部的位置(上述复动的极限位置)上,利用该滑盖10使该开口301完全被阻塞。滑盖10通过从复动的最大位置的最大往动,即通过使其前端滑动移动到位于上述开口301的开口后部的位置,使该开口301完全开放。图示例中,滑盖10,在收放有内箱30的外箱4中,在位于内箱30的侧部侧板305的外方的侧部侧板41处所形成的引导沟槽,引导滑盖10的侧部,上述往动至极限位置时使其大部分被收放于内箱30的底板302的下方。即,图示例中,在组装成外箱4的一对外箱构成体43、43的侧部侧板41上分别形成由在前后方向延长的上部水平沟部421、下部水平沟部422、以及跨过该上部水平沟部421的后端和下部水平沟部422的后端之间的弯曲沟部423组成的引导沟槽42。该引导沟槽的弯曲沟部423做成使弯曲外侧朝向后方。这样,使复动至极限位置,利用该滑盖10的往动,使位于开口后部侧的滑盖10的后端被引向弯曲沟部423并通过内箱30的后部侧板304的外方,进入底板302的下方,随着往动的进行其在该底板302的下方向前移动,在往动极限位置,在使其前端101与后端之间的一部分沿弯曲沟部423的弯曲面弯曲的状态下,该滑盖10被收放于内箱30与外箱4之间。
另外,图示例中,滑盖10介由支撑体11安装在上述移动体2上,支撑体11具备安装有该滑盖10的前端101的水平板部111和从该水平板111的左右端部向下方折下的连接板部1 12。即,图示例中,在外箱30的一对侧部侧板305、305的外方分别装有支撑体11的连接板112,并且,在内箱30的一对侧部侧板305、305的外方分别在该连接板部112上配置有用安装部20固定的移动体2,这两个移动体2、2分别由后述的引导部34引导。即,图示例中,在夹持内箱30的前后中心线的两侧,以该中心线作为基准线对称地配置同一结构的移动体2和引导部34。
基座3具有上述移动体2的引导部34。图示例中,在内箱30的侧部侧板305的外侧形成该引导部34。即,图示例中,该内箱30作为基座3起作用。
该基座3的引导部34具有往路引导部分341和朝向该往路引导部分341的复路引导部分344。
由往路引导部分341引导而往动的移动体2在移动到往动中途期间积蓄向往动方向的移动力后,随着从该中途将积蓄的移动力释放,往动至极限位置,并且,从往动极限位置由复路引导部分344引导而复动的移动体2在移动到复动中途期间积蓄向复动方向的移动力后,随着从该中途将积蓄的移动力释放,复动至极限位置。
这样,根据该实施方式涉及的动作机构,通过把握安装有该移动体2的往复动作体1或用手指等钩动等使在复动后的极限位置上的移动体2的往动向往动方向的移动开始,可以使该移动体2慢慢积蓄向往动方向的移动力。然后,通过释放从该往动中途积蓄的该移动力,可以使移动体2自行动作,这样从往动中途可以使往复动作体1自行往动。
另外,通过把握安装有该移动体2的往复动作体1或用手指等钩动等使在往动后的极限位置上的移动体2的复动向复动方向的移动开始,可以使该移动体2慢慢积蓄向复动方向的移动力。然后,通过释放从该复动中途积蓄的该移动力,可以使移动体2自行动作,这样从复动中途可以使往复动作体1自行复动。
图示例中,在开口301完全关闭的状态下,用手指等扣拉在滑盖10的前端101侧的上部形成的扣手102使其前端101向后方移动至中途后,使滑盖10自行往动至开口301完全开放的位置。另外,在开口301完全开放的状态下,用手指等扣拉在滑盖10的扣手102使其前端101向前方移动至中途后,使滑盖10自行复动至开口301完全关闭的位置。
另外,图示例中,移动体2具有第一齿轮21、与该第一齿轮21咬合的随第一齿轮21正转(图示例为顺时针方向)而反转(图示例为反时针方向)的第二齿轮22、随第二齿轮22的反转积蓄使第二齿轮22正转的旋转力的蓄能机构23。
另外,基座3的往路引导部分341具有与第一齿轮21咬合的往路蓄能区域342、在该往路蓄能区域342的前端与第二齿轮22咬合的往路释放区域343,同时,基座的复路引导部分344具有与第一齿轮21咬合的复路蓄能区域345、在该复路蓄能区域345的前端与第二齿轮22咬合的复路释放区域346。
根据以上结构,图示例中,至往路引导部分341的往路蓄能区域342的极限为止可手动移动复动后停止的移动体2,同时通过该手动移动可向蓄能机构23积蓄上述旋转力。然后,通过在前端从往路蓄能区域342将积蓄在蓄能机构23的旋转力释放,可使第二齿轮22沿往路释放区域343行走,这样可以使移动体2自行往动,然后停止。
另外,至复路引导部分344的复路蓄能区域345的终点为止可手动移动往动后停止的移动体2,同时通过该手动移动可向蓄能装置23积蓄上述旋转力。然后,通过在前端从复路蓄能区域345将积蓄在蓄能机构23的旋转力释放,可使第二齿轮22沿复路释放区域346行走,这样可以使移动体2自行复动,然后停止。
另外,图示例中,利用移动体2的安装部20使该移动体2相对于往复动作体1组装成可以转动,第一齿轮21及第二齿轮22的转动中心以该转动组装位置201作为中心来振动移动。
并且,在基座3的引导部34的往路终端,移动体2在往动极限位置上,与第二齿轮22相接触咬合,通过该第二齿轮22的正转解除往路释放区域343与第二齿轮22的咬合,并且,在使第一齿轮21与复路蓄能区域345咬合的方向上形成上述振动移动的往路——复路切换齿条部35的同时,在基座3的引导部34的复路终端,移动体2在复动极限位置上,与第二齿轮22相接触咬合,通过该第二齿轮22的正转解除复路释放区域346与第二齿轮22的咬合,并且,在使第一齿轮21与往路蓄能区域342咬合的方向上形成上述振动移动的复路——往路切换齿条部36。
根据以上结构,在图示例中,通过此后的复动操作,能够将被往动至极限的移动体2处于可复动的状态,并且通过此后的往动操作,能够使被复动至极限的移动体2处于可往动的状态。
图示例中,在内箱30的侧部侧板305的外面形成间隙32的状态下,在该侧部侧板305的外侧安装有齿条板31。在该齿条板31上形成前后方向延长的移动体2的移动狭缝311。
图示例中,在面对该齿条板31的移动狭缝311内的内箱的侧部侧板305上形成往路蓄能区域342和复路蓄能区域345,同时,在齿条板31上形成往路释放区域343、复路释放区域346、往路——复路切换齿条部35和复路——往路切换齿条部36。
图示例中,往路蓄能区域342、复路蓄能区域345、往路释放区域343以及复路释放区域346的任意一个都是在前后方向上作为连续齿条而构成。
成为往路蓄能区域342的齿条形成于比齿条板31的移动狭缝311的下边缘略靠上方。成为该往路蓄能区域342的齿条从移动狭缝311的前端开始到该移动狭缝311的长方向的约三分之一位置处结束。并且,从成为该往路蓄能区域342的齿条的终端位置向前,在移动狭缝311的下边缘形成成为往路释放区域343的齿条。
另一方面,成为复路蓄能区域345的齿条形成于比齿条板31的移动狭缝311的上边缘更下方。该成为复路蓄能区域345的齿条从移动狭缝311的后端开始至该移动狭缝311的长方向的约三分之一为止。并且,从该成为复路蓄能区域345的齿条的终端位置向前,在移动狭缝311的上边缘形成成为复路释放区域346的齿条。
另外,往路——复路切换齿条部35在齿条板31的移动狭缝311的后侧的沿上下方向的边缘处形成,另外,复路——往路切换齿条部36在该移动狭缝311的后侧的沿上下方向的边缘处形成。
另一方面,移动体2采用的结构是,使前端作为安装到往复动作体1上的安装部,在大约前后中央的位置具有第二齿轮22,在该第二齿轮22与安装部20之间具有第一齿轮21。
在图示例中,该安装部20作为使销113进入的安装孔202而构成,该销113设置在从上方进入内箱30的侧板侧部305外面和齿条板31内面之间的间隙的支撑体11的接续板部112下端。该销栓113设置为在左右方向配备销轴,移动体2以该销轴为中心且在该后端在上下方向可以振动的状态下与接续板部112相组合。
在移动体2上具有第一齿轮21及第二齿轮22,其任意一个使成为其旋转中心的轴211、223与上述销113的销轴大约平行。
第二齿轮22具有与第一齿轮21咬合的内轮部分221;成为往路释放区域343的齿条;成为复路释放区域346的齿条;往路——复路切换齿条部35以及与复路——往路切换齿条部36相咬合的外轮部分222,其通过往路蓄能区域342以及复路蓄能区域345的第一齿轮21的正转而反转,并通过该反转将使第二齿轮22正转的旋转力积蓄于上述蓄能机构23。
在图示例中,该蓄能机构23由装入第二齿轮22内的盘簧231构成。
具体地说,在图示例中,短尺寸筒状的内轮部分221使其筒的一端敞开,同时,使筒的另一端闭塞,并且在筒的另一端的外表面具备与第1齿轮21咬合的齿轮部225,外轮部分222使其外周部为与往路释放区域343和复路释放区域346所成的齿条、以及往路-复路切换齿条部35和复路-往路切换齿条部36咬合的齿轮部226,使内轮部分221和外轮部分222以内轮部分221的敞开侧被外轮部分222堵住来组合两者的状态使成为旋转中心的轴223经过两者的中心来构成第2齿轮22。
图示例中,在通过这样构成的第二齿轮22的外轮部分222堵塞的内轮部分221的筒内,在将盘簧231的外端固定于内轮部分221,并将该弹簧231内端固定于上述轴223的状态下使其收放。图示例中,第一齿轮21正转时,第二齿轮反转,这样盘簧231被旋紧,使第二齿轮22正转的回转力被积蓄于该盘簧231。
在移动体2往动时,使移动体2的后端处于向下方下垂的状态,在往路蓄能区域342,该状态下仅第一齿轮21与成为往路蓄能区域342的齿条相咬合。(图4)在该状态下,当手动使移动体2往动时,第一齿轮21被正转,第一齿轮21与第二齿轮22的内轮部分221相咬合,由此,第二齿轮被反转,上述盘簧23 1被蓄能。到解除移动体2的第一齿轮21与成为往路蓄能区域342的齿条的咬合的位置为止,当手动使移动体2往动时,因第二齿轮22的外轮部分222与成为往路释放区域343的齿条咬合的同时第一齿轮21脱开,因此,通过盘簧231的弹性恢复力第二齿轮22被正转,移动体2在第二齿轮22的外轮部分222与往路——复路切换齿条部35相接触咬合的位置上为止自行往动。(图5~图6)当第二齿轮22的外轮部分222与往路——复路切换齿条部35相接触时,利用第二齿轮22的正转使移动体2的后端侧向上方抬起,第二齿轮22的外轮部分222与成为往路释放区域343的齿条咬合脱开的同时,第一齿轮21与成为复路蓄能区域345的齿条咬合。(图7)图示例中,在内在箱30的侧部侧板305上成为往路蓄能区域342的齿条的形成水平高度与成为复路蓄能区域345的齿条的形成水平高度的中间水平高度形成环形凸轮槽33,第二齿轮22的旋转轴223的一端224被一直插入该凸轮槽33中。然后,移动体2的后端侧如上所述向上方升高,随之,该旋转轴223的一端224从凸轮槽33的下部沟槽部332的后端拔出插入上部沟槽331,以维持该移动体2的姿势。
这样,在移动体2复动时,在复路蓄能区域345,第一齿轮21与成为复路蓄能区域345的齿条相咬合。在该状态下,当手动使移动体2复动时,第一齿轮21正转,第二齿轮22反转,上述盘簧231被再度蓄能。直到解除移动体2的第一齿轮21与成为复路蓄能区域345的齿条的咬合的位置为止,当手动使移动体2复动时,因第二齿轮22的外轮部分222与成为复路释放区域346的齿条咬合的同时第一齿轮21脱开,因此,通过盘簧231的弹性恢复力第二齿轮22被正转,移动体2在第二齿轮22的外轮部分222与复路——往路切换齿条部36相接触的位置上为止自行复动。(图8~图9)当第二齿轮22的外轮部分222与复路——往路切换齿条部36相接触时,利用第二齿轮22的正转使移动体2的后端侧向下方降低,第二齿轮22的外轮部分222与成为复路释放区域346的齿条咬合脱开的同时,第一齿轮21与成为往路蓄能区域342的齿条咬合。(图4)移动体2的后端侧如上所述向下方降低,第二齿轮22的旋转轴223的一端224从凸轮槽33的上部沟槽部331的前端拔出插入下部沟槽332,以使移动体2的姿势恢复到初期状态。
另外,图示例中的移动体2具有对旋转施加制动力的制动齿轮24、与该制动齿轮24以及第二齿轮22两者相咬合的第三齿轮25。
图示例中,在移动体2的后端侧安装有具有制动齿轮24的缓冲机构241,并且,该缓冲机构241的制动齿轮24与第二齿轮22的外轮部分222之间具有与两者咬合的第三齿轮25。制动齿轮24以及第三齿轮25的任意一个配备成使成为其旋转中心的轴与成为第二齿轮22的旋转中心的轴223大约平行。缓冲机构241的结构是,具有将制动齿轮24的旋转轴收放于其内部的壳部242,并且,在该壳部242内封入硅油等粘性流体,以对制动齿轮24的旋转施加制动。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释放积蓄于蓄能机构23的旋转力,可以对第二齿轮22的正转施加制动,利用该第二齿轮22的正转可以对移动体2的自行往动以及自行复动施加适当的制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21旋转一周时第二齿轮22旋转一周以上。
具体来说,图示例中,第一齿轮21的直径比第二齿轮22的内轮部分221的齿轮部225的直径更大。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往路蓄能区域342以及复路蓄能区域345相咬合而正转的第一齿轮21的旋转量相比,使第二齿轮22反转可以更有效地对蓄能机构23积蓄旋转力,从而能够尽量缩短该往路蓄能区域342以及复路蓄能区域345的长度。
权利要求
1.一种往复动作体的动作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安装于往复动作体上的安装部的移动体和具有该移动体引导部的基座;基座的引导部具有往路引导部分和与该往路引导部分相面对的复路引导部分;被往路引导部分引导而往动的移动体,在移动到往动中途期间积蓄向往动方向的移动力后,通过从该中途将积蓄的移动力释放,往动至极限位置,同时,从往动极限位置被复路引导部分引导而复动的移动体,在移动到复动中途期间积蓄向复动方向的移动力后,通过从该中途将积蓄的移动力释放,复动至极限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往复动作体的动作机构,其特征在于移动体具有第一齿轮、与该第一齿轮咬合并利用第一齿轮的正转而反转的第二齿轮、以及利用第二齿轮的反转积蓄使该第二齿轮正转的旋转力的蓄能机构;基座的往路引导部分,具有只与第一齿轮咬合的往路蓄能区域、在该往路蓄能区域的前端只与第二齿轮咬合的往路释放区域,同时,基座的复路引导部分,具有只与第一齿轮咬合的复路蓄能区域、在该复路蓄能区域的前端只与第二齿轮咬合的复路释放区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往复动作体的动作机构,其特征在于利用移动体的安装部将该移动体可转动地安装在往复动作体上,第一齿轮以及第二齿轮的转动中心以该转动组装位置为中心振动移动,在基座的引导部的往路终端,移动体在往动极限的位置上,与第二齿轮相接触咬合,并通过该第二齿轮的正转解除往路释放区域与第二齿轮的咬合,并且,在使第一齿轮与复路蓄能区域咬合的方向上形成上述振动移动的往路——复路切换齿条部,同时,在基座的引导部的复路终端,移动体在复动极限的位置上,与第二齿轮相接触咬合,并通过该第二齿轮的正转解除复路释放区域与第二齿轮的咬合,并且,在使第一齿轮与往路蓄能区域咬合的方向上形成上述振动移动的复路——往路切换齿条部。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往复动作体的动作机构,其特征在于移动体具有对转动施加制动力的制动齿轮、与该制动齿轮以及第二齿轮两者咬合的第三齿轮。
5.如权利要求2~权利要求4任意一项所述的往复动作体的动作机构,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齿轮旋转一周时使第二齿轮旋转一周以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使对像物往复动作的动作机构。往复动作体不仅在往动时,在复动时也同样,使该往复动作体在一定的范围内自行动作。其包括具有安装于往复动作体(1)的安装部的移动体(2)、具有移动体的引导部(34)的基座(3)。基座的引导部(34)具有往路引导部分(341)和面对往路引导部分(341)的复路引导部分(344)。被往路引导部分(341)引导而往动的移动体(2)在移动到往动中途期间积蓄向往动方向的移动力后,通过从该中途将积蓄的该移动力释放而往动至极限位置,并且,从往动极限位置被复路引导部分(344)引导而复动的移动体(2)在移动到复动中途期间积蓄向复动方向的移动力后,通过从该中途将积蓄的移动力释放而复动至极限位置。
文档编号B65D43/12GK1695981SQ20051006908
公开日2005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05年5月10日 优先权日2004年5月12日
发明者植木康志 申请人:株式会社利富高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