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垃圾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66263阅读:6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地下垃圾站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垃圾站,尤指一种安装在地面以下的地下垃圾站。
背景技术
现有的地下垃圾站,其支架部分的升降油缸的两端分别装设于支架的支杆上,从而使得油缸长度较长,油缸成本增加;同时,由于油缸两端与支杆相连使支架于地下所占空间较大,从而使垃圾站所占地下空间较大。另外,压缩垃圾的推板,运行时阻力大,所需动力大,易使推板和其它零件损坏。再者,由于安放垃圾站的地坑尺寸大于垃圾站内的装放垃圾的箱体的尺寸,装运垃圾的车辆无法开到箱体门边,转运垃圾时,垃圾易掉入地坑中,不仅影响卫生,还需人工清理;而垃圾箱内的垃圾有许多细菌,久放产生病毒,散发难闻的气味,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和周边环境。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防止垃圾掉入坑内,可保持站内卫生,且占地空间相对较小的地下垃圾站。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地下垃圾站,其包括外壳部分、箱体部分、支架部分、电气及液压控制部分,箱体部分置于外壳部分内,支架部分的支杆上设有顶升油缸,其特点是所述支架部分装设于外壳部分的两侧板上,所述升降油缸的一端与支杆相铰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由于支架部分的顶升油缸仅有一端与支架部分相连,从而可缩小油缸体积,减少成本;推板的改善使得所需动力较小,推动时很灵活,可防止各零部件损坏;剪叉支架的运动可使箱体部分向垃圾出口方向产生一定的位移,可防止垃圾掉入坑内;同时,箱体内装设消毒水管,有消毒水进入垃圾箱体内,可减少各种细菌的滋长,防止病毒传播。因此,该垃圾站具有干净、方便、节能的功效。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顶升油缸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垃圾站的下降示意图。
图5是箱门锁闩的实施结构图。
图6是箱门锁闩的另一种实施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为一地下垃圾站,其包括外壳部分1、箱体部分2、推板部分3、支架部分4、及控制油缸动作的电气及液压控制部分5。推板部分3置于箱体部分2内,箱体部分2置于外壳部分1内。
实施例1,参见图1-图2该地下垃圾站中外壳部分1由底板11、两侧板12、及一背板13构成,侧板12上设有滑槽(图1中未示,可参见图3所示的滑槽121),且于侧板上下端分别设有滚槽122,滚槽122内设有滚轮123;箱体部分2为由箱门21、盖板22、下板23、后板24、及两侧板25围成的框体,箱体部分2内上部设有上板26,上板26将箱体部分2分隔成上下两部,箱体部分的上部设有滑槽27,滑槽27固定在盖板22上,箱体部分下部为存放垃圾的空间,箱门21的一侧与盖板22相铰接,箱体部分的两侧分别设有箱门启动油缸211,箱门启动油缸211的一端固定在箱门21的侧边上,另一端固定在侧板25上。后板24上装设有移动油缸28,移动油缸的另端装设于背板13上。两侧板25的上下端分别设有滚轴(图中未示),外壳部分的滚轮123与滚轴相接。
推板部分3,包括推板31、挂板32,挂板32的一端轴设有滚轮33,滚轮33设于滑槽27内,另一端与推板31固接,推板31的前侧设有消毒水管34,可于垃圾倾倒后,进行清理消毒,推板31后侧接设推板油缸35,推板油缸35另端装设于后架36上,后架36装设于后板24上。
支架部分4,为剪叉状,分别接设于外壳部分1的两侧板12上,其包括四支杆,支杆41的一端铰接于地面,另一端与支杆42相铰接,支杆42的另端铰接于外壳部分的侧板12上,支杆43的一端铰设有滚轮431,可于设置于地面的滑槽432上移动,另一端与支杆44相铰接,支杆44的另端铰接有滚轮(图1中未示,可参见图3中所示的滚轮441),可于外壳部分的侧板12的滑槽内滚动,支杆42的铰接端421与侧板12的滑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且支杆41与支杆43、支杆42与支杆44相交叉处相互铰接。支杆(42、43)上分别铰接有顶升油缸45,顶升油缸45的中部与支杆相连,顶升油缸45的相对铰接有小杆451,小杆451与连杆452相接,连杆452两端分别设有横杆453,横杆453与支杆相连接,由于顶升油缸45仅有一端铰接在支杆上,从而使垃圾站下降后,可减少支架部分所占空间,使垃圾站所占地下空间相对减小。
实施例2,其结构大致与实施例1相同,其不同的是电气及液压控制部分5设于外壳部分1内,顶升油缸46铰接于支杆42与支杆44铰接处,顶升油缸46靠另端部处铰设在外壳部分的侧板12上。从而使垃圾站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支架部分形似剪叉状,在支杆(41、42)的铰接端(411、421)位置不变的情况下,支杆(43、44)在滚轮(431、441)的滚动作用下向顶升油缸46方向移动,促使外壳部分带动箱体部分向箱门即出垃圾口方向平移,可避免垃圾在推出过程中掉入坑中。
另请参见图5所示,为箱门锁闩的一实施方式,两侧板25上另设有箱门锁闩油缸212,两侧板靠箱门21的侧边上分别铰接有锁闩213,锁闩213的一端与箱门锁闩油缸212铰接,另一端设有卡钩2131,箱门21上相对卡钩处设有卡柱214,卡柱214的一端突伸出箱门侧边,使箱门21关闭后,在箱门锁闩油缸212的作用下,带动锁闩213运动,将卡柱214卡紧,使箱门21锁紧。
另请参见图6所示,为箱门锁闩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箱门21上设有加强板215,加强板215下部设有贯穿的通孔2151,箱门21的两侧边另凸设有加强板216,其上设有通孔2161,锁闩217的两端分别固设有插杆(218、219),箱门锁闩油缸212的两端分别与设于箱门两侧的锁闩217的插杆218与相固接,插杆218穿插于通孔2151,插杆219穿插于通孔2161,两侧板25相对锁闩217位置处设有凸板251,凸板251伸出侧板的部分设有穿孔252,便于箱门关闭后,在箱门锁闩油缸的作用下,带动锁闩运动,使插杆219通过通孔2161穿插于穿孔252中,将箱门锁紧。
其工作原理为当起动支架部分的顶升油缸后,支杆将外壳部分和箱体部分举起,起动移动油缸,箱体部分向出垃圾口方向移动,启动箱门锁闩油缸及箱门油缸,箱门打开,起动推板油缸,垃圾被推出,最后可通过消毒水管注入消毒水进行消毒。
权利要求1.一种地下垃圾站,其包括外壳部分(1)、箱体部分(2)、支架部分(4)、电气及液压控制部分(5),箱体部分(2)置于外壳部分(1)内,支架部分(4)的支杆上设有顶升油缸(45),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部分(4)装设于外壳部分(1)的两侧板上,所述升降油缸(45)的一端与支杆相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垃圾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部分(2)与外壳部分(1)之间采用滑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垃圾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部分(1)的侧板(12)上设有滑槽(121),且于侧板上下端分别设有滚槽(122),滚槽(122)内设有滚轮(123);所述箱体部分(2)内设有上板(26),其盖板(22)上固定有滑槽(27),箱门(21)的一侧与盖板(22)相铰接,箱体部分的两侧分别设有箱门启动油缸(211),且箱体部分的两侧板(25)的上下端分别设有滚轴,该滚轴与外壳部分的滚轮(123)相接,后板(24)上装设有移动油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垃圾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部分内设有推板部分(3),其包括推板(31)、挂板(32),挂板(32)的一端轴设有滚轮(33),滚轮(33)设于滑槽(27)内,另一端与推板(31)固接,推板(31)上设有消毒水管(34)及推板油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垃圾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部分(4)为剪叉状,其支杆(42)的一端铰接于外壳部分的侧板(12)上,支杆(44)的另端铰接有滚轮(44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下垃圾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油缸(45)的一端分别铰接于支杆(42、43)上,其相对端铰接有小杆(451),小杆(451)与连杆(452)相接,连杆(452)两端分别设有横杆(453),横杆(453)与支杆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下垃圾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油缸(46)铰接于支杆(42)与支杆(44)铰接处,顶升油缸(46)靠一端的端部处铰设在外壳部分的侧板(12)上。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地下垃圾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部分的两侧板(25)上另设有箱门锁闩油缸(212),两侧板靠箱门(21)的侧边上分别铰接有锁闩(213),锁闩(213)的一端与箱门锁闩油缸(212)铰接,另一端设有卡钩(2131),箱门(21)上相对卡钩处设有卡柱(214),卡柱(214)的一端突伸出箱门侧边。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垃圾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箱门上设有箱门锁闩油缸(212),箱门锁闩油缸(212)的两端分别与设于箱门两侧的锁闩(217)一端的插杆(218)与固接,锁闩(217)的另端固设有插杆(219),箱门(21)的两侧边另凸设有带通孔(2161)的加强板(216),插杆(219)穿插于通孔(2161),两侧板(25)相对插杆(219)位置处设有凸板(251),凸板(251)伸出侧板的部分设有穿孔(252)。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下垃圾站,其支架部分形似剪叉状并装设于外壳部分的两侧板上,升降油缸的一端与支杆相铰接。由于支架部分的顶升油缸仅有一端与支架部分相连,从而可缩小油缸体积,减少成本;剪叉支架的运动可使箱体部分向垃圾出口方向产生一定的位移,可防止垃圾掉入坑内;同时,箱体内装设消毒水管,有消毒水进入垃圾箱体内,可减少各种细菌的滋长,防止病毒传播。因此,该垃圾站具有干净、方便、节能的功效。
文档编号B65F9/00GK2863718SQ20062000536
公开日2007年1月31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27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18日
发明者李晓亮 申请人:张丽娟, 钟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