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用型纸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36678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两用型纸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服装包装领域,尤其是一种两用型纸袋。
背景技术
服装包装袋常见于服装包装生产厂、各种服装店、商场等场所,现今的服装包装袋琳琅满目,款式也是多种多样。然而,现今的服装包装袋大多是由塑料制成,不环保。只有少数的服装包装袋采用纸质做成。此外,现有的服装包装袋(如纸袋)使用周期较短,除了装东西(如服装等)外也不具备其他功能,这就限制了其使用范围。另一方面,现如今,各大卖场均要将很多服装陈列出来展示,因此,卖家们除需要购买服装包装袋(如纸袋)外,也均需要购买较大量的衣架,这样也增加了一定的成本。
发明内容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环保且同时具有纸袋和衣架功能的两用型纸袋。一种两用型纸袋,该纸袋具有底部横向设置的衣架挂钩部,以及多条位于袋面上并可配合衣架挂钩部折叠而构成衣架的折叠线,折叠线包括至少四条相互平行的水平折叠线,且纸袋还具有在其折叠后将其定位的卡接结构。衣架挂钩部由纸袋底面中央延伸而成,且纸袋袋面上设有五条水平折叠线,自上而下的第三条水平折叠线两侧均设置有两个相对第三条水平折叠线上下对称的卡合孔及两条相对第三条水平折叠线上下对称的倾斜折叠线。衣架还包括主体部,主体部包括两肩部及平面状底部,肩部包括水平支撑部及位于水平支撑部外侧且由水平支撑部向底部倾斜延伸的三角形斜撑部。纸袋折叠后在斜撑部处形成有卡角,卡角与卡合孔相互卡合定位而构成该卡接结构。衣架挂钩部由纸袋袋面切割而成,且纸袋袋面上设有五条水平折叠线,自下而上的第二条水平折叠线与衣架挂钩部底部平齐,且靠近袋面中央位置,衣架挂钩部位于自下而上的第一条水平折叠线及第二条水平折叠线之间。五条水平折叠线中,自下而上的第一条水平折叠线中央开设有狭槽,纸袋的袋口还延伸有卡条,卡条在纸袋折叠后与狭槽相互卡合定位而构成该卡接结构。衣架还包括主体部,主体部包括共同构成倒三棱柱状的前倾面、后倾面及平面状底部,其中,自下而上的第二条水平折叠线分别与自下而上的第一条水平折叠线、第三条水平折叠线折叠构成前倾面、后倾面以及构成衣架的水平肩部。衣架挂钩部由纸袋袋面切割而成,且纸袋袋面上设有五条水平折叠线,自下而上的第二条水平折叠线与衣架挂钩部底部平齐,且靠近袋面中央位置,自下而上的第二条水平折叠线两侧分别开设有一贯通折叠线的开孔,衣架挂钩部位于自下而上的第一条水平折叠线及第二条水平折叠线之间。衣架还包括主体部,主体部为扁平状,包括水平肩部、前撑部及后撑部,水平肩部上设有开口向上的门形挂槽,自下而上的第二条水平折叠线分别与第一条水平折叠线、第三条水平折叠线折叠构成水平肩部、前撑部及后撑部,挂槽由开孔折叠而成。后撑部上具有与挂钩部相吻合的挂钩切割孔,挂钩切割孔周围形成有卡部,纸袋沿自下而上的第五条水平折叠线折叠后的折叠线所在部分卡设于卡部内而而构成该卡接结构。上述两用型纸袋采用纸质做成,环保、经济、制作成本低,且能循环再用,循环再造,而且,由于其可折叠成衣架使用,因此,可以随时变换使用形态,如采用纸袋形态将服装包装出厂,在商家进货后不需要另外购买衣架来挂衣服,而只需把纸袋折叠成衣架挂上衣服展示,在卖场把衣服销售给顾客后又可以把折叠成的衣架变回纸袋形态装进衣服出售, 因此,对用户来说,不仅节省成本,且使用也比较方便;此外,纸袋上还设有在其折叠后可相互卡合定位的卡接结构,因此,从而防止纸袋作为衣架使用时衣架脱散。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两用型纸袋第一较佳实施例作为纸袋使用的展开侧视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两用型纸袋第一较佳实施例作为纸袋时的折叠侧视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两用型纸袋第一较佳实施例作为纸袋时的折叠后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4至图8为本实用新型两用型纸袋第一较佳实施例折叠成衣架的各个步骤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两用型纸袋第二较佳实施例作为纸袋时的折叠后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两用型纸袋第二较佳实施例作为纸袋时的折叠后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11至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两用型纸袋第二较佳实施例折叠成衣架的各个步骤结构示意图。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两用型纸袋第三较佳实施例作为纸袋时的折叠后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17至图21为本实用新型两用型纸袋第三较佳实施例折叠成衣架的各个步骤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两用型纸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两用型纸袋上具有底部横向设置的衣架挂钩部,以及多条位于袋面上折叠线,折叠线可配合衣架挂钩部折叠而构成衣架,即可通过折叠的方式来实现纸袋和衣架之间的变换。折叠后的衣架主要以挂设轻便衣服为主。以下分别针对用于挂设T恤、内衣、外套衬衫而说明三种较佳实施例的纸袋及其折叠后形成的衣架。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两用型纸袋1为上部开设有以方便用户手提的提手槽11的方形袋,使用时展开,如图3所示,而收纳时其底部向上折叠, 如图2所示。如图3所示,本较佳实施例中,纸袋1具有由袋面10切割而形成的衣架挂钩部12、由袋口延伸的卡条14以及设于袋面上的五条水平折叠线16。其中,自下而上的第一条水平折叠线16中央开设有与卡条14相配合的狭槽18,自下而上的第二条水平折叠线16 与衣架挂钩部12底部平齐,且靠近袋面10中央位置,衣架挂钩部12在袋面10上为倒立设置,其位于自下而上的第一条水平折叠线16及第二条水平折叠线16之间。举例而言,本较佳实施例的纸袋1袋面10长为35厘米,总高为31厘米。其中,五条水平折叠线16将纸袋1袋面10分成六个部分,自下而上的第一至第六部分的高度Hf H6 依序为5厘米,9. 5厘米,8. 5厘米,1厘米,5厘米,2厘米。图4至图8较为清楚地显示出了较佳实施例的纸袋1折叠成衣架100的各个步骤。从这些图中可看出,折叠后的纸袋1 通过这些水平折叠线16折叠出了衣架100的主体部102,主体部102包括共同构成倒三棱柱状的前倾面104、后倾面106及底部较宽的平面状底部108。其中,自下而上的第二条水平折叠线16分别与第一条水平折叠线16、第三条水平折叠线16折叠构成前倾面104、后倾面106以及构成衣架100的水平肩部109。纸袋1袋底折叠后的部分(自下而上的第一部分)与袋口至第四条水平折叠线12的部分(自下而上的第五部分)相互重叠,形成平面状底部108。重叠后将折出的袋口的卡条14卡在上述狭槽18中卡合定位。其中,衣架100的主体部102两侧均为更能起支撑作用的直立的三角形状,从而更符合外套、衬衫的肩部,且这种衣架100底部可以撑开外套、衬衫,使其不易变形,也能更好地将衣服展示出来。此外,本较佳实施例的挂钩部12底部面积较大,能更好地承受重量,能方便挂在圆杆以及方形的杆上。如图9及10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两用型纸袋2也为上部开设有提手槽21的方形袋,两幅图为纸袋其底部向上折叠后的正背面结构示意图。其中,纸袋2同样具有由袋面20切割而形成的衣架挂钩部22以及设于袋面上的五条水平折叠线26。衣架挂钩部22同样由纸袋2袋面20切割而成,然其底部没有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挂钩部12底部宽。五条水平折叠线沈中,自下而上的第二条水平折叠线沈与衣架挂钩部22底部平齐,且靠近袋面20中央位置,第二条水平折叠线沈两侧分别开设有一贯通折叠线的开孔28,衣架挂钩部22同样为倒立设置,并位于第一条水平折叠线沈及第二条水平折叠线沈之间。举例而言,本较佳实施例的纸袋2袋面20长为M厘米,总高为四厘米。其中,五条水平折叠线26将纸袋2袋面20分成六个部分,自下而上的第一至第六部分自下而上的高度H1’ H6’的高度依序为5厘米,8厘米,8厘米,1.5厘米,3. 5厘米,3厘米。图11至图 15较为清楚地显示出了较佳实施例的纸袋2折叠成衣架200的各个步骤。从这些图中可看出,折叠后的纸袋2通过这些水平折叠线沈折叠出了衣架200的主体部202。自下而上的第二条水平折叠线沈分别与第一条水平折叠线沈、第三条水平折叠线沈折叠构成前撑部 204、后撑部206及两水平肩部207,开孔观折叠后在两水平肩部207上均形成了开口向上的门形挂槽208。其中,自下而上的第一条水平折叠线沈与纸底之间的部分(自下而上的第一部分)为向内折叠,并与第一、第二条水平折叠线26间的部分(自下而上的第二部分)重叠。此外,纸袋20沿自下而上的第五条水平折叠线沈折叠后将自下而上的第五部分也与第六部分重叠。由于第二部分(即后撑部206)留下有与衣架挂钩部沈相吻合的挂钩切割孔27,使挂钩切割孔27周围形成有卡部29,因此,纸袋20沿自下而上的第五条水平折叠线 26折叠后的折叠线所在部分可卡设于卡部四内而与其相互卡合定位。第二较佳实施例中,由于衣架200的两侧肩部均设有挂槽208,因此,尤其方便挂设内衣等。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两用型纸袋3也为上部开设有提手槽 31的方形袋,图为纸袋3底部向上折叠后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6所示,纸袋3具有倒立设置的衣架挂钩部32及设于袋面30上的五条水平折叠线36,与第一、第二较佳实施例不同的,衣架挂钩部32由纸袋3底面中央延伸而成。此外,自上而下的第三条水平折叠线36 两侧均设置有两个相对第三条水平折叠线36上下对称的卡合孔33及两条相对第三条水平折叠线36上下对称的倾斜折叠线35。举例而言,本较佳实施例的纸袋3袋面30长为30厘米,总高为26. 5厘米。其中, 五条水平折叠线36将纸袋3袋面30分成六个部分,自下而上的第一至第六部分的高度 H1’’ H6’’依序为5厘米,5厘米,5厘米,5厘米,3. 5厘米,3厘米。图17至图21较为清楚地显示出了较佳实施例的纸袋3折叠成衣架300的各个步骤。从这些图中可看出,折叠后的纸袋3通过这些水平折叠线36折叠出了衣架300的主体部302。主体部302包括两肩部 303、前倾部304、后倾部305及平面状底部306,肩部303包括水平支撑部3032及位于水平支撑部3032外侧且由水平支撑部3032向底部倾斜延伸的三角形斜撑部3034。纸袋3通过折叠后在斜撑部3034处形成有卡角307,卡角307与通过倾斜折叠线35折叠后露出的卡合孔33 (如图19)相互卡合定位。较佳实施例中,纸袋3在衣架300两侧折出了斜度,更符合T恤肩膀位置的斜度, 衣服不易变形。挂钩部32设在纸袋3的底部,变回纸袋3时卡进底部的缝隙中,可以当支架使用。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的纸袋均采用牛皮纸来制作,且上述纸袋均具有在其折叠后将其定位的卡接结构(如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卡条14与狭槽18、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折叠线所在部分与卡部四及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卡角307与卡合孔33),从而防止纸袋作为衣架使用时衣架脱散。另外,上述较佳实施例中,挂钩均为纸袋的一部份,包装厂只需按设计图直接生产即可,纸袋环保、经济、制作成本低,且能循环再用,循环再造。服装采用纸袋形态包装出厂, 无需塑胶包装,减少了塑料带来的污染以及成本。在商家进货后不需要另外购买衣架来挂衣服,而只需把纸袋折叠成衣架挂上衣服展示。在卖场把衣服销售给顾客后又可以把折叠成的衣架变回纸袋形态装进衣服出售。出门旅行等可将其当作纸袋或衣架使用,因此,对用户来说,不仅节省成本,且使用也比较方便。除此之外,进一步,为提升纸袋折叠成衣架后的承受力,在上述纸袋的挂钩的内侧面上还可贴合牛皮纸,以增加挂钩部的强度,此牛皮纸的厚度可为0. 1到0. 3毫米。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做其它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实用新型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两用型纸袋,其特征在于该纸袋具有底部横向设置的衣架挂钩部,以及多条位于该袋面上并可配合该衣架挂钩部折叠而构成该衣架的折叠线,该折叠线包括至少四条相互平行的水平折叠线,且该纸袋还具有在其折叠后将其定位的卡接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用型纸袋,其特征在于该衣架挂钩部由该纸袋底面中央延伸而成,且该纸袋袋面上设有五条水平折叠线,自上而下的第三条水平折叠线两侧均设置有两个相对该第三条水平折叠线上下对称的卡合孔及两条相对该第三条水平折叠线上下对称的倾斜折叠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用型纸袋,其特征在于该衣架还包括主体部,该主体部包括两肩部及平面状底部,该肩部包括水平支撑部及位于该水平支撑部外侧且由该水平支撑部向该底部倾斜延伸的三角形斜撑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用型纸袋,其特征在于该纸袋折叠后在该斜撑部处形成有卡角,该卡角与该卡合孔相互卡合定位而构成该卡接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用型纸袋,其特征在于该衣架挂钩部由该纸袋袋面切割而成,且该纸袋袋面上设有五条水平折叠线,自下而上的第二条水平折叠线与该衣架挂钩部底部平齐,且靠近袋面中央位置,该衣架挂钩部位于该该自下而上的第一条水平折叠线及第二条水平折叠线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两用型纸袋,其特征在于该五条水平折叠线中,自下而上的第一条水平折叠线中央开设有狭槽,该纸袋的袋口还延伸有卡条,该卡条在该纸袋折叠后与该狭槽相互卡合定位而构成该卡接结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两用型纸袋,其特征在于该衣架还包括主体部,该主体部包括共同构成倒三棱柱状的前倾面、后倾面及平面状底部,其中,自下而上的第二条水平折叠线分别与该自下而上的第一条水平折叠线、第三条水平折叠线折叠构成该前倾面、后倾面以及构成该衣架的水平肩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用型纸袋,其特征在于该衣架挂钩部由该纸袋袋面切割而成,且该纸袋袋面上设有五条水平折叠线,自下而上的第二条水平折叠线与该衣架挂钩部底部平齐,且靠近袋面中央位置,该自下而上的第二条水平折叠线两侧分别开设有一贯通该折叠线的开孔,该衣架挂钩部位于该自下而上的该第一条水平折叠线及第二条水平折叠线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两用型纸袋,其特征在于该衣架还包括主体部,该主体部为扁平状,包括水平肩部、前撑部及后撑部,该水平肩部上设有开口向上的门形挂槽,自下而上的第二条水平折叠线分别与第一条水平折叠线、第三条水平折叠线折叠构成该水平肩部、 前撑部及后撑部,该挂槽由该开孔折叠而成。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两用型纸袋,其特征在于该后撑部上具有与该挂钩部相吻合的挂钩切割孔,该挂钩切割孔周围形成有卡部,该纸袋沿该自下而上的第五条水平折叠线折叠后的折叠线所在部分卡设于该卡部内而构成该卡接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两用型纸袋。纸袋具有底部横向设置的衣架挂钩部,以及多条位于袋面上并可配合衣架挂钩部折叠而构成衣架的折叠线,折叠线包括至少四条相互平行的水平折叠线,且纸袋还具有在其折叠后将其定位的卡接结构。上述两用型纸袋不仅环保,还可作为衣架使用,具有方便及节省成本的优点。
文档编号B65D85/18GK202098706SQ20112002313
公开日2012年1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25日
发明者陈柏均 申请人:陈柏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