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埋式垃圾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16214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地埋式垃圾箱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地埋式垃圾箱,主要针对现有地埋式垃圾箱翻盖打开费力,操作不便而设计。本实用新型地埋式垃圾箱,包括箱体和设置在所述箱体上方的箱盖,所述箱盖上设有垃圾投放口,所述箱盖上铰接有翻盖,所述箱盖上还设有开启装置,其中所述开启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箱盖外侧的脚踏板、所述脚踏板连接的至少一组连杆机构以及与所述箱盖铰接的载物板,所述连杆机构包括与所述脚踏板连接的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铰接的第二连杆以及第三连杆,其中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载物板铰接,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与所述载物板铰接,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翻盖铰接。本实用新型地埋式垃圾箱,翻盖打开省力、操作简便、使用寿命长、成本低。
【专利说明】地埋式垃圾箱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卫行业用垃圾箱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埋式垃圾箱。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生活小区用的垃圾箱基本为摆在地面上的普通垃圾箱,这种垃圾箱不仅影响美观,而且投放的垃圾产生的气味会扩散到周围的空气中,影响空气质量。针对普通垃圾箱存在的问题,人们设计出了地埋式垃圾箱。
[0003]地埋式垃圾箱是将垃圾桶埋入地下,只有箱盖露在地面上,扔垃圾时只需要踩一下垃圾箱上设置的脚踏板,垃圾箱的盖子就会自动打开,再将垃圾扔进垃圾桶即可。
[0004]但是,这种地埋式垃圾箱并没有在生活小区得到推广普及,因为现有的地埋式垃圾箱存在以下缺点:脚踏时需要较大的脚踏力,操作不方便;倾倒垃圾时,垃圾容易散落在垃圾箱外;垃圾箱的箱盖在在自动下落时,冲击力较大,易损坏;受垃圾箱零件的制造工艺所限,垃圾箱的使用寿命短,制造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翻盖开启省力的地埋式垃圾箱。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地埋式垃圾箱,包括埋设在地下的箱体和设置在所述箱体上方覆盖所述箱体的箱盖,所述箱盖上设有垃圾投放口,所述箱盖上铰接有覆盖所述垃圾投放口的翻盖,所述箱盖上还设有开启所述翻盖的开启装置,其中所述开启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箱盖外侧的脚踏板、所述脚踏板连接的至少一组连杆机构以及与所述箱盖铰接的载物板,所述连杆机构包括与所述脚踏板连接的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铰接的第二连杆以及第三连杆,其中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载物板铰接,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与所述载物板铰接,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翻盖铰接;
[0007]所述脚踏板向下运动,同时带动所述连杆机构和所述载物板向上运动,在所述连杆机构的支撑力作用下,所述载物板水平设置在所述垃圾投放口下方,所述翻盖打开;
[0008]所述脚踏板向上运动,所述翻盖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同时带动所述连杆机构和所述载物板向下运动,所述翻盖关闭。
[0009]进一步地,在所述翻盖内侧固定有内挡板,在所述内挡板和所述箱盖之间铰接有阻尼器。
[0010]进一步地,在所述翻盖与所述箱盖之间设有缓冲所述翻盖与所述箱盖间闭合冲击力的缓冲体。
[0011]进一步地,所述箱体由外桶体和设置在所述外桶体内的内桶体构成。
[0012]具体地,在所述箱体上方的地面上固定有底座,所述箱盖铰接在所述底座上。
[0013]具体地,在所述底座与所述箱盖之间设有安全锁。
[0014]本实用新型地埋式垃圾箱,由所述脚踏板和所述连杆机构组成开启所述翻盖的开启装置,利用杠杆原理实现翻盖的开启,所述脚踏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铰接所述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铰接所述载物板,所述载物板铰接所述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铰接所述翻盖,同时所述载物板与所述箱体铰接,使得本实用新型地埋式垃圾箱具有以下优点:
[0015]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脚踏板通过所述连杆机构和所述载物板作用于所述翻盖,使得通过脚踏板开启翻盖时更加省力;
[0016]2、通过在所述内挡板和所述箱盖之间设置阻尼器,使得翻盖下落闭合时受到所述阻尼器的作用,缓慢落下,没有冲击力,使用方便;
[0017]3、通过在所述翻盖内侧设置内挡板,有效解决了投放垃圾时垃圾容易扔出箱体外的问题;
[0018]4、通过在所述翻盖与所述箱盖之间设置缓冲体,有效缓冲了所述翻盖与所述箱盖间闭合时的冲击力,减少了所述翻盖与所述箱盖之间产生的磨损,延长了使用寿命;
[0019]5、本实用新型地埋式垃圾箱,组成所述垃圾箱的零件采用冲压成型,坚固耐用,不易变形,美观大方,使用寿命长,同时采用金属模冲压,成本低;
[0020]6、本实用新型地埋式垃圾箱,所述外桶体和所述内桶体采用塑料铸造而成,抗腐蚀,防渗漏,两者之间的间隙小,垃圾不会掉落在桶外,气味不会外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实用新型地埋式垃圾箱的打开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实用新型地埋式垃圾箱的关闭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0024]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地埋式垃圾箱,包括埋设在地下的箱体,所述箱体由外桶体12和设置在所述外桶体12内的内桶体13构成,在所述箱体上方设有覆盖所述箱体的箱盖4,所述箱盖4上设有垃圾投放口,所述箱盖4上铰接有覆盖所述垃圾投放口的翻盖8,所述箱盖4上还设有开启所述翻盖8的开启装置。
[0025]其中所述开启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箱盖4外侧的脚踏板1、所述脚踏板I连接的一组或多组连杆机构以及与所述箱盖4铰接的载物板5,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两组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包括与所述脚踏板I连接的第一连杆3、所述第一连杆3铰接的第二连杆6以及第三连杆7,其中所述第二连杆6与所述载物板5相铰接,所述第三连杆7的一端与所述载物板5相铰接,所述第三连杆7的另一端与所述翻盖8相铰接。
[0026]其中在所述箱体上方的地面上固定有底座11,所述箱盖4通过与所述底座相铰接覆盖在所述箱体上,在所述底座11与所述箱盖4之间还设有安全锁,防止箱盖4被随意开启O
[0027]在所述翻盖8的内侧固定有内挡板14,能够防止垃圾倾倒时出现垃圾外泄的情况。
[0028]在所述内挡板14和所述箱盖4之间铰接有阻尼器10,使得翻盖在关闭时能够在所述阻尼器10的阻力作用下缓慢下落,避免产生冲击力。
[0029]在所述翻盖8与所述箱盖4之间设有缓冲所述翻盖与所述箱盖间闭合冲击力的缓冲体9,所述缓冲体9可以设置在所述翻盖8上或设置在所述箱盖4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缓冲体9设置在所述翻盖8的内侧。
[003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当需要倾倒垃圾时,用脚踩踏所述脚踏板I使脚踏板I下移,带动所述第一连杆3、所述第二连杆6和所述载物板5上移,使得所述载物板5在所述第一连杆3和所述第二连杆6的支撑力作用下平设置在所述垃圾投放口下方,同时所述载物板5带动所述第三连杆7、翻盖8和设置在所述翻盖8上的内挡板14上移,在所述第三连杆7的支撑力作用下所述翻盖8打开,将垃圾投放在所述载物板5上即可,如图1所示;当需要关闭垃圾箱时,把脚从所述脚踏板I上移开,所述翻盖8和所述内挡板14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带动所述第三连杆7和所述载物板5下移,同时带动所述第一连杆3和所述第二连杆6下移至初始位置,在所述翻盖8下移过程中,所述阻尼器10对所述内挡板14提供阻力,使所述翻盖8能够缓慢下落,避免产生下落冲击力,在所述载物板5下移过程中,投放在所述载物板5上的垃圾会自动倒入箱体的内桶体13中,完成垃圾的倾倒,如图2所示。
[0031]当所述内桶体13中的垃圾收集满后,将安全锁打开,通过抬起脚踏板I将所述箱盖4整体向上掀开,将所述内桶体13从所述外桶体12中取出,倒掉桶内垃圾后再将内桶体13放回到外桶体12内,将掀起的箱盖4重新盖好,锁上安全锁。
[0032]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地埋式垃圾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埋设在地下的箱体和设置在所述箱体上方覆盖所述箱体的箱盖,所述箱盖上设有垃圾投放口,所述箱盖上铰接有覆盖所述垃圾投放口的翻盖,所述箱盖上还设有开启所述翻盖的开启装置,其中所述开启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箱盖外侧的脚踏板、所述脚踏板连接的至少一组连杆机构以及与所述箱盖铰接的载物板,所述连杆机构包括与所述脚踏板连接的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铰接的第二连杆以及第三连杆,其中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载物板铰接,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与所述载物板铰接,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翻盖铰接; 所述脚踏板向下运动,同时带动所述连杆机构和所述载物板向上运动,在所述连杆机构的支撑力作用下,所述载物板水平设置在所述垃圾投放口下方,所述翻盖打开; 所述脚踏板向上运动,所述翻盖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同时带动所述连杆机构和所述载物板向下运动,所述翻盖关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埋式垃圾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翻盖内侧固定有内挡板,在所述内挡板和所述箱盖之间铰接有阻尼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埋式垃圾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翻盖与所述箱盖之间设有缓冲所述翻盖与所述箱盖间闭合冲击力的缓冲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埋式垃圾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由外桶体和设置在所述外桶体内的内桶体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埋式垃圾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箱体上方的地面上固定有底座,所述箱盖铰接在所述底座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埋式垃圾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座与所述箱盖之间设有安全锁。
【文档编号】B65F1/00GK204056903SQ201420503033
【公开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2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2日
【发明者】于海涛, 徐云辉, 葛振江, 刘顺元 申请人: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