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封口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83070阅读:8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封口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封口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封口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的包装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主要是将各种塑料袋、纸袋、编织袋、布袋、复合袋等的封口,工作过程采用机器通过加热、加压的方式完成热塑性材料包装袋的封口,或者是采用封口辅助物(如缝纫线、胶带、U形卡等)完成包装袋的缝合、胶合、钉合及扎合等。

现有技术中,对装料后的编织袋多采用人力操作,自动化程度差,不能自动完成作业且耗能高。装料后的编织袋采用封口机工作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人工按一定的位置将需要封口的开口对准加热器封口,但此操作过程容易出现包装袋走偏,包装袋的封口被封歪,导致包装不合要求而导致返工或者报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封口机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封口机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连接有传送带和机架,所述机架的顶部设置有长方形的通孔,所述机架上设置有调整机构和两个冷却板,所述调整机构对称设置在所述通孔的两侧,两个所述冷却板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通孔的两侧,所述调整机构和所述冷却板之间设置有封口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封口机构包括加热器、压合板、固定板和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机架的外侧连接,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加热器连接,所述压合板与所述加热器的内部水平滑动连接,所述固定板位于所述通孔另一侧的机架上。

具体地,所述连接板的另一侧设置有用于控制封口机的电机箱。

进一步地,所述调整机构包括一组对称的水平设置的滑轮组,所述调整机构上连接有推动器,所述推动器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上位于所述传送带的出口端倾斜设置有出料板。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增设有调整机构,通过一组对称的水平设置的滑轮组,对通过传送带输送来的编织袋等袋口进行闭合整理,保证编织袋等袋口整平、闭合进入到封口器位置,节省人工整理的劳动力,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2、本发明采用封口机构和冷却板结合工作,编织袋等袋口随传送带进入到封口机构,通过加热器将压合板加热且通过水平移动与固定板配合对编织袋等袋口进行挤压封口,保证了封口的平整性,随后进入到两个冷却板之间进行封口处的冷却,完成封口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发明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底座 2、机架 3、传送带

4、出料板 5、推动器 6、调整机构

7、连接板 8、加热器 9、压合板

10、固定板 11、冷却板 12、电机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封口机构,包括底座1,底座1上连接有传送带3和机架2,机架2的顶部设置有长方形的通孔,机架2上设置有调整机构6和两个冷却板11,调整机构6对称设置在通孔的两侧,两个冷却板11分别对称设置在通孔的两侧,调整机构6和冷却板11之间设置有封口机构。

封口机构包括加热器8、压合板9、固定板10和连接板7,连接板7与机架2的外侧连接,连接板7与加热器8连接,压合板9与加热器8的内部水平滑动连接,固定板10位于通孔另一侧的机架2上。

连接板7的另一侧设置有用于控制封口机的电机箱12。

调整机构6包括一组对称的水平设置的滑轮组,调整机构6上连接有推动器5,推动器5与机架2固定连接。

底座1上位于传送带3的出口端倾斜设置有出料板4。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将装料后的编织袋等放置在传送带3上,编织袋等通过传送带3输送到机架2的通孔处,首先,推动器5将调整机构6推送挤压编织袋等袋口,同时滑轮组对袋口进行整平,后进入到封口机构,加热器8对压合板9加热,压合板9通过与固定板10对袋口进行挤压、热封口,后进入到冷却板11之间对热封合的袋口进行冷却,封好口后的编织袋等随传送带3由出料板4排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增设有调整机构6,通过一组对称的水平设置的滑轮组,对通过传送带3输送来的编织袋等袋口进行闭合整理,保证编织袋等袋口整平、闭合进入到封口器位置,节省人工整理的劳动力,同时提高生产效率;本发明采用封口机构和冷却板11结合工作,编织袋等袋口随传送带3进入到封口机构,通过加热器8将压合板9加热且通过水平移动与固定板10配合对编织袋等袋口进行挤压封口,保证了封口的平整性,随后进入到两个冷却板11之间进行封口处的冷却,完成封口工作;本发明在底座1的出口端连接有倾斜的出料板4,保证编织袋等顺利排出。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