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架式带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05390阅读:799来源:国知局
高架式带输送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架式带输送系统(belt-conveying aerial system)。

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这种类型的高架式带输送系统,包括:相对于彼此共平面的一对固定的顶部承重绳、同样相对于彼此共平面的且与固定的顶部承重绳平行的一对固定的底部承重绳,以及在两对承重绳之间延伸的带式输送机。



背景技术:

带式输送机是模块式带式输送机,也就是,带式输送机由相对于彼此沿承重绳对齐的且通过这些承重绳稳定连接的一系列模块形成。

每个模块均包括自身的刚性支架,而对于顶部的承重绳,刚性支架包括附接在顶部的自身承重绳上的顶部爪件组,对于底部的承重绳,刚性支架包括附接在底部的自身承重绳上的底部爪件组。

该支架支撑多个顶部旋转惰辊和多个底部辊,多个顶部旋转惰辊用于搁置和引导电机驱动的输送带的凹形向前分支或承重分支,而多个底部辊支撑和引导输送带的返回分支。

带式输送机是通过连续安装承重绳之间的各种模块逐步形成的。为安装这些模块,提供了安装运载装置,安装运载装置包括托架,托架由电机驱动或由耐用绳拉动且耦接在顶部承重绳上以沿着自身承重绳在相反的方向上位移。

托架承载悬挂于该托架的负责安装的人员用的一对支撑平台,一对支撑平台安装在承重绳的以及正在安装的模块的相对的侧面,托架设置有连接时将模块附接承重绳的装置。

尽管使用了上述描述类型的已知的安装装置,然而这些装置将爪件的铆钉到承重绳的操作经常存在问题。这基本上归因于,提升和定位每个模块时,顶部承重绳不可避免地移位,增加了承重绳的偏转,因此顶部承重绳接近底部承重绳。所以,每个顶部承重绳和对应的下方的底部承重绳之间的有效距离瞬间不同于设计的距离且尤其不同于对应顶部和底部爪件组之间的距离。紧接着偏转之后,只有通过移动底部承重绳远离顶部承重绳,才可能将这些爪件耦接到各自的承重绳,然而,除了需要相当大的体力外,还需要专用的安装设备,另一方面,由于支撑平台小的扩展而难以使用该专用的安装设备。

上文所述模块的装配耗费很长时间且花费高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架式带输送系统,高架式带输送系统的结构性特点使得上面突出的问题以简单且便宜的方式解决。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架式带输送系统,包括:一对固定的顶部承重绳,所述顶部承重绳彼此平行且在横向方向上设置成彼此相隔一距离;一对固定的底部承重绳,所述底部承重绳布置成各自平行于相应的顶部承重绳并且位于相应的所述顶部承重绳的下方;以及连接到所述承重绳的带式输送机;所述带式输送机包括输送带和多个模块,多个模块沿着所述承重绳相对于彼此对齐以支撑并引导所述输送带;每个所述模块包括自身的刚性支架和用于每个承重绳的相应的附接构件组;所述系统进一步包括用于将所述模块安装在所述承重绳上的运载装置;所述安装运载装置包括顶部支撑托架和至少一对安置或踩踏平台,所述顶部支撑托架在所述顶部承重绳上在相反的方向上纵向移动,所述至少一对安置或踩踏平台悬挂于所述顶部支撑托架且设置在所述承重绳的和所述模块的相对侧面,所述系统的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运载装置进一步包括用于每个底部承重绳的至少一对轮,所述至少一对轮设置于所述模块在纵向方向上的上游和下游且能旋转地与相应的所述底部承重绳接触;间隔装置设置在所述轮和所述托架之间,用于保持所述轮与所述托架相距的一给定距离。

优选地,在上述限定的系统中,间隔装置包括用于每个轮的支柱,支柱与所述承重绳正交且稳定连接到所述托架,所述轮铰接到对应的所述支柱的末端部分。

附图说明

现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附图描述了实施方式的非限制性实例,且在附图中:

图1部分地或在侧视图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教导而提供的高架式带输送系统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2为根据图1的线II-II的横截面;以及

图3为图1和2的细节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和2中由1整体上表示高架式带输送系统,该系统包括在两个锚固点(附图中是看不到的这两个锚固点)之间延伸的一对固定的顶部承重绳2,固定的顶部承重绳在位置上彼此平行且在横向方向上彼此间隔一定距离。

系统1还包括一对固定的底部承重绳3,固定的底部承重绳也在两个固定点(附图中看不到)之间延伸,且设置成各自平行于顶部承重绳并在相应的顶部承重绳2的下方且彼此间隔一定距离,方便地,该距离与顶部承重绳2之间的距离相同。

系统1进一步包括在承重绳2和3之间延伸的带式输送机4,带式输送机是已知的且未详细描述。带式输送机4包括多个模块5,附图中只有一个模块是看得见的。模块5沿着承重绳2和3相对于彼此对齐以支撑并引导具有向前分支7和返回分支8的输送带6(图2)相应的延伸,向前分支和返回分支在由前述的模块5的支架13承载的支撑惰辊(idle roller)10和11上移动。

对于每个承重绳2和3,每个支架13均设置有相应的爪件15组14(a respective row 14 of jaws 15),以用于附接至对应的承重绳2、3,爪件组自身是已知的并且未详细描述。

再次参考图1和图2并且尤其参考图3,系统1进一步包括用于将模块5安装在承重绳2和3上的运载装置18。安装运载装置18包括顶部支撑托架19,顶部支撑托架设置在顶部承重绳2上方且在顶部承重绳2上在纵向方向20上在相反的方向上移动。对于每个顶部承重绳2,托架19包括平行于承重绳2和3的纵向构件21以及一对轮23,轮中的一个设置在对应的模块5的上游,另一个设置在下游,且轮铰接至对应的纵向构件21的相对末端部分,以围绕与承重绳2和3正交的相应的轴线23A旋转。

耦接至纵向构件21的托架19承载柱形梁24的中间部分,柱形梁包括两个相对的末端部分25,这两个相对的末端部分以悬臂方式突出于托架19。刚性支柱27的顶部末端部分固定连接到每个末端部分25的自由端,负责安装模块5的人员用的穿梭机(shuttle)28耦接到刚性支柱的底部末端部分,穿梭机具有踩踏平台29,尽管承重绳2和3是倾斜的,但是踩踏平台29是水平的,图3中可以看到。

再次参考图3,支柱27以及对应的穿梭机28设置在承重绳2和3的以及正在安装的对应的模块5的相对侧面。

再次参考附图,对应每个底部承重绳3,安装运载装置18进一步包括一对轮30,在纵向方向上,轮中的一个设置在模块5的上游,另一个设置在下游,且轮可旋转地与各自的底部承重绳3接触。每个轮30均由对应的支柱31承载,支柱与托架19和上部的轮(overlying wheel)23保持固定距离且具有顶部末端部分32和叉形承重底部末端部分33,顶部末端部分固定连接到接近轴线23A的对应的纵向构件21,叉形承重底部末端部分以围绕与轴线23A平行的轮30的轴线34旋转的方式铰接到对应的轮。从附图中可再次看出,轴线23A和34与共用线A相交,该共用线与承重绳2和3以及与轴线23A和34正交。

由上述可知,托架19的结构是清楚的,尤其是该事实是清楚的:尽管在托架19上施加载荷,由于托架包括彼此间隔给定的固定竖直距离的两组轮,顶部承重绳与底部承重绳保持固定的且预定的距离,这使得爪件15能够容易且快速地耦接到各自的承重绳2和3,不需要使用专用的安装设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