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送装置、包括传送装置的输送系统及传送输送物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86732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传送装置、包括传送装置的输送系统及传送输送物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大体上涉及传送输送物,并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在输送系统的输送带之间传送物品的传送装置。



背景技术:

输送系统是众所周知的,并在例如包装和食品工业中用于输送物品。这些系统的输送带可由金属和/或塑料例如被设计成一件式橡胶垫或金属网带,并也可被设计成模块化垫或链。带通常是环形的,并在转向元件之间再循环。转向元件可被设计成例如链齿轮或惰轮,并也可被设计成例如单个或多个链轮。在输送系统中,通常多个输送带被依次连接。

在物品被输送到输送表面或从输送表面被输送的位置处,例如,在输送带之间的直角和直线式过渡处以及在加工站处,使用滑过(slide-over)装置。该滑过装置的一个实例是具有与输送带的表面中形成的槽配合的指状物的滑过板。

输送系统当前常用于输送小批量物品。优选地,输送系统则被设计以使输送系统自清理,而不需要人为干涉。也称为指状板或梳状物的滑过板的缺点是,在生产运行结束时,最后的物品滞留在滑过板上。

为了解决此缺点,在申请人的EP 1 546 011中,提出一种输送系统,其包括:在至少第一转向元件与第二转向元件之间循环的环状带槽输送带,该带槽输送带的顶段(top run)形成在第一输送方向上在转向元件之间可移动的第一输送表面;和在至少第三转向元件与第四转向元件之间循环的环状横向输送带,该横向输送带的顶段形成在第二输送方向上在转向元件之间可移动的第二输送表面。横向输送带的顶段被布置为至少部分地在第二转向元件上方延伸并沿着第二转向元件延伸,使得第一和第二输送带虽然包括空隙状间隙,但是彼此横向对齐。

在空隙状间隙中,布置有传送装置,其包括载体,该载体包括多个彼此间隔开的基本上平行延伸的传送指状物,该传送指状物进入带槽输送带的输送表面上的肋条之间的槽中。指状物的后部形成滑过装置的基本平坦的滑过表面(slide over surface)的梳状部分。载体进一步包括输送导轨,该输送导轨相对于滑过表面降低并横向于指状物延伸,并且支撑横向输送带的顶段以在横向于指状物的输送方向上移动,以使横向输送带的输送表面形成基本上邻接梳状部分并与该梳状部分齐平的滑过表面的输送部分。这样,输送表面合并而没有中间的“死”区域。

此系统的缺点是指状物相对脆弱,因留在槽中的碎屑和/或因例如由于输送表面未对齐导致指状物的底部与槽之间间隙过大,自由端处的指状物的后面相对易于从输送表面抬起。这实际上使物品当滑到传送装置的梳状部分上时跌落。也可导致指状物提升上升,继而可导致指状物向上弯曲和/或断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输送系统的传送装置,利用其所提到的缺点可被缓解。对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传送装置,其包括载体,该载体包括多个彼此间隔的基本平行延伸的传送指状物,传送指状物在使用中进入带槽输送带的输送表面上的肋条之间的槽中,指状物的后部形成滑过装置的基本平面的滑过表面的梳状部分,载体进一步包括输送导轨,该输送导轨相对于滑过表面下降并横向于指状物延伸,并在使用中被提供有可在横向于指状物的输送方向上移动的横向输送带,以使横向输送带的输送表面形成基本上邻接梳状部分并与梳状部分齐平的滑过表面的输送部分,其中载体在指状物的相反侧进一步包括横向于指状物延伸并与指状物间隔开的铰链连接部,并且其中载体包括在使用中被支撑在带槽输送带上的支撑表面。通过借助载体将横向输送器以铰接的方式支撑在带槽输送器上,其可被偏压以跟随带槽输送器,以使指状物的末端与带槽输送器保持齐平。

横向于指状物延伸的方向,传送装置可包括布置成行的多个连续载体。这允许带槽输送器的更局部的跟随,此特别利于当带槽输送器宽大并更易下垂时。替代地,或此外,横向于指状物延伸的方向,指状物可在载体上被布置成可作为组拆卸的多组指状物,或布置成可单独拆卸的单个指状物。这利于替换和/或局部跟随。指状物可以铰接方式或可弯曲地连接到载体以利于跟随。

当支撑表面包括在使用中与带槽输送带的平坦区段配合的平面表面时,可阻止支撑表面受到垂直于输送带的运动。当带槽输送带是模块式输送带时,这是特别有利的,其中模块因多边形效果而在弯曲区段中产生不期望的上下运动。作为替代,支撑表面可包括曲形表面。支撑表面可在使用中与带槽输送带的曲形区段配合。该曲形表面可具有比带槽输送器的转向轮、返回轮或链轮的半径更大的曲率,例如该轮的半径的至少两倍或至少三倍,并且带槽输送器的曲形区段可包括支撑带槽输送带的该区段并弯曲以为带槽输送器的曲形区段提供具有匹配曲率的支撑部。支撑表面则可例如在使用中与在转向轮、返回轮或链轮附近延伸的带槽输送器的顶段的曲形倾斜区段配合。作为另一个实例,曲形支撑表面的这种曲率可匹配带槽输送器的转向轮、返回轮或链轮的半径,则可与围绕链轮、返回轮或转向轮延伸的带槽输送器的曲形区段配合。支撑表面于是可例如在使用中与由在模块化输送带的相邻模块中的槽的曲形底部形成的带槽输送器的曲形区段配合,模块化输送带的相邻模块对齐以当环绕这种轮时形成圆环区段,并且带槽输送器的曲形区段为提供在传送指状物或梳状物的基座上的曲形支撑表面形成支撑。

支撑表面可例如提供在指状物的自由端的底部,其可被支撑在带槽输送带的水平平坦区段上。指状物的底部可包括剖切部分,其具有相对于在使用中与带槽输送带的平坦区段配合的支撑表面升高的畅通表面。底部可在畅通表面处不与带槽输送带接触,以当带槽输送带是模块式输送带时,剖切部分防止指状物的底部被以多边形围绕第二转向轮的模块抬起。

支撑表面可替代地或另外地被提供在位于输送导轨下方的载体的底部上,例如位于输送导轨下方的载体的形成朝传送指状物向上倾斜的平坦区段的底部上。这样,指状物不需涉及在滑过表面上传送物品重量,并可构造得相对轻质。

支撑表面可包括辊以减小摩擦,例如被可旋转地保持在载体中的辊。

载体可以铰接的方式连接到支撑结构,例如带槽输送器的支撑结构和/或横向输送器的支撑结构。替代地,其可具有自己的支撑结构。

当作为输送系统的子组件的一部分时,传送装置可包括提供在输送导轨中的可在横向于指状物的输送方向上移动的横向输送带,或可包括可在平行于传送指状物的输送方向上移动的带槽输送带,该传送指状物进入带槽输送带的输送表面上的肋条之间的槽中。这种输送带可为模块化或不为模块化。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输送系统,其包括:在至少第一与第二转向元件之间循环的环状带槽输送带,带槽输送带的顶段形成在第一输送方向上可在转向元件之间移动的第一输送表面;和在至少第三与第四转向元件之间循环的环状横向输送带,横向输送带的顶段形成在第二输送方向上可在转向元件之间移动的第二输送表面,其中横向输送带的顶段被布置为至少部分地在第二转向元件上方延伸并沿着第二转向元件延伸,以使第一和第二输送带虽然包括空隙状间隙但彼此横向对齐,并且其中在空隙状间隙中,布置有如上所述的传送装置,以使载体的多个彼此间隔的基本平行延伸的传送指状物进入带槽输送带的输送表面上的肋条之间的槽中,指状物的后部形成滑过装置的基本平面的滑过表面的梳状部分,并且其中载体的输送导轨支撑横向输送带的顶段以在横向于指状物的输送方向上移动,以使横向输送带的输送表面形成基本上邻接梳状部分并与梳状部分齐平的滑过表面的输送部分,并且其中载体在指状物的相反侧包括横向于指状物延伸并与指状物间隔开的铰链连接部,并且其中载体包括被支撑在带槽输送带上的支撑表面。

为了防止由模块式的带槽输送带引起的指状物和/或载体的不期望的向上或向下运动,支撑表面可被支撑在带槽输送带的平坦区段上。该平坦区段可为水平平坦区段,但替代地可为倾斜的平坦区段。

指状物可朝第一转向元件延伸以使其自由端处的支撑表面被定位为超过第二转向元件的中心线。这样,支撑表面可到达带槽输送带的平坦的不倾斜区段。支撑表面可被支撑在槽的倾斜侧面上和/或槽的底部上。为了产生用于相对坚固的指状物的空间,可将带槽输送器上的肋条制得相对高些。

带槽输送器的顶段可被提供有朝第二转向轮向下倾斜的平坦区段,优选地对应于位于横向输送器下方的载体的朝传送指状物向上倾斜的底部的平坦区段。这样,产生用于相对厚的载体的空间,并可将指状物构造得相对轻质。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传送物品的方法,其中物品经由滑过表面的梳状部分从平面滑过表面的移动部分被送到带槽输送器,或反之亦然,其中滑过表面被支撑在带槽输送器上,并且梳状部分被偏压以跟随带槽输送器。

在附图的说明和从属权利要求中说明了本发明的其它有利实施例。

应注意,本公开中所述的技术特征和方法步骤可各自在用于传送输送物的传送装置、系统或方法中体现,即,从所述的上下文中分离出来,与其它特征或步骤分开,或只与所公开的上下文中所述的其它一些特征或步骤组合。这些特征或步骤中每一个可以进一步与所公开的任意其它步骤或特征组合为任意组合。

附图说明

将基于图中给出的示例性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在图中:

图1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包括传送装置的输送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1b示出了图1a的系统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包括传送装置的输送系统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性透视图,以及

图2b示出了图2a的系统的示意性侧视图。

应注意,图示只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示意性说明并应只是视为非限制性实例。在图示中,相同或对应部分利用相同附图标记表示。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a和1b,示出了输送系统1的细节。输送系统1包括在第一转向轮3A(未示出)与第二转向轮3B(以虚线示出)之间循环的环状带槽输送带2。带槽输送带2包括顶段4A和底段4B(未示出)。顶段4A形成在由箭头P1指出的第一输送方向上在第一转向轮3A与第二转向轮3B之间可移动的第一输送表面5。输送系统1还包括在第三转向轮7A(未示出)与第四转向轮7B(未示出)之间循环的环状横向输送带6。横向输送带6包括顶段8A和底段8B(未示出)。顶段8A形成第二输送表面9,其在由箭头P2指示的第二输送方向上在第三四转向轮与第四转向轮之间可移动。横向输送带6的顶段8A至少部分地在第二转向轮3B上方延伸并在第二转向轮3B侧面延伸。尤其,横向输送带7的顶段8A至少部分地在第二转向轮3B的向下延伸的四分之一圆周上方并沿着该第二转向轮3B的向下延伸的四分之一圆周延伸。带槽输送带2和横向输送带6横向相互对齐,并包括空隙状间隙20。

带槽输送带2在此被设计为由在输送方向P1上通过铰链销11耦合的多个连续模块10构成的模块化输送垫。横向于输送方向P1,垫可由通过延伸穿过垫的宽度的铰链销11耦合的多行12的并置模块10构成。连续行12中的模块可被同样地布置,但是在连续行12中的模块也可交错地布置,以提供具有砖图案的输送带2。模块式输送垫的基本结构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已知的,例如从US 3,870,141、WO 00/13993或EP 0 903 247中了解。

在此实施例中,模块10的顶面具有肋条13,其限定在由肋条的后部15形成的输送表面9中的槽14。肋条的后部15形成槽14之间的平台,肋条13的纵向侧部限定槽的侧面16A,并且模块10的主体部分的顶表面限定槽的底面16B。在此设计中,肋条13相对高:肋条的高度h等于或高于模块的主体部分的高度。

槽14不必在肋条之间形成。它们可例如替代地通过在模块10的顶表面中提供沟槽而形成。然后,槽14的侧面16A和底面16B由沟槽的侧面和底面形成。在根据本发明的设计中,槽14可优选地相对较深:槽14的侧面16A在模块10的主体部分的底面上方具有等于或大于的槽14的底部16B的高度H。这允许指状物22被设计得相对牢固,还允许横向输送器6以其纵向边缘17相对靠近第二转向轮3B的中心线34被放置,以使死区的尺寸可进一步减小。

横向输送带6在此同样被设计为塑料的模块式输送垫。该模块式输送垫由均在第二输送方向P2上移动的连续模块10’的两个平行的非耦合链构成。带槽第一输送带2附近的横向输送带6的纵向边缘17具有斜面18,以使带槽输送带2的第一输送表面5与横向输送器6的第二输送表面9之间形成的死区尽可能小。从例如EP 0 722 896中了解,这种带斜面的输送垫是已知的。应注意,斜面18也可利用固定到单个输送模块10’的纵向边缘的独立的斜面单元来构造。横向输送带6也可包括单链的模块10’,并可替代地包括通过共用铰链销耦合的多行并置模块10’。

在间隙20中布置了传送装置19。该传送装置19包括载体21,该载体21包括多个彼此间隔开的基本平行延伸的传送指状物22。指状物22与在输送方向P1上在带槽输送带2的输送表面5中延伸的槽14配合。传送指状物22进入带槽输送带2的输送表面5上的肋条13之间的槽14中。指状物22的后部23形成传送装置19的基本平坦的滑过表面25的梳状部分24。由指状物22的后部23形成的滑过表面25的梳状部分24与带槽输送带的输送表面5重叠。

载体21包括输送导轨26,其相对于滑过表面25降低,并横向于指状物22延伸。在图1b中,导轨26的截面用虚线表示。导轨26引导横向输送带6使得其可在横向于指状物22的输送方向P2上移动。横向输送带6的输送表面9在使用中形成基本上邻接梳状部分24并与该梳状部分24齐平的滑过表面25的输送部分27。邻接在本公开中旨在表达滑过表面25的输送部分27可触到梳状部分24,但也可间隔开,例如间隔有封闭或穿孔的滑过表面25的图2a中的中间部分28(示出)。此间隔优选地小于几厘米,例如小于5厘米,更优选地小于3厘米或甚至小于1厘米。

载体21在指状物22的相反侧包括横向于指状物22延伸的铰链连接部29。该铰链连接部29与指状物22的自由端间隔开,例如至少横向输送器6的模块10’的宽度。这样,第一与第二输送器表面之间的高度的相对大的差异可以在滑过表面25上利用相对小的倾斜角度桥接。在此实例中,载体21通过铰链连接部29铰接连接到横向输送器6的支撑结构30。

载体21包括在使用中被支撑在带槽输送带2上的支撑表面31。这样,载体21被偏压以跟随带槽输送器,以使载体21上承载的指状物22的尖端32保持与带槽输送器3的第一输送表面5齐平。这特别有助于主动补偿例如因负载、下垂或带槽输送器或横向输送器的支撑结构的热膨胀而导致的在第一输送表面与第二输送表面之间发生的高度上的任意偏移。

在第二输送方向P2上,传送装置可包括布置成行的多个连续的载体。替代地,或另外,在第二输送方向P2上,指状物22可在载体上被布置成可作为组被拆卸的多组指状物,或在载体上布置成可单独拆卸的单个指状物。指状物22可以铰链的方式或可弯曲地连接到载体21。

支撑表面31在此包括在使用中与带槽输送带2的平坦区段37配合的平面表面,以使带槽输送带2不向支撑表面31传递垂直于输送面5的运动。支撑表面31不需是平坦的,而可以是曲形的,即凸形或凹形。而且,带槽输送带的该区段可被支撑以具有曲率,例如在支撑转向轮附近的带槽输送带的顶段并具有相对大的凸曲率(例如,转向轮的曲率半径的至少三倍)的支撑靴处。在此实施例中,支撑表面31被提供在指状物22的末端或自由端32的底部,并被支撑在带槽输送带2的槽的底部。为产生用于相对坚固的指状物的空间,槽19被制得相对深。特别,如上所述,在带槽输送器2上的肋条13被制得相对高。指状物22朝第一转向轮3A延伸,以使其自由端32处的支撑表面31为定位为超过第二转向轮3B的中心线34。指状物的底部35包括剖切区段36,其具有相对于支撑表面31升高的畅通(clearing)表面。指状物22的底部35在剖切区段36处不与带槽输送带接触。

在操作中,在横向输送器6上承载的物品经由滑过表面的梳状部分从由横向输送器6的输送表面9形成的平面滑过表面的移动部分送到带槽输送器的输送表面,或反之亦然。在此期间,滑过表面被支撑在带槽输送器上,并且梳状部分被偏压在带槽输送器上以当出现高度差时跟随带槽输送器,例如当输送器表面因物品负载而下垂时。在输送器上方,导轨可以传统方式布置以引导物品沿着期望路径穿过传送装置19。

参见图2a和2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传送装置的第二实施例。在此实施例中,横向输送带2’构成为单轨的模块链。链轨由通过铰链销11’在输送方向P2上耦合的多个连续模块10”构成。铰链销11’只耦合单轨的连续模块10’,以使并置的链轨不耦合。该模块化链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已知的,并特别地在EP 0 344 411或EP 0 700 843中有所描述。

在此实施例中,支撑表面被提供为辊33,辊33被可旋转地保持在位于输送导轨26下方的载体21的底部的平坦的向上倾斜区段37上。在此实施例中,辊33被支撑在带槽输送器2的模块10’的肋条13的后部15上。这样,指状物不涉及将物品重量传送到滑过表面上,并被构造得相对轻质。带槽输送器2的顶段4A具有朝第二转向轮3B向下倾斜的平坦区段37,并在此对应于载体21的底部的朝传送指状物22向上倾斜的平坦区段。这种向下的平坦区段37不需被定位在第二返回轮3B附近,例如可被定位为更朝向第一返回轮3A,以在顶段4A中形成瀑布状下垂(cascade),其产生用于支撑在横向输送器的下方区段上的传送装置19的空间,以进而支撑横向输送器2,其第二输送表面9与带槽输送带2的第一输送表面5齐平。传送装置的支撑表面随后可在带槽输送带2中的瀑布状下垂的下部处以水平和/或倾斜区段例如被支撑在槽之间的平台上、槽的侧面和/或底部上。

应清楚,本发明不受限于文中所述的实施例。

应注意,指状物可设计为彼此不同,连续指状物之间的间隙可不同,例如当带槽输送带中槽的图案被选择成具有交替间隙的设计或不规则设计。同样,由中间元件形成的支撑表面可被设计成可能具有或可能不具有孔或槽的滑过板,其被布置在空隙状间隙的入口中。

并且,除了被设计成模块式输送垫,输送带也可制造成一件式。

此外,第一和第二输送带可在两个以上的转向元件之间循环。例如,第二输送带可绕过的四个转向元件呈矩形循环,而可选地另外的转向元件可用以使带张紧。带槽输送器和/或横向输送器可与另外的输送器配合。

也应注意,系统和物品可在两个方向上横穿。物品可例如经由指状物的后部从带槽输送器的输送表面滑过至横向输送器的输送表面,或可经由指状物的后部从横向输送器的输送表面滑过至带槽输送器的输送表面。输送系统可每一端包括具有带槽输送器与横向输送器,例如带槽的巴氏杀菌器输送带与横向输送器作为输入和输出。

这些和多个其它变化可在随附权利要求中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内。

附图标记列表

1.输送系统

2.带槽输送带

3A.第一转向轮(未示出)

3B.第二转向轮

4A.带槽输送带的顶段

4B.带槽输送带的底段(未示出)

5.第一输送表面

6.横向输送带

7A.第三转向轮(未示出)

7B.第四转向轮(未示出)

8A.横向输送带的顶段

8B.横向输送带的底段(未示出)

9.第二输送表面

10.模块(10’,10”)

11.铰链销(11’)

12.行

13.肋条

14.槽

15.肋条的后部

16A.槽的侧面

16B.槽的底面

17.横向输送器的纵向边缘

18.斜面

19.传送装置

20.间隙

21.载体

22.指状物

23.指状物的后部

24.梳状部分

25.滑过表面

26.输送器导向表面

27.输送部分

28.中间部分

29.铰链连接部

30.支撑结构

31.支撑表面

32.末端/自由端

33.辊

34.第三转向轮的中心线

35.指状物的底部

36.指状物底部的剖切区段

37.平坦区段

P1 第一输送方向

P2 第二输送方向

H 模块高度(模块底面至顶面)

h 槽侧面高度(平台至槽底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