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诊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83693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电梯的诊断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梯的诊断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电梯的诊断装置中,已知有的电梯的诊断装置具有检测驱动绳轮与主绳索之间的打滑量的打滑检测单元,电梯控制装置在电梯诊断时,根据电梯诊断用速度模式对曳引机进行旋转控制,通过打滑检测单元检测打滑量,根据检测出的打滑量进行驱动绳轮与主绳索之间的摩擦力有无下降的诊断,其中,在该电梯诊断用速度模式下,驱动绳轮的加减速度的值大于通常的速度模式的加减速度的值(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以往还已知如下的电梯的诊断装置:其具有第1编码器和第2编码器,该第1编码器作为电机驱动监视单元设于电机,用于监视使绳轮旋转的电机的驱动状况,该第2编码器作为用于测定轿厢升降速度的升降速度测定单元设于限速器,该电梯的诊断装置计算绳轮的绳索送出速度与轿厢的升降速度之差,作为绳索滑动速度,在该绳索滑动速度超过规定的速度时中止轿厢的运转,其中,绳轮的绳索送出速度基于电机驱动监视单元监视的电机驱动状况而得到,轿厢的升降速度基于来自升降速度测定单元的信号而得到(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032075号公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9084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电梯的绳轮与主绳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偏差”不仅由于绳轮与主绳索之间的摩擦力即牵引能力的不足而产生,也有可能由于轿厢侧和对重侧的主绳索的张力差这种力学因素而产生。

然而,在这些专利文献所公开的以往的电梯的诊断装置中,没有考虑这种由于力学因素而产生的绳轮与主绳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偏差”。因此,难以对判定牵引能力下降的阈值进行设定,有可能导致牵引能力诊断成为不准确的诊断。

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以往的电梯的诊断装置中,有时不仅在曳引机(电机)设置编码器,而且还需要在限速器设置编码器,导致结构复杂而引发制造成本的增加。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提供在限速器侧不需要编码器,能够以简洁的结构实施更准确的牵引能力诊断的电梯的诊断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在本发明的电梯的诊断装置中,具有:曳引机,其具有绳轮,吊挂轿厢的主绳索的中间部绕挂在该绳轮上;以及控制单元,其通过控制所述曳引机的动作而使所述轿厢行进,所述控制单元具有:轿厢控制单元,其进行使所述轿厢以第1加减速度行进的第1行进控制、以及使所述轿厢以小于所述第1加减速度的第2加减速度行进的第2行进控制;绳索送出量差检测单元,其检测使所述轿厢在所述第1行进控制和所述第2行进控制下行进相同距离时的、通过所述绳轮的旋转产生的所述主绳索的送出量之差;以及判定单元,其根据由所述绳索送出量差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所述主绳索的送出量之差,判定所述绳轮的牵引能力。

或者,在本发明的电梯的诊断装置中,具有:曳引机,其具有绳轮,吊挂轿厢的主绳索的中间部绕挂在该绳轮上;以及控制单元,其通过控制所述曳引机的动作而使所述轿厢行进,所述控制单元具有:轿厢控制单元,其进行使所述轿厢以第1加减速时间行进的第1行进控制、以及使所述轿厢以比所述第1加减速时间短的第2加减速时间行进的第2行进控制;绳索送出量差检测单元,其检测使所述轿厢在所述第1行进控制和所述第2行进控制下行进相同距离时的、通过所述绳轮的旋转产生的所述主绳索的送出量之差;以及判定单元,其根据由所述绳索送出量差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所述主绳索的送出量之差,判定所述绳轮的牵引能力。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电梯的诊断装置中,发挥能够以简洁的结构实施更准确的牵引能力的诊断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示出电梯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该电梯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诊断装置。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诊断装置的结构的功能框图。

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诊断装置的第1及第2行进控制的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诊断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诊断装置的第1及第2行进控制的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的诊断装置的主绳索及绳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在各个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或者相当的部分。适当简化或者省略了对于相同标号的部分的重复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图4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附图,图1是示意性示出电梯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该电梯应用了电梯的诊断装置,图2是示出电梯的诊断装置的结构的功能框图,图3是说明电梯的诊断装置的第1及第2行进控制的图,图4是示出电梯的诊断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如图1所示,轿厢2设置在电梯的井道1内。轿厢2由未图示的导轨引导着在井道内升降。主绳索10的一端与轿厢2的上端连接。主绳索10的另一端与对重3的上端连接。对重3升降自如地设置在井道1内。

主绳索10的中间部绕挂在设置于井道1顶部的曳引机5(在图1中未图示)的绳轮20上。并且,主绳索10的中间部也绕挂在与绳轮20相邻地设置于井道1顶部的偏导轮4上。这样,轿厢2及对重3借助于主绳索10被吊挂成在井道1内沿彼此相反的方向升降的吊瓶状。即,应用了本发明的电梯的诊断装置的电梯是所谓牵引方式的电梯。

下面,参照图2进一步说明包括电梯的诊断装置的控制系统的结构。曳引机5驱动绳轮20旋转。在曳引机5使绳轮20旋转时,借助主绳索10与该绳轮20之间的摩擦力,主绳索10移动。在主绳索10移动时,被吊挂于主绳索10的轿厢2及对重3在井道1内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升降。

曳引机5的动作由控制盘30控制。即,控制盘30是通过控制曳引机5的动作而使轿厢2行进的控制单元。特别是用于使轿厢2行进的曳引机5的控制由控制盘30具有的轿厢控制部31掌管。轿厢控制部31具有第1轿厢行进控制部41及第2轿厢行进控制部42。

第1轿厢行进控制部41进行第1行进控制。第1行进控制是使轿厢2以预先设定的第1加减速度行进的控制。第2轿厢行进控制部42进行第2行进控制。第2行进控制是使轿厢2以预先设定的第2加减速度行进的控制。在此,第2加减速度被设定成小于第1加减速度。

轿厢控制部31通过具有第1轿厢行进控制部41及第2轿厢行进控制部42,构成进行使轿厢2以第1加减速度行进的第1行进控制以及使轿厢以小于第1加减速度的第2加减速度行进的第2行进控制的轿厢控制单元。另外,轿厢控制部31也进行行进以外的关于轿厢2的整体控制,例如轿厢2的门开闭控制等。

控制盘30还具有绳索送出量差检测部32。绳索送出量差检测部32检测使轿厢2在所述第1行进控制和所述第2行进控制下行进相同距离时的、通过绳轮20的旋转形成的主绳索10的送出量之差。

关于使轿厢2在所述第1行进控制和所述第2行进控制下行进相同距离这一点,参照图3进行说明。图3是示出所述第1行进控制和所述第2行进控制时的经过时间与轿厢2的速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3的横轴表示时间轴,纵轴表示速度轴。在图3的曲线图中,用实线示出的是所述第1行进控制时的轿厢2的速度变化,用单点划线示出的是所述第2行进控制时的轿厢2的速度变化。

如该图3所示,在所述第1行进控制时,当轿厢2从出发楼层出发时,首先轿厢2以所述第1加减速度加速。在轿厢2的速度达到预先设定的额定速度时停止加速。轿厢2以将该额定速度作为最高速度的恒定速度行进。当轿厢2在比停靠楼层靠近前预定距离的位置处通过时,此次轿厢2以所述第1加减速度减速。然后,轿厢2停止在停靠楼层。

另外,在所述第2行进控制时,当轿厢2从出发楼层出发时,首先轿厢2以所述第2加减速度加速。在轿厢2的速度达到所述额定速度时停止加速。轿厢2以将所述额定速度作为最高速度的恒定速度行进。即,所述第2行进控制下的最高速度是与所述第1行进控制时相同的所述额定速度。

当轿厢2在比停靠楼层靠近前预定距离的位置处通过时,此次轿厢2以所述第2加减速度减速。然后,轿厢2停止在停靠楼层。在此,如前面所述,所述第2加减速度小于所述第1加减速度。因此,关于从自出发楼层出发时起到轿厢2达到额定速度为止的时间以及从开始减速时起到停止在停靠楼层为止的时间即加减速时间,在所述第2行进控制时比在所述第1行进控制时长。

使轿厢2在所述第1行进控制和所述第2行进控制下行进相同的距离,意味着所述第1行进控制时的从出发楼层到停靠楼层的距离与所述第2行进控制时的从出发楼层到停靠楼层的距离相等。即,在图3中,由所述第1行进控制时的速度变化的曲线和时间轴围起的面积、与由所述第2行进控制时的速度变化的曲线和时间轴围起的面积相等。为了实现这样的行进,具体地讲,例如将所述第1行进控制时的出发楼层及停靠楼层和所述第2行进控制时的出发楼层及停靠楼层设为完全相同即可。

再次参照图2继续进行说明。为了检测绳轮20的旋转,设有编码器6。编码器6按照绳轮20的旋转相位角度输出例如脉冲状的信号。通过对从该编码器6输出的脉冲状信号的脉冲数进行计数,能够检测绳轮20的转数及绳轮20的旋转相位角度。

绳索送出量差检测部32根据使轿厢2在所述第1行进控制和所述第2行进控制下行进相同距离时的绳轮20的转数之差,检测通过绳轮20的旋转形成的主绳索10的送出量之差。即,绳索送出量差检测部32使用编码器6的检测结果检测主绳索10的送出量之差。

具体地讲,首先绳索送出量差检测部32将通过所述第2行进控制使轿厢2从出发楼层行进到停靠楼层时由编码器6检测出的绳轮20的转数,存储在控制盘30具有的存储部33中。接着,绳索送出量差检测部32求出通过所述第1行进控制使轿厢2从出发楼层行进到停靠楼层时由编码器6检测出的绳轮20的转数、与存储在存储部33中的所述第2行进控制时的绳轮20的转数之差。并且,绳索送出量差检测部32例如将这样求出的绳轮20的转数之差与绳轮20的周长相乘,由此能够计算通过绳轮20的旋转形成的主绳索10的送出量之差。

如此,控制盘30具有的判定部34根据由绳索送出量差检测部32检测出的主绳索10的送出量之差,判定绳轮20的牵引能力。下面,说明该判定部34进行的牵引能力的判定原理。

牵引式的电梯借助作用于绳轮20和主绳索10之间的摩擦力,将绳轮20的旋转转换为主绳索10的移动而使轿厢2升降。在作用于绳轮20和主绳索10之间的摩擦力不足时,在绳轮20和主绳索10之间产生“打滑”。在绳轮20和主绳索10之间产生“打滑”的状态是牵引能力不足的状态。

因此,为了判定绳轮20的牵引能力,确认在绳轮20和主绳索10之间是否产生了“打滑”即可。但是,绳轮20与主绳索10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偏差”不仅由于牵引能力的不足,而且也会由于如下叙述的力学因素而产生。

即,当在轿厢2侧的主绳索10和对重3侧的主绳索10的张力之间存在差异的状态下使轿厢2移动时,由于张力差导致的主绳索10的拉伸量的不同,绳轮20与主绳索10之间的相对位置一定会产生微小的“偏差”。从力学上讲,在主绳索10跨越绳轮20的轿厢2侧和对重3侧移动时,由于主绳索10的张力变化一定产生该现象。当在绕绳比为1:1的电梯中使轿厢2往复运转的情况下,由于该现象而产生的“偏差”量能够用下面的式(1)表示。

δl=l·{δw/(a·e)}…(1)

另外,在式(1)中,δl表示绳轮20与主绳索10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微小“偏差”的量,l表示使轿厢2往复运转的楼层间距离,δw表示轿厢2侧与对重3侧的质量差(张力差),a表示主绳索10的截面积(钢绳的面积),e表示主绳索10的弹性系数。

为了准确地诊断电梯的牵引能力,需要将由于这种现象而产生的绳轮20与主绳索10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偏差”也纳入考虑范围中。在此,根据式(1),即使使轿厢2行进相同的楼层间距离l,如果其它变量即δw、a、e不同,则“偏差”量δl不同。因此,“偏差”量δl因每台电梯而异。

另外,关于电梯的绳轮20的牵引能力是否足够大至在绳轮20与主绳索10之间不产生“打滑”的程度,能够根据下面的式(2)进行判定。

exp(k·μ·θ)≥{wcar·(g+α)}/{wcwt·(g-α)}…(2)

在该式(2)中,exp(x)表示自然对数的底数e的x幂。k表示槽系数,是根据绕挂了主绳索10的绳轮20的槽的形状而从几何学上确定的值。另外,μ表示绳轮20与主绳索10之间的摩擦系数,θ表示绕挂角,绕挂角是指主绳索10绕挂于绳轮20上的角度。另外,wcar表示轿厢2侧的质量,wcwt表示对重3侧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α表示电梯的轿厢2在运转时的加减速度。

如果该式(2)成立,则绳轮20的牵引能力大至在绳轮20与主绳索10之间不产生“打滑”的程度。另一方面,在式(2)不成立的情况下,绳轮20的牵引能力较小,在绳轮20与主绳索10之间产生“打滑”。

在此,根据式(2),在轿厢2的加减速度α的值越小时,式(2)的右边的值越小。并且,在式(2)的右边的值越小时,式(2)的不等号越容易成立。因此,即使牵引能力下降,通过减小轿厢2的加减速度α的值,能够形成仅产生式(1)所示的因力学因素导致的“偏差”而在绳轮20与主绳索10之间不产生“打滑”的状态。

另外,考虑到电梯的牵引能力由于绳轮20的槽的磨损等而逐渐下降的情况,在以通常的加减速度(所述第1加减速度)产生“打滑”的情况下,在比通常的加减速度小的加减速度(所述第2加减速度)下尚未产生“打滑”的状态的可能性较大。

因此,如前面所述,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诊断装置中,绳索送出量差检测部32检测使轿厢2在所述第1行进控制和所述第2行进控制下行进相同距离时的、通过绳轮20的旋转产生的主绳索10的送出量之差。

所述第2行进控制是使轿厢2以比所述第1行进控制下的所述第1加减速度小的所述第2加减速度行进的控制。因此,根据前述的理由,即使是在所述第1行进控制时产生了“打滑”时,也能够认为所述第2行进控制时的主绳索10的送出量仅反映了式(1)所示的力学因素导致的“偏差”。

因此,由绳索送出量差检测部32检测出的主绳索10的送出量之差,是减去了式(1)所示的力学因素导致的“偏差”后的、因牵引能力下降而导致的主绳索10与绳轮20之间的“打滑”的量。并且,判定部34根据由绳索送出量差检测部32检测出的主绳索10的送出量之差,判定绳轮20的牵引能力。

即,在所述第1行进控制时和所述第2行进控制时,如果主绳索10的送出量没有差异,则可知主绳索10与绳轮20之间没有“打滑”,牵引没有问题。但是,即使轿厢2的行进距离相同,当牵引能力下降时所述第1行进控制时的绳轮20的转数也变化,“偏差”的量增多。即,产生“打滑”。因此,在所述第1行进控制时和所述第2行进控制时,主绳索10的送出量产生差异。通过预先设定可容许的“打滑”的量,将该容许值作为所述基准值来定期测定牵引能力,能够对牵引不良的情况防患于未然。

这样,判定部34能够根据减去了式(1)所示的力学因素导致的“偏差”后的、因牵引能力下降而导致的主绳索10与绳轮20之间的“打滑”的量,判定绳轮20的牵引能力。具体地讲,例如在由绳索送出量差检测部32检测出的主绳索10的送出量之差为预定的基准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部34判断为绳轮20的牵引能力低于预定的基准。

另外,关于在绳索送出量差检测部32及判定部34中使用的主绳索10的送出量的单位,也可以不乘以绳轮20的周长,而将绳轮20的转数自身作为单位。

在由判定部34判断为绳轮20的牵引能力低于预定的基准后,轿厢控制部31使轿厢2以比通常时小的加减速度行进。例如,在假设所述第1加减速度是通常时的加减速度时,在由判定部34判断为绳轮20的牵引能力低于基准后,轿厢控制部31使轿厢2以所述第2加减速度行进。

或者,在由判定部34判断为绳轮20的牵引能力低于预定的基准后,轿厢控制部31使轿厢2以比通常时低的最高速度行进。即,在由判定部34判断为绳轮20的牵引能力低于预定的基准后,轿厢控制部31使轿厢2以比通常时的额定速度低的最高速度行进。

另外,控制盘30具有通知部35。在由判定部34判断为绳轮20的牵引能力低于所述基准的情况下,通知部35将该情况通知给设置有该电梯的建筑物内的管理室或者外部的例如监视中心等。

通过进行以上处理,在绳轮20的牵引能力下降的情况下,作为应急处置能够降低加减速度或者最高速度来抑制“打滑”的产生,并且通知需要维护的内容并催促适当的应对处理。

下面,参照图4再一次对如上所述构成的电梯的诊断装置进行的牵引能力诊断的动作的流程进行说明。首先,在步骤s0中,当控制盘30开始牵引能力诊断时,进入步骤s1。

在此,步骤s0的牵引能力诊断的开始是在进入预先设定的时间段时自动进行的。预先将开始该诊断的时间段设定为例如不使用电梯的时间段。即,在预先设定的不使用电梯的时间段执行由轿厢控制部31进行的第1行进控制及第2行进控制、由绳索送出量差检测部32进行的主绳索10的送出量之差的检测、以及由判定部34进行的绳轮20的牵引能力的判定。

或者,也可以是,当在前述的时间段中轿厢2不行进且没有呼梯登记的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控制盘30自动开始牵引能力诊断。

在步骤s1中,首先,轿厢控制部31的第2轿厢行进控制部42通过所述第2行进控制使轿厢2以小于所述第1加减速度的所述第2加减速度行进。该行进是在预先设定的出发楼层和停靠楼层之间进行的。并且,绳索送出量差检测部32根据编码器6的检测结果计测此时的绳轮20的旋转量。绳轮20的旋转量相当于主绳索10相对于绳轮20的送出量。将这样计测出的主绳索的送出量的值作为“打滑”检测的基准δl暂且存储在存储部33中。

在步骤s1之后进入步骤s2。在步骤s2中,此次轿厢控制部31的第1轿厢行进控制部41通过所述第1行进控制使轿厢2以所述第1加减速度行进。该行进是在以使与步骤s1的行进距离相等的方式预先设定的出发楼层和停靠楼层之间进行的。并且,绳索送出量差检测部32根据编码器6的检测结果计测此时的绳轮20的旋转量、即主绳索10相对于绳轮20的送出量。将这样计测出的主绳索的送出量的值设为δl1。

在步骤s2之后进入步骤s3。在步骤s3中,判定部34进行牵引能力诊断。即,判定部34首先计算在步骤s2中计测出的δl1与在步骤s1中计测并暂且存储在存储部33中的δl之差(δl1-δl)。接着,判定部34对计算出的差值(δl1-δl)与基准值进行比较。另外,该基准值是预先设定的,例如预先存储在存储部33中。

在步骤s3之后进入步骤s4。在步骤s4中,判定部34判定电梯是否能够以额定速度进行运转。即,通过步骤s3中的比较,在差值(δl1-δl)小于所述基准值的情况下,判定部34判定为电梯能够以额定速度进行运转。另一方面,在差值(δl1-δl)为所述基准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部34判定为电梯不能以额定速度进行运转。

在判定部34判定为电梯能够以额定速度进行运转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5。在步骤s5中,电梯继续额定速度下的服务。即,轿厢控制部31使轿厢2以额定速度作为最高速度来行进。并且,一系列的动作流程结束。

另一方面,在判定部34判定为电梯不能以额定速度进行运转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6。在步骤s6中,通知部35通知牵引能力下降的情况。通过在建筑物内的管理室或者外部的监视中心等显示警报等的方法进行该通知。也可以替代警报的显示而利用声音进行通知,或者同时利用警报的显示及声音进行通知。

在步骤s6之后进入步骤s7。在步骤s7中,电梯继续低加速度下的服务。即,轿厢控制部31使轿厢2以比通常时小的加减速度行进。并且,一系列的动作流程结束。

另外,该步骤s7的低加速度下的服务继续是暂定的服务,一直到接收到步骤s6的通知的维护人员等实施应对处理为止。在接收到步骤s6的通知的维护人员等例如实施了将绳轮20更换为新品等适当的应对处理后,恢复为通常运转。另外,在步骤s7中,电梯除继续低加速度下的服务以外,也可以按照前面所述使最高速度比通常时慢来继续服务。

另外,以上对将电梯的绕绳方式为1:1绕绳比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该绕绳方式不限于以上说明的1:1绕绳比。即,应用了本发明的电梯的诊断装置的电梯只要是牵引方式,则也可以是2:1绕绳比等其它绕绳方式。

如上所述构成的电梯的诊断装置具有:曳引机5,其具有绳轮20,悬吊轿厢2的主绳索10的中间部绕挂在该绳轮20上;以及作为控制单元的控制盘30,其通过控制曳引机5的动作而使轿厢2行进。并且,作为控制单元的控制盘30具有:轿厢控制部31,其进行使轿厢2以第1加减速度行进的第1行进控制、以及使轿厢2以小于所述第1加减速度的第2加减速度行进的第2行进控制;绳索送出量差检测部32,其检测使轿厢2在所述第1行进控制和所述第2行进控制下行进相同距离时的、通过绳轮20的旋转产生的主绳索10的送出量之差;以及判定部34,其根据由绳索送出量差检测部32检测出的主绳索10的送出量之差,判定绳轮20的牵引能力。

因此,在限速器侧不需要编码器,能够以简洁的结构低成本且容易地实施牵引能力诊断。并且,能够将由于轿厢侧和对重侧的主绳索的张力差这种力学因素而产生的、绳轮与主绳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偏差”也纳入考虑范围中,实施更准确的牵引能力诊断。并且,进而能够实施更适合的维护。

实施方式2

图5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附图,是说明电梯的诊断装置的第1及第2行进控制的图。

前述的实施方式1是为了诊断牵引能力而检测通过改变加减速度使轿厢2行进相同距离时的主绳索10的送出量之差的方式。与此相对,此处说明的实施方式2是在上述实施方式1所述的结构中,为了诊断牵引能力而检测通过改变加减速时间使轿厢2行进相同距离时的主绳索10的送出量之差的方式。

在该实施方式2中,包括电梯的诊断装置的控制系统在内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而参照在实施方式1的说明中使用的图2进行说明。轿厢控制部31具有的第1轿厢行进控制部41进行第1行进控制。另外,轿厢控制部31具有的第2轿厢行进控制部42进行第2行进控制。

然而,在该实施方式2中,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1行进控制是使轿厢2以预先设定的第1加减速时间行进的控制。另外,第2行进控制是使轿厢2以预先设定的第2加减速时间行进的控制。在此,将第2加减速时间设定成比第1加减速时间短。

轿厢控制部31通过具有第1轿厢行进控制部41及第2轿厢行进控制部42,构成进行使轿厢2行进第1加减速时间的第1行进控制以及使轿厢2行进比第1加减速时间短的第2加减速时间的第2行进控制的轿厢控制单元。

控制盘30具有的绳索送出量差检测部32与实施方式1一样,检测使轿厢2在所述第1行进控制和所述第2行进控制下行进相同距离时的、通过绳轮20的旋转产生的主绳索10的送出量之差。

但是,在该实施方式2中,所述第1行进控制和所述第2行进控制的内容与实施方式1不同。因此,在该实施方式2中,关于使轿厢2在所述第1行进控制和所述第2行进控制下行进相同距离这一点,参照图5进行说明。图5是示出所述第1行进控制和所述第2行进控制时的经过时间与轿厢2的速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5的横轴表示时间轴,纵轴表示速度轴。在图5的曲线图中,用实线示出的是所述第1行进控制时的轿厢2的速度变化,用单点划线示出的是所述第2行进控制时的轿厢2的速度变化。

如该图5所示,在所述第1行进控制时,当轿厢2从出发楼层出发时,首先轿厢2以固定的加速度加速。并且,在从开始加速起经过了所述第1加减速时间时,停止轿厢2的加速。在停止该加速的时刻,轿厢2的速度成为额定速度。反过来讲,预先将所述第1加减速时间设定成与以所述固定的加速度加速的轿厢2从停止状态起达到额定速度所需的时间相同。

轿厢2以将该额定速度作为最高速度的恒定速度行进。当轿厢2在比停靠楼层靠近前预定距离的位置处通过时,此次轿厢2以固定的减速度减速。并且,轿厢2停止在停靠楼层。此时的减速所需的时间是所述第1加减速时间。

另外,在所述第2行进控制时,当轿厢2从出发楼层出发时,首先轿厢2以所述固定的加速度加速。并且,在从开始加速起经过了所述第2加减速时间时,停止轿厢2的加速。如前面所述,所述第2加减速时间比所述第1加减速时间短。因此,在停止该加速的时刻,轿厢2的速度比所述额定速度慢。轿厢2以将比所述额定速度慢的速度作为最高速度的恒定速度行进。

当轿厢2在比停靠楼层靠近前预定距离的位置处通过时,此次轿厢2以所述固定的减速度减速。并且,轿厢2停止在停靠楼层。此时的减速所需的时间是所述第2加减速时间。

这样,所述第2行进控制以比所述第1行进控制时的所述第1加减速时间短的所述第2加减速时间,进行出发时的加速及停止时的减速。此时的加减速的大小在所述第1行进控制和所述第2行进控制中是相等的。因此,换言之,所述第2行进控制是使轿厢2以比所述第1行进控制时的最高速度慢的最高速度行进的控制。

另外,使轿厢2在所述第1行进控制和所述第2行进控制下行进相同的距离,意味着所述第1行进控制时的从出发楼层到停靠楼层的距离与所述第2行进控制时的从出发楼层到停靠楼层的距离相等。即,在图5中,由所述第1行进控制时的速度变化的曲线和时间轴围起的面积、与由所述第2行进控制时的速度变化的曲线和时间轴围起的面积相等。为了实现这样的行进,具体地讲,例如将所述第1行进控制时的出发楼层及停靠楼层和所述第2行进控制时的出发楼层及停靠楼层设为完全相同即可。

控制盘30具有的绳索送出量差检测部32与实施方式1一样,根据使轿厢2在所述第1行进控制和所述第2行进控制下行进相同距离时的绳轮20的转数之差,检测通过绳轮20的旋转产生的主绳索10的送出量之差。并且,控制盘30具有的判定部34与实施方式1一样,根据由绳索送出量差检测部32检测出的主绳索10的送出量之差,判定绳轮20的牵引能力。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2中,所述第1行进控制时的加减速度与所述第2行进控制时的加减速度相等。因此,在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式(2)的右边的值在所述第1行进控制时和所述第2行进控制时不变。但是,在由于牵引能力的下降而在主绳索10与绳轮20之间产生“打滑”的情况下,该“打滑”的量与产生“打滑”的时间长度成正比。因此,通过缩短加减速时间,能够减少所产生的“打滑”的总量。

另外,在所述第1行进控制时和所述第2行进控制时都产生在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式(1)所示的力学因素导致的“偏差”。因此,通过评价所述第1行进控制时和所述第2行进控制时的主绳索10的送出量之差,能够对去除了式(1)所示的力学因素导致的“偏差”的效果后的、因牵引能力下降而导致的主绳索10与绳轮20之间的“打滑”的量进行评价。

基于这样的原理,在该实施方式2中,判定部34也能够根据去除了式(1)所示的力学因素导致的“偏差”的效果后的、因牵引能力下降而导致的主绳索10与绳轮20之间的“打滑”的量,判定绳轮20的牵引能力。

另外,关于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上所述构成的电梯的诊断装置具有:曳引机5,其具有绳轮20,悬吊轿厢2的主绳索10的中间部绕挂在该绳轮20上;以及作为控制单元的控制盘30,其通过控制曳引机5的动作而使轿厢2行进。并且,作为控制单元的控制盘30具有:轿厢控制部31,其进行使轿厢2以第1加减速时间行进的第1行进控制、以及使轿厢2以比所述第1加减速时间短的第2加减速时间行进的第2行进控制;绳索送出量差检测部32,其检测使轿厢2在所述第1行进控制和所述第2行进控制下行进相同距离时的、通过绳轮20的旋转产生的主绳索10的送出量之差;以及判定部34,其根据由绳索送出量差检测部32检测出的主绳索10的送出量之差,判定绳轮20的牵引能力。因此,能够发挥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3

图6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附图,是示出电梯的诊断装置的主绳索及绳轮的图。

前述的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是为了诊断牵引能力而检测使轿厢2在第1行进控制及第2行进控制下行进相同距离时的主绳索10的送出量之差的方式。此处说明的实施方式3是在这些前述的实施方式1或者实施方式2的结构中,将用于诊断牵引能力的轿厢2的相同距离的行进设为往复行进的方式。

在该实施方式3中,包括电梯的诊断装置的控制系统在内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或者实施方式3相同,因而参照在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的说明中使用的图2进行说明。轿厢控制部31具有的第1轿厢行进控制部41进行第1行进控制。另外,轿厢控制部31具有的第2轿厢行进控制部42进行第2行进控制。

控制盘30具有的绳索送出量差检测部32检测使轿厢2在所述第1行进控制和所述第2行进控制下行进相同距离时的、通过绳轮20的旋转产生的主绳索10的送出量之差。并且,通过此时的所述第1行进控制和所述第2行进控制而实现的相同距离的轿厢2的行进,是预先设定的楼层间的往复行进。

即,在诊断牵引能力时,轿厢控制部31使轿厢2进行如下的往复行进:在所述第1行进控制下行进于去程和返程中的一方,在所述第2行进控制下行进于去程和返程中的另一方。具体地讲,例如轿厢控制部31的第2轿厢行进控制部42通过所述第2行进控制使轿厢2从出发楼层行进到停靠楼层。并且,此次轿厢控制部31的第1轿厢行进控制部41通过所述第1行进控制使轿厢2从所述停靠楼层行进到所述出发楼层。

这样,通过使轿厢2在去程和返程中改变行进控制而行进,能够容易地使轿厢2在所述第1行进控制和所述第2行进控制下行进相同的距离。并且,绳索送出量差检测部32检测在通过所述第1行进控制和所述第2行进控制使轿厢2往复行进时的、通过绳轮20的旋转产生的主绳索10的送出量之差。此时,主绳索10的送出量之差既可以与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一样,根据绳轮20的转数之差进行检测,也可以按照以下所述进行检测。

即,在使轿厢2往复行进并返回到出发楼层时,在理想的条件下绳轮20的旋转相位角度也应该返回到出发前的状态。因此,在该实施方式3中,能够根据往复行进前后的绳轮20的旋转相位角度之差,求出主绳索的送出量之差。因此,绳索送出量差检测部32根据使轿厢2进行在所述第1行进控制下行进于去程和返程中的一方、在所述第2行进控制下行进于去程和返程中的另一方的往复行进时的绳轮20的旋转相位角度之差,检测主绳索10的送出量之差。

根据绳轮20的旋转相位角度之差检测主绳索10的送出量之差的第1例,是利用编码器6的检测结果的方法。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编码器6根据绳轮20的旋转相位角度输出信号,不仅检测绳轮20的转数,而且也能够检测绳轮20的旋转相位角度。因此,绳索送出量差检测部32能够利用该编码器6的检测结果,检测绳轮20的旋转相位角度之差。

下面,参照图6说明根据绳轮20的旋转相位角度之差检测主绳索10的送出量之差的第2例。在该第2例中,如图6所示,在主绳索10的预定位置处设置有绳索侧标记11。并且,在绳轮20的预定位置处设置有绳轮侧标记21。

另外,绳索送出量差检测部32根据使轿厢2进行在所述第1行进控制下行进于去程和返程中的一方、在所述第2行进控制下行进于去程和返程中的另一方的往复行进时的、绳索侧标记11与绳轮侧标记21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变化,检测主绳索10的送出量之差。根据在通过所述第1行进控制和所述第2行进控制使轿厢往复行进时的、绳索侧标记11与绳轮侧标记21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变化,检测主绳索10的送出量之差。

例如,假设在往复行进之前,如图6的(a)所示,绳索侧标记11和绳轮侧标记21处于相同的位置,在往复行进之前,如图6的(b)所示,绳索侧标记11和绳轮侧标记21的位置产生微小的偏差。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根据该图6的(b)所示的微小偏差得到往复行进前后的绳轮20的旋转相位角度之差。

在此,例如能够通过利用摄像机等拍摄主绳索10及绳轮20的图像处理等,检测绳索侧标记11与绳轮侧标记21之间的相对位置。另外,当然也能够利用维护人员等人的眼睛确认往复行进前后的绳索侧标记11与绳轮侧标记21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变化。

另外,关于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或者实施方式2相同,因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上所述构成的电梯的诊断装置在实施方式1的结构或者实施方式2的结构中,由绳索送出量差检测部32根据使轿厢2进行在第1行进控制下行进于去程和返程中的一方、在第2行进控制下行进于去程和返程中的另一方的往复行进时的、绳轮20的旋转相位角度之差,检测主绳索10的送出量之差。

因此,在能够发挥与实施方式1或者实施方式2相同的效果的基础上,还能够容易地根据往复行进前后的绳轮的旋转相位角度之差进行牵引能力的诊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电梯的诊断装置,其诊断具有曳引机的牵引式电梯的牵引能力,其中,该曳引机具有绳轮,悬吊轿厢的主绳索的中间部绕挂在该绳轮上。

标号说明

1井道;2轿厢;3对重;4偏导轮;5曳引机;6编码器;10主绳索;11绳索侧标记;20绳轮;21绳轮侧标记;30控制盘;31轿厢控制部;32绳索送出量差检测部;33存储部;34判定部;35通知部;41第1轿厢行进控制部;42第2轿厢行进控制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