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速节能曳引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4605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速节能曳引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曳引机驱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速节能曳引机。



背景技术:

在现在的电梯领域中,曳引机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现如今使用的曳引机都是单定子线圈的曳引机,这种曳引机由于是单线圈,所以耗能比较大,如果线圈发生故障,整个曳引机就会处于瘫痪状态,特别是对于高层建筑,如果电梯运行到高空状态,突然曳引机失效,这是一种极度危险的动作,很有可能造成电梯失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并且电梯在很多时候处于空运行,在这种状态下,曳引机仍然是满负荷运行,这就造成了能量的极大浪费,现有超高速10m/s以上永磁同步曳引机采用单一外转子或内转子,并没有内外转子结合使用的曳引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用内定子和外转子以减少定子线圈电能损的曳引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高速节能曳引机,所述曳引机包括主轴、定子组件、转子和机架,所述定子组件固定安装在机架上,所述主轴左端通过轴承与定子组件相配合固定安装,所述主轴右端通过卡键固定套接有曳引轮,所述转子分为内转子和外转子,并且所述转子左端伸入到定子组件内部,所述转子右端与曳引轮固定连接,所述定子组件内部设置有用于将内转子和外转子分隔的挡板,所述内转子与挡板之间设置有外定子线圈,所述外转子与挡板之间设置有内定子线圈,所述定子组件上还设置有制动器和接线盒。

作为优选,所述定子组件上设置制动器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制动器分别设置在定子组件的两侧和顶部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转子外部还设置有外部救援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主轴左端还设置有编码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之处是:该曳引机采用内、外转子,运转模式多样,高效,速度10m/s到30m/s,用相应的定子线圈驱动电梯,减少定子线圈电能损耗,该曳引机内定子线圈和外定子线圈相互替代工作,有效保证曳引机运行,曳引机采用五种制动方式,使用曳引机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主视图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左视图。

图中:1、主轴;2、定子组件;21、挡板;22、外定子线圈;23、内定子线圈;3、转子;31、内转子;32、外转子;4、外部救援装置;5、曳引轮;6、机架;7、制动器;8、接线盒;9、编码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高速节能曳引机,所述曳引机包括主轴1、定子组件2、转子3和机架6,所述定子组件2固定安装在机架6上,所述主轴1左端通过轴承与定子组件2相配合固定安装,所述主轴1右端通过卡键固定套接有曳引轮5,所述转子3分为内转子31和外转子32,并且所述转子3左端伸入到定子组件2内部,所述转子3右端与曳引轮5固定连接,所述定子组件2内部设置有用于将内转子31和外转子32分隔的挡板21,所述内转子31与挡板21之间设置有外定子线圈22,所述外转子32与挡板21之间设置有内定子线圈23,所述定子组件2上还设置有制动器7和接线盒8。

其具体工作方式为:

定子组件2上安装外定子线圈22和内定子线圈23,内定子线圈23功率小,外定子线圈22功率大;内转子31与外转子32在同一个转子3上。转子3采用三点支撑,编码器9与主轴1相连接,用来反馈曳引机转速以及旋转角度。曳引机内定子线圈23无法工作时,外定子线圈22代替内定子线圈23工作,反之亦然,该曳引机安全性能大大提高,并且设有外部救援装置4,当曳引机无法运转时,使用外部救援装置4制动曳引轮,使电梯轿厢到达平层,轿厢与对重内安装称重传感器,电梯控制系统智能计算轿厢与对重的比值a。

该高速节能曳引机运转方式:

当a<1,轿厢下行或a>1,轿厢上行时,内转子31和外转子32同时驱动;

当a=1时,外定子32驱动;

当a<1,轿厢上行或a>1,轿厢下行时,为发电状态,内转子31和外转子32同时发电回馈电网。

所述定子组件2上设置制动器7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制动器7分别设置在定子组件2的两侧和顶部位置,两侧制动器7为第一组,顶部制动器71为第二组分别制动;曳引机正常运行时两侧制动器7工作,顶部制动器7为紧急制动;以下分为四种制动情况:

一、当电梯超载超速时,三个制动器7同时制动;

二、当机械制动失效,外定子32工作时,内定子线圈23反向制动;

三、当机械制动失效,内定子31工作时,外定子线圈22反向制动;

四、当机械制动失效,由于重力影响,电梯自行动作时,外定子线圈22和内定子线圈23同时反向制动。

所述转子3外部还设置有外部救援装置4;所述主轴1左端还设置有编码器9,采用这种结构可增加电梯运行的安全系数。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