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09634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技术,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系统,该图像形成系统包括图像形成设备和对片材(在图像形成设备中在各个片材上形成图像)执行装订处理的片材处理装置。在图像形成系统的片材处理装置中,使用订书针对片材执行装订处理的订书机和不使用订书针执行装订处理的无针装订设备被容纳在共同的壳体中。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a-2011-190021



技术实现要素:

在第一装订处理和与第一装订处理不同的第二装订处理由共同的片材处理装置执行的情况下,难以分别移除执行第一装订处理的装订机构或执行第二装订机构的另一装订机构。例如,当装订机构中出现问题或对装订机构执行维修时,需要从图像形成系统移除整个片材处理装置。在这种情况下,有某个装订处理无法在图像形成系统中执行由此降低执行装订处理的用户的便利性的担忧。

本发明的目的是,与在共同的片材处理装置中执行不同的装订处理的情况相比,抑制执行装订处理中用户的便利性的降低。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系统,该图像形成系统包括:

设备主体,其包括被构造为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

第一片材处理装置,其安装在所述设备主体上并且被构造为对多个片材执行第一装订处理,多个片材中的各个片材均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形成有图像;以及

第二片材处理装置,其在与所述第一片材处理装置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安装在所述设备主体上并且被构造为对均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形成有图像的所述多个片材执行与所述第一装订处理不同的第二装订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系统中,所述第一片材处理装置和所述第二片材处理装置能独立地从所述设备主体拆除。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图像形成系统中,所述第一片材处理装置可安装在所述设备主体上,使得所述第一片材处理装置执行所述第一装订处理,在该第一装订处理中,所述片材之间的结合强度小于所述片材之间在所述第二装订处理中的结合强度,并且至少堆叠经过所述第一装订处理之后的所述片材的堆叠单元可安装在安装所述设备主体的安装范围之外。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图像形成系统中,所述第一片材处理装置可安装在所述设备主体上,使得所述第一片材处理装置执行所述第一装订处理,在该第一装订处理中,所述片材之间的结合强度小于所述片材之间在所述第二装订处理中的结合强度,并且至少堆叠经过所述第一装订处理之后的所述片材的堆叠单元竖直地定位在堆叠经过所述第二片材处理装置中的所述第二装订处理之后的所述片材的另一个堆叠单元之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图像形成系统中,所述第二片材处理装置可被构造为执行所述第二装订处理,在该第二装订处理中,所述片材之间的结合强度大于所述片材之间在所述第一装订处理中的结合强度,并且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到所述第二片材处理装置的片材传送路径可以比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到所述第一片材处理装置的另一片材传送路径短。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图像形成系统还可以包括:

选择单元,其被构造为选择由所述第二片材处理装置进行的所述第二装订处理或由所述第一片材处理装置进行的所述第一装订处理,

其中,所述第二片材处理装置可被构造为执行所述第二装订处理,在该第二装订处理中,所述片材之间的结合强度大于所述片材之间在所述第一装订处理中的结合强度,并且

所述选择单元可被构造为,在待经过装订处理的片材的数量等于或大于预定基准数量的情况下,选择所述第二装订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第一至第六方面中任意一方面的图像形成系统中,

所述第一片材处理装置被构造为通过在所述片材的交叠方向上形成凹凸部来对在图像形成表面指向上的状态下堆叠的所述多个片材执行所述第一装订处理,所述图像形成表面是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上面形成有所述图像的表面,并且

所述第二片材处理装置可被构造为通过使订书针从图像形成表面那一侧穿透所述片材来对在所述图像形成表面指向下的状态下堆叠的所述多个片材执行所述第二装订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在图像形成系统的共同的片材处理装置中执行不同的装订处理的情况相比,抑制了执行装订处理中用户的便利性的降低。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实现了根据用户的请求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构造。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堆叠单元设置在安装设备主体的安装范围内的情况相比,抑制了经过第一装订处理之后的片材的解开。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与堆叠单元竖直地设置在另一堆叠单元之下的情况相比,抑制了经过第一装订处理之后的片材的解开。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与从图像形成单元到第二片材处理装置的片材传送路径比从图像形成单元到第一片材处理装置的片材传送路径长的情况相比,抑制了在待经过由第二片材处理装置进行的装订处理的片材数量大的状态下第二装订处理所需的时间的延长。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与当待经过装订处理的片材的数量等于或大于片材的预定基准数量时选择第一装订处理的情况相比,抑制了经过装订处理之后的片材的解开。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与例如对图像形成表面竖直指向下的状态下堆叠的多个片材执行第一装订处理并且对图像形成表面竖直指向上的状态下堆叠的多个片材执行第二装订处理的情况相比,可以容易地调节片材中的装订位置。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例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构造的图;

图2是例示了第一片材处理装置和第二片材处理装置的构造并且以放大比例例示了图1例示的图像形成系统的上部的图;

图3是例示了第一片材处理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4是例示了当从沿与待传送的片材的页面正交的方向的上方观察时的第一片材处理装置的图;

图5a和图5b是例示了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无针装订机构的图;

图6是例示了由控制器进行的选择的程序的流程图;以及

图7是例示了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构造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系统1的描述)

图1是例示了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的整体构造的图。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包括例如:图像形成设备2,其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图像读取器3,其读取原稿上形成的图像;以及操作接收设备4,其接收来自用户的操作指示并相对于用户显示各种信息。图像形成系统1包括例如中央处理单元(cpu)、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并且包括控制器5,其控制图像形成系统1的操作,控制器5是选择单元的示例。在该示例中,图像读取器3和操作接收设备4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2的竖直上部处。控制器5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2的后面将描述的壳体30内。

而且,图像形成系统1包括: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其对上面由图像形成设备2形成图像的片材执行第一装订处理(无针装订处理);以及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其对上面由图像形成设备2形成图像的片材执行第二装订处理(针装订处理),第二装订处理与第一装订处理不同。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中,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和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中的每一者都可拆除地设置到图像形成设备2的后面将描述的壳体30。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中,如图1例示,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设置在上面安装图像形成设备2的安装表面的范围(下文中,称为“安装范围w”)之外。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2的安装范围w之内。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图像形成设备2的安装范围w意味着当从竖直上侧(图1的上侧)观察图像形成设备2时由位于图像形成设备2的最外侧处的壳体30围绕的范围。

在图像形成系统1中,如图1例示,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从上面安装图像形成设备2的安装表面起的高度高于从图像形成设备2的安装表面到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的高度。换言之,在图像形成系统1中,与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相比,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安装在竖直上侧处。

例如,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和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的构造、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中执行的第一装订处理和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中执行的第二装订处理的细节将在以下部分中详细描述。

(图像形成设备2的描述)

图像形成设备2包括:图像形成单元10,其被构造为所谓的串列式并且基于彩色图像数据形成图像;以及片材供给单元20,其包括多个纸张托盘20a(该示例中是两(2)个纸张托盘),各纸张托盘被构造为容纳片材s并向图像形成单元10供给片材s。图像形成设备2包括作为设备主体的示例的壳体30,其中,容纳图像形成单元10和片材供给单元20。图像形成设备2包括片材传送路径40,其中,片材从片材供给单元20经由图像形成单元10向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和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传送。

图像形成单元10包括:四(4)个感光鼓11,它们分别对应于黑色(k)、黄色(y)、品红色(m)和青色(c)这四种颜色,并沿水平方向彼此平行排列;四个一次转印辊12,它们被排列为分别对应于四个感光鼓11;中间转印带13,各个感光鼓11上形成的色调剂图像按顺序一次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13;二次转印辊14,其向片材s上二次转印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3上的色调剂图像;以及定影装置15,其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二次转印之后的片材s。

在各个感光鼓11周围,设置有例如对感光鼓11的表面进行充电的充电单元(未例示)、通过在被充电单元充电的感光鼓11的表面上照射激光而形成静电潜像的激光写入设备(未例示)、使用各色色调剂对感光鼓11上形成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以可视化静电潜像的显影单元(未例示)、以及移除一次转印之后残留在感光鼓11上的色调剂的清洁器(未例示)。

相反,各个一次转印辊12被设置为隔着中间转印带13与感光鼓11中的对应的感光鼓对置。一次转印辊12将对应的感光鼓11上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分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3上。另外,中间转印带13被多个支撑辊(未例示)拉伸成环形。

二次转印辊14被设置为与中间转印带13对置。二次转印辊14向片材s集中地静电转印(二次转印)已经按顺序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3上的各色色调剂图像。

定影装置15包括:例如加热构件,其内部具有热源;以及加压构件,其与加热构件形成加压部。当片材s穿过加压部时,色调剂图像通过被加热和加压而定影到片材s。

在图像形成单元10中,根据中间转印带13上的各色色调剂图像被传送到二次转印辊14的排列位置的时刻,片材s从片材供给单元20供给到二次转印辊14。因此,彩色色调剂图像经由由二次转印辊14形成的转印电场的作用被集中地静电转印到片材s。

此后,上面二次转印了各色色调剂图像的片材s从中间转印带13剥离,并且传送到定影装置15。在定影装置15中,各色色调剂图像经由用热和压力的定影处理被定影到片材s,并且彩色图像形成在片材s上。上面形成彩色图像的片材s从图像形成设备2排出,并且传送到连接到图像形成设备2的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或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

如图1例示,壳体30总体上具有大致长方体形并且容纳例如图像形成单元10和片材供给单元20的各自部件以及控制器5。

壳体30包括:第一排出口31,其朝向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排出上面在图像形成单元10中形成图像的片材s;以及第二排出口32,其朝向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排出上面在图像形成单元10中形成图像的片材s。如图1例示,在该示例中,从上面安装图像形成设备2的安装表面到第一排出口31的高度高于从图像形成设备2的安装表面到第二排出口32的高度。在该示例中,从第一排出口31排出的片材s的排出方向与从第二排出口32排出的片材s的排出方向相反。

另外,壳体30包括作为堆叠单元的另一个示例的主体侧堆叠单元33,其中,例如,堆叠从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排出的片材s或片材束。

而且,壳体30包括与第一排出口31相邻设置的第一安装单元(未例示)。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的后面将描述的第一壳体66安装在第一安装单元上。壳体30包括与第二排出口32相邻设置的第二安装单元(未例示)。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的后面将描述的第二壳体86安装在第二安装单元上。

如图1例示,片材传送路径40在图像形成单元10中的定影装置15的下游侧处包括分支部40a,片材s的传送方向在此处分支。片材传送路径40包括:第一传送路径41,其中,朝向第一排出口31从分支部40a传送片材s;以及第二传送路径42,其中,朝向第二排出口32从分支部40a传送片材s。在该示例中,第二传送路径42的长度(从分支部40a到第二排出口32的长度)比第一传送路径41的长度(从分支部40a到第一排出口31的长度)短。

在片材传送路径40的分支部40a处,设置分配机构43以向第一传送路径41或第二传送路径42分配从图像形成单元10向分支部40a传送的片材s。分配机构43基于经由控制器5进行的控制向第一传送路径41或第二传送路径42分配被传送到分支部40a的片材s。

片材传送路径40的第一传送路径41设置有第一排出辊44,以从第一排出口31朝向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排出向第一传送路径41传送的片材s。另外,片材传送路径40的第二传送路径42设置有第二排出辊45,以从第二排出口32朝向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排出向第二传送路径42传送的片材s。

在第一传送路径41中,上面在图像形成单元10中形成图像的片材s在形成有图像的表面(图像形成表面)竖直指向上的状态(面朝上状态)下传送。另外,片材s在图像形成表面竖直指向上的状态下经由第一排出辊44从第一排出口31向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排出。另一方面,在第二传送路径42中,上面在图像形成单元10中形成图像的片材s在图像形成表面竖直指向下的状态(面朝下状态)下传送。片材s在图像形成表面竖直指向下的状态下经由第二排出辊45从第二排出口32向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排出。

随后,将描述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和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

(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的描述)

图2是例示了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和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的构造并且以放大比例例示了图1例示的图像形成系统1的上部的图。另外,图3是例示了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的内部结构的图。图4是例示了当从沿与待传送的片材s的表面正交的方向的顶侧观察时的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的图。

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包括:第一传送辊61,它们将从图像形成设备2的第一排出口31排出的片材s进一步传送到下游侧;以及第一收集托盘62,其中,在各个片材s上形成图像之后仅聚集预定数量的片材s。另外,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包括:第一旋转桨叶63,其朝向第一收集托盘62的后面将描述的端部引导装置62b加压片材s的后端;以及第一阻尼器64,其用于对齐第一收集托盘62上聚集的片材s的两端(沿与片材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端)。

而且,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包括无针装订机构70,无针装订机构相对于第一收集托盘62中聚集的片材s执行不使用订书针的装订处理,作为第一装订处理。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包括第一排出辊65,第一排出辊向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的外侧排出聚集在第一收集托盘62上并且经过由无针装订机构70进行的无针装订处理的片材束。

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包括第一壳体66,第一壳体容纳第一传送辊61、第一收集托盘62、第一桨叶63、第一阻尼器64、第一排出辊65和无针装订机构70。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中,第一壳体66可移除地安装在图像形成设备2的壳体30中设置的第一安装单元上。

另外,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包括处理装置侧堆叠单元67,作为堆叠单元的示例,其中,堆叠被第一排出辊65排出的片材s。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中,从图像形成设备2的安装表面到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的处理装置侧堆叠单元67的高度高于从安装表面到主体侧堆叠单元33的高度。

第一收集托盘62如图3例示设置有:底部62a,其具有上面堆叠片材s的顶面;以及端部引导装置62b,其形成在与底部62a交叉的表面上并且当形成片材束时,对齐片材s沿传送方向(图3中的方向s2)的端部。

第一桨叶63可旋转地设置在与第一收集托盘62的底部62a对置的位置处。第一桨叶63在与片材s接触的状态下沿图3中的r方向旋转,以便在第一收集托盘62上沿方向s2加压被第一传送辊61沿图3中的方向s1传送的片材s。

第一阻尼器64设置在与第一收集托盘62的底部62a对置的位置处,以沿垂直于图3中的页面的方向移动。第一阻尼器64沿与方向s2正交的方向(片材s的宽度方向)对齐容纳在第一收集托盘62中的片材s。如图4例示,第一阻尼器64被构成为具有阻尼器64a和阻尼器64b,它们沿与方向s2正交的方向对齐。阻尼器64a和阻尼器64b被构造为接收来自驱动马达(未例示)的驱动力,以可以分别沿图4的y1和y2方向(与方向s3交叉的方向)独立地移动。

如图3例示,第一排出辊65被构成为具有排出辊65a和排出辊65b,它们隔着向第一收集托盘62传送的片材s彼此对置。当片材束在第一收集托盘62中产生(收集)时,使排出辊65a上升(沿方向q2移动),并且排出辊65a和排出辊65b彼此隔开。当片材束朝向设备壳体的外侧(沿图4的方向s3)传送时,使排出辊65a下降(沿方向q1移动)并且与片材束接触。第一排出辊65在它们与片材束接触的状态下沿图3的t1方向旋转,以便沿下游侧的方向s3传送片材束。

无针装订机构70执行以下处理:通过加压片材束以使片材s的纤维断裂并压接片材s的纤维而不使用订书针来装订在第一收集托盘62上对齐的片材束沿方向s3的上游侧端。后面将描述无针装订机构70的构造和无针装订处理的细节。

无针装订机构70被构造为从驱动马达(未例示)接收驱动力,以可在轨道(未例示)上移动。轨道被形成为在第一收集托盘62周围顺着端部引导装置62b的纵向(图4的上下方向)(参见图4的箭头a)延伸。

随后,将描述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中执行的无针装订处理的步骤上的次序。

从图像形成设备2承载到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中的片材s由第一传送辊61在其图像形成表面指向上的状态下沿方向s1传送。沿方向s1传送的片材s在第一排出辊65与第一桨叶63之间朝向第一收集托盘62传送。在到达第一收集托盘62时,片材s由于第一桨叶63沿图3例示的方向r的旋转而沿方向s2被加压,使得片材s的后端抵靠端部引导装置62b,以被对齐。这样,片材s被容纳在第一收集托盘62中,并且第一阻尼器64(阻尼器64a和64b)根据片材s到达端部引导装置62b的时刻沿图4中的方向y1和y2移动,并且逐个片材地执行片材s的两端的位置对齐。

接着,预定数量的片材s被容纳在第一收集托盘62中,并且对齐,以形成片材束。如上所述,各个片材s在图像形成表面竖直指向上的状态下堆叠。无针装订机构70移动到预定装订位置并且执行装订处理。

在第一收集托盘62上的片材束的单个位置处执行装订的情况下,无针装订机构70停止在预定原位置处并且随后在要求的时刻执行无针装订处理。同时,在片材束的两个位置处执行装订的情况下,经由驱动马达的驱动力使无针装订机构70移动到轨道上的预定装订位置,并且在片材束的两个位置处执行无针装订处理。

此后,第一排出辊65沿方向t1旋转,使得经过装订处理的片材束在图像形成表面竖直指向上的状态下被排出到处理装置侧堆叠单元67。

随后,将描述无针装订机构70的构造和无针装订处理。图5a和图5b是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无针装订机构70的图。图5a在立体图中示意性地例示了无针装订机构70,并且图5b例示了经过由无针装订机构70进行的装订处理的片材束的端部。

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无针装订机构70包括:加压单元71,它们彼此更靠近,以便供给压力,用于处理片材s的端部;以及压花迹印形成单元72,它们从加压单元71接收压力来处理片材s,以便装订片材s。

加压单元71被构造成具有:上加压单元71a,其被设置为与第一收集托盘62(参见图3)中形成的片材束的图像形成表面侧对置;以及下加压单元71b,其被设置为面向片材束的与该片材束的图像形成表面相反的表面。上加压单元71a被设置为经由上加压单元马达(未例示)相对于下加压单元71b前后移动(参见图5a中的箭头d1和d2)。上加压单元71a和下加压单元71b被构造为向第一收集托盘62中形成的片材束施加压力。

压花迹印形成单元72被构造成具有:凸单元72a,其设置在上加压单元71a上并且朝向下加压单元71b突出;以及接收单元72b,其设置在下加压单元71b上并且包括对应于凸单元72a的形状的凹凸部。凸单元72a和接收单元72b被构造为处理它们之间插入的片材束。

具体地,凸单元72a在与接收单元72b对置的表面上设置有凹凸部,并且接收单元72b在与凸单元72a对置的表面上设置有凹凸部。另外,凸单元72a的上面形成凹凸部的表面和接收单元72b的上面形成凹凸部的表面彼此大致平行,并且被设置为使得凸单元72a的凸部和接收单元72b的凹部被设置为彼此啮合。凸单元72a和接收单元72b被构造为使得当压力被加压单元71接收时,凸单元72a和接收单元72b彼此啮合,以处理片材束。

如图5b例示,在片材s(片材束)的被处理部中沿片材s的交叠方向形成凹凸部,对应于凸单元72a和接收单元72b的形状。因此,构成片材s的纤维在片材s的被处理部中断裂,使得片材s彼此压接。因此,形成压花迹印e以装订片材束,而不使用订书针。

(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的描述)

返回参照图2,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包括:第二传送辊81,它们将从图像形成设备2的第二排出口32排出的片材进一步传送到下游侧;以及第二收集托盘82,其中,预定数量的在上面形成有图像的片材被聚集。另外,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包括:旋转的第二桨叶83,其朝向第二收集托盘82的端部引导装置82a加压片材s的后端;以及第二阻尼器84,其针对第二收集托盘82上聚集的片材的两端(沿与片材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端)执行位置对齐。

而且,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包括针装订机构90,针装订机构使用订书针对第二收集托盘82中聚集的片材执行装订处理(针装订处理),作为第二装订处理。另外,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包括第二排出辊85,第二排出辊向主体侧堆叠单元33排出片材束,该片材束聚集在第二收集托盘82上并且经过由针装订机构90进行的针装订处理。

另外,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包括:第二壳体66,其容纳第二传送辊81、第二收集托盘82、第二桨叶83、第二阻尼器84、第二排出辊85和针装订机构90。

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的第二传送辊81、第二收集托盘82、第二桨叶83、第二阻尼器84和第二排出辊85分别具有与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的第一传送辊61、第一收集托盘62、第一桨叶63、第一阻尼器64和第一排出辊65相同的构造。因此,将省略其结构和操作的详细描述。

随后,将描述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中执行的针装订处理的步骤上的次序。

从图像形成设备2承载到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中的片材在图像形成表面竖直指向下的状态下传送。所传送的片材在第二排出辊85与第二桨叶83之间朝向第二收集托盘82传送。到达第二收集托盘82的片材由于第二桨叶83的旋转而被加压,并且片材的后端抵靠端部引导装置82b,以被对齐。这样,片材被容纳在第二收集托盘82中,并且第二阻尼器84根据片材到达端部引导装置82b的时刻移动,以便逐个片材地对齐片材的两端。

接着,预定数量的片材被容纳在第二收集托盘62中,并且对齐,以形成片材束。这里,如上所述,各个片材在图像形成表面竖直指向下的状态下堆叠。针装订机构90移动到预定装订位置,使得执行使用订书针的装订处理。具体地,订书针从图像形成表面侧由针装订机构90按压到第二收集托盘82中形成的片材束,使得执行装订处理。

此后,当第二排出辊85旋转时,经过装订处理的片材束在图像形成表面竖直指向下的状态下被排出到图像形成设备2的主体侧堆叠单元33。

(由控制器5进行的控制的描述)。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中,当对片材束执行装订处理时,选择由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进行的无针装订处理和由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进行的针装订处理中的任意一种。在图像形成系统1中,用户选择模式(该模式下,借助例如操作接收设备4由用户进行选择)和自动选择模式(该模式下,由控制器5自动进行选择)被设置为用于选择无针装订处理和针装订处理的模式。

然而,在用于由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的无针装订机构70不使用订书针来装订片材束的无针装订处理中,与用于由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的针装订机构90使用订书针来装订片材束的针装订处理相比,往往能更容易地释放对片材束的装订。换言之,与针装订处理相比,构成片材束的片材之间的结合强度往往在无针装订处理中较小。具体地,在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的无针装订处理中,当待结合为片材束的片材的数量大时,容易释放对片材束的装订。

相反,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中,在自动选择模式下,当待结合为片材束的片材的数量大时,由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进行的针装订处理基于由控制器5进行的控制而被选择。

此后,将描述根据控制器5的控制选择由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进行的无针装订处理或由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进行的针装订处理的步骤上的次序。图6是例示了由控制器5进行的选择的步骤上的次序的流程图。

在用户使用例如操作接收设备4发出聚集多个片材以对片材束执行装订处理的指示的情况下,控制器5确定是否设置自动选择模式(步骤101)。

当不设置自动选择模式时(步骤101为“否”),即,当设置用户选择模式时,基于由用户进行的选择来选择由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进行的无针装订处理或由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进行的针装订处理,并且结束一系列处理。

同时,当设置自动选择模式时(步骤101为“是”),控制器5获取待经过装订处理的片材的数量(步骤102),并且确定所获取的片材的数量是否等于或大于片材的预定基准数量(例如,十(10)个片材)(步骤103)。

当片材的数量等于或大于片材的基准数量时(步骤103为“是”),控制器5选择由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执行的针装订处理(步骤104),并且终止一系列处理。

另一方面,当片材的数量小于片材的基准数量时(步骤103为“否”),控制器5选择由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执行的无针装订处理(步骤105),并且终止一系列处理。

另外,基于各个选择模式的选择结果,控制器5控制分配机构43,以向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或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分配在图像形成单元10中形成有图像的片材。具体地,在选择无针装订处理的情况下,控制器5向第一传送路径41传送片材,并且由分配机构43向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分配片材。在选择针装订处理的情况下,控制器5向第二传送路径42传送片材,并且由分配机构43向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分配片材。

这样,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中,在自动选择模式下,当构成片材束的片材的数量比片材的基准数量大时,选择由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进行的针装订处理。因此,与例如当构成片材束的片材的数量大于片材的基准数量时选择由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进行的无针装订处理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片材束的装订的释放。

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中,在自动选择模式下,当构成片材束的片材的数量小于片材的基准数量时,选择由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进行的无针装订处理。因此,与例如当构成片材束的片材的数量小于片材的基准数量时选择由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进行的针装订处理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订书针的消耗。

如上所述,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分开地包括: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其包括无针装订机构70,以对片材执行不使用订书针的无针装订处理;以及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其包括针装订机构90,以对片材执行使用订书针的针装订处理。更具体地,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中,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和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被构造为可单独从图像形成设备2的壳体30的不同位置拆除/可附接到图像形成设备2的壳体30的不同位置。

通过采用这种构造,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能够对请求将针装订处理和无针装订处理这两者作为片材的装订处理的用户和请求将针装订处理和无针装订处理中的一者作为片材的装订处理的用户作出响应。即,对于请求针装订处理和无针装订处理这两者的用户,可以将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和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这两者安装在图像形成系统1中的图像形成设备2上。

相反,例如,对于请求仅无针装订处理的用户,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可以被移除并且仅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可以安装在图像形成系统1中。类似地,对于请求仅针装订处理的用户,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可以被移除并且仅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可以安装在图像形成系统1中。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与安装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和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这两者的情况相比,图像形成系统1的构造在图像形成系统1中得以简化。

这样,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用户的请求的图像形成系统1由向/从图像形成设备2附接/拆除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或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的简单操作实现。

而且,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中,例如,当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和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中的一者中出现问题或对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和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中的一者执行维修时,从图像形成设备2移除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和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中的仅一者,使得装订处理可以在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和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中的另一者中继续进行。例如,即使当从图像形成设备2移除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以便维修时,由针装订机构90进行的针装订处理仍可以在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中继续进行。

出于该原因,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与无针装订机构70和针装订机构90设置在相同设备中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无法执行装订处理的情况的发生。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中,包括无针装订机构70的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安装在图像形成设备2的安装范围w之外。因此,在图像形成系统1中,与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安装在安装范围w之内的情况相比,用户可以容易地回收经过无针装订处理的并且排出到处理装置侧堆叠单元67的片材束。换言之,与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安装在安装范围w之内的情况相比,用户可以容易地接触到排出到处理装置侧堆叠单元67的片材束。

这里,如上所述,在无针装订处理中,与针装订处理相比,片材束的装订往往容易释放。相反,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安装在图像形成设备2的安装范围w之外以容易回收片材束,并且由此,抑制了回收片材束时装订的释放。

在该示例中,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被构造为使得整个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整体上位于图像形成设备2的安装范围w之外。然而,从容易回收无针装订处理之后的片材束的观点,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的至少处理装置侧堆叠单元67可以位于安装范围w之外。

而且,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中,从上面安装图像形成设备2的安装表面到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的高度高于从安装表面到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的高度。因此,在图像形成系统1中,与从安装表面到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的高度低于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的情况相比,用户可以容易地回收经过无针装订处理的并且排出到处理装置侧堆叠单元67的片材束。更具体地,例如,即使不弯曲他/她的身体,用户也可以容易地接触到排出到处理装置侧堆叠单元67的片材束。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抑制了回收片材束时装订的释放。

类似地,从为了容易回收经过无针装订处理之后的片材束的观点,至少处理装置侧堆叠单元67(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中经过无针装订处理的片材束排出到该处理装置侧堆叠单元67)可以位于主体侧堆叠单元33的竖直上方,在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中经过针装订处理的片材束被排出该主体侧堆叠单元33。

另外,在本示例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中,从图像形成单元10朝向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传送片材的第二传送路径42的长度比从图像形成单元10朝向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传送片材的第一传送路径41的长度短。因此,在第一传送路径41和第二传送路径42中的片材传送速度彼此相等的情况下,与直到在图像形成单元10中形成有图像的片材到达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为止所需的时间相比,缩短了直到在图像形成单元10中形成有图像的片材到达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为止所需的时间。

这里,如上所述,与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中执行的无针装订处理相比,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中执行的针装订处理使得难以释放片材束的装订。出于该原因,例如,在待经过装订处理的片材的数量大的情况下,经常选择由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进行的针装订处理。在针装订处理由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执行的情况下,重复向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传送片材和在第二收集托盘82上聚集片材的操作。由此,在片材的数量大的情况下,针装订处理所需的时间易于延长。

相反,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与第一传送路径41相比,使第二传送路径42短,并且缩短直到片材到达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为止所需的时间。由此,即使片材的数量大,也能抑制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中的针装订处理所需的时间过分延长。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中,在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中,在图像形成表面竖直指向下的状态(面朝下状态)下传送片材。然后,通过从图像形成表面侧向片材按压订书针来执行针装订处理。

通常,在执行针装订处理的片材处理装置中,订书针经常从图像形成表面侧被按压到片材束,以便使装订处理之后的片材束的外观看起来更好。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中,例如,在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中,订书针相对于片材的装订位置或方向可以由与其它片材处理装置兼容的软件来控制。

而在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中,片材在图像形成表面竖直指向上的状态(面朝上状态)下传送,使得执行无针处理。因此,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需要执行例如相对于片材的装订位置或装订方向的控制,以与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的不同。

这里,由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中的无针装订处理形成的装订迹印(迹印e)的面积大于由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中的针装订处理形成的装订迹印(订书针)的面积。而且,在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中,经过无针装订处理的片材束在图像形成表面竖直指向上的状态下(换言之,在露出图像形成表面的状态下)被排出到处理装置侧堆叠单元67。出于该原因,容易在视觉上例如在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中经过无针装订处理的片材束上检查片材上所形成的图像与压花迹印e之间的位置关系。因此,即使执行例如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中装订位置的控制以与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中的不同,也能抑制例如在图像与压花迹印e彼此交叠的状态下重复装订处理的问题的发生。

【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

随后,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图7是例示了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的整体构造的图。在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中,类似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成部件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并且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相同,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包括图像形成设备2、图像读取器3、操作接收设备4和控制器5。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包括: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其对片材执行无针装订处理;以及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其对片材s执行针装订处理。除了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包括经过由针装订机构90进行的针装订处理的片材束排出到的处理装置侧堆叠单元87之外,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具有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除了待传送的片材s的方向和图像形成表面的方向之外,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具有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

在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中,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和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被设置为可从图像形成设备2的壳体30单独拆除。

另外,如图7例示,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和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设置在上面安装图像形成设备2的安装范围w之外。因此,与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和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设置在安装范围w之内的情况相比,用户可以容易地回收排出到处理装置侧堆叠单元67或处理装置侧堆叠单元87的片材束。

而且,如图7例示,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和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相对于图像形成设备2的壳体30沿竖直方向彼此平行设置。具体地,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和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并排设置,以便被对齐,使得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相对于图像形成设备2的壳体30竖直地位于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之上。从上面安装图像形成设备2的安装表面到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的高度高于从安装表面到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的高度。用户可以容易地回收经过由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进行的无针装订处理并且排出到处理装置侧堆叠单元67的片材束。

在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中,图像形成设备2的片材传送路径40的形状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不同。

具体地,如图7例示,在片材传送路径40中,图像形成单元10中片材s的传送方向、从第一排出口31借助第一传送路径41排出到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的片材s的排出方向和从第二排出口32借助第二传送路径42排出到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的片材s的排出方向被设置为相同。

另外,在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2中,在图像形成单元10中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在图像形成表面竖直指向上的状态(面朝上状态)下在片材传送路径40的第一传送路径41和第二传送路径42中传送。

因此,在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中,片材s在图像形成表面竖直指向上的状态下被传送到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和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出于该原因,在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和第二片材处理装置8中,片材s的装订位置或装订方向可以由相同软件控制。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和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已经描述了以下情况:作为由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的无针装订机构70执行的不使用订书针的无针装订处理,凹凸部形成在片材束上,以便使片材彼此压接。然而,无针装订处理不限于此。

例如,在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中,片材束可以通过例如在片材(片材束)上形成狭缝和舌形片(该舌形片除其一端之外被打穿)并且使舌片弯曲以插入到狭缝中来装订。另外,第一片材处理装置6中执行的无针装订处理可以是例如使用粘合剂等的装订处理。

另外,在以上描述中,不使用订书针并且由无针装订机构70执行的无针装订处理已经被描述为第一装订处理的示例,并且使用订书针并且由针装订机构90执行的针装订处理已经被描述为第二装订处理的示例。然而,第一装订处理和第二装订处理不限于此。与进行第二装订处理的片材之间的结合强度相比,当进行第一装订处理的片材之间的结合强度较小时,第一装订处理和第二装订处理可以是相同类型的装订处理。

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说明是为了例示和说明的目的而提供的。并非旨在对本发明进行穷尽,或者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显而易见的是,很多修改例和变型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明显的。选择了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最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以使本领域其它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以及适合于所设想的具体用途的各种变型。本发明的范围旨在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