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导向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091454阅读:82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导向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属于电梯安全设计技术路,特别涉及一种电梯导向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电梯导轨包括导轨和接导件等,接导件是一块外形与相应的空心电梯导轨的内腔相吻合的内置接导板。由于受到其自身截面形状的限制,需要通过同时调整内置接导板的多个面与空心电梯导轨的相应面之间的配合来调节空心电梯导轨接头处的间隙,众所周知,同时调整多个面之间的配合是十分困难的,再加上内置接导板位于空心电梯导轨的内腔中,不便于观察,更增加了调整的难度,从而使得空心电梯导轨的安装比较困难;此外,在更换导轨时,必须将从需要更换的导轨开始至顶部所有的导轨上的压导板松开,并将从需要更换的导轨开始至顶部所有的导轨全部吊装起来才能更换,维护十分麻烦;另外,虽然传统电梯设有缓冲器和限速器等安全措施,但在发生轿厢坠楼事故时,其所起作用有限,无法保证轿厢内乘客的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导向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其安装、维护和调整过程简单方便,并具有强烈有效的缓冲减速作用,以保证乘客的安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梯导向装置,包括导轨和导向条,所述导轨上设有沿导轨长度方向的凹型槽,所述导向条与该凹形槽适配,导向条滑动设置于凹型槽内,导向条的高度大于凹型槽的深度,二者之差为8mm-10mm。

安装时,电梯井相对的两侧内壁上分别安装导轨,构成轿厢的运行轨道,导轨的长度等于楼层的高度,一层层地安装,分楼层的组合式运行轨道使得安装及后期维护调整更方便快捷;电梯轿厢上相对的两侧安装导向条,并使导向条分别位于导轨的凹型槽内,导向条的高度大于凹型槽的深度,即在导轨与轿厢之间预留了8mm-10mm的间隙,避免安装后电梯轿厢与导轨接触摩擦,使轿厢运行更平稳,也便于后期维护调整。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该电梯导向装置还包括测速器,测速器设于导轨上,并与电梯的轿厢相对应。测速器实时测试轿厢运行速度,以达到安全监测的目的。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所述的导轨上还设有缓冲组件,该缓冲组件与电梯的轿厢相对应;所述的缓冲组件包括方型管、挡块、钢丝绳和安全钳;所述方型管上设有安装槽,挡块的一端通过合页活动设置于安装槽内,挡块的另一端通过缓冲弹簧与方型管连接;所述钢丝绳设于方型管内,钢丝绳的一端与挡块上设有弹簧的端部连接,钢丝绳的另一端由安全钳夹住,钢丝绳处于张紧状态。

正常情况下,钢丝绳被安全钳夹住处于张紧状态,使挡块压在方型管的安装槽内,此时弹簧也处于紧缩状态;当发生异常如轿厢发生坠落,钢丝绳被安全钳松开,处于松弛状态,此时挡块被弹簧弹起突出安装槽,且其凸起高度为14mm-16mm,以起到缓冲轿厢的作用,通过各楼层导轨内的挡块,可以最大限度的进行缓冲,保证乘客的安全。为避免导轨损坏,可在弹簧中间处轧制轧印,使在缓冲过程中,从弹簧的轧印处断裂。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该电梯导向装置还包括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比较器和处理器,所述测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处理器的第一信号输入端连接,处理器的第二信号输入输出端与所述比较器的第一信号输出输入端相连,处理器的第三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安全钳的电气部信号输入端相连。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所述方型管上还设有阻挡所述挡块活动的楔形块。楔形块可进一步增加缓冲作用力。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所述方型管的壁厚为6mm-8mm。方型管管壁不宜较薄,否则其所承拉力较小,较厚则浪费材料,以6mm-8mm较宜。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所述导向条与凹型槽之间预留1mm-3mm的间隙。预留1mm-3mm的间隙,即不至于使导向条与导轨之间过紧,也不至间隙较大影响平稳性。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所述导向条和导轨均为内部空腔结构,其壁厚为12mm-14mm。目的是在满足足够强度的情况下,减轻重量,节省材料,便于后期维护。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所述导向条和导轨的内部空腔内均设有支撑板。设置支撑板以避免导向条和导轨在安装使用过程中发生形变,影响轿厢运行的安全性。

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电梯导向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过程:

A、所述测速器实时测量电梯轿厢的运行速度;

B、所述处理器接收并处理测速器测得的运行速度数据,并将处理结果发送至比较器;

C、所述比较器接收处理器处理后的运行速度数据后,将该数据与预设的最高运行速度数据进行比较,判断其是否大于预设的最高运行速度,若否,则进入步骤A,否则进入下一步;

D、处理器发出控制信号至安全钳的电气部,使安全钳打开,进而使张紧的钢丝绳松弛。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各部件之间均预留有足够的间隙和操作空间,并采用各楼层分段安装导轨构成组合式运行轨道,使得安装及后期维护调整更方便快捷;

(2)通过各楼层导轨内的挡块阻挡轿厢,具有强烈有效的缓冲减速作用,保证坠落情况下乘客的安全;

(3)导轨和导向条不会发生形变,轿厢运行平稳安全;

(4)自动化控制,反应迅速,可及时阻挡轿厢坠落,保证乘客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电梯导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挡板被弹簧弹起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缓冲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导轨与导向条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控制电路原理图;

附图标记说明:10-导轨,101-凹型槽,102-测速器,20-导向条,30-缓冲组件,301-方型管,302-挡块,303-钢丝绳,304-安全钳,305-弹簧,306-楔形块,401-比较器,402-处理器,50-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参考图1-5,一种电梯导向装置,包括导轨10和导向条20,所述导轨10上设有沿导轨长度方向的凹型槽101,所述导向条20与该凹形槽101适配,导向条20滑动设置于凹型槽101内,导向条20的高度大于凹型槽101的深度,二者之差为8mm,也可为9mm或是10mm。

安装时,电梯井相对的两侧内壁上分别安装导轨10,构成轿厢的运行轨道,导轨10的长度等于楼层的高度,一层层地安装,分楼层的组合式运行轨道使得安装及后期维护调整更方便快捷;电梯轿厢上相对的两侧安装导向条20,并使导向条20分别位于导轨10的凹型槽101内,导向条20的高度大于凹型槽101的深度,即在导轨10与轿厢之间预留了8mm的间隙,也可为9mm或是10mm的间隙,避免安装后电梯轿厢与导轨10接触摩擦,使轿厢运行更平稳,也便于后期维护调整。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该电梯导向装置还包括测速器102,测速器102设于导轨10上,并与电梯的轿厢相对应。测速器102实时测试轿厢运行速度,以达到安全监测的目的。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导轨10上还设有缓冲组件30,该缓冲组件30与电梯的轿厢相对应;所述的缓冲组件30包括方型管301、挡块302、钢丝绳303和安全钳304;所述方型管301上设有安装槽,挡块302的一端通过合页活动设置于安装槽内,挡块302的另一端通过缓冲弹簧305与方型管301连接;所述钢丝绳303设于方型管301内,钢丝绳303的一端与挡块302上设有弹簧的端部连接,钢丝绳303的另一端由安全钳304夹住,钢丝绳303处于张紧状态。

正常情况下,钢丝绳303被安全钳304夹住处于张紧状态,使挡块302压在方型管301的安装槽内,此时弹簧305也处于紧缩状态;当发生异常如轿厢发生坠落,钢丝绳303被安全钳304松开,处于松弛状态,此时挡块302被弹簧305弹起突出安装槽,且其凸起高度为14mm,也可为15mm或16mm,以起到缓冲轿厢的作用,通过各楼层导轨内的挡块302,可以最大限度的进行缓冲,保证乘客的安全。为避免导轨10损坏,可在弹簧305中间处轧制轧印,使在缓冲过程中,从弹簧305的轧印处断裂。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该电梯导向装置还包括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比较器401和处理器402,所述测速器102的信号输出端与处理器402的第一信号输入端连接,处理器402的第二信号输入输出端与所述比较器401的第一信号输出输入端相连,处理器402的第三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安全钳304的电气部信号输入端相连。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型管301上还设有阻挡所述挡块302活动的楔形块306。楔形块306可进一步增加缓冲作用力。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型管301的壁厚为6mm,也可为7mm或8mm。方型管301管壁不宜较薄,否则其所承拉力较小,较厚则浪费材料。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条20与凹型槽101之间预留1mm的间隙,也可为2mm或3mm的间隙。预留该尺寸间隙,即不至于使导向条20与导轨10之间过紧,也不至间隙较大影响平稳性。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条20和导轨10均为内部空腔结构,其壁厚为12mm,也可为12mm或13mm。目的是在满足足够强度的情况下,减轻重量,节省材料,便于后期维护。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条20和导轨10的内部空腔内均设有支撑板50。设置支撑板50以避免导向条20和导轨10在安装使用过程中发生形变,影响轿厢运行的安全性。

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电梯导向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过程:

A、所述测速器102实时测量电梯轿厢的运行速度;

B、所述处理器402接收并处理测速器102测得的运行速度数据,并将处理结果发送至比较器401;

C、所述比较器401接收处理器402处理后的运行速度数据后,将该数据与预设的最高运行速度数据进行比较,判断其是否大于预设的最高运行速度,若否,则进入步骤A,否则进入下一步;

D、处理器402发出控制信号至安全钳的电气部,使安全钳打开,进而使张紧的钢丝绳松弛。

以上所述实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