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玻璃钢复合材料储油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39175阅读:65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层玻璃钢复合材料储油罐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油罐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多层玻璃钢复合材料储油罐。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加油站的数量日益增多。加油站储油罐一般采用卧式钢制结构,由于受周围潮湿环境、油料侵蚀等影响,罐身极易被腐蚀。腐蚀不仅大大缩短了储油罐的使用寿命,更严重的是可能导致成品油泄漏。尤其是随着国V排放标准在全国的逐步实施,汽车燃料胶使用低硫或超低硫油品,因此,现有埋地单层钢油罐已经不可避免地遇到在使用超低硫柴油过程中出现的罐体腐蚀问题。

另外由于储油罐长时间埋于地下,随着存储时间的延长,储油罐中油品温度会发生变化,如果油品温度过低,油粘度大,输送困难;如果油品温度过高,则造成不必要的能耗浪费和油气损耗。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由于不能准确地测量油品的库存,因此,导致无法及时对储油罐内的油品进行补给,不能满足社会车辆对油品的供给需求。

如何做好油罐腐蚀的防护、监测油温和油量,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腐蚀、防渗漏,监测油温和油量的多层玻璃钢复合材料储油罐。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来实现上述目的的:

一种多层玻璃钢复合材料储油罐,包括钢罐体,所述钢罐体内壁面上依次分布有内涂层、中间层、玻璃钢层、保护层和导电层;还包括一油品参数数据采集器,所述油品数据采集器包括数据采集模块、电源模块、传感器模块、液晶显示单元模块,所述传感器模块和液晶显示单元模块均通过接口连接到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对传感器模块上的信号进行采集,液晶显示单元模块显示数据采集模块的运行状态,所述电源模块为数据采集模块和传感器模块提供电源;所述传感器模块包括设置于钢罐体罐体内的液位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

所述中间层的厚度为0.1-5mm。

所述内涂层、保护层是由玻璃纤维和环氧树脂制成的。

所述玻璃钢层是由玻璃纤维方格布和环氧树脂构成的。

所述导电层是由环氧树脂添加导电材料构成,与钢罐体外接地件电气连接。

所述导电层的表面电阻率小于109Ω·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多层玻璃钢复合材料层制成的储油罐,防止内层罐壁腐蚀之后储存介质泄漏直接进入环境,可以有效隔离超低硫柴油与钢罐体罐壁的接触,保证储油罐结构的完成性;通过油品参数数据采集器的设计,可以直观地显示储油罐罐体内油品的温度和油量,便于工作人员对油温进行调节控制以及油品的补给,满足社会车辆对油品的供给需求。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钢罐体的剖面图。

图中各标号分别是:(1)钢罐体,(2)内涂层,(3)中间层,(4)玻璃钢层,(5)保护层,(6)导电层,(7)数据采集模块,(8)电源模块,(9)液晶显示模块,(10)液位传感器,(11)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和2对本实用新型座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层玻璃钢复合材料储油罐,包括钢罐体1,所述钢罐体内壁面上依次分布有内涂层2、中间层3、玻璃钢层4、保护层5和导电层6,所述内涂层2是由玻璃纤维和环氧树脂制成的,其作用是a,增加原有钢罐体强度;b,为钢罐体罐壁提供防腐层;c,为中间层提供黏接基础;所述中间层3是由滚花铝箔或三维中空织物制成的,其作用是构造一个纵横互通的夹层空间,以便承装泄漏的介质,其厚度为1mm;所述玻璃刚层4是由玻璃纤维方格布和环氧树脂构成的,粘贴在中间层3的外侧,能起到提供中间层强度的作用;所述保护层5是由玻璃纤维和环氧树脂制成的,能有效阻止腐蚀介质与钢罐体罐壁接触;所述导电层6是由环氧树脂添加导电材料构成,与钢罐体外接地件电气连接,用于将液体流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导入大地,避免产生静电放电危险,其表面电阻率为8·108Ω·m。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油品参数数据采集器,所述油品数据采集器包括数据采集模块7、电源模块8、传感器模块、液晶显示单元模块9,所述传感器模块和液晶显示单元模块均通过接口连接到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对传感器模块上的信号进行采集,液晶显示单元模块显示数据采集模块的运行状态,所述电源模块为数据采集模块和传感器模块提供电源;所述传感器模块包括设置于储油罐罐体内的液位传感器10和温度传感器11,藉由上述的结构设计,工作人员通过液晶显示单元模块9上显示的储油罐罐体内油品的油温和油量,能够及时对储油罐罐体内油品的温度进行调节控制,防止油品温度发生盲目的升高和降低,保证储油罐内的油品处于恒温状态,确保油品的质量;同时提高了储油罐内油品库存的精确度,便于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对钢罐体内的油品进行补给。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