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缓冲体的充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89486阅读:1504来源:国知局
空气缓冲体的充气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气缓冲体的充气系统及其装置,尤其涉及空气缓冲体的自动化充气系统和充气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很多物品都通过物流的形式进行交易,例如电子产品、化工产品、医药产品、陶瓷、玻璃以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等,在这些物品储存或运输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挤压、碰撞、跌落等情况,导致产品损坏或变形,给人们带来严重的损失。

为了保护产品,在储存或运输前,人们会使用包装箱等来包装产品,通过给产品提供一定的缓冲作用来达到保护的目的。目前常用的包装箱包括纸质包装盒和空气包装袋,传统的纸质包装盒不能提供较好的缓冲效果,起不到良好的保护作用,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先使用泡沫、柔性塑料等将待包装产品经过多层包装,再放入包装盒中,以达到良好的抗跌抗撞性能,但这无疑增加了运输成本,而且包装起来极不方便,不但浪费时间,降低工作效率,而且增加了人力成本,已经不符合现代运输业的需求。

空气包装材料是通过在薄膜中充入气体来达到缓冲效果的,其可以在包装现场充气再投入使用,所以相对于传统的包装材料具有运输成本低,易于储存的优点,而且缓冲效能更优,又有利于环保。

然而,现有的空气包装材料,如空气包装缓冲垫或空气包装袋,其充气方式仍然不方便。具体地,如图1中所示是一种传统气泡袋的现场充气方式,气泡袋具有充气口,充气口的位置安装有充气设备的气嘴后,将气从所述充气口充入所述气泡袋中,当所述气泡袋中压力足够时,将所述气嘴取出并且将所述充气口封合,这样空气被密封在所述气泡袋中,从而可以用于包装箱中的填充材料,以起到空气缓冲的作用。在另外的方案中,气泡袋的充气口位置也可能设置有各种充气阀,如机械单向阀等,从而充气时,所述充气设备的所述气嘴可以安装于所述充气阀以对所述气泡袋进行充气,充气结束后所述充气阀可以起到防止空气泄露的目的。

如图2所示是另外一种空气包装袋,该空气包装袋通过多层薄膜形成可储气的多个充气室,其中至少有两层薄膜用来形成单向阀,也就是说,通过两层薄膜形成的所述单向阀向各个所述充气室充气,并且充气完成后,形成所述单向阀的薄膜因为所述充气室内压力的作用而自动贴合在一起,以防止空气反渗。这种空气包装袋一般具有一个充气口,除了该充气口,其他部位都是密封结构,所述充气口也适合于安装一个充气设备的气嘴,然后将空气从所述充气口充入所述空气包装袋的各个所述充气室中,当所述充气室中压力足够时,将所述气嘴取出并且所述充气口不需要封合,这样空气被密封在各个所述充气室中,从而可以将包装物品放入所述空气包装袋中储存和运输。

可以看出,在现有的充气操作中,形成充气口的薄膜最好是与气嘴紧密贴合,空气需要先进入空气包装材料的一个充气口,然后使空气能够通过所述充气口进入对应的充气室,然而如果空气包装材料尺寸较大时,需要具有较大深度的充气操作时,这种通过单一充气口进气的方式也会使得充气室可能不会被及时有效地充满,即所述充气室内可能达不到所需要的充气气压。例如上述图2中的空气包装袋包括多个并排排列的充气室,但是在利用上述传统方式充气时,可能是某些气室先充足空气,另一些气室后充足空气,即并不能保证在短时间内使这些充气室基本都充足空气达到预定气压,又减小充气时空气包装袋因为充气而受力不均的晃动。

另外,在包装现场,一般的小型打气筒等充气设备充气效率不高,通常会发生充气不饱的现象,而且费时费力,所以还并不能充分满足充气要求。使用高压气源即充气罐中存储高压气体然而通过气嘴放气以对空气包装材料进行充气,成本较高,也不方便操作。另外,传统的充气包装材料的充气过程中,还过度依赖于人工,例如上述充气包装袋的充气操作中,使用小型打气筒时,需要操作人员一手握持打气筒,另一只手握住所述空气包装袋邻近所述充气口的位置,然后进行充气操作,或者需要两个人协同操作。而当使用高压气源时,需要操作人员用双手握持所述充气包装袋,然后将所述充气设备的所述气嘴安放于所述充气包装袋的所述充气口后进行充气操作,而且在充气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握紧所述充气包装袋,防止所述充气包装袋因为充气而窜动。而且传统的充气操作中,基本上是对单个所述充气包装袋进行充气,即不能连续地对多个充气包装袋进行充气,从而缺少连续自动化充气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缓冲体的充气方法及其充气系统和充气装置,其中所述充气方法提高充气效率,保证充气效果,并且适合于为各种空气缓冲体进行充气操作。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缓冲体的充气方法及其充气系统和充气装置,其中所述充气方法适合于自动化地实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的充气操作,从而减小人工的参与或甚至不需要人工的参与。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缓冲体的充气方法及其充气系统和充气装置,其中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包括相连接的多个储气单元,所述充气方法可以一次对一个批次即多个所述储气单元中的预定数目的所述储气单元进行充气,然后经充气的预定数目的所述储气单元被向前推进,从而所述充气系统继续对下一批次的所述储气单元进行充气,从而实现连续式自动化充气工艺。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缓冲体的充气方法及其充气系统和充气装置,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处于充气操作中的该批次的储气单元中,所述充气装置中的充气管可以同时对各个所述储气单元进行充气操作,从而提高充气效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缓冲体的充气方法及其充气系统和充气装置,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的充气侧包括在两侧互相没有热封在一起的充气单元,所述充气单元适合于沿着所述充气管向前推进,从而实现连续充气操作。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缓冲体的充气方法及其充气系统和充气装置,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的充气侧的所述充气单元可以包括至少两层通过边缘热封缝互相封合在一起的气室膜的充气端部,而在充气前或充气后,可以沿其边缘热封缝处切开,从而使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得以向前推进。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缓冲体的充气方法及其充气系统和充气装置,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单个充气操作中,所述充气管延伸在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的所述充气单元内,然后所述充气单元两侧被压紧密封,从而在所述充气单元之内形成充气通道,即在这些实施例中,密封的所述充气通道经过所述充气单元两侧的压紧操作才形成,而不像现有技术中,预先形成用于充气的主通道,主通道一端有充气口,而另一端必须密封。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缓冲体的充气方法及其充气系统和充气装置,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气管可以设置沿着所述充气通道的延长的充气槽,这样空气从所述充气槽出来后,可以同时进入各个所述储气单元的储气室中,从而起到排充的效果。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缓冲体的充气方法及其充气系统和充气装置,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气方法还提供收卷工序,将充气后的这些储气单元进行收卷,从而减小其占用空间,并且方便后续的使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缓冲体的充气方法及其充气系统和充气装置,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可以包括互相连接的多个空气缓冲体,各个所述空气缓冲体可以单独执行缓冲功能,例如各个所述空气缓冲体可以一个空气包装袋或一个空气缓冲垫,而在一个充气操作循环中,就可以完成对该空气包装袋或该空气缓冲垫进行充气操作。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缓冲体的充气方法及其充气系统和充气装置,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气方法还提供成品切割步骤,充气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可以经切割操作而得到可以用于包装物品的空气包装袋或起缓冲作用的空气缓冲垫产品。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缓冲体的充气方法及其充气系统和充气装置,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可以处于大致水平状态地连续地向前推进,操作方便。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缓冲体的充气方法及其充气系统和充气装置,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可以处于大致垂直状态地连续地向前推进,所述充气装置处于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上侧,从而节省所述充气系统充气时占用的空间。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缓冲体的充气方法及其充气系统和充气装置,其中所述充气系统包括压力检测装置,当检测到所述充气管中达到预定气压时,可以判定所述空气缓冲体中的各个储气单元的储气室中达到需要的压力,从而完成一次充气操作,以保证所述储气单元内的充气效果。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缓冲体的充气方法及其充气系统和充气装置,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的多个储气单元在充气的同时进行热封操作,从而形成各个密封的充气缓冲气袋。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缓冲体的充气方法,其中所述空气缓冲体包括至少两层气室膜形成的一个或多个储气单元,至少两层阀膜形成的充气阀,和与多个所述储气单元一体连接的由互相叠合的两个充气端部形成的一充气单元,其中两个所述充气端部之间形成一充气通道,所述充气阀形成向对应的所述储气单元充气的至少一进气通道,所述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将充气通道两端密封并且形成一充气腔,向所述充气腔中充气,进入所述充气腔的空气经所述进气通道进入对应的所述储气单元,并且充气完成将所述充气通道两端松开,以获取充气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

优选地,多个所述空气缓冲体连接成连续式空气缓冲体,其中所述方法进一步地包括步骤:驱动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向前移动,并破开所述充气单元,以连续地自动化地对所述空气缓冲体进行充气操作。

优选地,所述的充气方法还包括步骤:判定所述空气缓冲体的所述储气单元中达到预定气压,停止充气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缓冲体的充气装置,其中所述空气缓冲体包括至少两层气室膜形成的一个或多个储气单元,至少两层阀膜形成的充气阀,和与多个所述储气单元一体连接的由互相叠合的两个充气端部形成的一充气单元,其中两个所述充气端部之间形成一充气通道,所述充气阀形成向对应的所述储气单元充气的至少一进气通道,其中所述充气装置包括:

一充气管,其由钢性材料制成,其中所述充气管适合于连接至一气源装置并且包括一充气部,所述充气部包括一主体部和延伸于所述主体部的密封的一远端,其中所述主体部具有至少一放气孔,其中所述充气部的所述主体部在设置在所述充气通道中后,将充气通道两端密封后形成一充气腔,通过所述放气孔向所述充气腔中充气,进入所述充气腔的空气经所述进气通道进入对应的所述储气单元以对所述空气缓冲体进行充气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充气装置包括一支架,所述支架包括一安装板,其中所述充气管包括从所述充气部弯折地延伸的一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安装于所述安装板,并且所述安装部用于连接至所述气源装置,所述充气部与所述安装板大致平行地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充气部的所述主体部具有沿其长度方向的延长形的的所述放气孔,或具有多个互相间隔的所述放气孔。

进一步地,所述的空气缓冲体的充气装置还包括一压紧装置,其包括一第一压紧单元,一第二压紧单元和一压紧动力源,其中所述充气管的所述充气部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压紧单元之间,所述第一和第二压紧单元在所述压紧动力源的作用下朝向彼此地移动或远离,以将所述空气缓冲体的所述充气通道两端封闭或打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压紧单元包括两个互相间隔的第一压紧部,并且所述第二压紧单元包括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压紧部相配合的两个互相间隔的第二压紧部,其中各个所述第一压紧部底部具有一第一压紧面和一第一压槽,各个所述第二压紧部底部具有一第二压紧面和一第二压槽,其中在一压紧状态,所述第一和第二压紧部回应于所述压紧动力源的驱动作用使所述第一和第二压紧面压合于所述充气单元两侧,各个所述第一压槽和所述第二压槽形成整体压槽以容纳所述充气管的所述封闭的远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压紧单元还包括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压紧部的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压紧单元还包括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压紧部的所述第二连接部。

进一步地,所述压紧动力源包括两个压紧气缸和连接于两个所述压紧气缸的两个驱动部,两个所述驱动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部,两个所述压紧气缸分别驱动所述第一和第二压紧单元的所述第一和第二压紧部彼此靠近或远离。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板具有压紧装置限位槽,两个所述驱动部穿过所述压紧装置限位槽并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部,使两个所述压紧气缸和所述第一和第二压紧单元分别位于所述安装板的两个相反侧。

进一步地,所述压紧装置还包括至少一固定单元,其包括两个固定块,和安装于所述两个固定块之间的导杆,所述第一压紧单元和所述第二压紧单元进一步地在分别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部形成上下贯通的一导杆孔,供所述导杆分别穿过,从而所述第一压紧单元和所述第二压紧单元位于两个所述固定块之间,并且所述固定块进一步地固定于所述安装板。

进一步地,所述压紧装置包括两个所述固定单元,所述第一压紧单元和所述第二压紧单元分别具有两个互相间隔的所述导杆孔。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空气缓冲体相连接以形成连续式空气缓冲体,所述充气装置进一步地包括传送装置和一破开装置,所述传送装置使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沿所述充气管的所述充气部向前移动,所述破开装置包括一破开刀具,其延伸于所述充气管的所述充气部的主体部的近端以使其不在所述放气孔的位置之内,以将充气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的所述充气单元破开,从而使充气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能够脱离所述充气管。

进一步地,所述破开装置还包括一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互相连接的一载刀主体和一固定主体,所述固定主体固定于所述安装板,所述载刀主体用于固定所述破开刀具。

进一步地,所述充气管的所述充气部的所述近端内侧还具有刀具安装槽,用于容纳所述破开刀具的尖端。

进一步地,所述破开刀具倾斜地延伸于所述充气管的所述充气部的所述近端。

作为选择,其中所述破开装置进一步包括一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上具有一固定孔,所述破开刀具通过一固定轴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固定装置的所述固定孔。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破开刀具为一转盘刀具,所述转盘刀具的周缘为连续平面刀口。

作为选择,其中所述破开刀具为一转盘刀具,所述转盘刀具的周缘为连续锯齿状刀口。

进一步地,所述传送装置包括一传送动力源,第一和第二传送单元,回应于所述传送动力源的驱动,两个所述传送单元作用于被破开的所述充气单元以驱动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向前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传送动力源包括一传送电机和连接于所述传送电机的一输出轴,所述第一传送单元包括相连接的一第一连接轴,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轴两端的一第一传送齿轮,和一第一驱动齿轮,所述第二传送单元包括相连接的一第二连接轴,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轴两端的一第二传送齿轮和一第二驱动齿轮,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传送齿轮互相啮合,所述第一和第二驱动齿轮互相啮合,所述第二传送单元进一步地包括安装于所述输出轴的一第一滚轮,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轴并位于所述第二驱动齿轮外侧的第二滚轮,以及环绕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滚轮的一传动带。

进一步地,还包括一移动装置,所述移动装置固定于所述安装板且能够驱动所述空气缓冲体朝向其在充气过程中的运动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移动装置包括一动力机构、一压紧机构及一移动机构,所述压紧机构固定于所述移动机构,所述动力机构为所述压紧机构和所述移动机构提供动力以使其能驱动所述空气缓冲体朝向其在充气过程中的运动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动力机构包括两个相同的第二压紧气缸,所述压紧机构包括一第一压紧块和一第二压紧块,所述第一压紧块和所述第二压紧块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压紧气缸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一压紧块和所述第二压紧块的运动,从而实现所述压紧机构的压紧或松开。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动力机构进一步包括两个相同的驱动气缸,所述两个驱动气缸与所述移动机构连接,以控制所述移动机构的运动,从而使所述移动机构进行移动。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动力机构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板的背面,所述移动装置包括一导轨,所述移动机构和所述压紧机构沿着所述导轨驱动所述空气缓冲体朝向其在充气过程中的运动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导轨包括两根第一导轨和两根第二导轨,所述移动装置进一步包括一第一移动块和一第二移动块,所述第一移动块的两端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导轨并能够沿着所述第一导轨进行滑动,所述第二移动块的两端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导轨并能够沿着所述第二导轨进行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的缓冲体的充气装置还包括一悬挂支撑架,以悬挂的方式支撑所述支架,从而适合于使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呈大致竖直状态,并被向前驱动地完成充气操作。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空气缓冲体的充气装置进一步包括一收捡装置,用于将充气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进行收集整理。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收捡装置为一收料架,所述收料架设置于所述空气缓冲体充气后的延伸运动方向。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收料架为一拐杖型空心结构,所述收料架包括一进口和一出口且所述空心结构的内部包括一收料轴,所述收料轴被一转动电机驱动以带动充气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由所述进口进入并由所述出口输出。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拐杖型收料架包括一竖直部和一横向部,所述横向部延伸于所述竖直部的顶端并朝向远离所述支架的方向,所述进口设置于所述竖直部上,所述出口位于所述横向部的末端。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进口设置于所述竖直部的朝向充气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的一侧且所述进口的高度不低于所述空气缓冲体充气后的位置高度。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收捡装置进一步包括一卷料架,所述卷料架包括一卷料轴,通过转动所述卷料轴可以将从所述收料架的所述出口中出来的所述空气缓冲体进行卷起。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卷料轴被电动驱动。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转动电机与所述卷料轴电性连接以驱动所述卷料轴进行转动以实现自动卷料。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缓冲体的充气系统,其中所述空气缓冲体包括至少两层气室膜形成的一个或多个储气单元,至少两层阀膜形成的充气阀,和与多个所述储气单元一体连接的由互相叠合的两个充气端部形成的一充气单元,其中两个所述充气端部之间形成一充气通道,所述充气阀形成向对应的所述储气单元充气的至少一进气通道,其中所述充气系统包括:

一充气装置,其包括一支架和一刚性的充气管,所述支架包括一安装板,所述充气管包括一充气部和弯折地连接于所述充气部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安装于所述安装板,所述充气部的远端封闭并且具有至少一放气孔;

一气源装置,所述充气管可通气地连接于所述气源装置;以及

一控制装置,其中将充气通道两端密封后形成一充气腔,并使所述充气部的所述放气孔位于所述充气通道中,在所述控制装置的控制下,所述充气管与所述气源装置之间的管路接通,通过所述放气孔向所述充气腔中充气,进入所述充气腔的空气经所述进气通道进入对应的所述储气单元以对所述空气缓冲体进行充气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充气装置包括一压紧装置,所述压紧装置在所述控制装置的驱动作用下将待充气的所述空气缓冲体的所述充气单元两侧压紧。

进一步地,所述压紧装置包括一第一压紧单元,一第二压紧单元和一压紧动力源,其中所述充气管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压紧单元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和第二压紧单元在所述压紧动力源的作用下彼此靠近或远离,从而将所述空气缓冲体的所述充气单元两侧压紧或松开。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空气缓冲体相连接以形成连续式空气缓冲体,所述充气装置进一步地包括传送装置和一破开装置,所述传送装置使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沿所述充气管的所述充气部向前移动,所述破开装置包括一破开刀具,其延伸于所述充气管的近端以使其不在所述放气孔的位置之内,以将充气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的所述充气单元破开,从而使充气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能够脱离所述充气管。

进一步地,所述传送装置包括一第一传送单元,一第二传送单元和一传送动力源,在所述传送动力源的驱动作,所述第一和第二传送单元作用于被破开的所述充气单元,以使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向前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装置包括一主控单元,其包括一主控模块,所述控制装置进一步地包括可操作地连接于所述主控模块的一充气控制电磁阀,所述充气控制电磁阀设置在所述气源装置和所述充气管之间的管路结构中,用于回应于所述主控模块的控制指令以接通或关闭所述气源装置和所述充气管之间的管路。

进一步地,所述的空气缓冲体的充气系统还包括可通气地连通于所述充气管的一控压导管,其中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可操作地连接于所述主控模块的一控压单元,所述控压导管连接于所述控压单元以检测所述控压管路的气压,从而判断所述空气缓冲体中所述储气单元是否在充气操作中达到需要的气压,当达到气压要求时,所述主控单元发出停止充气操作的控制指令。

进一步地,所述的空气缓冲体的充气系统还包括两个气缸导管,其可通气地连接至所述气源装置,所述压紧动力源包括两个压紧气缸,两个所述压紧气缸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气缸导管,并且通过气缸控制电磁阀控制两个所述气缸导管的接通和关闭。

进一步地,所述传送装置的所述传送动力源包括一传送电机,其可操作地连接于所述主控模块,以在所述主控模块的控制下启动或关闭从而传送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连续式空气缓冲体,其包括多个相连接的空气缓冲体,其中各个所述空气缓冲体包括至少两层气室膜形成的一个或多个储气单元,至少两层阀膜形成的充气阀,和与多个所述储气单元一体连接的由互相叠合的两个充气端部形成的一充气单元,其中两个所述充气端部之间形成一充气通道,所述充气阀形成向对应的所述储气单元充气的至少一进气通道,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空气缓冲体之间形成贯通的所述充气通道,其中在连续自动化充气工艺中,所述充气通道两端密封并且形成一充气腔,向所述充气腔中充气,进入所述充气腔的空气经所述进气通道进入对应的所述储气单元,并且充气完成将所述充气通道两端松开,以获取充气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

进一步地,所述充气单元和两层所述气室膜一体成形,优选地,还包括一连续热封的边缘热封缝和一充气通道热封缝,边缘热封缝将所述充气单元的两个所述充气端部的边缘热封在一起,所述充气通道热封缝将两层所述阀膜分别和两层所述气室膜热封连接,其中所述充气通道形成于所述边缘热封缝和所述充气通道热封缝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两个所述充气端部通过形成两层所述气室膜的一片薄膜对折后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充气单元和两层所述阀膜一体成形,优选地还包括一连续热封的边缘热封缝和一充气通道热封缝,边缘热封缝将所述充气单元的两个所述充气端部的边缘热封在一起,所述充气通道热封缝将两层所述阀膜分别和两层所述气室膜热封连接,其中所述充气通道形成于所述边缘热封缝和所述充气通道热封缝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两个所述充气端部通过形成两层所述阀膜的一片薄膜对折后形成。

进一步地,两层阀膜之间还设置有一耐热层。

进一步地,所述耐热层包括耐热层主体段和多个延伸于所述耐热层主体段并且互相间隔地排列并位于各个所述储气单元内的耐热层分支段,所述耐热层主体段连续地延伸于所述充气通道内。

进一步地,所述空气缓冲体是充气缓冲垫。

进一步地,所述空气缓冲体是经一次热塑封和二次热塑封形成的立体包装袋。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缓冲体,其包括至少两层气室膜形成的一个或多个储气单元,至少两层阀膜形成的充气阀,和与多个所述储气单元一体连接的由互相叠合的两个充气端部形成的一充气单元,其中两个所述充气端部之间形成一充气通道,所述充气阀形成向对应的所述储气单元充气的至少一进气通道,其中所述充气通道两侧各自形成一开口,其中在充气时,将充气通道两端的所述开口密封并且形成一充气腔,用来充气的充气管延伸在所述充气通道中向所述充气腔中充气,进入所述充气腔的空气经所述进气通道进入对应的所述储气单元,并且充气完成将所述充气通道两端松开,以获取充气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

所述充气单元和所述气室膜一体成形,或与所述阀膜一体成形。

附图说明

图1示意一种现有技术中充气填充材料的充气方式。

图2示意一种现有技术中具有单向阀的空气包装袋的充气方式。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连续式空气缓冲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连续式空气缓冲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变形实施方式的连续式空气缓冲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上述变形实施方式连续式空气缓冲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变形实施方式的连续式空气缓冲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上述变形实施方式连续式空气缓冲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另一种变形实施方式的连续式空气缓冲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另一种变形实施方式的连续式空气缓冲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另一种变形实施方式的连续式空气缓冲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另一种连续式空气缓冲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上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另一种连续式空气缓冲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上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缓冲体的充气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组装于支架的安装板的空气缓冲体的充气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缓冲体的充气装置的充气管内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缓冲体的充气装置的压紧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缓冲体的充气装置的破开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1A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空气缓冲体的充气装置的传送装置后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21B是根据图21A中移动装置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缓冲体的充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缓冲体的充气系统的主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缓冲体的充气系统的气路分配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缓冲体的充气系统的电路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6A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一优选实施例的空气缓冲体在充气装置上充气时的示意图。

图26B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缓冲体在充气装置上向前推进时的示意图。

图27A至图27F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缓冲体的充气装置的充气过程示意图。

图28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缓冲体在充气装置上将充气端部压紧时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一优选实施例的空气缓冲体的充气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0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缓冲体的充气系统的一种变形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1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缓冲体的充气系统的一种变形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2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缓冲体的充气系统的另一种变形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3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缓冲体的充气装置的一变形实施方式。

图34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变形实施方式的空气缓冲体的充气装置中的收捡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发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发明。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如图16至图34所示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缓冲体10的充气系统,其包括一充气装置30,一气源装置40,以及一控制装置50。所述空气缓冲体10由两层或多层柔性薄膜经热封而形成可储气的空气缓冲材料,所述充气装置30用于向所述空气缓冲体10进行充气操作,所述气源装置40用于向所述充气装置30提供填充气体,所述控制装置50用于控制整个系统的运作。

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空气缓冲体10相连接形成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各个所述空气缓冲体10包括至少两层气室膜11和12经热封工艺形成的一个或多个相连接的储气单元13。如图.和4中所示,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 100相当于包括多个互相连接的所述储气单元13,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内形成一个可储气的储气室14。在所述充气装置30对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的单个充气操作中,可以对一个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所述储气单元13进行充气。

更具体地,两层气室膜11和12被多列分隔缝101分隔成多个所述储气单元 13,即各列所述分隔缝101通过热封工艺形成,其热封连接两层所述气室膜11 和12,从而相邻两个所述储气单元13之间形成一列所述分隔缝101。所述分隔缝101可以是连续的热封线,从而使多个所述储气单元13互相独立。所述分隔缝101也可以是断续的热封线,从而使多个所述储气单元13互相连通。所述储气单元13可以是各种形状,如条形,圆形,多边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等,如图 3中所示,本发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可以包括多个并排排列的充气柱,但本方明在这方面并不受到限制。

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空气缓冲体10进一步地包括由至少两层阀膜21 和22形成的充气阀20,所述充气阀20的所述阀膜21和22与所述气室膜11和 12互相叠合地设置,并且在所述阀膜21和22之间形成用于向所述储气室14充气的进气通道23。当通过所述进气通道23向所述储气室14中充气并且所述储气室14中的气压达到预定要求时,所述储气室14中的气压作用在所述阀膜21 和22上,以使所述阀膜21和22贴合于其中一层所述气室膜,从而封闭所述进气通道23,以使所述充气阀20起到单向阀的作用。当每个所述储气单元13内形成至少一个所述进气通道23,并且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互相独立时,当其中一个所述储气单元13发生损坏漏气时,其他的所述储气单元13并不会被影响,还能起到空气缓冲效果。

所述空气缓冲体10进一步地包括一充气单元15,其连接于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优选地其一体地延伸于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更具体地,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气室膜11和12分别形成气室膜主体部111和121以及一体地分别延伸于所述气室膜主体部111和121的充气端部151和152,所述气室膜主体部 111和121用来通过热封工艺形成所述储气单元13,而所述气室膜11和12邻近充气侧的那一部分分别形成所述充气单元15的所述充气端部151和152。所述充气端部151和152互相叠合并且在其末端边缘1511和1521通过一边缘热封缝 102互相连接,即所述边缘热封缝102通过热封工艺形成,其密封地热封连接所述充气端部151和152的边缘1511和1521。

如图5和图6所示,在另外的变形实施方式中,两层所述气室膜11A和12A 也可以由一整张薄膜沿对折线106A对折而形成,即两层所述气室膜11A和12A 一体延伸,其中所述充气单元15A相应地也由对折后一体连接的两充气端部 151A和152A。这样所述充气通道153A形成在所述对折线106A和所述充气通道热封缝103A之间。也就是说,在图5和图6所示的例子中,不需要上述实施例中的所述边缘热封缝102。

在所述气室膜11和12的气室膜主体部111和121分别和所述充气端部151 和152相连接的位置,由充气通道热封缝103将所述气室膜11和12分别与所述阀膜21和22互相连接,如所述充气通道热封缝103通过将四层膜通过一次热封工艺形成,其密封地热封连接所述气室膜11和所述阀膜21,并且密封地热封连接所述气室膜12和所述阀膜22,但是所述阀膜21和22之间没有密封地热封连接,从而在所述阀膜21和22之间形成可以向所述储气单元13充气的进气通道 23。

值得一提的是,在热封工艺形成所述充气通道热封缝103时,所述阀膜21 和22之间可以放置耐热阻隔物,从而使所述阀膜21和22不会热封在一起。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阀膜21和22之间可以设置多个耐热层24,如耐高温油墨等,其对应所述进气通道23地互相间隔地排列,并且贴附于所述阀膜21和 22其中一层阀膜的内表面,从而所述耐热层24可以在热封工艺中使得所述阀膜 21和22不会因为所述充气通道热封缝103的热封操作而连接在一起,这样可以在其之间形成的所述进气通道23得以连通于所述充气单元15内的充气通道153。

更具体地,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所述充气单元15在所述边缘热封缝102和充气通道热封缝103之间形成所述充气通道153。如图3中所示,在这个例子中,为方便描述,所述储气单元13沿纵向排列,所述充气通道153沿横向排列,即在未充气前,各个纵向排列的所述储气单元13可以通过对应的所述进气通道13 连通于同一个沿横向排列的所述充气通道153。也可以说,所述充气通道153沿着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连通于各个沿着其长度方向排列的所述储气单元13。

所述阀膜21和22通过所述进气通道热封缝103分别分成沿其长度一体地延伸的近端部211和221以及远端部212和222。所述阀膜21和22的所述近端部 211和221延伸进入所述充气单元15的所述充气通道153,所述阀膜21和22的所述远端部212和222互相叠合并且延伸进所述储气室14,以用来形成所述进气通道23。在所述耐热层24的顶部下方适宜位置,所述充气单元15的充气端部151和152分别通过连接缝104与所述阀膜21和22的所述近端部211和221 热封连接,从而在充气时,所述阀膜21和22的所述近端部211和221分别跟着所述充气单元15的充气端部151和152同步膨胀,即跟着所述气室膜11和12 末端形成的所述充气端部一起膨胀,便于打开所述阀膜21和22之间的通道。同样地,因为所述耐热层24的存在,在热封四层膜的工艺中,所述充气端部151 和所述阀膜21的所述近端部211热封连接,所述充气端部152和所述阀膜22的所述近端部221热封连接,从而形成所述连接缝104,并且所述阀膜21和22的所述近端部211和221之间不会热封连接在一起。在这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连接缝104呈间断的热封点,并且沿所述充气单元15的所述充气通道153延伸的方向排列。

所述阀膜21和22的所述远端部212和222进一步设有多个阻隔缝105,其通过热封工艺将所述阀膜21和22的所述远端部212和222与所述气室膜11热封连接而形成,即所述阻隔缝105热封连接三层膜,其形状和尺寸的布置不影响所述进气通道23的进气作用,但可以在充气结束后,起到阻挡所述储气单元13 的所述储气室14中的空气反渗进入所述充气通道153。而且,因为所述阻隔缝 105热封连接三层膜,在所述储气单元13的所述储气室14中达到预定气压后,所述阀膜21和22的所述远端部212和222可以与所述气室膜11同步膨胀,从而最终贴合于所述气室膜11,以密封所述进气通道23。

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各个所述空气缓冲体10两侧,所述分隔缝101 并没有延伸至所述边缘热封缝102,而是只连接于所述充气通道热封缝103,从而所述充气通道153两侧分别具有开口154,所述开口154相应地延伸在所述边缘热封缝102和所述充气通道热封缝103之间。而在如图2中的现有技术中,充气缓冲材料的一端具有充气用的充气口,而另一侧必须是封闭的,这样才能通过所述充气口对其进行充气操作。而在本发明中,所述开口154并不用作充气口,在下文中将进一步具体地描述。

优选地,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可以形成连续贯通的所述充气通道153,即相邻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所述充气通道153可以互相连通,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互相连通的所述充气通道153。在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储气单元13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充气时,所述充气通道153两侧被密封,从而形成密封的充气腔155,这样进入所述充气腔155的空气得以通过各个所述进气通道23进入对应的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的所述储气室14。

另外,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所述气室膜11和12以及所述充气阀20的所述阀膜21和22分别可以由各种合适的薄膜材料制成,如聚乙烯薄膜、聚丙烯薄膜、聚氯乙烯薄膜、聚酯薄膜、聚苯乙烯薄膜或复合薄膜等,本发明在这方面也并不受到限制,只要是合适的柔性薄膜即可。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增加单向密封效果,所述充气阀20的所述阀膜21和22也可以是由上述薄膜经添加化学成分而改性得到的自粘性薄膜。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的所述空气缓冲体 10是平面缓冲体,下面进一步地描述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另外的变形实施方式。

如图7和8所示,类似地,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包括多个所述空气缓冲体10,各个所述空气缓冲体10包括多个储气单元13和一充气单元15。其中所述阀膜21和22之间设置有耐热层24B,其可附着在其中任意一层所述阀膜的内表面。所述耐热层24B包括一耐热层主体段241B和多个互相间隔地从所述耐热层主体241B延伸的耐热层分支段242B。所述耐热层主体段241B一体沿所述充气通道153的方向延伸,各个所述耐热层分支段242B延伸进入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以保证所述进气通道23的形成。

所述气室膜11和12进一步地分别通过连续的连接缝104B分别与所述阀膜 21和22热封连接,因为所述耐热层主体段241B在存在,所述阀膜21和22之间不会被所述连接缝104B热封连接,这样,在充气形成所述充气腔155时,所述阀膜21和22可以分别与所述气室膜11和12同步膨胀,利于打开各个所述进气通道23。

如图9至图11所示是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的另外的变形实施方式,图中显示其充气后的结构,其可以实施为立体的空气包装材料。具体地,如图9 所示,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C包括多个直接可以用于包装物品的包装袋的空气缓冲体10C。即相对于上述实施例的通过一次热塑封而形成的平面缓冲材料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在这个实施例所述空气缓冲体10C还包括二次热塑封缝107C,即所述空气缓冲体10C经过一次热塑封步骤和二次热塑封步骤而形成所述包装袋。其中所述一次热塑封步骤用来形成平面缓冲材料,所述二次热塑封缝107C 在上述平面缓冲材料经弯折以后再形成多个侧壁,从而构成一个具有容纳腔16C 的立体包装袋。在图9所示的例子,所述二次热塑封缝107C分别形成在所述平面缓冲材料两侧并且最终得到一个大致U形立体包装袋。在图10和图11中,多个储气单元13D和13E进一步地被弯折,从而使多个侧壁在经二次热塑封后而形成呈C形袋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D或呈O形袋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D。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立体袋的构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发明,本发明充气工艺也可以适用于其他构型的立体包装袋。

另外,如图9中所示,相邻的两个所述空气缓冲体10C之间还形成有撕裂线 17C,其可以通过多个例如锯齿刀在所述气室膜和所述阀膜上形成的间断的加工线,从而沿着所述撕裂线17C可以容易地将充气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C撕下来。

如图12和13所示,在这个变形实施方式中,所述空气缓冲体10F包括多个储气单元13F和充气单元15F,其中所述充气单元15F与两层所述阀膜21F和 22F一体地连接成形,即所述充气单元15F由两层所述阀膜21F和22F的一体延伸的外延伸段而形成。

具体地,所述充气单元15F包括两个充气端部151F和152F,其分别一体一延伸于所述阀膜21F和22F,而所述气室膜11F和12F只延伸至充气通道热封缝 103F的位置,从而在充气时,所述充气管32中的气体直接进入由两层所述阀膜 21F和22F外侧端部形成的所述充气端部151F和152F之间界定的所述充气通道 153F,从而可以顺畅地进一步地进入各个所述进气通道23F。相应地在破开操作中,所述破开刀具35将两层所述阀膜21F和22F形成的所述充气单元15F破开,在传送步骤,所述传送装置34作用在由两层所述阀膜21F和22F形成的所述充气单元15F上。

另外,在这个变形实施方式中,两层所述充气端部151F和152F可以是独立的两层膜形成,并且通过连续的边缘热封缝102F热封连接。而在图14和15中所示,两层所述充气端部151G和152G也可以由一层膜经沿对折线106G形成,从而不需要通过上述连续的边缘热封缝102F热封连接。

如图16至图34所示,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缓冲体10的充气系统。本发明的所述充气系统可以连续地自动化地对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 进行充气操作。所述充气系统包括一充气装置30’,一气源装置40’,以及一控制装置50’。其中,所述空气缓冲体10’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空气缓冲体10及其变形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不再赘叙。所述充气装置30’用于向所述空气缓冲体 10’进行充气操作,所述气源装置40’用于向所述充气装置30’提供填充气体,所述控制装置50’用于控制整个系统的运作。具体地,所述充气装置30’包括一支架31’,以及组装于所述支架31’的一充气管32’,一压紧装置33’,一传送装置34’和一破开装置35’。

更具体地,如图16和图17所示,所述支架31’包括一安装板311’,例如在图中所示,其可以是一块沿竖直方向布置的安装板311’,用于安装其他的部件。所述支架31’还包括其他壳板312’,如图中所示,所述安装板311’和所述壳体板312’可以组装成类似一个箱体,从而保护内部结构,其在工作中,可以放置在环境表面,如工作桌面或地面等,也可以进一部固定于工作桌面,从而防止在充气操作时,所述支架31’产生晃动。

在图18中所示的例子中,所述充气管32’是一根延长形的管状部件,其可以沿着水平方向布置,并且内部可以输送气体。在图17中,所述充气管32’沿着所述安装板311’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包括一体延伸的或互相组装在一起的充气部321’和安装部322’,所述安装部322’从所述充气部321’弯折后延伸,以用于连接至所述气源装置40’从而得到气体供应。在图17中所示的例子中,所述安装部322’大致垂直地从所述充气部321’延伸,即连接处形成大致直角,即所述充气管32’在图18中示出的例子中可以呈大致L形。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充气部321’和所述安装部322’也可以呈锐角或钝角的弯折。这样,所述充气部321’与所述安装板311’互相间隔并且大致平行地排列。

在本发明的这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充气管32是钢性结构,例如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充气管32’可以通过其他刚性或软质管进一步地可气体流通地连接至所述气源装置40’,从而所述充气管32’的所述充气部321’得以能够给所述空气缓冲体10’进行充气操作。

更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部322’通过所述安装板311’安装就位,如图17中所示,所述安装板311’包括安装板主体3111’,并且内部形成有充气管安装孔 3112’,所述充气管32’的所述安装部322’穿过所述充气管安装孔3112’从而进入所述支架31’形成的箱体内。

所述充气部321’包括一主体部3211’,和分别位于所述主体部3211’两侧的一远端3212’和一近端3213’。所述远端3212’呈密封状态,所述近端3213’连接于所述安装部322’。在所述主体部3211’沿其长度方向形成一延长形的放气孔3214’,这样从所述气源装置40’过来的气体只能通过所述放气孔3214’进入所述空气缓冲体10’。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延长形的所述放气孔3214’在图中示出的例子中呈条形狭缝状,当然也可以有各种其他形状。在另外的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3211’沿其长度方向也可以形成多个互相间隔的放气孔。

在本发明的这个优选实施例中,延长形的所述放气孔3214’可以设在所述充气管32’的所述充气部321’的所述主体部3211’的顶部,从而在充气操作时,气体沿向上的方向从所述放气孔3214’放出。当然在实际使用中,也可能是设在其底部,从而朝下地从所述放气孔3214’放出;也有可能是设在前侧或后侧,从而分别朝前或朝后地从所述放气孔3214’放出。

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放气孔3214’可以形成在所述充气部321’的侧面,而不是端部。而在图2中的现有技术中,气嘴的气体出口位于端部,然后该气嘴安装于充气包装材料的充气口,气体只从端部的充气口进入该充气包装材料内。

在一个充气操作中,所述充气管32’的所述充气部321’的所述主体部3211’延伸在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所述充气单元15’的所述充气端部151’和152’之间并位于所述充气通道153’内,这样,气体从所述放气孔3214’放出进入所述充气单元15’的所述充气通道153’,然后进一步地进入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因为延长形的所述放气孔3214’延伸在整个所述充气通道153’内,这样从所述放气孔3214’输出的气体可以大致同时地进入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

也就是说,通过设置延长形的所述充气管32’的所述充气部321’及其放气孔3214’,显著地增加了单位时间内输出气体的量,并且所述放气孔3214’的延长形状使得对应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内的所述进气通道23’都会输出气体,从而空气从所述放气孔3214’输出后,可以顺利地几乎同时地进入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内,从而显著地提高充气效率。而在例如图2所示的现有技术中,将充气嘴放入充气口,并且充气时,空气到达各个充气室的时间有差异,导致相邻的充气室之间产生挤压弯曲,导致这些充气室基本不是同步膨胀,从而影响充气效率,一些充气室也可能不能达到需要的气压。

所述压紧装置33’安装于所述支架31’,用于在充气操作中将待充气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所述充气单元15’的两侧压紧,从而使所述充气通道153’的两侧密封而形成密闭的充气腔155’,这样从所述放气孔3214’输出的气体不会漏出所述空气缓冲体10’,而是进入所述充气阀20’的所述阀膜21’和22’形成的所述进气通道23’,从而对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进行充气操作。

更具体地,所述压紧装置33’包括可活动的两个压紧单元331’和332’,以及一压紧动力源333’。在图17中所示的例子中,两个所述压紧单元331’和332’可以呈竖直方向布置,从而形成上下两个压紧单元331’和332’。其中在这个实施例中,第一压紧单元331’是上压紧单元,第二压紧单元332’是下压紧单元。两所述压紧单元331’和332’互相间隔地设置,所述充气管32’位于所述两个所述压紧单元331’和332’之间。

两个所述压紧单元331’和332’可以具有相同的结构,并且相对于所述充气管32’呈对称地布置,并且在需要充气时,在所述压紧动力源333’的驱动下朝向彼此地的移动,在一个充气操作循环结束时,在所述压紧动力源333’的驱动下互相远离地移动地回到初始位置。

如图17中所示,所述第一压紧单元331’包括两第一压紧部3311’和延伸在两个所述第一压紧部3311’之间的第一连接部3312’。在本发明的这个优选实施例中,两所述第一压紧部3311’分别向所述第一连接部3312’外侧凸起地延伸,并且结构相同。在各个所述第一压紧部3311’底侧分别形成第一压紧面3313’和第一压槽3314’。

对应地,所述第二压紧单元332’包括两第一压紧部3321’和延伸在两个所述第二压紧部3321’之间的第二连接部3322’。在本发明的这个优选实施例中,两所述第二压紧部3321’分别向所述第二连接部3322’外侧凸起地延伸,并且结构相同。在各个所述第二压紧部3321’底侧分别形成第二压紧面3323’和第二压槽3324’。

在图中所示的例子中,所述第一压紧单元331’的左侧的所述第一压紧部3311’和所述第二压紧单元332’的左侧的所述第二压紧部3321’互相配合,从而起到封合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所述充气通道153’的左侧开口154’的目的。相应地,所述第一压紧单元331’的右侧的所述第一压紧部3311’和所述第二压紧单元332’的右侧的所述第二压紧部3321’互相配合,从而起到封合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所述充气通道153’的右侧开口154’的目的。

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部3312’和3322’分别在中间部位具有连接孔3315’和3325’,所述压紧动力源333’包括两个压紧气缸3331’和分别连接于所述压紧气缸3331’的两个驱动部3332’,两个所述驱动部3332’分别在对应在竖直方向排列的滑槽3333’中在所述压紧气缸3331’的驱动作用下上下移动。并且各个所述驱动部3332’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压紧气缸3331’,另一端分别安装于所述连接孔3315’或3325’,这样在所述压紧气缸3331’工作时,其驱动所述驱动部3332’移动,从而进一步地驱动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部3312’和3322’移动,这样得以驱动所述第一第二压紧部3311’和3321’移动,从而完成压紧操作。

更具体地,在本发明的这个优选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压紧气缸3331’分别通过压紧气缸来实现动力输出。并且所述压紧气缸3331’连接至所述气源装置40’,以得到气压供应,从而推动所述压紧气缸来工作,以下文中将进一步地具体描述。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提供动力源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

这样,在一个充气循环中,上侧的第一压紧气缸3331’工作时,驱动第一驱动部3332’在上侧的滑槽3333’中向下移动,从而驱动所述第一连接部3312’向下移动,这样两个所述第一压紧部3311’分别向下移动,同时,下侧的第二压紧气缸3331’工作时,驱动第二驱动部3332’在下侧的滑槽3333’中向上移动,从而驱动所述第二连接部3322’向上移动,这样两个所述第二压紧部3321’分别向上移动,从而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压紧部3311’相抵压,即所述第一压紧面3313’和所述第二压紧面3323’相抵压,以将待充气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所述充气单元15’的所述充气通道153’两侧密封地压合在所述第一压紧面 3313’和所述第二压紧面3323’之间,所述第一和第二压槽3314’和3324’形成一个整体压槽,从而容纳所述充气管32’的所述充气部321’的所述远端3212’。

如图18所示,所述充气管32’的远端3212’截面呈大致圆形,所述第一和第二压槽3314’和3324’的截面呈大致半圆形,从而在上下两个所述压紧单元 331’和332’朝向彼此移动并最终停下来时,所述第一和第二压槽3314’和3324’形成的整体压槽的截面呈大致圆形,并且所述充气管32’的远端3212’穿过该整体压槽,即所述第一和第二压槽3314’和3324’组合在一起,其形状和尺寸和所述充气管32’的远端3212’的形状和尺寸相适配。

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和第二压紧单元331’和332’上下对称地布置,所述第一压紧部3311’和所述第二压紧部3321’位置互相对应,这样所述第一压紧单元331’的所述第一压紧面3313’和所述第二压紧单元332’的所述第二压紧面3323’紧密地分别压合在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所述充气单元15’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的所述充气端部151’和152’上,并且进一步地,形成所述压槽3314’和3324’的所述第一和第二压紧部3311’和3321’的底壁使所述充气端部151’和152’紧密地贴合于所述充气管32’的远端3212’。这样,因为所述充气管32’的所述充气部321’的所述主体部3211’延伸在所述充气单元15’的所述充气通道153’内,所述充气通道153’两侧的所述充气口154’被封闭,从而,所述充气单元15’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压紧单元331’和332’的压紧作用下在其内形成密封的所述充气腔155’,所述充气部321’的所述主体部3211’位于所述充气腔155’内,当气体从所述放气孔3214’输出时,会进入所述充气腔155’,然后再进一步地进入各个所述储气室13’。

当需要充气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所述储气单元13’中充气达到预定气压后,两个所述压紧气缸3331’分别带动对应的所述驱动部3332’互相远离地移动,从而驱动两个所述压紧单元331’和332’的所述第一和第二压紧部3311’和3321’远离,并回到初始位置,从而松开充完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两侧,完成一个充气循环,继而所述压紧单元331’和332’准备对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的下一个所述空气缓冲体10’进行充气。

也就是说,所述压紧装置33’具有一压紧状态和一闲置待命状态,在所述闲置待命状态,也即所述压紧装置33’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压紧装置33’的所述第一和第二压紧单元331’和332’互相间隔地处于静止位置,当收到控制指令以启动一次充气操作时,所述压紧装置33’的所述第一和第二压紧单元331’和332’的所述第一和第二压紧部3311’和3321’在所述压紧动力源333’的作用下互相靠近地移动,从而从所述待命状态移到至所述压紧状态,并将需要充气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两侧密封,并且在充气结束后,互相远离地移动,从而从所述压紧状态回到到所述待命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两个所述第一压紧部3311’之间的距离W,也即是两个所述第二压紧部3321’之间的距离决定了可以充气的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的宽度,即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宽度。所述空气缓冲体10’可以只有一个所述储气单元13’,即所述储气单元13’的宽度可以大致小于两个所述第一压紧部 3311’之间的距离W,从而在一次充气操作中,只对一个所述储气单元13’充气。当然,所述空气缓冲体10’也可有具有多个所述储气单元13’,例如2-20 个所述储气单元13’,更优选地,5-15个所述储气单元13’,各个所述储气单元 13’的宽度可以根据需要而设置。

所述安装板311’的所述安装板主体3111’形成有压紧装置限位孔3113’,其在图中呈竖直方向延伸,两个所述驱动部3332’分别穿过所述压紧装置限位孔3113’从而进入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部3312’和3322’的所述连接孔3315’和3325’,这样两个所述驱动部3332’在所述压紧装置限位孔3113’中移动。也就是说,两个所述驱动部3332’通过穿过所述压紧装置限位孔3113’得以从所述安装板311’的内侧到达所述安装板311’的外侧,这样两个所述压紧单元 331’和332’与所述压紧动力源333’的所述压紧气缸3331’分别位于所述安装板311’的相反两侧,所述压紧气缸3331’可以安装在所述支架31’形成的箱体内部。

所述压紧装置33’进一步地包括至少一固定单元334’,如本实施例中,其包括两个固定单元334’,其各自包括两个固定块3341’,和安装于所述两个固定块3341’之间的导杆3342’。所述第一压紧单元331’和所述第二压紧单元332’进一步地分别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部3312’和3322’形成上下贯通的导杆孔 3316’和3326’,供所述导杆3342’分别穿过,从而所述第一压紧单元331’和所述第二压紧单元332’位于两个所述固定块3341’之间,并且所述固定块3341’进一步地都固定于所述安装板311’,如通过相互配合的螺钉螺母等连接方式。

在所述压紧装置33’于所述压紧状态和所述待命状态之间切换时,所述第一压紧单元331’和所述第二压紧单元332’的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部3312’和3322’分别沿着所述导杆3342’上下移动,从而两个所述固定单元334’进一步起到对所述第一压紧单元331’和所述第二压紧单元332’的限位作用。

如图16至图20中所示,所述充气装置30’还包括一破开装置35’,其中所述破开装置包括一破开刀具351’和一固定装置352’,所述破开刀具351’固定连接于一马达353’的转动轴3531’上,通过所述马达353’的圆周转动带动所述破开刀具351’的圆周转动,所述马达353’通过所述固定装置352’固定于所述支架31’的所述安装板311’上。换句话说,所述破开装置35’中的所述破开刀具351’能够通过所述马达353’相对于所述固定装置352’进行旋转。在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破开刀具351’可以被具体实施为一转盘刀具3511’,所述转盘刀具 3511’的周缘为连续平面刀口,所述固定装置352’包括一固定孔3521’,所述马达 353’的转动轴3531’穿过所述固定装置352’的所述固定孔3521’与所述转盘刀具 3511’进行固定连接。即,所述破开装置35’的所述破开刀具351’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装置352’进行转动,以便于当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所述充气单元15’在充气后向前移动时,所述破开刀具351’的所述转盘刀具3511’的刀口在所述充气单元15’的带动下能够滚动地自动切断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所述充气单元15’的边缘热封缝102’或对折线106A’处将所述充气单元15’破开而形成没有连接在一起的所述充气端部151’和152’,即形成两个没有连接在一起的自由端部,这样自由的所述充气端部151’和152’可以顺利地在所述传送装置34’的作用下沿着所述充气管32’向前移动,并且最终脱离所述充气管32’。

值得注意的是,在该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破开装置35’的所述破开刀具351’位于一固定槽31431’内,所述固定槽31431’延伸于所述定位槽3143’并位于所述充气管32’的所述充气部321’的上方,以使当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所述充气单元15’在充气后向前移动时,所述破开刀具351’的所述转盘刀具3511’的刀口在所述充气单元15’的带动下能够滚动地自动切断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所述充气单元15’的边缘热封缝102’或对折线106A’处将所述充气单元15’破开而形成没有连接在一起的所述充气端部151’和152’,即形成两个没有连接在一起的自由端部,这样自由的所述充气端部151’和152’可以顺利地在所述传送装置34’的作用下沿着所述充气管32’向前移动,并且最终脱离所述充气管32’。

在整个破开过程中,由于所述固定槽31431’的设置以及所述充气管32’的所述充气部321’的支撑,所述转盘刀具形破开刀具351’的刀口能够沿着直线并且轻易就能切开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所述充气单元15’的边缘热封缝102’将所述充气单元15’破开而形成没有连接在一起的所述充气端部151’和152’,从而形成两个没有连接在一起的自由端部,这样自由的所述充气端部151’和152’可以顺利地在所述传送装置34’的作用下沿着所述充气管32’向前移动,并且最终脱离所述充气管32’。值得注意的是,所述固定槽与所述充气管32’的所述充气部321’是不连通的,因此不会影响所述充气管32’的所述充气部321’的工作过程中的气密性。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例中的结构进行修改,比如将所述破开刀具351’具体实施为一转盘刀具,所述转盘刀具的周缘为连续锯齿状刀口,当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所述充气单元15’在充气后向前移动时,所述破开刀具351’的所述连续锯齿状刀口在所述充气单元15’的带动下能够滚动地自动切断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所述充气单元15’的边缘热封缝102’或对折线106A’处将所述充气单元15’破开而形成没有连接在一起的所述充气端部 151’和152’,即形成两个没有连接在一起的自由端部,这样自由的所述充气端部 151’和152’可以顺利地在所述传送装置34’的作用下沿着所述充气管32’向前移动,并且最终脱离所述充气管32’。

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所述破开刀具351’为任意结构,只要所述破开刀具351’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架31’的所述安装板311’进行转动从而在所述充气单元15’的带动下能够滚动地自动切断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所述充气单元15’的边缘热封缝102’或对折线106A’处将所述充气单元15’破开而形成没有连接在一起的所述充气端部151’和152’即可。换句话说,只要采用了与本发明相同或近似的技术方案,解决了与本发明相同或近似的技术问题,并且达到了与本发明相同或近似的技术效果,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以此为限。

如图17中所示,所述充气装置30’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安装板311’并且位于所述压紧单元331’和332’右侧的所述传送装置34’,以用于将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向前传送。更具体地,所述传送装置34’包括两个传送单元341’和342’,以及传送动力源343’。其中,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充气后,被破开的所述充气单元15’的所述充气端部151’和152’在两个所述传送单元341’和342’的作用下,从而前一个充气完成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得以在所述传送单元341’和 342’的作用下向前移动,而进一步地带动后续另一个所述空气缓冲体10’来到充气工位,即所述压紧单元的两个所述压紧部之间的位置,从而准备下一个充气操作,这样本发明的所述充气装置30’得以连续地自动化地对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进行充气操作。

更具体地,第一传送单元341’包括一第一传送齿轮3411’,一第一连接轴 3412’,和一第一驱动齿轮3413’,其中所述第一传送齿轮3411’和所述第一驱动齿轮3413’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连接轴3412’两端,使所述第一连接轴3412’延伸在所述第一传送齿轮3411’和所述第一驱动齿轮3413’之间。第二传送单元342’包括一第二传送齿轮3421’,一第二连接轴3422’,和一第二驱动齿轮3423’,其中所述第二传送齿轮3421’和所述第二驱动齿轮3423’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连接轴 3422’两端,使所述第二连接轴3422’延伸在所述第二传送齿轮3421’和所述第二驱动齿轮3423’之间。

所述第一和第二传送齿轮3411’和3421’互相啮合,所述第一和第二驱动齿轮 3413’和3423’互相啮合。这样,在所述第一和第二驱动齿轮3413’和3423’互相啮合并且转动时,所述第一驱动齿轮3413’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轴3412’传送驱动力以驱动所述第一传送齿轮3411’转动,所述第二驱动齿轮3423’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轴3422’传送驱动力以驱动所述第二传送齿轮3421’转动,这样所述第一和第二传送齿轮3411’和3421’之间的啮合作用使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的所述充气单元15’向前移动。

更具体地,例如所述第一传送齿轮3411’逆时针地转动,所述第二传送齿轮 3421’顺时针转动,从而产生向前的推动力,以驱动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的所述充气单元15’向前移动。

所述传送动力源343’在本发明的这个实施例中可以包括一传送电机3431’,一输出轴3432’,以及一固定架3433’,所述传送电机3431’组装于所述固定架 3433’,所述固定架3433’安装于所述安装板311’。所述电机3431’提供旋转动力,并且所述旋转动力传送至所述第一和第二传送单元341’和342’,从而驱动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向前移动。更具体地,所述第二传送单元342’进一步地包括第一和第二滚轮3424’和3425’以及一传动带3426’。所述第一滚轮3424’安装于所述传送动力源343’的所述轴出轴2432’,所述第二滚轮3425’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轴3422’,所述传动带3426’环绕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滚轮3424’和3425’。这样,当所述传送电机3431’工作以驱动所述输出轴2432’转动时,所述第一滚轮3424’在所述输出轴2432’的作用下转动,从而进一步地通过所述传动带3426’使所述第二滚轮3425’转动,以驱动所述第二连接轴3422’转动,从而驱动所述第二驱动齿轮3423’转动,这样与所述第二驱动齿轮3423’相啮合的所述第一驱动齿轮3413’随着转动,从而最终带动所述第一和第二传送齿轮3411’和3421’以相反的方向转动。

本领域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传送装置34’的结构,只作为举例而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而设计其他能够实现将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向前驱动的其他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当后一个所述空气缓冲体10’充气结束时,而前一个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所述充气单元15位于两个所述传送齿轮3411’和3421’中,从而当后一个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所述充气单元15’没被所述压紧装置33’压紧时,其会产生收缩,而因为两个所述传送齿轮3411’和3421’对前一个所述空气缓冲体 10’的所述充气单元15’的限位作用,从而得以减小整个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 100’的收缩。

此外,如图17至图28所示,在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充气装置30’进一步包括一移动装置335’,所述移动装置335’通过一导轨336’固定于所述压紧动力源333’上且能够沿着所述导轨336’带动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所述充气单元15’向其在充气过程中的运动方向移动。优选地,所述移动装置335’包括一动力机构3353’、一压紧机构3351’和一移动机构3352’,所述压紧机构 3351’固定连接于所述移动机构3352’,所述动力机构3353’为所述压紧机构 3351’和所述移动机构3352’的运动提供动力。

具体而言,如图17和图21B所示,所述动力机构3353’进一步包括两个相同的第二压紧气缸33531’和两个相同的驱动气缸33532’,所述压紧机构3351’包括一第一压紧块33511’和一第二压紧块33512’,所述第一压紧块33511’和所述第二压紧块33512’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压紧气缸33531’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一压紧块33511’和所述第二压紧块33512’的运动,从而实现所述压紧机构3351’的压紧或松开。所述两个驱动气缸33532’与所述移动机构3352’连接,以控制所述移动机构3352’的运动,从而使所述移动机构3352’沿着所述导轨336’的左右移动。

更具体而言,所述动力机构3353’固定设置于所述安装板311’的背面,所述导轨336’包括两根第一导轨3361’和两根第二导轨3362’,所述移动装置335’进一步包括一第一移动块3354’和一第二移动块3355’,所述第一移动块3354’的一侧与所述移动机构335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移动块3354’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移动块3355’固定连接,换句话说,所述压紧机构3351’、移动机构3352’、第一移动块3354’及所述第二移动块3355’为固定连接,运动时一起运动。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移动块3354’的两端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导轨 3361’并能够沿着所述第一导轨3361’进行滑动,所述第二移动块3355’的两端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导轨3362’并能够沿着所述第二导轨3362’进行滑动。所述压紧机构3351’和所述移动机构3352’通过所述第一导轨3361’和所述第二导轨3362’固定于所述压紧动力源333’与所述动力机构3353’之间,并且能够在两个所述第二压紧气缸33531’和两个所述驱动气缸33532’的作用下压紧或移动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所述充气单元15’。

如图26A至图27F所示,当前一个/一部分所述空气缓冲体10’通过所述充气单元15’被充气后,所述控制装置50’控制所述第二压紧气缸33531’驱动所述第一压紧块33511’和一第二压紧块33512’相向运动,从而将所述空气缓冲体 10’的所述充气单元15’压紧,此时所述控制装置50’再控制所述驱动气缸33532’驱动所述移动机构3352’带动所述压紧机构3351’朝向所述空气缓冲体10’运动的方向移动,从而带动所述空气缓冲体10’朝向其运动的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之后,所述控制装置50’控制所述第二压紧气缸33531’驱动所述第一压紧块33511’和一第二压紧块33512’相反运动,从而将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所述充气单元15’松开,此时所述控制装置50’再控制所述驱动气缸33532’驱动所述移动机构3352’带动所述压紧机构3351’朝向所述空气缓冲体10’运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带动所述压紧机构3351’恢复到初始位置。

当所述空气缓冲体10’通过所述充气单元15充气后,其由平面状态变成立体状态,因此会产生收缩,从而导致所述空气缓冲体10’充气结束后放开时,会产生一定的变形或偏移。而在该优选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空气缓冲体10’充气前即由所述移动装置335’中的压紧机构3351’和移动机构3352’带动所述空气缓冲体10’朝向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运动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因此避免了所述空气缓冲体10’在充气的过程中因为收缩而导致变形或影响所述充气单元15’对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充气。

另外,如图17中所示,所述安装板311’进一步地形成有两个连接轴限位孔3114’,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轴3412’和3422’分别穿过两个连接轴限位孔3114’,这样所述第一和第二传送齿轮3411’和3421’与所述第一和第二驱动齿轮3413’和 3423’分别位于所述安装板的相反两侧,所述传送动力源343’也位于所述安装板内侧。

由此可见,在一充气循环中,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被套设在所述充气管32’的所述充气部321’,使所述充气部321’延伸在所述充气单元15’的所述充气通道153’中。所述传送装置34’用于将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的需要充气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驱动至位于充气工位,即位于所述压紧装置33’的两个所述压紧部之间,然后所述压紧装置33’从所述待命状态移动至所述压紧状态,将所述空气缓冲体100’的所述充气单元15’的所述充气通道153’的两侧密封,并且所述气源装置40’与所述充气管32’之间接通,从而所述充气管32’对所述空气缓冲体10’进行充气,当充气完成后,所述压紧装置33’从所述压紧状态回到所述待合状态,所述传送装置34’驱动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向前移动,以使充气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离开所述充气工位,直到下一个所述空气缓冲体10’来到所述充气工位。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的所述充气装置30’也可以逐个地对互相独立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进行充气。具体地,可以将一个单独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所述充气单元15’套设于所述充气管32’的所述充气部321’,然后执行后续的压紧和充气操作,在充气结束后,可以沿着所述充气管32’的所述充气部321’与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取下充完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在这样的应用中,所述空气缓冲体10’也可以一侧具有开口154’,而相反的另一侧可以是密封状态。即这样逐个地对独立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充气时,不需要将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所述充气单元15’破开,而是可以充气完以后按相反方向取下。

下面将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的这个优选实施例的充气系统,所述控制装置50’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其用来控制所述充气装置30’的压紧、放气、松开、传送等步骤。更具体地,所述控制装置50’包括一主控单元51’,一稳压单元52’,一控压单元53’,三个气缸控制开关,其可以实施为一气缸控制电磁阀54’、一压紧气缸控制电磁阀56’及一驱动气缸控制电磁阀57’,和一充气控制开关,其可以实施为充气控制电磁阀55’。

所述主控单元51’是所述控制装置50’的控制中枢。所述稳压单元52’用于控制来自所述气源装置40’的气压,以维持气压在预定的范围内,如可以是大致 0.2MPa左右。所述控压单元53’用来检测所述充气装置30’对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各个所述储气室13’中是否达到预定气压,如在这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压单元 53’以包括一控压模块531’和一压力感应器532’,当所述压力感应器532’检测到连接到所述充气管32’的管路中的气压达到0.1Mpa左右时,所述控压模块531’判定充气完成,并其充气完成的信息发送至所述主控单元51’。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控压模块531’也可能集成于所述主控单元51’。所述气缸控制电磁阀54’用于控制是否向所述压紧气缸3331’供气,所述压紧气缸控制电磁阀56’用于控制是否向所述第二压紧气缸33531’供气,所述驱动气缸控制电磁阀57’用于控制是否向所述驱动气缸33532’供气。所述充气控制电磁阀55’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气源装置40’向所述充气装置30’的所述充气管32’中的管路,从而开启或停止充气操作。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具体数值如0.2Mpa和0.1Mpa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24所示是本发明的气路分配示意图,具体地,所述气源装置40’,其用来产生高压气体,例如可以是包括一电动气泵41’,以及气体管路,其包括一主导管42’,一充气导管43’,一控压导管44’,两气缸导管45’,两压紧气缸导管 46’,两驱动气缸导管47’。所述气泵41’在接通电源时可以工作从而用来产生高压气气体,产生的高压气体进入所述主导管42’,然后再进一步地通过所述两气缸导管45’、两压紧气缸导管46’、两驱动气缸导管47’分别充气或推动所述压紧气缸3331’、所述第二压紧气缸33531’及所述驱动气缸33532’。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可能的变形实施方式中,所述气源装置40’也可能实施为高压储气装置,其中所述高压储气装置中存储有高压气体,以用于后续的充气操作。

更具体地,所述充气装置30’的所述充气管32’通过所述充气导管43’连接于所述主导管42’,并且所述气源装置40’产生的气体进一步地通过所述稳压单元 52’的稳压作用后稳定在如0.2Mpa左右后经所述充气导管43’输送至所述充气装置30’的所述充气管32’,从而形成充气管路结构,该管路结构上的所述充气控制电磁阀55’通过打开或关闭来开启或停止充气操作。

从所述充气管路43’再分出一个支路,即所述控压导管44’,以连接至所述控压单元53’,从而可以所述控压导管44’连通至所述充气管32’之间的管路的气压,如达到0.1Mpa时,充气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各个所述储气室13’中的气压达到0.1Mpa左右,从而将该检测气压数值或停止充气的指令发送至所述主控单元51’。

两个所述气缸导管45’、两个所述压紧气缸导管46’及两个所述驱动气缸导管47’分别进一步地连接至所述主导管42’,以用于分别向两个所述压紧气缸 3331’、所述第二压紧气缸33531’及所述驱动气缸33532’提供气体供应,并且分别由所述气缸控制电磁阀54’、所述压紧气缸控制电磁阀56’及所述驱动气缸控制电磁阀57’的打开和关闭来分别控制两个所述压紧气缸3331’、所述第二压紧气缸33531’及所述驱动气缸33532’的操作,从而驱动所述压紧装置33’的所述第一和第二压紧单元331’和332’的所述第一和第二压紧部3311’和3321’、所述第一压紧块33511’和一第二压紧块33512’以及所述移动机构3352’在所述压紧状态、移动状态和闲置的所述待命状态中切换。

所述主控单元51’包括一主控模块511’,和可操作地连接于所述主控模块511’的一压紧驱动模块512’,一第二压紧驱动模块510’,一驱动模块519’,一传送驱动模块513’,一充气驱动模块514’和一显示器515’。所述主控模块511’实施为一处理器,用于接收和处理信息并发送控制指令,所述压紧驱动模块512’可操作地连接于所述气缸控制电磁阀54’,从而所述压紧驱动模块512’接收到所述主控模块511’的启动或停止所述压紧装置33’的控制指令后,所述压紧驱动模块 512’发送控制指令给所述气缸控制电磁阀54’以打开或关闭所述气缸控制电磁阀 54’,从而对应地启动压紧操作或松开操作。所述第二压紧驱动模块510’可操作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压紧气缸控制电磁阀56’,从而所述第二压紧模块510’接收到所述主控模块511’的启动或停止所述压紧机构3351’的控制指令后,所述第二压紧驱动模块510’发送控制指令给所述压紧气缸控制电磁阀56’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压紧气缸控制电磁阀56’,从而对应地启动压紧操作或松开操作。所述驱动模块519’可操作地连接于所述驱动气缸控制电磁阀57’,从而所述驱动模块 519’接收到所述主控模块511’的启动或停止所述移动机构3352’的控制指令后,所述驱动模块519’发送控制指令给所述驱动气缸控制电磁阀57’以打开或关闭所述驱动气缸控制电磁阀57’,从而对应地启动不同方向的移动操作。所述传送驱动模块513’可操作地连接于所述传送装置34’的所述传送电机3431’,从而所述传送驱动模块513’接收到所述主控模块511’的启动或停止所述传送装置34’的控制指令后,所述传送驱动模块513’发送控制指令给所述传送电机3431’以打开或关闭所述传送电机3431’,从而对应地启动或停止所述传送装置34’对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的向前驱动作用。所述充气驱动模块514’相应地控制所述充气控制电磁阀55’的打开和关闭。

所述显示器515’用于显示相应的数据信息,上述数据信息包括所述气源装置 40’的输出气压数值,所述控压单元53’获取的充气管路结构中的气压数值,所述传送电机3431’驱动所述传送装置34’运动的传送速度等。所述显示器515’也可以提供一个控制界面,并且设置一些控制按钮,从而使操作人员设置相应的参数,并且控制整个充气工艺的运行。

可选择地,所述主控单元51’进一步地包括一报警模块516’,例如当所述压紧装置未压紧或根本没有压在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所述充气单元15’上,而导致所述控压单元53’获取的充气管路结构中的气压数值不正常时;或者相关的电磁阀54’和55’失灵;或所述气源装置40’的管路中发生漏气而导致所述稳压单元 52’不能维持稳定的气压时;或者所述传送装置34’的所述传送电机3431’不能正常工作时等,所述报警模块516’都会发出报警信息给所述主控模块511’,从而所述主控模块511’关闭整个系统,以停止工作。

也就是说,如图29是本发明一个典型的充气操作,当开始后,判定一个所述空气缓冲体10’到达充气工位,执行压紧操作,之后再将所述空气缓冲体10’向前移动一定的距离,然后开始充气操作,当充气操作完成后,判断充气压是否达到要求,当达到要求后,停止充气操作,开启松开操作,然后开始传送操作,以执行所述充气单元15’的破开操作,并且使后一个所述空气缓冲体10’再次到达充气工位,从而重复上述过程以连续地自动化地对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的多个所述空气缓冲体10’进行充气操作。

也就是说,更具体地,根据本发明的这个充气系统的布置,本发明的所述充气系统的整个控制过程可以是,当整个系统连接至外部电源如市用交流电源,所述主控模块511’发送开始压紧操作的指令给所述压紧驱动模块512’,所述压紧驱动模块512’将所述气缸控制电磁阀54’打开,从而所述气源装置40’的所述主导管42’至两个所述气缸导管45’之间的管路呈连通状态,从而来自所述气源装置 40’的空气通过两个所述气缸导管45’分别驱动两个所述压紧气缸3331’工作,这样分别通过所述驱动部3332’的驱动作用,而进一步地使两个所述压紧单元331’和332’的所述压紧部3311’和3321’朝向所述压紧状态的预定位置移动,并且最终互相抵压以使待充气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所述充气单元15’的所述充气通道153’的两侧被密封从而形成密封的所述充气腔155’。然后所述压紧驱动模块 512’判断两个所述压紧气缸3331’产生预定行程,所述压紧部3311’和3321’到达所述压紧状态,从而所述压紧驱动模块512’将所述气缸控制电磁阀54’关闭。

然后,所述主控模块511’发送开始充气的操作指令给所述充气驱动模块514’,以将所述充气控制电磁阀55’打开,从而所述气源装置40’的气体得以通过所述主导管42’和所述充气导管43’进入所述充气管32’,从而进一步地所述充气管32’的所述充气部321’的所述放气孔3214’放出而进入所述充气单元15’的所述充气腔155’,然而进一步地通过所述阀膜21’和22’形成的各个所述进气通道23’进入对应的所述储气室13’。

同时,所述控压单元53’的所述压力感应器532’检测所述控压导管44’至所述充气管32’之间的管路的气压,在这个实施例中,例如检测到的气压数值是大约 0.1Mpa时,所述主控模块511’发送停止充气的操作指令给所述充气驱动模块 514’,以将所述充气控制电磁阀55’关闭,从而所述气源装置40’的气体不能通过所述主导管42’和所述充气导管43’进入所述充气管32’,从而结束充气操作。

当判定充气操作完成时,所述主控模块511’发送松开所述压紧装置33’的控制指令,从而所述压紧驱动模块512’驱动两个所述压紧气缸3331’回到初始位置,从而两个所述压紧部3311’和3321’互相远离地移动从而从所述压紧状态切换至所述待命状态。

然后当判定所述压紧装置33’回到所述待命状态后,所述主控模块511’发送开启所述传送装置34’的控制指令,从而所述传送驱动模块513’驱动所述传送电机3431’工作,以带动所述第一和第二传送齿轮3411’和3421’转动,从而驱动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的被破开的所述充气单元15’向前移动,以带动下一个待要充气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到达充气工位。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充气系统的描述,本发明进一步地提供一种充气系统的组装方法,所述充气系统用于连续地自动化地对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的多个相连接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进行充气操作,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组装所述充气装置30’的步骤:将所述充气管32’沿所述安装板311’的长度方向组装于所述安装板311’;将所述压紧装置33’的顶侧或底侧的所述固定块3341’安装于所述安装板311’,安装所述导杆3342’于所述固定块3341’,并且分别将所述第一和第二压紧单元331’和332’安装于所述导杆3342’,然后将底侧或顶侧的所述固定块3341’安装于所述导杆3342’,并且进一步地使其固定于所述安装板311’,然后将所述压紧动力源333’安装于所述安装板311’并且使两个所述驱动部3332’穿过所述安装板311’的所述压紧装置限位孔3113’,从而进一步地组装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压紧单元331’和332’的所述连接孔3315’和3325’;安装所述移动装置335’中的所述动力机构3353’固定于所述安装板311’,通过所述导轨336’使所述移动装置335’中的所述压紧机构3351’和所述移动机构3352’与所述充气管32’的位置相对固定;将所述破开装置35’的所述破开刀具351’安装于所述固定装置352’,并且将所述固定装置352’固定于所述安装板311’,并且使所述破开刀具连接于所述充气管32’的所述充气部321’的近端3213’;将安装有所述传送电机3431’的所述固定架3433’安装于所述固定架3433’,安装所述第一滚轮3424’于连接于所述传送电机3421’的输出轴3432’,连接所述第一和第二传送单元341’和342’的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轴3412’和3422’以及所述第一和第二驱动齿轮3413’和3423’,并且使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轴3412’和3422’穿过所述安装板的连接轴限位孔3114’到达所述安装板311’的外侧,并且进一步地分别安装所述第一和第二传送齿轮3411’和3421’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轴3412’和342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轴3422’上安装有所述第二滚轮3425’,并且再用所述传动带3426’连接所述第一和第二滚轮3424’和3425’。

组装所述控制装置50’并且布线的步骤:将所述稳压单元52’,所述控压单元 53’,所述气缸控制电磁阀54’和所述充气控制电磁阀55’分别用导线电连接于所述主控单元51’,并且整个电路进一步地可连接至外部电源。

组装所述气源装置40’并且布置管路的步骤;将所述主导管42’安装于所述电动气泵41’;从所述主导管42’分出一支管路以用于充气,具体地,将所述主导管 42’安装所述稳压单元52’,并且进一步地连接所述充气控制电磁阀55’和所述充气管路43’,并且将所述充气管路43’连接至组装于所述安装板311’上的所述充气管32’;从所述充气管路43’继续分出一个支路,以用控压管路44’连接至所述控压单元53’,从所述主导管42’分出的另一支管路以用于驱动所述压紧气缸 3331’,具体地,在该支路上安装所述气缸控制电磁阀34’,并且用两个所述气缸导管35’分别连接至两个所述压紧气缸3331’,以用于分别驱动两个所述压紧单元331’和332’的压紧和松开操作。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个组装步骤的具体组装工艺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发明,而且一些步骤之间并没有先后顺序。

如图31及图33和图3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另外的一个改进的变形实施方式,所述充气系统进一步地包括一供料装置60’和一收捡装置70’,其分别可以是独立的部件,也可以与所述充气装置集成为一体结构。所述供料装置60’用于安装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从而用于向所述充气装置30’连续地提供需要充气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而所述收捡装置70’用于将充气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进行收集整理。

更具体地,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供料装置60’可以包括供料支架61’和供料单元62’,所述供料单元62’组装于所述供料支架61’,并且包括固定轴621’以及卷轴622’,所述卷轴622’适合于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卷轴622’,并且所述卷轴622’用于安装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的一端部,并且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适合于收卷在所述卷轴622’上,而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的另一端部被导引着向前移动从而完成连续式自动化的充气操作。所述供料支架61’也可以进一步地一体地安装于所述充气装置30’的所述支架31’,从而形成一体结构。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供料装置60’的结构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发明,即所述供料装置60’也可以有其他结构,例如形成类似存储箱的结构,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可以呈叠合地状态存储在所述存储箱中,并且一端从所述存储箱的开口拉出,以用于被导引着向前移动从而完成连续式自动化的充气操作。

所述收捡装置70’,可以实施为收卷装置,即可以包括由转动电机71驱动的收卷轴72’,其通过转动操作将充气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收卷待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收捡装置70’的结构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发明,即所述收捡装置70’也可以有其他结构,如类似收捡箱的结构。

如图33和图34所示,所述收捡装置70’,在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例中,被实施为包括一收料架71’,所述收料架71’设置于所述空气缓冲体10’充气后的延伸运动方向,所述收料架71’为一拐杖型空心结构,包括一竖直部711’、一横向部712’、一进口7111’以及一出口7121’,所述竖直部711’位于所述支架31’的右侧并靠近充气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所述进口7111’设置于所述竖直部711’的朝向充气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一侧且所述进口7111’的高度与所述空气缓冲体10’充气后的位置高度大致相同,所述竖直部7111’的总体高度高于所述支架31’的高度。所述横向部712’延伸于所述竖直部711’的顶端并朝向远离所述支架31’的方向,所述出口7121’位于所述横向部712’的末端。所述空心结构的收料架71’的内部包括一由电机73’驱动的收料轴713’,当所述空气缓冲体10’充气结束后通过所述收料架71’的进口7111’连接于所述收料轴713’上,所述电机73’带动所述收料轴713’进行转动,从而将充气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沿着所述空心结构的收料架71’的内部向上运动,并最终通过所述收料架71’的所述出口 7121’出来。

在该优选实施例中,充气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由于被所述收料架71’内的收料轴713’带动从所述收料架71’的所述出口7121’出来,最后落至地面或某一收料平台上。这种结构设置具备以下几点优势:

一、将充气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收料区域扩大,能够为充气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提供更多的放料空间;

二、由于充气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要经过所述收料架71’之后才掉落至地面或平台,因此给了作业人员一定的缓冲时间,便于作业人员在多个作业程序间转换,从而提高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

三、由于充气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放料空间增加,因此作业人员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全部充气结束再收料,而不必一边充气一边收料,换句话说,同一个作业人员就可以完成充气和收料的全部过程,从而节省生产过程中的人工成本。

需要强调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所述收捡装置70’的具体位置以及所述收捡装置70’与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装置之间的相对关系,比如固定连接、可拆卸式连接或者分体式结构等。此外,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所述收捡装置70’的具体结构,比如若需要固定充气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输出方向,那么在所述收捡装置70’中增加一引导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输出方向的部件即可。换句话说,只要采用了与本发明相同或近似的技术方案,解决了与本发明相同或近似的技术问题,并且达到了与本发明相同或近似的技术效果,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以此为限。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空气缓冲体的充气装置的所述收捡装置70’可以进一步包括一卷料架(图中未示出,下同),所述卷料架包括一卷料轴(图中未示出,下同),所述卷料轴能够在外力驱动下通过自动转动操作将从所述收料架71’的所述出口出来的充气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卷起待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收捡装置70’的结构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发明,即所述收捡装置70’也可以有其他结构,如类似收捡箱的结构。

需要强调的是,在该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收料轴713’和所述卷料轴被并被同一电源开关按钮控制,即当启动电源开关,通过所述电机73’带动所述收料轴713’进行收料的同时,所述卷料轴也同时被启动,从而对从所述收料架71’的所述出口7121’出来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进行卷料。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所述收捡装置的结构进行相应的变形,比如将所述收料轴713’和所述卷料轴通过同一电机73’进行驱动,那么也可以确证从所述收料架71’的所述出口出来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能够及时被所述卷料架进行收卷,从而提高本发明所述的空气缓冲体的充气装置的工作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另外的变形实施方式,在所述空气缓冲体10’充气完成后,所述充气系统进一步地可能包括分割装置,其将充气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 10’从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上切割下来,从而供使用者收集。所述分割装置可能是刀具,也可能采取其他能量流切割方式。可以理解的是,为保证准确切割,也可能进一步地提供视觉扫描装置,用来判断一次切割具有多少个所述储气单元13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

如图32所示,根据另外的变形实施方式,所述充气装置30’进一步地包括一悬挂支撑架36’,其可以包括一支撑架主体361’和多个支撑脚362’,所述支撑脚 362’用于站立在环境表面如地面或工作桌面。所述支撑架主体361’用于以倒立悬挂的方式安装所述支架31’,从而适合于使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呈大致竖直状态,并被向前驱动。也就是说,以竖直方向地驱动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 100’进行充气操作,可以进一步地节省所述充气系统占用的空间。

如图中所示,所述供料装置60A’的所述供料支架61A’可以实施为一个支撑盘,所述供料单元62A’的所述固定轴621A’和所述卷轴622A’都呈竖直方向的布置,相应地,后续的收卷步骤也可以使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呈大致竖直状态地被收卷。

另外,所述充气装置30’进一步地包括一导引装置37’,其包括一导引主体 371’,并形成一导槽372’,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将要充气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在所述导槽372’中被向前驱动,这样在充气时,所述导引主体371’内表面给所述空气缓冲体10’提供限位作用,从而防止其在充气时窜动和翘起,从而进一步地保证充气操作的顺畅进行。

相应地,从上述描述中可知,本发明的充气工艺基于如下的发明构思,即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方法,其用于对空气缓冲体10’进行充气操作,所述空气缓冲体10’包括两层气室膜11’和12’形成的一个或多个储气单元13’,两层所述阀膜 21’和22’形成的充气阀20’,和与多个所述储气单元13’一体连接的充气单元15’,所述充气单元15’包括互相叠合的充气端部151’和152’,并且在其之间形成充气通道153’,所述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

(a)将连接至气源装置40’的充气管32’的放气孔3214’设置在所述充气通道 153’中;

(b)将所述充气单元15’的所述充气通道153’两端的开口154’封闭,从而形成密封的充气腔155’;

(c)将密封后的所述充气单元15’带动所述空气缓冲体10’向前移动一定的距离,防止所述空气缓冲体10’充气后因收缩而发生位置变化;

(d)通过所述放气孔3214’向所述充气腔155’中充气,从而气体从所述阀膜 21’和22’之间形成的各个进气通道23’进入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内,从而完成充气操作;以及

(e)打开所述充气单元15的所述充气通道153’两端的所述开口154’,从而所述空气缓冲体10’适合于从所述充气管32’取下以得到充气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

更具体地,在步骤(a)中,所述充气管32’的所述充气部321’的密封的远端 3211’从所述充气通道153’一侧的开口154’进入,并从另一侧的开口154’穿出,从而使所述充气部321’的主体部3211’留在所述充气通道153’内,即所述充气部 321’的主体部3211’延伸在整个所述充气通道153’内,并且位于所述充气单元15’的两个所述充气端部151’和152’之间。

在步骤(a)和步骤(e)中,通过一压紧装置30’的互相配合的压紧部3311’和3321’将所述充气通道153’两端的开口封闭和松开。

在步骤(d)中,通过开启所述气源装置40’和所述充气管32’之间的管路中的充气控制电磁阀55’,从而从所述气源装置40’向所述充气管32’供气。

在步骤(d)中,进一步地包括步骤:检测连接至所述充气管32’的控压管路 44’中的气压,当达到预定气压如0.1Mpa左右时,关闭所述气源装置40’和所述充气管32’之间的管路中的所述充气控制电磁阀55’,从而停止充气操作。

优选地,在上述方法中,还包括步骤:

(f)将充气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的所述充气单元15’破开,沿着所述充气管32’的所述充气部321’的长度方向使充气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脱离所述充气管32’;

多个所述空气缓冲体10’相连接以形成一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其中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的连续式所述充气单元15’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空气缓冲体 10’形成连续贯通的所述充气通道153’,这样所述方法在上述步骤(f)后还包括步骤:

(g)驱动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的充气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向前移动,从而使相邻的另一个所述空气缓冲体10’进入充气工位,并连续地自动化对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的多个所述空气缓冲体10’进行充气操作。

进一步地,在步骤(g)中,可以通过作用于被破开的所述充气单元15’的所述充气端部151’和152’的由电机驱动的两个传送齿轮3411’和3421’来驱动。并且还包括步骤:通过得到两个传送齿轮3411’和3421’的传送速度和运时时间,以判断下一个所述空气缓冲体10’是否进入所述充气工位。

在后续步骤中,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步骤:将充气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从所述连续式空气缓冲体100’切下,或者将充气后的所述空气缓冲体10’连续地收卷在一起。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发明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