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挤压食品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97165阅读:51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包装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挤压食品包装盒。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食品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均需要通过包装盒进行包装保护。现有技术中,食品被装入包装盒中,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因外力挤压或颠簸,食品和包装盒均易发生破裂和损坏,造成食品的散落或外露,破坏了存储食品的保存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防挤压食品包装盒。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防挤压食品包装盒,包括主体、底壁、盒盖,其中:

主体为两端敞开的框体结构,主体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第一侧壁与第三侧壁相对设置,第二侧壁与第四侧壁相对设置,第一侧壁设有第一防挤压腔且第一防挤压腔内间隔布置有第一防挤压弹性件,第二侧壁设有第二防挤压腔且第二防挤压腔内间隔布置有第二防挤压弹性件,第三侧壁设有第三防挤压腔且第三防挤压腔内间隔布置有第三防挤压弹性件,第四侧壁设有第四防挤压腔且第四防挤压腔内间隔布置有第四防挤压弹性件,第一防挤压弹性件、第三防挤压弹性件的轴向沿第一侧壁朝向第三侧壁方向设置,第二防挤压弹性件、第四防挤压弹性件的轴向沿第二侧壁朝向第四侧壁方向设置;

底壁与主体一端敞开口密封连接,盒盖与主体另一端敞开口配合对主体进行密封。

优选的,主体内设有挡板,挡板与第一侧壁相对布置,挡板将主体内部分隔成第一置物腔和第二置物腔,挡板底端与底壁固定连接。

优选的,挡板内设有第五防挤压腔且第五防挤压腔内间隔布置有第五防挤压弹性件,第五防挤压弹性件的轴向沿第一侧壁朝向第三侧壁方向设置。

优选的,底壁内设有第六防挤压腔且第六防挤压腔内填充有第一抗挤压件。

优选的,盒盖内设有第七防挤压腔且第七防挤压腔内填充有第二抗挤压件。

本实用新型中,主体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第一侧壁的第一防挤压腔内分布有第一防挤压弹性件,第二侧壁的第二防挤压腔内分布有第二防挤压弹性件,第三侧壁的第三防挤压腔内分布有第三防挤压弹性件,第四侧壁的的第四防挤压腔内分布有第四防挤压弹性件,底壁、盒盖分别对主体两端敞开口进行密封。本实用新型分别在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内设置第一防挤压弹性件、第二防挤压弹性件、第三防挤压弹性件、第四防挤压弹性件,在储存运输食品时,当包装盒收到挤压或震动时,第一防挤压弹性件、第二防挤压弹性件、第三防挤压弹性件、第四防挤压弹性件可以有效减小挤压力并且可以吸震,能够保护包装盒以及包装盒内的食品不受损害,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抗挤压、抗震能力强,能有效保护包装盒和食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防挤压食品包装盒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防挤压食品包装盒,包括主体、底壁1、盒盖2,其中:

主体为两端敞开的框体结构,主体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侧壁3、第二侧壁、第三侧壁4、第四侧壁,第一侧壁3与第三侧壁4相对设置,第二侧壁与第四侧壁相对设置,第一侧壁3设有第一防挤压腔5且第一防挤压腔5内间隔布置有第一防挤压弹性件6,第二侧壁设有第二防挤压腔且第二防挤压腔内间隔布置有第二防挤压弹性件,第三侧壁4设有第三防挤压腔7且第三防挤压腔7内间隔布置有第三防挤压弹性件8,第四侧壁设有第四防挤压腔且第四防挤压腔内间隔布置有第四防挤压弹性件,第一防挤压弹性件6、第三防挤压弹性件8的轴向沿第一侧壁3朝向第三侧壁4方向设置,第二防挤压弹性件、第四防挤压弹性件的轴向沿第二侧壁朝向第四侧壁方向设置。主体内设有挡板9,挡板9与第一侧壁3相对布置,挡板9将主体内部分隔成第一置物腔10和第二置物腔11,挡板9底端与底壁1固定连接。挡板9内设有第五防挤压腔12且第五防挤压腔12内间隔布置有第五防挤压弹性件13,第五防挤压弹性件13的轴向沿第一侧壁3朝向第三侧壁4方向设置。

底壁1与主体一端敞开口密封连接,底壁1内设有第六防挤压腔且第六防挤压腔内填充有第一抗挤压件15。

盒盖2与主体另一端敞开口配合对主体进行密封,盒盖2内设有第七防挤压腔且第七防挤压腔内填充有第二抗挤压件14。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防挤压食品包装盒,在第一侧壁3、第二侧壁、第三侧壁4、第四侧壁内设置第一防挤压弹性件6、第二防挤压弹性件、第三防挤压弹性件8、第四防挤压弹性件,在底壁内设置第一抗挤压件15,在盒盖内设置第二抗挤压件14,在储存运输食品时,当包装盒收到挤压或震动时,第一防挤压弹性件6、第二防挤压弹性件、第三防挤压弹性件8、第四防挤压弹性件、第一抗挤压件15、第二抗挤压件14可以有效减小挤压力并且可以吸震,能够保护包装盒以及包装盒内的食品不受损害,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抗挤压、抗震能力强,能有效保护包装盒和食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