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链条导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8283阅读:1622来源:国知局
一种链条导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葫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链条导链装置。



背景技术:

手扳葫芦是通过人力手动扳动手柄借助杠杆原理获得与负载相匹配的直线牵引力,轮换地作用于机芯内负载的一个钳体,带动负载运行。它具有结构紧凑、重量轻、外形尺寸小、携带方便省力、安全可靠、使用寿命长、手扳力小、对钢丝绳磨损小等优点,手扳葫芦可以进行提升、牵引、下降、校准等作业,适用于边远地区和野外的起重、拽引作业,而且提升和拽引距离不受限制,可由所选用的钢丝绳或链条长度而定。其中,导链装置作为重要组成部件,一般都是由两个导轮和一个挡板组成,且导轮多为圆柱体加工而成,由于工作环境的复杂,会有很多灰尘、颗粒会掉进起重链轮里,会导致起重链出现卡链、跳链、和起重链轮磨损严重等问题的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链条导链装置,防止灰尘、颗粒等杂质进入,解决现有技术导轮结构不能防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链条导链装置,包括左墙板组件、导链板、起重链轮、挡链板和右墙板组件,所述左墙板组件、起重链轮和右墙板组件顺次排布安装在长轴上,所述左墙板组件和右墙板组件的墙板上均设有多个安装孔,其中一组所述安装孔为导链板安装孔,另外的安装孔为挡链板安装孔,所述导链板卡接在所述导链板安装孔上并位于所述起重链轮的上方,所述挡链板卡接在所述挡链板安装孔上并位于所述起重链轮的下方,链条穿过所述导链板和起重链轮之间的通道后其两端分别连接有下吊钩和定位环。

再进一步的,所述导链板包括导链板本体和安装爪,导链板本体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多个安装爪,所述安装爪与所述导链板安装孔一一对应。

再进一步的,所述导链板通过冲压模具一体成型。

再进一步的,所述导链板的外形和截面形状均设计为“Ω”状且对称布置。

再进一步的,所述导链板本体的“Ω”状弧形凸起的形状规格与所述链条的规格相匹配。

再进一步的,所述安装爪与所述导链板安装孔的数量均设计为至少两个。

再进一步的,所述安装爪与所述导链板安装孔的数量均设计为三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链条导链装置,包括左墙板组件、导链板、起重链轮、挡链板和右墙板组件,其中左墙板组件、起重链轮和右墙板组件顺次安装在长轴上,左、右墙板组件的墙板上均导链板安装孔和挡链板安装孔,导链板卡接在导链板安装孔上并位于起重链轮的上方,挡链板卡接在挡链板安装孔上并位于起重链轮的下方,安装时,链条从导链板和起重链轮之间的通道穿过,然后再在链条的两端分别连接上下吊钩和定位环。导链板的形状与链条的形状相匹配,安装后链条顶端限定在导链板内,定位稳定,使用中不易发生卡链、跳链等问题,还起到防尘的效果;本实用新型构思巧妙,结构紧凑,安装方便快捷,链条定位准确,运行平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链条导链装置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链条导链装置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导链板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左墙板组件;2、导链板;2-1、导链板本体;2-2、安装爪;3、起重链轮;4、挡链板;5、右墙板组件;6、导链板安装孔;7、挡链板安装孔;8、链条;9、长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一种链条导链装置,包括左墙板组件1、导链板2、起重链轮3、挡链板4和右墙板组件5,所述左墙板组件1、起重链轮3和右墙板组件5顺次排布安装在长轴9上,所述左墙板组件1和右墙板组件5的墙板上均设有多个安装孔,其中一组所述安装孔为导链板安装孔6,另外的所述安装孔为挡链板安装孔7,所述导链板2卡接在所述导链板安装孔6上并位于所述起重链轮3的上方,所述挡链板4卡接在所述挡链板安装孔7上并位于所述起重链轮3的下方,链条8穿过所述导链板2和起重链轮3之间的通道后其两端分别连接有下吊钩和定位环。

具体来说,如图2.图3所示,所述导链板2包括导链板本体2-1和安装爪2-2,导链板本体2-1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多个安装爪2-2,所述安装爪2-2与所述导链板安装孔6一一对应。

所述导链板2通过冲压模具一体成型,材料采用金属板,加工方便,效率高,生产成本低。所述导链板2的外形和截面形状均设计为“Ω”状且对称布置。所述导链板本体2-1的“Ω”状弧形凸起的形状规格与所述链条8的规格相匹配,弧形凸起的形状根据链条的运行轨迹设计,安装后链条顶端限定在导链板内,定位稳定,使用中不易发生卡链、跳链等问题,还起到防尘的效果。

所述安装爪2-2与所述导链板安装孔6的数量均设计为至少两个,所述安装爪2-2与所述导链板安装孔6的数量均优先设计为三个。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