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吊支撑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29388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撑缸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塔吊支撑缸。



背景技术:

塔吊爬升时会用一些支撑系统保证塔吊的安全,在塔吊正常工作状态下,塔吊的侧向固定全部依靠支撑缸抵住剪力墙提供的侧向反力,来保证塔吊稳定,若支撑缸出现失效时,将会造成塔吊支撑不稳定,同时存在造成重大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若支撑缸出现失效时,将会造成塔吊支撑不稳定,同时存在造成重大安全隐患的问题,现提供了一种塔吊支撑缸。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塔吊支撑缸,包括缸体,所述缸体的一端具有滑动伸缩的伸出杆,所述缸体外依次套设有螺套和支撑套,所述螺套与所述伸出杆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套与所述缸体固定连接,所述螺套顶端设有自锁螺母,所述自锁螺母与所述螺套螺纹连接,所述螺套靠近自锁螺母一侧的端面上设有用于支撑塔吊的支撑机构。控制缸体的伸出杆伸出,伸出杆带动螺套一起伸出,自锁螺母也随着螺套一起伸出,当支撑机构顶伸在墙体上时,调节锁紧螺母与支撑套接触,从而保证缸体在失效时,通过自锁螺母和支撑套能够使伸出杆保持伸出,使缸体实现自锁功能,在缸体内液压油的保压作用下使活塞杆保持伸出,通过双重保险保障塔吊支撑稳定可靠。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机构包括顶板、球头和压盖,所述球头固定在所述螺套靠近自锁螺母一侧的端面上,所述顶板与所述球头通过压盖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顶板与所述球头的接触面为球面。顶板可以小幅度万向转动,便于顶板支撑。

进一步地,所述缸体的尾端螺纹连接有支撑螺母,所述支撑螺母上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底板和所述缸体之间设有轮负荷重传感器和传感器压头,所述轮负荷重传感器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底板上,所述轮负荷重传感器的另一端通过传感器压头固定连接在所述缸体上。支撑螺母使得缸体整体生产长度不会太长,减小了缸体在生产时的铸造长度,降低生产成本,同时通过调节支撑螺母可以便于轮负荷重传感器的维护,轮负荷重传感器是用于检测液压油缸所输出的力。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塔吊支撑缸在使用时,控制缸体的伸出杆伸出,伸出杆带动螺套一起伸出,自锁螺母也随着螺套一起伸出,当支撑机构顶伸在墙体上时,调节锁紧螺母与支撑套接触,从而保证缸体在失效时,通过自锁螺母和支撑套能够使伸出杆保持伸出,使缸体实现自锁功能,在缸体内液压油的保压作用下使活塞杆保持伸出,通过双重保险保障塔吊支撑稳定可靠,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塔吊在双重保险的保障下,提高了塔吊支撑的安全型,避免了若支撑缸出现失效时,将会造成塔吊支撑不稳定,同时存在造成重大安全隐患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塔吊支撑缸的主视图。

图中:1、缸体,2、伸出杆,3、螺套,4、支撑套,5、自锁螺母,6、顶板,7、球头,8、压盖,9、支撑螺母,10、底板,11、轮负荷重传感器,12、传感器压头。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塔吊支撑缸,包括缸体1,所述缸体1的一端具有滑动伸缩的伸出杆2,所述缸体1外依次套设有螺套3和支撑套4,所述螺套3与所述伸出杆2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套4与所述缸体1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所述螺套3远离支撑套4的一端设有自锁螺母5,所述自锁螺母5与所述螺套3螺纹连接,所述螺套3靠近自锁螺母5一侧的端面上设有用于支撑塔吊的支撑机构。

所述支撑机构包括顶板6、球头7和压盖8,所述球头7固定在所述螺套3靠近自锁螺母5一侧的端面上,所述顶板6与所述球头7通过压盖8固定连接。

所述顶板6与所述球头7的接触面为球面。

所述缸体1的尾端螺纹连接有支撑螺母9,所述支撑螺母9上固定连接有底板10,所述底板10和所述缸体1之间设有轮负荷重传感器11和传感器压头12,所述轮负荷重传感器1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底板10上,所述轮负荷重传感器11的另一端通过传感器压头12固定连接在所述缸体1上。

上述塔吊支撑缸在时用时,通过向无杆腔内输送液压油,液压油推动伸出杆2伸出,伸出杆2带动螺套3和螺套3上的自锁螺母5一起伸出,同时螺套3带动顶板6伸出,当顶板6顶在墙体上时,顶板6可以小幅度万向转动,便于顶板6支撑,调节螺套3上的自锁螺母5向支撑套4方向靠近,使自锁螺母5与支撑套4接触,实现缸体1的自锁功能,在液压油的保压作用下保持伸出杆2伸出,使缸体1具有双重保险,支撑螺母9使得缸体1整体生产长度不会太长,减小了缸体1在生产时的铸造长度,降低生产成本,同时通过调节支撑螺母9可以便于轮负荷重传感器11的维护,完成塔吊的支撑操作,并通过轮负荷重传感器11将塔吊的支撑负载信息实时传输到信合终端。

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