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电梯轿架减震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8918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电梯轿架减震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梯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电梯轿架减震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密度的增加,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导致电梯的使用率逐年提高,随着近几年电梯坠落事故频发,电梯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关注。

现有的电梯轿架结构通常配备轿底减震和钢索棒减震,存在轿底厚度大、减震效果不佳、占用空间大的缺点,因此亟需研发一种结构紧凑、减震效果好、舒适感强的小电梯轿架减震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的电梯轿架结构通常配备轿底减震和钢索棒减震,存在轿底厚度大、减震效果不佳、占用空间大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减震效果好、舒适感强的小电梯轿架减震机构。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这样一种小电梯轿架减震机构,包括有轿架立柱、缓冲橡胶、压板、粘胶泡沫条、减震梁、减震垫、轿架上梁和绳轮座,轿架上梁上对称设有减震梁,两个减震梁之间设有绳轮座,减震梁与轿架上梁之间设有减震垫,轿架立柱与轿厢外侧面相对的侧面设有粘胶泡沫条,压板螺接于轿厢的轿顶上,轿架立柱与压板连接处之间设有缓冲橡胶,轿架立柱、缓冲橡胶和压板通过螺栓紧固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有金属弹簧,减震梁与轿架上梁之间设有金属弹簧。

优选地,轿架上梁的材质为Q235A钢。

优选地,粘胶泡沫条与轿厢外侧面间距为50mm。

工作原理:电梯的曳引机驱动带动轿厢和轿架做升降运动时,电梯的曳引机的震动通过绳轮传给绳轮座,设置有减震梁和减震垫能够吸收震动,缓和冲击,显著降低轿厢的震动,减震垫还能降低噪音,轿厢和压板之间缓冲橡胶能够起到减震防止晃动的作用,轿架立柱与轿厢外侧面相对的侧面设有粘胶泡沫条,在轿厢震动时,粘胶泡沫条对其起到缓和冲击,吸收震动,使得人员乘坐电梯更加舒适。

因为还包括有金属弹簧,减震梁与轿架上梁之间设有金属弹簧,再不增加其空间的情况下,安装有金属弹簧,能够增强减震效果。

因为轿架上梁的材质为Q235A钢,强度高,使用寿命久,安全性高。

因为粘胶泡沫条与轿厢外侧面间距为50mm,防止效果更好。

(3)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达到了在电梯减震效果最大化的同时,有效降低轿底厚度,既能增加电梯舒适感,又能有效缩小电梯占用空间,结构更加紧凑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轿顶和轿架立柱之间的减震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轿架立柱和轿厢外侧壁之间的减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轿架上梁和绳轮座之间的减震结构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轿架上梁和绳轮座之间的减震结构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轿顶,2-轿架立柱,3-缓冲橡胶,4-压板,5-轿厢,6-粘胶泡沫条,7-减震梁,8-减震垫,9-轿架上梁,10-绳轮座,11-螺栓,12-金属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小电梯轿架减震机构,如图1-4所示,包括有轿架立柱2、缓冲橡胶3、压板4、粘胶泡沫条6、减震梁7、减震垫8、轿架上梁9和绳轮座10,轿架上梁9上对称设有减震梁7,两个减震梁7之间设有绳轮座10,减震梁7与轿架上梁9之间设有减震垫8,轿架立柱2与轿厢5外侧面相对的侧面设有粘胶泡沫条6,压板4螺接于轿厢5的轿顶1上,轿架立柱2与压板4连接处之间设有缓冲橡胶3,轿架立柱2、缓冲橡胶3和压板4通过螺栓11紧固连接。

还包括有金属弹簧12,减震梁7与轿架上梁9之间设有金属弹簧12。

轿架上梁9的材质为Q235A钢。

粘胶泡沫条6与轿厢5外侧面间距为50mm。

工作原理:电梯的曳引机驱动带动轿厢5和轿架做升降运动时,电梯的曳引机的震动通过绳轮传给绳轮座10,设置有减震梁7和减震垫8能够吸收震动,缓和冲击,显著降低轿厢5的震动,减震垫8还能降低噪音,轿厢5和压板4之间缓冲橡胶3能够起到减震防止晃动的作用,轿架立柱2与轿厢5外侧面相对的侧面设有粘胶泡沫条6,在轿厢5震动时,粘胶泡沫条6对其起到缓和冲击,吸收震动,使得人员乘坐电梯更加舒适。

因为还包括有金属弹簧12,减震梁7与轿架上梁9之间设有金属弹簧12,再不增加其空间的情况下,安装有金属弹簧12,能够增强减震效果。

因为轿架上梁9的材质为Q235A钢,强度高,使用寿命久,安全性高。

因为粘胶泡沫条6与轿厢5外侧面间距为50mm,防止效果更好。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