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缓冲作用的安全性垂直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39599阅读:8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缓冲作用的安全性垂直电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垂直电梯,特别涉及一种带缓冲作用的安全性垂直电梯。



背景技术:

垂直升降电梯是高层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升降机也是楼房建设过程中常用的工具。近年来,多地发生电梯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垂直升降电梯失事时紧急落情况下的缓冲保护显得非常重要,在关键时刻能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

目前,一般的电梯缓冲装置由单个弹簧缓冲器或者是耗能型液压缓冲器构成,安装在电梯井道的底部。由于电梯在故障情况下自由下落至底部时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如果要减轻电梯轿厢自由下落到坑底时对于人体的伤害,但是在巨大的冲击力下会导致缓冲装置失效,不能很好地起到消耗冲击压力能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缓冲作用的安全性垂直电梯,该一种带缓冲作用的安全性垂直电梯设计合理,使用操作方便,适合广泛推广,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带缓冲作用的安全性垂直电梯,包括电梯本体和巷道,所述电梯本体底部设有顶板,所述顶板底部设有减震弹簧,所述顶板两侧通过滑轨活动连接于电梯本体内侧壁,所述电梯本体内左侧壁安装有控制器,所述电梯本体外部两侧壁设有固定缓冲板,所述巷道侧壁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安装有活动缓冲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右侧连接有液压装置,所述液压装置电性连接于控制器,所述第一连接板通过第一轨道连接于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通过第二轨道连接于固定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底部连接有缓冲弹簧。

进一步地,所述电梯本体上的固定缓冲板和固定板上的活动缓冲板间隔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通过膨胀螺栓固定连接于巷道内侧壁。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缓冲板底部水平面高于活动缓冲板顶部水平面,且每层楼层巷道内侧壁的固定板和活动缓冲板的数量均为2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一种带缓冲作用的安全性垂直电梯设计合理,使用操作方便,通过在电梯和巷道内设置缓冲板,使得电梯发生坠落过程中,能够有效的缓冲坠落的冲击压力,底部的减震弹簧和缓冲弹簧能够很好的消除和转移冲击力,使得电梯能够平稳落地,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大大提升了该一种带缓冲作用的安全性垂直电梯的使用功能性,保证其使用效果和使用效益,适合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缓冲作用的安全性垂直电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缓冲作用的安全性垂直电梯的A-A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缓冲作用的安全性垂直电梯的固定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梯本体;2、巷道;3、顶板;4、减震弹簧;5、滑轨;6、固定缓冲板;7、固定板;8、活动缓冲板;9、第一连接板;10、第一轨道;11、液压装置;12、第二轨道;13、缓冲弹簧;14、第二连接板;15、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3所示,一种带缓冲作用的安全性垂直电梯,包括电梯本体1和巷道2,所述电梯本体1底部设有顶板3,所述顶板3底部设有减震弹簧4,所述顶板3两侧通过滑轨5活动连接于电梯本体1内侧壁,所述电梯本体1内左侧壁安装有控制器15,所述电梯本体1外部两侧壁设有固定缓冲板6,所述巷道2侧壁设有固定板7,所述固定板7上设有第一连接板9和第二连接板14,所述第一连接板9上安装有活动缓冲板8,所述第一连接板9右侧连接有液压装置11,所述液压装置11电性连接于控制器15,所述第一连接板9通过第一轨道10连接于第二连接板14,所述第二连接板14通过第二轨道12连接于固定板7,所述第二连接板14底部连接有缓冲弹簧13。

其中,所述电梯本体1上的固定缓冲板6和固定板7上的活动缓冲板8间隔分布。

其中,所述固定板7通过膨胀螺栓固定连接于巷道2内侧壁。

其中,所述固定缓冲板6底部水平面高于活动缓冲板8顶部水平面,且每层楼层巷道2内侧壁的固定板7和活动缓冲板8的数量均为2个。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带缓冲作用的安全性垂直电梯,工作时当电梯发生故障时,发出超速或者坠落信号时,控制器15自动控制液压装置11推动第一连接板向内侧偏移,使得电梯在坠落过程中,固定缓冲板6和活动缓冲板8相互碰撞,实现减速,通过第一连接板14底部的缓冲弹簧13,缓冲冲击力,使得电梯实现软着陆,同时,电梯本体1底部的顶板3下面设置的减震弹簧4也能有很好的缓冲作用,保证该一种带缓冲作用的安全性垂直电梯的使用效益。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