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商务家用垃圾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37354阅读:573来源:国知局
一种商务家用垃圾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合于商务或家用的垃圾桶。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很多商务垃圾及生活垃圾,因此垃圾桶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市场上有各式各样的垃圾桶可供我们选择,在专利CN103466239A中公布了一种包括桶壁和桶底的垃圾桶,桶壁外侧水平环绕有一凹槽,利用一固定套将垃圾袋固定于凹槽内,可以减少垃圾袋滑落到垃圾桶的底部的情况的发生。该垃圾桶的不足之处在于更换垃圾袋频繁且不够方便,垃圾袋不能自动收口,因此垃圾桶的便利性不够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商务家用垃圾桶,以提高垃圾桶使用时的便利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商务家用垃圾桶,包括桶体、垃圾袋组及卡槽,所述桶体与所述垃圾袋组利用所述卡槽进行可拆卸式连接,所述桶体为中空且无盖的长方体,桶口与桶底均为正方形,所述桶体内部安装有所述垃圾袋组,所述垃圾袋组与所述桶体的形状匹配,所述垃圾袋组由多个垃圾袋相互嵌套叠加组成,所述垃圾袋的袋口其中两条对边均设置有粘胶层,并利用所述粘胶层与相邻的垃圾袋粘接,所述垃圾袋于具有粘胶层的两条边上设置有所述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垃圾袋组为一体式连接,所述卡槽的长度与对应的所述桶体桶口的边长相适应,所述卡槽的边角均设置为圆角,环绕所述垃圾袋设置有收口通道,并利用所述收口通道穿设有手提锁紧带,且所述手提锁紧带具有延伸出所述收口通道的提手环,所述提手环处于所述垃圾袋未设置卡槽的两边。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桶体的底部设有吸盘,所述吸盘设为多个,且呈两个同心的正方形状分布。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桶体的四个壁面上设有均匀分布的排气孔。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桶体垂直方向上的四条边均为弧度边。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桶体的外表面设有长方形的荧光条。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卡槽为U型,扣置于所述桶体的上边沿,所述卡槽与所述垃圾袋组的外侧连接为一体,所述收口通道设置于粘胶层的下方。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卡槽为U型,扣置于所述桶体的上边沿,所述卡槽与所述垃圾袋组的内侧连接为一体,所述垃圾袋设置有与所述卡槽形状相配合的一圈撕裂线,所述撕裂线设置于所述粘胶层的下方,所述收口通道设置于所述撕裂线的下方。

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商务家用垃圾桶,包括桶体、垃圾袋组及卡槽,所述桶体与所述垃圾袋组利用所述卡槽进行可拆卸式连接,所述桶体为中空且无盖的长方体,桶口与桶底均为正方形,所述桶体内部安装有所述垃圾袋组,所述垃圾袋组与所述桶体的形状匹配,所述垃圾袋组由多个垃圾袋相互嵌套叠加组成,所述垃圾袋的袋口其中两条对边均设置有粘胶层,并利用所述粘胶层与相邻的垃圾袋粘接,所述垃圾袋于具有粘胶层的两条边上设置有所述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垃圾袋组为一体式连接,所述卡槽的长度与对应的所述桶体桶口的边长相适应,所述卡槽的边角均设置为圆角,环绕所述垃圾袋设置有收口通道,并利用所述收口通道穿设有手提锁紧带,且所述手提锁紧带具有延伸出所述收口通道的提手环,所述提手环处于所述垃圾袋未设置卡槽的两边。基于以上结构,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利用卡槽可以将垃圾袋组与桶体紧密的固定在一起,减少了垃圾桶使用过程中垃圾袋滑落现象的发生,利用叠加的垃圾袋减少了替换垃圾袋时的步骤,利用手提锁紧带,可以在提起垃圾袋的同时轻松的对垃圾桶中的垃圾进行打包处理,不用接触到垃圾,方便卫生,因此,本实用新型减少了繁琐的使用步骤,提高了使用时的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所述桶体的底部设有吸盘,所述吸盘设为多个,且呈两个同心的正方形状分布。基于以上结构,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利用桶体底部的吸盘可以将垃圾桶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减少了因为碰撞等因素使垃圾桶发生倾倒的状况。

本实用新型所述桶体的四个壁面上设有均匀分布的排气孔。基于以上结构,本实用新型在更换垃圾袋组时,可以减少桶体内空气对垃圾袋的阻碍作用。

本实用新型所述桶体垂直方向上的四条边角均为弧形。基于以上结构,本实用新型在清理桶体内壁时,可以减少卫生死角的存在,使整体装置的清洁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所述桶体的外表面设有长方形的荧光条。基于以上结构,本实用新型在夜间使用时,也可以发出亮光来指示位置,方便丢入垃圾物品,并且使整体装置更加美观。

本实用新型所述卡槽为U型,扣置于所述桶体的上边沿,所述卡槽与所述垃圾袋组的外侧连接为一体,所述收口通道设置于粘胶层的下方。基于以上结构,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可以利用手提环将垃圾袋从粘胶层上分离下来,从而减少替换垃圾袋的步骤,方便垃圾桶的使用。

本实用新型所述卡槽为U型,扣置于桶体的上边沿及垃圾袋组的粘胶层,所述卡槽与所述垃圾袋组的内侧连接为一体,且所述垃圾袋设置有与所述卡槽形状相配合的一圈撕裂线,所述撕裂线设置于所述粘胶层的下方,所述收口通道设置于所述撕裂线的下方。基于以上结构,本实用新型在取出垃圾袋时,可以利用撕裂线轻松的将所取垃圾袋与垃圾袋组分离开来,也可以预防由于垃圾袋的取用造成卡槽与桶体的连接不稳定的现象。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商务家用垃圾桶,增加了整体装置的稳定性,简化了使用过程中的步骤,将垃圾袋固定在了桶体中,取出垃圾时可以进行自动收口,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实施例一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二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桶体;2垃圾袋组;3、卡槽;4、收口通道;5、吸盘;6、撕裂线;7、荧光条;8、排气孔;9、提手环;10、粘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商务家用垃圾桶,包括桶体1、垃圾袋组2及卡槽3,桶体1与垃圾袋组2利用卡槽3进行可拆卸式连接,桶体1为中空且无盖的长方体,桶口与桶底均为正方形,桶体1内部安装有垃圾袋组2,垃圾袋组2与桶体1的形状匹配,垃圾袋组2由多个垃圾袋相互嵌套叠加组成,垃圾袋组2的内部即为垃圾存放处,垃圾袋的袋口其中两条对边均设置有粘胶层10,并利用粘胶层10与相邻的垃圾袋粘接,垃圾袋于具有粘胶层10的两条边上设置有卡槽3,卡槽3与垃圾袋组2为一体式连接,卡槽3的长度与对应的桶体1桶口的边长相适应,卡槽3的边角均设置为圆角,既保证了美观性又保证了安全性,环绕垃圾袋设置有收口通道4,并利用收口通道4穿设有手提锁紧带,且手提锁紧带具有延伸出收口通道的提手环9,提手环9处于垃圾袋未设置卡槽3的两边,便于利用手提环9提起垃圾袋,并同时对垃圾袋进行收口。

桶体1的底部设有吸盘5,吸盘5设为多个,且呈两个同心的正方形状分布。吸盘5的设置增加了整体装置的稳定性,减少了因为碰撞等原因导致垃圾桶内的垃圾倾倒出来的现象。

桶体1的四个壁面上设有均匀分布的排气孔8。将垃圾袋组放置到桶体内时,会因为大气压强的存在,使桶体内的空气对垃圾袋组产生排斥阻碍的情况,排气孔8的设置减少了这种情况的发生,使整体装置的使用更加方便。

桶体1垂直方向上的四条边均为弧度边。弧度边的设置减少了垃圾桶中死角的存在,便于进行桶体内的清洁,并且增加了整体装置的美观性。

桶体1的外表面设有长方形的荧光条7,且至少设为四条。在夜晚及光线不好的情况下,由于荧光条7的存在也可以使人们方便的看到垃圾桶的摆放位置,便于垃圾的丢弃,防止碰撞到垃圾桶,同时色彩斑斓的荧光条增加了垃圾桶的美观性。

卡槽3为U型,扣置于桶体1的上边沿,卡槽3与垃圾袋组2的外侧连接为一体,收口通道4设置于粘胶层10的下方。通过这种连接方式,垃圾袋组2利用外侧的卡槽3挂靠在桶体1的上边沿,取用垃圾袋时,通过向上方提起手提环从而收紧垃圾袋的袋口,提出垃圾袋,同时垃圾袋从粘接层处分离开来,达到方便使用的效果。

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二中,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卡槽3扣置于桶体1的上边沿,卡槽3与垃圾袋组2的内侧连接为一体,卡槽3的宽度与嵌套后的垃圾袋组2的厚度及桶体1的厚度相配合,垃圾袋设有与卡槽3形状相配合的一圈撕裂线6,撕裂线6设置于粘胶层10的下方,收口通道4设置于撕裂线6的下方。通过这种连接方式,垃圾袋组2与桶体1紧密连接在卡槽3的内部,取用垃圾袋时,通过向上方提起手提环从而收紧垃圾袋的袋口,提出垃圾袋,同时垃圾袋从撕裂线处分离开来,便于垃圾袋的取用,也减少了因垃圾袋的取用导致卡槽3与桶体1连接固定不稳的现象的发生。

在使用该垃圾桶时,将带有卡槽的垃圾袋组与桶体组装在一起即可开始使用,桶体内垃圾放满时可将垃圾袋组两侧的手提锁紧带的提手提起,这时桶体内的垃圾袋可进行自动收口,利用提手继续提起垃圾袋,使垃圾袋从垃圾袋组里分离开来,便于垃圾袋的取出及丢弃。垃圾袋组中的垃圾袋全部使用完毕时,更换新的垃圾袋组即可重复利用。

上述实施例中的一种商务家用垃圾桶,具有自动收口的功能,减少了与垃圾直接接触的情况,减少了更换垃圾袋的频率和步骤,使垃圾桶的使用更加方便合理。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