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道路用垃圾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13901阅读:5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市政道路用垃圾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道路基础设施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市政道路用垃圾桶。



背景技术:

市政道路基础设施上,在城市的居民区或各个小吃街道的两旁,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放置一个大型垃圾桶来对一些生活垃圾进行收集。

目前,公开号为CN204021658U的中国专利公开一种新型环卫垃圾桶,包括桶体、桶盖及锁销连接件,所述桶体由左侧板、后侧板、右侧板及前侧板依次连接成为一体,桶体下端封闭;所述后侧板上部设置有至 少两套支撑臂,每套支撑臂由两个支撑臂和横向直杆构成,两支撑臂与横向直杆连接成为一体,横向直杆内设有与支撑臂外侧相连通的安装孔,横向直杆外壁上开有与其内部空腔相连通的长条孔;所述桶盖的后端固定有联接柄,联接柄上开有与横向直杆同轴的装配孔,锁销 连接件设置在装配孔内,锁销连接件的一端穿过联接柄上的装配孔将桶体和桶盖连接在一起,锁销连接件包括两个圆盘,两个相互平行的圆盘通过方板连接成一体,其中一个圆盘的外端面连接有圆台插头,所述圆台插头靠近圆盘外端面的表面开有环形卡槽,联接柄的装配孔卡入到环形卡槽内,所述联接柄与支撑臂绕锁销连接件转动连接,圆台插头的侧壁上开有贯通圆台插头侧壁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底部位于环形卡槽的中部,所述圆台插头的端部开有与凹槽具有相同深度的收缩孔。

现有技术中类似上述的市政道路用垃圾桶,其在回收垃圾的时候,由于大型垃圾桶的体积较大,当垃圾桶内装满垃圾时,环卫工人很难对垃圾桶内的垃圾进行倾倒。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市政道路用垃圾桶,在于方便倾倒桶内垃圾。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市政道路用垃圾桶,包括桶体,还包括抵触设置于桶体下方的底座,所述底座的一侧向上设置有支持部,所述桶体的外壁上设置有供支持部贴靠的内凹部,所述支持部上侧转动连接于桶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比于现有技术,支持部的上侧与桶体转动连接,桶体能够沿支持部的上侧进行转动,将桶体内的垃圾倾倒出;且支持部的上侧具有一定的高度,因此当桶体进行转动时,桶体的开口与地面具有一定的距离,垃圾倒出后所占的区域会减小,减少垃圾倾倒后对地面的污染面积;支持部设置在底座上,底座抵触于桶体,当桶体处于竖直的状态时,桶体的大部分重力由底座进行支撑,支持部只对桶体上小部分的重力进行支撑,能够提升支持部的寿命;桶体上设置有内凹部,支持部贴合于内凹部,使得桶体在竖直状态下不易出现晃动,提高桶体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持部远离桶体的一侧的上侧设置有让位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让位槽的设置能够增加桶体可转动的角度,使桶体倾倒时能够处于倾斜向下的状态,垃圾更容易沿重力从桶体内倒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座远离支持部的一侧与所述桶体为活动卡扣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桶体不进行倾倒时,通过支持部与桶体上的活动卡扣将支持部与桶体进行固定,使桶体无法沿支持部转动,加强桶体与底座连接固定的稳定性;当环卫工人需要收集桶体中的垃圾时,通过先解除活动卡扣,再转动桶体,也能很方便的对桶体内的垃圾进行倾倒。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桶体远离支持部一侧的中部设置有桶把手,所述桶把手转动连接于桶体上,且所述桶体设置有供桶把手放置的容置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桶把手的设置能够方便环卫工人对桶体施加拉力,使得更加容易将桶体内的垃圾从桶体中倒出;同时桶把手与桶体之间为转动连接;当不使用桶把手时,将桶把手放置于容置槽内,容置槽起到保护桶把手的作用,防止桶把手与外界磕碰而产生损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桶体位于支持部一侧的上方设置有向外倾斜的导向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桶体倾倒是,桶体内的垃圾可以沿导向沿向外倒出;导向沿向外倾斜,垃圾不易堵塞于导向沿处,使垃圾倾倒更加流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座底部位于支持部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柱,所述底座底部远离支持部的一侧设置有滚动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垃圾桶较大不易搬运,通过在远离支持部的一侧设置滚动轮;当垃圾桶整体沿滚动轮一侧倾倒时,拉动桶把手使垃圾桶通过滚动轮与地面接触,方便拉动垃圾桶;固定柱的设置,使垃圾桶在竖直的状态下,垃圾桶与地面能保持较大的摩擦力,就算遇到较大的作用力,也能够稳定地保持在现有的位置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桶盖,所述桶盖转动连接于桶体远离支持部的一侧,所述桶盖的中部设置有倒V型的翻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桶体远离支持部的一侧与桶盖转动连接,当对桶体进行倾倒时,通过转动桶盖至桶体开口外,使桶盖不会阻挡桶体内的垃圾向外倒出;桶盖的中部设置有翻盖,将垃圾扔入桶体内时,不需要将桶盖打开,通过将垃圾放置于翻盖上,翻盖转动使垃圾进入桶体中;同时由于桶盖在收集垃圾时不需要打开,使桶体内的气味不易向外溢出,减少垃圾桶内气体对外界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座位于支持部的一侧和邻近支持部的两侧上均向外侧延伸设置有支撑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桶体倾倒时,地面通过支撑沿能够对底座提供支撑力,提高底座固定的稳定性,使底座不易随桶体一同倾倒。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沿上设置有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垃圾桶进行倾倒时,环卫工人能够一只脚踩在凹槽内,使环卫工人对桶把手施加拉力时,底座不易与桶体一同倾倒。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凹部上设置有橡胶材质的缓冲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倾倒完桶内的垃圾后,在桶体复位的情况下,内凹部与支持部可能会产生碰撞,通过设置橡胶材质的缓冲层,能起到缓冲的作用,减小内凹部对支持部的冲击力,使得支持部不易损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桶体转动连接于支持部,方便对桶体内的垃圾进行倾倒;

2、桶盖上设置有翻盖,当扔垃圾时,桶盖处于闭合的状态,能够减少桶体内的气体溢出;

3、底座下设置有滚动轮,通过滚动轮能够方便拉动垃圾桶,对垃圾桶进行转移。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反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中桶盖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中桶体倾倒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桶体;2、底座;3、桶盖;4、支持部;5、内凹部;6、让位槽;7、桶把手;8、容置槽;9、翻盖;10、导向沿;11、固定柱;12、滚动轮;13、支撑沿;14、凹槽;15、缓冲层;16、盖把手;17、卡环;18、卡块;19、套接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一种市政道路用垃圾桶,包括桶盖3、桶体1和底座2。

如图1、2所示,桶体1的上侧铰接桶盖3的一侧,桶盖3的中部铰接固定有翻盖9,翻盖9的形状为倒V形,当将垃圾扔入翻盖9时,翻盖9沿与桶盖3的铰接处转动,使垃圾进入桶体1内;当垃圾进入桶体1后,翻盖9受重力作用进行复位,回复原位;翻盖9的两侧设置有盖把手16,通过拉动盖把手16能够很方便的打开与闭合桶盖3;

如图3所示,桶盖3的下侧向下延伸有套接沿19,当桶盖3闭合,套接沿19套接于桶体1外,使桶体1与桶盖3之间闭合更加稳定。桶体1上侧远离与桶盖3铰接处的一侧设置有导向沿10,导向沿10向外倾斜,当桶体1倾倒,垃圾沿导向沿10移出桶体1,使垃圾的倾倒更加流畅;桶体1与桶盖3铰接处的下方设置有容置槽8,容置槽8内设置有桶把手7,桶把手7铰接于容置槽8的内壁上;通过拉动桶把手7能够很方便地倾倒桶体1;当不使用桶把手7时,将桶把手7放入容置槽8内,使桶把手7不易损坏;桶体1远离桶把手7一侧的下侧设置有内凹部5,内凹部5上设置有橡胶材质的缓冲层15。

如图1、2所示,底座2设置于桶体1的底部,底座2的上表面与桶体1的底面相抵触,为桶体1提供支持力;底座2位于内凹部5的一侧设置有支持部4,支持部4的内壁与内凹部5上的缓冲层15相贴合,支持部4的上侧与桶体1铰接固定,桶体1能够沿支持部4转动;支持部4上侧的外壁上设置有让位槽6,使桶体1可转动的角度超过90度,桶体1在倾倒垃圾时,桶体1的开口能够倾斜向下。

如图2、3所示,底座2远离支持部4的一侧上设置有两个卡环17,桶体1的底部对应设置有卡块18,卡环17与底座2铰接,转动卡环17,使得卡环17套接于卡块18上,对底座2与桶体1进行固定,提高桶体1在竖直状态下的稳定性。

如图2、3所示,底座2位于卡环17一侧底部的两侧上设置有滚动轮12,底座2远离卡环17的一侧上设置有固定柱11;当底座2处于竖直状态时,固定柱11与地面接触,底座2与地面保持较大的摩擦,使底座2固定稳固;当需要移动垃圾桶时,拉动桶把手7,使桶体1向滚动轮12一侧倾倒,能够方便地拉动垃圾桶,对垃圾桶进行转移。

垃圾桶的倾倒步骤,如图4所示,先将桶盖3沿铰接处打开,再解除底座2上的卡环17与卡块18的卡接,拉动桶把手7,使桶体1沿与支持部4的铰接处转动,转至桶体1的开口倾斜向下,桶内的垃圾沿导向沿10倒出;垃圾全部倒出后,将桶体1转回至竖直状态,扣接卡扣,闭合桶盖3,完成垃圾桶内垃圾的倾倒。

实施例二,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底座2于支持部4的一侧和邻近支持部4的两侧上均向外侧延伸有支撑沿13,支撑沿13的上设置有凹槽14;当桶体1倾倒时,支撑沿13为底座2提供支撑力,使底座2不易与桶体1一同倾倒;同时当桶体1内垃圾较多、较重时,环卫工人通过将脚放入凹槽14内,对底座2进行固定,方便转动桶体1,进行倾倒垃圾。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