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体液收集保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2238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一种体液收集保存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体液收集领域,尤指一种体液收集保存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疾病易感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更加便捷有效地采集人体DNA成为一种市场需求。要从采集到的体液中提取DNA,相比抽血而言,唾液的采集及DNA的提取都更为可靠,具有安全、简单、便捷的特点。

公开号CN104921760的专利申请文件中公开了一种收集保存体液的装置以及使用方法,其包括用于存储保存液与体液的储存体、用于封堵储存体的封堵物,以及设置在储存体内的密封装置,其中密封装置包括设置在储存体内的密封管和环状密封件,密封管同时也作为收集体液时的输入通道,当密封管插入环状密封件的内环时,密封装置为密封状态,将密封装置分隔为上半部分的第一密封腔体和下半部分的第二密封腔体,此时密封管收集的体液通过密封管四周测设置的开口进入第一密封腔体内,而当密封管从环状密封件中移出时,密封装置为导通状态,密封管收集的体液进入到第二密封腔体中与保存液混合。简化了体液收集和保存的步骤,并保证了收集的样品质量。

其中最为关键的设计为密封装置的设计,因为这直接影响第一密封腔体与第二密封腔体之间的密封效果,且由于本设计中密封件的状态较为复杂,一方面要稳固的定位在储存体内部,另一方面需与体液收集装置如密封管实现配合密封,此外还必须在体液收集装置的进入和移除的动作切换中实现一个相对稳定的密封条件。因而,优化密封装置的设计是该产品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体液收集保存器,实现储存体被密封环分隔开的两个部分之间的高效和稳定密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体液收集保存器,预装有保存液以保存体液,包括:容纳所述保存液以及所述体液的储存体,收集所述体液并导入所述储存体内的漏斗,卡置在所述储存体内部的环形密封件,以及用于盖合所述储存体的盖合物。

其中,所述漏斗包括广口部、颈部以及出口部,所述出口部的底端封闭,所述出口部在临近底端的侧面上开设有若干个侧出口;所述漏斗的出口部底端为向所述广口部方向直径逐渐增大的圆台形状;所述漏斗活动插设在所述环形密封件的内环面内,所述漏斗的出口部底端与所述内环面配合密封;

所述环形密封件由硬环部和弹性环部沿轴向拼合组成,所述硬环部临近所述储存体底端设置。

漏斗用于收集体液,当其插设在环形密封件的内环面中配合密封时,储存体以环形密封件为界限形成了密封分隔开的两部分腔体。使用者只需简单的吐,拿下漏斗,盖上盖合物实现体液采样。

在圆台面设计密封配合,提高密封性能。并且通过包含弹性部分和硬结构部分的环形密封件,实现了两部分腔体之间的高效密封。首先,通过硬环部卡置在储存体内部,使得环形密封件的稳定的定位,不因漏斗的作用而变换位置进而影响密封效果。其次,通过弹性环部填充与圆台形状的间隙,实现紧密配合,提升密封效果。

具体的,所述硬环部与所述弹性环部通过铆扣连接或粘接。

具体的,所述硬环部为医用塑料环,所述弹性环部为硅橡胶环。

具体的,所述漏斗的颈部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储存体上部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漏斗与所述储存体通过螺纹可拆卸连接。

如此使得在进行体液收集时漏斗的定位更加稳固,且避免由于使用者个人操作的问题破坏环形密封件与漏斗的密封。同时以旋紧螺纹的方式实现漏斗与环形密封件的接触并达到配合密封的状态,进给运动很容易控制,可以保证漏斗与环形密封件的对正安装和平稳的接触,使得最终构建的密封配合关系更加高效牢固。

优选的,所述出口部内临近所述侧出口设置有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顶端朝向所述广口部,所述凸起结构底端延伸至所述侧出口。便于将漏斗收集的体液更快速的分流至各个侧出口,并避免体液滞留在漏斗出口部内。

具体的,所述凸起结构为圆锥形或棱锥形。

优选的,所述漏斗的所述侧出口均匀布置在所述漏斗的四周侧。凸起结构配合均匀分布的侧出口,有利于体液以较为均匀并分散的分布方式与储存液的充分混合,保证了体液的有效收集量。

具体的,所述储存体的下部内径小于上部的内径,所述内径变化处形成台阶,所述环形密封件卡置在所述台阶上。

具体的,所述储存体内壁设置有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密封件卡置在所述环形凸起上。

优选的,所述盖合物可选用盖子或塞子。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体液收集保存器,能够带来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1、漏斗用于收集体液,当其插设在环形密封件的内环面中配合密封时,储存体以环形密封件为界限形成了密封分隔开的两部分腔体。使用者只需简单的吐,拿下漏斗,盖上盖合物实现体液采样。

2、在圆台面设计密封配合,提高密封性能。并且通过包含弹性部分和硬结构部分的环形密封件,实现了两部分腔体之间的高效密封。首先,通过硬环部卡置在储存体内部,使得环形密封件的稳定的定位,不因漏斗的作用而变换位置进而影响密封效果。其次,通过弹性环部填充与圆台形状的间隙,实现紧密配合,提升密封效果。

3、以螺纹连接为储存体与漏斗的固定方式,使得在进行体液收集时漏斗的定位更加稳固,且避免由于使用者个人操作的问题破坏环形密封件与漏斗的密封。以螺纹旋紧的方式实现漏斗与环形密封件的接触并达到配合密封的状态,进给运动很容易控制,可以保证漏斗与环形密封件的对正安装和平稳的接触,使得最终构建的密封配合关系更加高效牢固。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一种体液收集保存器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是体液收集保存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环形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储存体与盖合物的结构关系图。

图4是漏斗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100、储存体,110、储液部,120、连接部,200、漏斗,210、广口部,220、颈部,230、出口部,231、侧出口,232、凸起结构,300、盖合物,400、环形密封件,410、弹性环部,420、硬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如图1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体液收集保存器的实施例,包括:容纳保存液以及体液的储存体100,收集体液并导入储存体100内的漏斗200,卡置在储存体100内部的环形密封件400,以及用于盖合储存体100的盖合物300。收集体液时,将漏斗200如图1所示插入储存体100中,收集完成后,将漏斗200移开,将盖合物300如图3所示盖住储存体100的开口。

其中,如图4和图1所示,漏斗200包括广口部210、颈部220以及出口部230,出口部230的底端封闭,出口部230在临近底端的侧面上开设有若干个侧出口231;漏斗200的出口部230底端为向广口部210方向直径逐渐增大的圆台形状;漏斗200活动插设在环形密封件400的内环面内,漏斗200的出口部230底端与内环面配合密封。如图1所示,漏斗插入储存体100后,环形密封件400与漏斗出口部230形成的密封配合将储存体分成下半部分的储液部110,以及上半部分的连接部120,在收集体液过程中漏斗位置维持此状态,则可以保证储液部110与连接部120的分隔,体液经由漏斗广口部210收集从出口部230的侧出口导出至连接部120内,保证了保存液不会泄漏。而当漏斗200移开,储液部110与连接部120导通,使得连接部120中收集的体液与储液部110中的保存液混合,进行长期保存,提高收集体液的质量。

如图2所示,环形密封件400由硬环部420和弹性环部410沿轴向拼合组成,硬环部420临近储存体100底端设置。硬环部420硬度高,不会被挤压变形,与储存体100的卡置结构直接接触,可以保证环形密封件400整体的稳固定位,弹性环部410弹性好,在于圆台面配合时可以获得较佳的密封效果。硬环部420与弹性环部410通过铆扣连接或粘接。硬环部420为医用塑料环,弹性环部410为硅橡胶环。优选的,弹性环部410的内孔沿轴向包括圆柱部分以及便于漏斗200塞入的圆台部分,硬环部420的内孔为圆柱形状。

示例性的,储存体100内的卡置机构可以选用以下两种结构。

其一,储存体100的下部内径小于上部的内径,内径变化处形成台阶,环形密封件400卡置在台阶上。图1中即为如此的结构。

其二、储存体100内壁设置有环形凸起,环形密封件400卡置在环形凸起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漏斗200的颈部220设置有外螺纹,储存体100上部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漏斗200与储存体100通过螺纹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出口部230内临近侧出口231设置有凸起结构232,凸起结构232顶端朝向广口部210,凸起结构232底端延伸至侧出口231。便于将漏斗200收集的体液更快速的分流至各个侧出口231,并避免体液滞留在漏斗200出口部230内。凸起结构232为圆锥形或棱锥形。漏斗200的侧出口231均匀布置在漏斗200的四周侧。凸起结构232配合均匀分布的侧出口231。如图3所示,盖合物300可选用盖子或塞子。图3中显示的是与储存体100通过螺纹方式拧紧封闭的盖子结构。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