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切膜取件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89277阅读:613来源:国知局
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切膜取件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装结构,特别是一种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切膜取件组件。



背景技术:

出于防磨损、防腐蚀或防辐射等考虑,一些产品往往需要覆盖相应的膜状物(即薄膜)。在操作过程中,膜状物的尺寸一般大于相应产品的尺寸,从而预留一定的操作空间。为了使得产品就有平整的外部轮廓,一般需要将多余的膜状物进行切除。如何提高相应的操作效率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提高了生产效率、便利于操作的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切膜取件组件。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切膜取件组件。所述切膜取件组包括本体、切刀及吸附件。所述切刀突出设置在所述本体上,以用于切割膜状物。所述吸附件设置在本体上,且与所述切刀同侧设置;所述吸附件可吸附物体及松开物体地设置。当所述切刀完成对覆盖在工件上的膜状物的切割时,所述吸附件同时吸附工件和/或膜状物地设置。

优选地,所述切刀沿所述本体的周向延伸呈环状。

优选地,所述吸附件包括橡皮碗。

优选地,所述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切膜取件组件还包括分离件。所述分离件设置在所述本体上。所述分离件驱动所述吸附件松开物体地设置。

优选地,所述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切膜取件组件还包括支撑件及杠杆。所述支撑件设置在所述本体上。所述杠杆相对于所述支撑件可转动地设置。所述杠杆的一端可与所述吸附件相抵接,并驱使所述吸附件松开物体地设置。

优选地,所述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切膜取件组件还包括抵接柱。所述抵接柱设置于所述支撑件,并可抵接在所述吸附件上地设置。所述杠杆的一端与所述抵接柱可转动地连接。

优选地,所述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切膜取件组件还包括插销。所述抵接柱设置有第一插销孔。所述杠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插销孔。所述插销同时插入第一插销孔及第二插销孔。

优选地,所述本体具有贯穿两侧的通孔。所述支撑件具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的一端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通孔及所述吸附件正对设置。所述容置腔的外周壁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抵接柱容置所述容置腔内,并可通过所述第一开口、所述通孔往复活动地设置,以可抵接在所述吸附件上地设置。所述杠杆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开口,并与所述抵接柱可转动地设置。所述杠杆的另一端突出所述支撑件。

优选地,所述抵接柱与所述吸附件活动连接地设置。

优选地,所述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切膜取件组件还包括手柄。所述手柄设置在所述本体上,且与所述切刀分别位于所述本体的两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切膜取件组件通过下压切刀,从而实现对相应膜状物的切割。同时,所述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切膜取件组件在下压过程中(即切割过程中),通过吸附件实现对被覆膜的工件(一种物体)或贴附在工件上的膜状物的吸附,从而完成对被覆膜工件的抓取,进而便利于被覆膜工件搬运。因而,所述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切膜取件组件提供了生产效率、便利了操作,尤其便利于用于在汽车内饰件生产过程中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切膜取件组件示出了本体的一侧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切膜取件组件示出了本体的另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切膜取件组件沿A-A线的剖视图。

图4为3的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切膜取件组件没有示出本体及手柄时的剖视图。

图5为图4的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切膜取件组件没有示出本体及手柄时的另一个剖视图。

图6为图4的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切膜取件组件没有示出本体及手柄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支撑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的抵接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请参阅图1及图2,其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切膜取件组件101。所述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切膜取件组件101包括本体10、切刀20及吸附件30。所述切刀20及所述吸附件30均设置在所述本体10上,且分别实现切割及吸附操作。

所述本体10用于支撑所述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切膜取件组件101的其他部件。所述本体10的具体形状及结构根据需要而选择。具体地,所述本体10需要匹配相应的被加工的产品。在本实施中,所述本体10大致呈长板状。所述本体10具有通孔12。所述通孔12供下述抵接柱55上下通过地设置。

所述切刀20用于切割物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切刀20用于切割膜状物。更具体地,所述切刀20用于切割用于包装在产品上的包装物。所述切刀20即具有刀刃部,能够实现相应物体的分离的刀具。所述切刀20的具体形状根据应用需要而选择。所述切刀20突出设置在所述本体10的一侧上。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升切割效率,所述切刀20沿所述本体10的周向延伸呈环状。更具体地,所述切刀20延伸呈闭环状。相应地,所述切刀20与所述本体10大致呈桶状。为了提升加工效率及稳固性能,所述切刀20与所述本体10为一体件。所述切刀20与所述本体10可以为金属一体件或塑料一体件。

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5,所述吸附件30设置在所述本体10上。所述吸附件30可吸附及松开物品地设置。所述吸附件30可以为任意实现吸附操作的部件,譬如包括橡皮碗、塑料碗。在本实施中,在所述切刀20切割(即本体10如图3的上下方向下压)时,所述吸附件30将空气排挤出去,形成(相对)真空,从而通过气体压强差而吸附在相应膜状物和/或工件上。当然,所述吸附件30还可以为抽真空装置(图中未示出)。所述吸附件30与所述切刀20同侧设置。所述吸附件30设置为当切刀20完成对膜状物的切割时,同时吸附物体地设置。所述吸附件30吸附的物体可以膜状物,也可以是被膜状物覆盖的工件,或者同时吸附膜状物及被膜状物覆盖的工件。所述吸附件30的吸附力大小只要满足搬运被吸附的物体即可。

请一并参阅图6,在本实施例,所述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切膜取件组件101包括支撑件51及杠杆53。请一并参阅图7,所述支撑件51设置在所述本体10上。所述支撑件51用于支撑所述杠杆53实现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51大致呈圆柱状。为了便利于节省空间,所述支撑件51的一端具有容置腔512。所述容置腔512具有第一开口514。所述容置腔512用于容置下述抵接柱55。所述支撑件51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开口516。所述第二开口516与所述容置腔512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口516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即等间距设置。

所述杠杆53相对于所述支撑件51可转动地设置。所述杠杆53的一端可与所述吸附件30相抵接,并驱使所述吸附件30松开物体地设置。即,所述杠杆53通过转动施加外力在所述吸附件30上,从而使得该吸附件30与物体分离。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杠杆53的一端与下述抵接柱55连接,并通过所述抵接柱55间接抵接在所述吸附件30上。也即是,所述杠杆53通过抵接柱55施加外力在所述吸附件30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杠杆53穿过所述第二开口516,一端与所述抵接柱55连接,另一端突出所述支撑件51,从而便利于施加外力。所述杠杆53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插销孔532。

请一并参阅图8,为了更便利抵接在所述吸附件30上,所述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切膜取件组件101还包括抵接柱55。所述抵接柱55穿透所述本体10地设置。即,所述抵接柱55沿所述本体10的通孔12内往复活动地设置。所述抵接柱55可抵接在所述吸附件30上地设置。所述抵接柱55上设置有第一插销孔552。

为了便利于实现所述抵接柱55与所述杠杆53的转动连接,所述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切膜取件组件101还包括插销57。所述插销57同时插入第一插销孔552及第二插销孔532地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抵接柱55容置在所述容置腔512内,并可通过所述本体10上的所述通孔12抵接在所述吸附件30上。

为了便利地实现多次重复吸附、松开物体,所述抵接柱55与所述吸附件30可活动地连接。也即是,所述抵接柱55与所述吸附件30之间连接,并可以发生一定范围内的相对远离及靠近。譬如,所述抵接柱55与所述吸附件30之间通过绳子,或松紧带,或弹簧实现连接。

为了省力将所述吸附件30与物体分离以提升效率,所述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切膜取件组件101还包括分离件。所述分离件设置在所述本体10上。所述分离件驱动所述吸附件30松开物体地设置。相应地,上述支撑件51、杠杆53即为所述分离件的实施方式。

为了便利于抓持操作,所述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切膜取件组件101还包括手柄60。所述手柄60设置在所述吸附件30上。在实现切割及吸附石,所述手柄60可用于外界施加下压力。相应地,所述手柄60还可以用于外界施加上拔力。所述手柄60为两个,且分别与所述吸附件30背对设置。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不用于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的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