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40835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行李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主题涉及一种行李处理系统并且更加特别地涉及一种自动行李分类存储和卸载系统。



背景技术:

本领域中众所周知自动行李处理系统并且自动行李处理系统通常应用在机场中,以从登机至登机门处理离港行李以及到港行李。

在us8,727,103、us7,284,653、us6,076,683和ep0556037中描述了这种系统的一些示例。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公开的主题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行李转移运送单元,用于与行李传送带一起使用,所述行李传送带具有行李传送带转移路径,以便沿着其转移行李,所述行李转移运送单元构造成安装在所述行李传送带上并且包括:

·近端、远端、上表面,通过所述上表面沿着运送单元转移路径将所述行李从所述近端转移到所述远端,所述运送单元转移路径在所述近端和所述远端之间延伸;

·行李转移机构,所述行李转移机构构造成致使所述上表面沿着所述运送转移路径转移所述行李;和

·行李转向机构,所述行李转向机构构造成使所述上表面的一部分将所述行李沿着转向的方向从所述运送单元转移路径转向,所述转向方向与所述运送单元转移路径的方向不同;

其中,所述行李转移运送单元构造成安装在所述行李传送带上,使得所述运送转移路径与所述行李传送带转移路径对准。

所述运送单元转移路径可以构造成:在所述运送单元安装在所述行李传送带上并且当所述行李转向机构没有运转时,与所述行李传送带转移路径形成连续行李转移路径。

所述运送单元的所述上表面可以包括:顶部表面部分;近侧表面部分,所述近侧表面部分在所述运送单元的所述近端和顶部表面部分之间延伸;和远侧表面部分,所述远侧表面部分在所述顶部表面部分和所述运送单元的所述远端之间延伸,而且可选地,其中,所述上表面呈现凸出弯曲形状,使得所述近侧表面部分从所述近端向上延伸至所述顶部表面部分并且所述远侧表面部分从所述顶部部分向下延伸到所述远端。

所述行李转移运送单元可以还包括:

·下表面,所述下表面在所述运送单元的所述近端和所述远端之间延伸,以便当所述行李转移运送单元安装在所述行李传送带上时面向所述行李传送带;

·两个侧部,所述两个侧部在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之间延伸并且在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中限定了所述运送单元的本体。

当在侧视图中观察时所述本体具有大体梯形状。

所述行李传送带可以包括可动行李传送带的带,其中,所述行李转移运送单元构造成安装在所述行李传送带的带上,从所述行李传送带的带向上略微间隔开,使得:

·沿着所述行李传送带转移路径和所述运送单元转移路径保持连续行李流动;和

·允许所述行李传送带的带在所述运送单元下方移动。

所述行李转移运送单元可以还包括安装设备,以便将所述行李运送单元安装在所述行李传送带上。

所述转向机构可以构造成相对于所述运送转移路径改变所述行李的方向。

所述转向机构可以构造成使得所述行李沿着所述转向方向移动。

所述转向方向可以与所述运送转移路径形成角度。

所述行李转移运送单元可以还包括转向表面,凭借所述转向机构使得所述行李从所述转向表面转向。

所述转向机构可以具有转向操作模式和转移操作模式,使得在所述转移操作模式中,所述转向机构与所述转移机构一起致使所述运送单元的所述上表面沿着所述运送单元转移路径将所述行李从所述运送单元的所述近端转移到所述运送单元的所述远端,并且在所述转向操作模式中,所述转向机构致使所述运送单元的所述上表面的一部分使得所述行李沿着所述转向方向转向。

所述运送单元的所述上表面的一部分可以由多个辊构成,所述多个辊各个均具有辊轴线并且构造成围绕所述轴线旋转,所述辊布置成使得它们的轴线平行并且使得它们能够沿着相同的方向旋转。

所述转向机构可以构造成:所述辊在当所述转向机构处于所述转移操作模式中时所述辊的轴线垂直于所述运送转移路径的位置和当所述转向机构处于所述转向操作模式中时所述辊的轴线的方向不垂直于所述运送转移路径的位置之间枢转。

所述转向机构可以构造成具有:致动模式,在所述致动模式中,其致使所述运送单元的所述上表面的一部分使得所述行李从所述运送转移路径转向;和非致动模式,在所述非致动模式中,所述转向机构没有运转。

所述行李转移运送单元可以还包括带曲柄组件,所述带曲柄组件具有多条皮带,所述多条皮带构成了所述上表面的一部分并且定向成使得它们的纵向方向大体垂直于所述运送转移路径。

所述皮带可以构造成至少在所述转向机构处于其致动模式中时围绕枢转轴线枢转,所述枢转轴线平行于所述运送转移路径或者与所述运送转移路径同轴。

所述行李转向机构可以还包括皮带移动装置,所述皮带移动装置构造成使得所述皮带至少在对应于所述转向机构的所述致动模式的致动位置和对应于所述转向机构的所述非致动模式的非致动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致动位置中,所述皮带相对于所述运送转移路径升高,以便将由所述皮带形成的上表面的一部分与所述运送转移路径分离开,在所述非致动位置中,所述皮带与所述运送转移路径对准。

所述转向方向和所述运送转移路径之间的角度在其俯视图中从所述运送单元的所述远端的方向测量时不会超过90度。可选地,所述角度介于30度至45度之间,包括30和45度。

所述行李转移运送单元可以还包括致动设施,以便致动所述转向机构。

所述上表面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移动元件,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移动元件能够移动,以便使得所述行李沿着所述运送转移路径前进。

所述转移机构可以构造成: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移动元件移动的方向和速度对应于所述行李传送带沿着所述行李传送带转移路径移动的方向和速度。

所述运送单元的所述上表面可以包括多个转移辊,所述多个转移辊具有平行轴线,所述平行轴线垂直于所述运送转移路径,并且所述多个转移辊能够沿着相同方向围绕这些轴线旋转。

所述转移辊可以构成所述运送单元的所述近侧表面部分和所述远侧表面部分,并且其中所述顶部部分没有设置这种转移辊。

所述上表面的所述近侧表面部分和所述远侧表面部分可以各个均由转移带构成。

根据公开的主题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行李分类存储系统,用于分类存储布置在行李传送带上的行李,所述行李传送带具有行李传送带转移路径,以便沿着其转移所述行李:

·行李识别单元,所述行李识别单元构造成基于其识别数据识别所述行李;

·上述至少一个行李转移运送单元;和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构造成:基于接收自所述行李识别单元的信息,匹配所述行李和所述至少一个行李转移运送装置中的一个,并且当所述行李抵达所述至少一个行李转移运送装置中的所述一个上的预定位置时致动所述行李转移运送装置的所述转向机构。

根据公开的主题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行李卸载装置,该行李卸载装置与行李存储室一起使用,所述行李存储室装载有行李,所述装置包括:

·固定部分;

·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附接到所述固定部分并且构造成支撑所述行李存储室,限定了开口到所述行李存储室内部的开口;

·提升机构,所述提升机构构造成使得所述支撑框架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分枢转;和

·逐步释放设备,所述逐步释放设备构造成辅助从所述行李存储室逐步释放物品。

所述逐步释放设备可以包括卸载栈桥,所述提升机构和所述卸载栈桥能够独立枢转。

所述卸载栈桥可以包括运送组件,所述运送组件构造成从其卸载行李物品。

所述逐步释放设备可以构造成逐步改变所述开口暴露于外部的程度,以便当所述支撑框架与所述存储室一起由所述提升机构枢转到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位置中时经由所述开口从所述行李室逐步通过引力释放所述行李。

所述提升机构可以构造成使得所述支撑框架相对于所述固定框架枢转。

所述提升机构可以构造成同时相对于所述固定框架提升所述支撑框架和使得所述支撑框架相对于所述固定框架枢转。

所述逐步释放设备可以包括一扇或者多扇门,所述门附接到所述支撑框架并且构造成打开以逐步暴露出所述开口。

所述逐步释放设备可以包括两扇门,所述两扇门旋转附接到所述支撑框架的相对侧部,所述门具有关闭位置,在所述关闭位置中,所述门闭合所述开口,并且所述门构造成当通过所述开口卸载时沿着对应于所述行李流动方向的方向逐步打开。

所述逐步释放设备可以包括两扇门,所述两扇门滑动附接到所述支撑框架的相对侧部,所述门具有关闭位置,并且构造成当通过所述开口卸载时沿着大体垂直于所述行李流动方向的方向逐步滑动,在所述关闭位置中,所述门闭合所述开口。

所述逐步释放设备可以包括阻隔件,所述阻隔件构造成当通过所述开口卸载时沿着大体垂直于所述行李流动方向的轴线被升高以及降低。

所述阻隔件可以在其升高位置处覆盖至少大部分所述开口,并且构造成逐步降低,以便暴露出所述开口而且允许从其释放所述行李。

所述行李卸载装置可以还包括卸载栈桥,所述卸载栈桥从所述行李卸载装置延伸并且构造成允许进一步逐步释放从前开口卸载的所述行李。

所述行李卸载装置可以还包括卸载栈桥,所述卸载栈桥附接到所述阻隔件,并且构造成随着其一起升高以及降低,以便允许进一步逐步释放从前开口卸载的所述行李。

所述支撑框架是支架状构件,可以包括:底架,所述底架构造成将所述行李室安装在其上;和竖直部分,所述竖直部分大体垂直于形成所述开口的所述底架。

所述逐步释放设备的至少部分可以附接到所述竖直部分。

所述行李存储室可以是搬运车的一部分。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在此公开的主题并且为了例举如何在实践中实施主题,现在将参照附图以仅仅非限制示例的方式描述实施例,在所述附图中:

图1至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主题的行李分类存储系统和其放大部分(图2和图3);

图4示出了行李传送带的一部分,其中,根据本公开主题的若干行李转移运送单元安装在所述行李传送带上;

图5示出了安装在行李传送带上的图4的行李转移运送单元的近侧视图;

图6和图7示出了图4和图5的行李转移运送单元的右侧和左侧透视图;

图8a示出了图4至图7的行李转移运送单元的正视图;

图8b示出了图8a的行李转移运送单元的俯视图;

图9a示出了图8a和8b的行李转移运送单元的顶部部分的俯视透视图,其具有根据本公开主题的一个示例的可动设备;

图9b示出了处于转移操作模式中的图9a的可动设备;

图9c示出了处于转向操作模式中的图9a和图9b的可动设备;

图10示出了处于其可动设备的转向操作模式中的图6至图8b的行李转移运送单元的俯视透视图;

图11和图1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主题的另一个示例的行李转移运送单元的右和左透视图,其中,其可动设备处于其转移操作模式中;

图13和14示出了图11和图12的行李转移运送单元的前透视图,其中,其可动设备处于其转向操作模式中;

图1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主题的一个示例的行李卸载装置,所述行李卸载装置与图1的行李分类存储系统一起使用;

图16示出了通常应用在本领域中的搬运车的正视透视图;

图17a和17b示出了处于其第一和第二位置中的行李卸载装置的前透视图;

图18a和18b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主题的一个示例的具有逐步释放设备的行李卸载装置的前和后透视图,其中,搬运车安装在其上;

图19a至图19c分别示出了处于其第一位置中的图18a至18c的没有示出搬运车的行李卸载装置的前透视图、侧视图和透视图;

图20示出了处于其第二位置中的连同安装在其上的搬运车的图18a至图19c的行李卸载装置的前透视图;

图21a和21b分别示出了图20的行李卸载装置的前和后透视图;

图2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主题的另一个示例的具有逐步释放设备的行李卸载装置的前透视图,其示出安装在其上的搬运车;

图23a至图23c分别示出了处于其第一位置中的图22的行李卸载装置的前透视图、侧视图和后透视图,其没有示出搬运车;

图24示出了处于其第二位置中的连同安装在其上搬运车的图22至图23c的行李卸载装置的前透视图;

图25a至25c分别示出了处于其第二位置中的没有示出搬运车的图22至图24的行李卸载装置的前透视图、侧视图和后透视图;

图26是根据本公开主题的行李卸载装置的另一个示例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提供了一种行李传送带10,例如,其应用于商业机场中,用于将行李物品(用b表示)从登机区域输送到行李认领区,亦或反之,并且提供了一种根据公开的主题中的一个示例的行李分类存储系统12,所述行李分类存储系统12构造成与行李传送带10协同运转。

行李分类存储系统12构造成存储装载在行李传送带10上的行李物品b并且包括行李识别单元14、多个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和控制单元16。

存储系统12可以构造成与收集系统18配合运转,所述收集系统18包括多个行李搬运车13和机器人臂15,所述机器人臂15构造成从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中的一个拾取行李物品b中的每一个并且将其转移到对应的搬运车13内部,如将在下文详细描述的那样。

行李传送带10可以具有大体椭圆状,例如,具有倒圆角部的直线,所述直线限定了环形并且所述行李传送带10包括可动行李运载表面23,所述可动行李运载表面23在静止内边沿和外边沿32和34之间延伸,所述静止内和外边沿32和34终结于相应的内和外边缘25和27。

应当理解的是参照由行李传送带10形成的环在本公开主题,包括附属权利要求中使用时术语“内”和“外”,其中,外边缘面向这样的方向,从所述方向从行李传送带10移除行李(在下文中为“行李移除方向”),而内边缘与外边缘相对。行李运载表面可以倾斜,使得内边沿32布置成相对于水平表面高于外边沿34,行李传送带安装在所述水平表面上。另外,外边沿34可以形成具有止动件36(例如,如图1和图5所示),例如,限制了竖直存储支撑件侧向移动离开行李传送带的可能性。

可动行李运载表面23可以包括多块运送板条29,行李物品b搁置在所述运送板条29上,而与此同时由行李传送带10输送所述行李物品b。运载表面23设计成相对于内和外边沿32和34移动,例如,其中,板条29重叠,使得它们的边缘突出,以便使得行李沿着行李传送带输送路径31(图1和图4中的虚线所示)在行李顺着行李传送带10流动的方向上前进,如图箭头d1所示。替代地,可动行李运载表面可以是带的形式,所述带具有带有纹理表面,以便增加行李摩擦。

应当理解的是行李传送带10的上述描述仅仅为了解释并且这可以根据任意一种设计提供而且行李传送带10具有任何适当的形状。

现在参照图4至图7,其更加详细地示出了根据公开的主题的一个示例的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

每个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均包括本体41(图6),所述本体41成形为大体为梯形棱柱并且包括:上行李接收表面51(在图8b中示出);下表面48(在图5中充分示出);两面侧壁42和44,所述两面侧壁42和44具有大体梯形状;近端41,所述近端41终结于近侧边缘41′(图6);和远端43,所述远端43终结于远侧边缘43′(图7)。行李接收表面51具有:凸出的弯曲状并且包括近侧部分45,所述近侧部分45从近端41向上延伸;远侧部分47,所述远侧部分47向下延伸向远端43;和上部分49,所述上部分49在近侧部分45和远侧部分47之间延伸并且具有大体平行于由边缘41′和43′限定的平面的方向。

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公开的主题,包括附属权利要求中使用术语“近侧”和“远侧”时其指的是沿着行李传送带10的行李流动方向d1。

行李运送单元11的行李接收表面51限定了运送单元转移路径53(图4、6和8b中的虚线所示),沿着(包括平行于)所述运送单元转移路径53顺着由箭头d2表示的方向将行李物品b从近端41转移到远端43(图7)。应当理解的是,转移路径53大体垂直于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的近侧边缘41′和远侧边缘43′(如图8b所示)。

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构造成安装在行李传送带10上,使得其下表面48面向行李传送带10的行李运载表面,其侧壁42面向行李传送带10的内边缘25并且其侧壁44面向行李传送带10的外边缘27(图5),并且使得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的转移路径53与行李传送带输送路径31对准。因此,行李沿着行李传送带的流动方向d1和行李物品从行李转移运送单元的近端转移到远端的方向d2相同。而且,输送路径31和转移路径53形成了连续路径,从而允许行李沿着其连续流动。

为了如上所述辅助将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安装在行李传送带10上,行李转移运送单元可以包括安装设备,所述安装设备的结构由行李传送带10的结构决定,所述安装设备必须安装在所述行李传送带10上。

根据一些示例,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包括安装设备,以便辅助将行李转移运送单元安装在行李传送带10上。安装设备可以构造成辅助附接到行李传送带10的内和外边缘25和27,使得当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安装在行李传送带上时,其下表面48与行李传送带的可动行李运载表面23间隔开一间距s(图5),所述间距s足够允许传送板条29在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下方自由移动而没有堵塞行李在行李传送带10和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之间的连续流动(即,沿着由行李传送带10的输送路径31和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的转移路径形成的连续路径)。

如图5充分所示,安装设备可以包括:多个内支架52,所述多个内支架52从运送单元11的内侧壁42向外延伸并且构造成固定到行李传送带10的内边缘25;和多个外支架54,所述多个外支架54从运送单元11的外侧壁44向外延伸并且构造成固定到行李传送带的外边缘27。

内支架52的形状可以与外支架54的形状不同,以便与行李传送带的对应边沿的形状一致,它们固定或者附接到所述对应边沿。运送单元不需要在其侧部上的每一个上具有多个支架,但是可以设置一个细长支架或者其它安装设备。

如图4和图5所示,行李传送带10的边缘25为平板表面的形式,并且内支架52的下表面52′因此也是平坦的,以便允许它们与边缘25直接接触(其可以位于或者固定在所述边缘25上,例如,通过夹紧)。行李传送带10的边缘27和其突出止动件36在其间形成了袋状件36′(图5)并且每个外支架54均形成具有:角部部分54′,所述角部部分54′构造成接收在袋状件36′中;和止动件接收部分54,所述止动件接收部分54构造成在其中接收止动件36,以接合止动件。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行李传送带的行李运载表面倾斜,所以运送单元11仅仅由其重量保持并且其外支架54抵靠行李传送带的突出止动件36。

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还包括转移机构,凭借所述转移机构,沿着其转移路径53转移行李物品b。通常,转移机构包括:行李移动设备,以便使得行李物品b沿着对应于由行李传送带10提供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和速度顺着转移路径53前进;和致动设施,以便致动行李移动设备。

参照图6至8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主题的行李移动设备的一个示例,其包括:细长近侧转移辊57阵列,所述细长近侧转移辊57阵列沿着近侧部分45布置并且等距间隔开;和远侧转移辊59阵列,所述远侧转移辊59阵列沿着远侧部分47布置且等距间隔开。

转移辊57和59具有轴线a1至an(图6和图7)并且被保持在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的内和外侧向侧部42和44之间的位置中,使得它们的轴线相互平行并且大体垂直于转移路径53而且使得它们能够围绕它们的对应轴线a1至an沿着相对于方向d1和d2的相同顺时针方向d3旋转(图7),以便使得行李沿着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顺着方向d2在近侧部分45和远侧部分47上前进。

如图7所示,方向d2是凸出的弯曲状并且包括初始向上的方向(沿着近侧部分45)、中间水平方向(沿着上部分49)和最后向下方向(沿着远侧部分47)。

转移致动设施(未示出)构造成用于致动并且使得转移辊57和59停止旋转而且用于控制旋转速度以与行李传送带板条29的移动速度一致。

行李移动设备可以包括行李移动元件,所述行李移动元件仅仅沿着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的近侧和远侧部分45和47布置,如上所述,或者其还可以包括这种元件,所述元件沿着上部分49布置。上部分49的行李移动设备的布置可以与近侧和远侧部分的布置类似或者不同并且可以独立于所述近侧部分和远侧部分控制。

可选地,行李移动设备可以是单个连续元件,诸如带,所述带沿着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延伸并且限定了其上表面,所述上表面带有纹理,以增加与行李的摩擦。

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还包括转向机构81,在图6至图10中示出了转向机构81中的一个示例并且允许至少遵循运送单元11的两个操作模式。

·转移操作模式(图6至图9b),在所述转移操作模式中,转向机构81允许沿着转移路径53转移行李物品b;和

·转向操作模式(图9c和10),在所述转向操作模式中,转向机构81使得行李物品b从转移路径53转向离开,如下文更加详细描述的那样。

在本公开的主题的上下文中的术语“转向”(“divert”或者“diverting”)指的是至少相对于行李沿着行李转移运送单元的转移路径的原始移动方改变行李的方向,并且可能使得其沿着与转移路径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前进。

为了使得在图6至图10中示出的示例中实施上述操作模式,转向机构与运送单元11的上部分49相联,以便允许上部分49沿着与在上述转移操作模式中的运送单元11的近侧和远侧部分的相同方向移动行李,并且在上述转向操作模式中沿着上表面改变行李移动方向。运送单元或者转向机构还包括控制器(未示出),以便控制转向机构,用于在上述操作模式之间切换。

在图6至图10的示例中,转向机构81包括多个滚动插入件97,所述多个滚动插入件97布置在对应的多个开口103(图9a至图9c)中,所述多个开口103形成在上部分49中并且布置成平行的行105(图9a)。滚动插入件97中的每一个均装配在枢转支撑件92(图9b和9c)中,所述枢转支撑件92安装在对应开口103中。滚动插入件97能够围绕它们的轴线ar旋转,所述轴线ar相互平行并且垂直于枢转支撑件92的枢转轴线p,所述枢轴轴线p具有大体竖直定向。滚动插入件和枢转支撑件的操作由控制器控制,使得在运送单元11的转移操作模式(图6至图9b)中,转向机构允许枢转支撑件92保持处于它们的标准位置中,使得滚动插入件97的轴线ar平行于运送单元的近侧和远侧部分45和47的辊57和59的旋转轴线,从而因此垂直于其转移路径53(在下文中称作轴线ar的标准方向)。在轴线ar的这种标准定向的情况中,控制器致使滚动插入件顺时针旋转,以便沿着转移路径53转移行李物品b。在运送单元11的转向操作模式中,控制器致使枢转支撑件92围绕它们的轴线枢转,直到它们沿着转向方向(图9c和10),其中,滚动插入件97的轴线ar相对于它们的标准方向形成角度α(图9c)(在下文中称作轴线ar的转向方向)。在这种轴线ar的转向定向并且滚动插入件继续它们的顺时针旋转的情况中,转向机构使得由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的近侧部分45转移至其上部分49的行李物品b从转移路径53转向,从而防止其被沿着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的远侧部分47向下转移向行李传送带10。

角度α可以是由控制器设置的任何角度。可选地,角度可以根据方向变化,沿着不同的行李物品b必须转向的方向,即,以便使得第一行李物品b1转向,枢转支撑件92将枢转,使得角度α具有第一值α1,而为了使得第二行李物品b2转向,枢转支撑件将枢转,使得角度α具有不同于α1的值α2。

根据一些示例,控制单元16构造成使得滚动插入件97运转,以使得行李物品b在其上旋转。这可以通过调节滚动插入件97中的每一个的角度α来完成,和/或通过在不同的速度和/或方向条件下选择性驱动滚动插入件中的每一个来完成。行李物品b中的每一个的方向均可以由任何适当的设施来检测。

现在参照图11至图14,示出了行李转移运送单元的另一个示例,所述行李转移运送单元整体由111表示。

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1的基础元件与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的基础元件相同,所述基础元件中的一些用加了100的对应附图标记表示。特别地,运送单元111包括本体113,所述本体113具有行李转移表面,所述行李转移表面包括:近侧部分145、上部分149、远侧部分147、端部141和143以及侧壁142和144;转移机构,其包括多个细长转移辊157、156和159,所述细长转移辊157、156、159能够围绕对应的轴线a′1至a′n旋转(图12);和转向机构181。

如在下文详细描述的那样,运送单元111和运送单元11之间的唯一差异是上部分149的结构、侧壁142和144的结构以及布置在上部分149下方的运送装置的本体和转向机构181。

上部分149包括与沿着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1的近侧和远侧部分145和147布置的元件相同种类的移动元件。上部分149的辊156的端部固定到侧壁142和144的上段142′和144′,这使得能够以与远侧和近侧部分145和147的辊157和159相同的方式围绕它们的轴线旋转。

辊156沿着其整个长度相互间隔开一间隔s′(未示出),并且侧壁142和144的上段142′和144′形成有竖直狭槽160,所述竖直狭槽160与辊之间的间隔对准,即,布置在固定辊的侧壁的位置之间。辊156和竖直狭槽160之间的间隔在运送装置111的本体中形成多条通道162。

转向机构181包括直立组件118,在所述直立组件118中,两个平行的直立件121和123相互间隔开一距离,所述距离大于运送装置111的侧壁142和144之间的距离。每个直立件121和123均保持多个滑轮126和128,所述多个滑轮126和128分别可旋转安装在轴125和127上。多个滑轮对应于通道162的数量并且它们沿着轴线125和127间隔开的间距与通道162的间距相等。

直立组件118由运送单元111的本体113保持,这使得能够相对于此竖直移动并且使得每个直立件均相对于相应的侧壁布置在外部。直立件121和123安装成,使得轴125和127平行并且共面而且它们的滑轮126和128与通道162对准。

转向机构181还包括环形皮带环122,所述环形皮带环122各个均在一对相对的滑轮126和128之间延伸,所述一对相对的滑轮126和128与通道162中的一条对准。皮带环122各个均具有宽度w(图11),所述宽度w小于辊156之间的间隔s′。从而允许皮带环122在直立组件沿着竖直方向移动时顺着狭槽160在降低位置和升高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降低位置中,皮带环122布置成不相对于辊156向上突出(图11和12),在所述升高位置中,它们从辊156向上突出(图13和14)。

转向机构181具有转移操作模式(图11和12),其中,皮带环122布置不相对于辊156向上突出并且允许辊156以与运送单元111的近侧部分和远侧部分145和147的辊157和159同步的方式实施它们的转移操作。

转向机构181还具有转向操作模式(图13和14),在所述转向操作模式中,皮带环122中的直立件升高,以便从辊156向上突出(图13和14)并且滑轮126和128围绕轴线125和127旋转,如由箭头d4所示(图13)。

布置是这样的,使得当转向机构181处于转移操作模式中时,皮带环122保持其正常降低位置,从而允许沿着转移路径153转移行李物品b。应当转向的行李物品b抵达上部分149时,控制转向机构181,以由致动设施将其正常模式改变为其转向操作模式,皮带环122被带到升高位置中,在所述升高位置中,它们的旋转致使将行李物品b被引导朝向垂直于转移路径153的方向。

在转向操作模式中限定了皮带环的升高位置的高度h必须是这样的:使得行李不会接触转移辊156并且由皮带环122使其转向而没有受到干扰。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转向机构构造成以它们的转向操作模式运转任何预定时间,所述预定时间足以使得行李从转移路径移动并且防止其继续移动到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1的远侧部分。

可以如下计算这种时间:如果平均尺寸为xm(高度、宽度和/或长度),并且行李沿着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1的速度为ym/sec,则转向操作模式的平均时间是x/ysec。例如,如果平均尺寸为大约2m,并且行李沿着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1的移动速度为大约0.45m/sec,则转移操作模式的平均持续时间为大约4sec。

然而,上述转向操作模式的速度和持续时间可以变化并且可以在不同行李之间并且根据行李的具体参数变化。

参照图1和图2,现在将详细解释行李分类存储系统12的操作。

图1和图2中示出的行李分类存储系统12用于通过将行李分类存储到其对应的行李搬运车13来处理由行李传送带10从启程航站楼输送的托运行李。

如上所述,行李分类存储系统12包括行李识别单元14、多个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其可以是根据上述示例的任何单元)和控制单元16。

行李识别单元14包括识别隧道22,所述识别隧道22形成作为包围行李传送带10的门并且具有通道24,由行李传送带运送的行李物品b通过所述通道24。

识别隧道22包括条形码阅读器26(其可以例如为多向条形码阅读器)和激光扫描仪(由28示意性示出)并且构造成在启程航站楼处基于其分配给行李物品b的条形码识别每个行李物品b。

控制单元16(在图1中示意性示出)构造成:

(a)从行李识别单元14接收信息;

(b)识别搬运车13,每个行李物品b均被装载到所述搬运车13;

(c)使得识别的行李物品b和与上述识别的搬运车13相关联的对应的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之间匹配;

(d)获得行李参数,诸如,其位于行李传送带10上的位置、与对应的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相距的距离和其整体尺寸。

(e)当行李抵达对应的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的一位置(例如,上部分49)处时,通过将上述对应的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转变成转向操作模式致动上述对应的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的转向机构,在所述位置处,行李可能会转向;和

(f)致动收集系统18并且特别地机器人臂15,以便从对应的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收集转向的行李并且将其转移到对应的搬运车13。

基于行李参数的信息,控制单元16确定转向机构的转向操作模式的时刻和持续时间,而同时转向机构的其余时间处于转移操作模式中。

机器人臂15包括收集托盘30,凭借所述收集托盘30其从行李转移运送单元11收集行李并且将其转移到搬运车13。可选地,可以控制机器人臂15,以将行李装载在搬运车内的预定位置处。

应当理解的是,行李可以在进程过程中穿过一个或者多个行李转移运送单元抵达行其必须在此转向的李转移运送单元。在这种情况中,一个或多个行李转移运送单元以它们的转移操作模式运转,从而允许沿着其转移行李,其中,其转移路径形成与行李传送带的运送路径连续的一条连续路径。

行李转移运送单元可以布置成,使得每个单元均与其对应的搬运车相联,在这种情况中,每个单元均大体面向其对应的搬运车(如图1和图2所示)。

可选地,行李转移运送单元可以与多于一个的搬运车相联,在所述情况中,控制单元16还将基于搬运车相对于行李转移运送单元的位置来确定转向方向。

现在参照图15至25c,示出了根据公开的主题的行李卸载装置201和301(图22至图25c),所述行李卸载装置201和301还可以与如上公开的行李分类存储系统10一起使用。通常,卸载装置201和203与标准行李搬运车t(在图16中示出了一个示例)一起使用,使得具有待卸载的行李物品b的搬运车位于行李卸载装置中,并且然后处于行李卸载装置中,以抵达这样的位置,所述位置允许通过重力从搬运车将行李袋卸载到行李传送带c上。

搬运车t(图16中单独示出)通常包括:行李存储室204,在其中存储有待卸载的行李物品b;和存储室托架202。行李存储室204具有前面206,所述前面206形成了开口到其内部210(即,其中存储行李物品b)的开口208。

卸载装置201和301包括静止组件203和旋转支撑组件205,所述旋转支撑组件205旋转附接到静止组件203并且构造成安装在搬运车t上,其中,行李物品b位于所述搬运车t内。

静止组件203包括一对竖直保持件207和一对侧向支撑件209,并且支撑组件205包括:一对竖直存储支撑件211,所述一对竖直存储支撑件211旋转附接到竖直保持件207;和搬运车安装平台,所述搬运车安装平台大体垂直于存储支撑件211延伸,以便安装在搬运车t上,其中,行李物品b位于其内。

支撑组件205构造成相对于静止组件203在至少第一水平位置(图17a)和第二倾斜位置(图17b)之间旋转,在所述第一水平位置中,搬运车安装平台213大体平行于水平平面p(图17a),在所述水平平面上安装有静止组件203,在所述第二倾斜位置中,支撑组件205,特别地安装平台213,相对于平面p形成角度a。

竖直存储支撑件211在其间限定了开口215,所述开口215的尺寸大体与搬运车t的行李存储室204的开口208的尺寸一致,特别地,构成了开口215的宽度的竖直存储支撑件211之间的距离d1大体与开口208的宽度d2(图16)一致。

行李卸载装置201和301还包括提升机构217(未示出),所述提升机构217构造成在上述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转换静止组件203。应当理解的是,图17b示出了多个可能第二位置中的仅仅一个位置,在所述位置中,支撑组件205相对于静止组件203倾斜,并且安装平台213相对于水平平面p形成了多个角度a。

角度a可以根据待卸载的每个行李物品b的数量和/或参数在0°和90°之间变化。可选地,提升机构217可以构造成在若干预定单独不相关联的位置之间转换支撑组件,每个所述预定单独不相关联的位置均与不同的角度a相关。

行李卸载装置201和301还包括逐步释放设备,以便逐步改变开口215暴露的程度,以便逐步将行李存储室204的开口208暴露于外部。

如图18a至21b所示,行李卸载装置201的逐步释放设备221可以包括一对门223,每扇门均附接到对应的竖直存储支撑件211并且构造成沿着轴线225(图19a和20)移动,所述轴线225大体垂直于竖直存储支撑件211的轴线227,以便逐步增加或者减小开口208的暴露部分的宽度。

布置是这样的,使得当搬运车t安装在安装平台213上并且装载到其上的行李物品b将被卸载到行李传送带c时,致动提升机构217使得支撑组件205旋转,以便增大角度a。随着支撑组件205旋转并且提升而且使得安装平台213倾斜,致动逐步释放设备221,使得门223逐渐移动,以扩大开口215并且逐渐暴露出开口208,以允许从其卸载行李物品b。

由于行李存储室204因安装平台213(行李存储室安装在安装平台213上)的倾斜位置而引起的倾斜位置以及开口208逐渐暴露,行李在沿着行李流动方向(由图19b和20中的箭头229所示)的重力的作用下被逐步释放,所述行李流动方向可以大体垂直于轴线225(门沿其移动)。

行李卸载装置201还包括卸载栈桥231,所述卸载栈桥231相对于水平面p倾斜并且附接到静止组件203,以便相对于开口215在支撑组件205的开口215和行李传送带c之间向外延伸。卸载栈桥231允许进一步朝向行李传送带c逐渐释放行李物品b。

应当指出的是,根据本公开主题的逐步释放设备可以如上所述沿着单根轴线滑动或者可以可旋转安装到支撑组件205的元件,诸如竖直存储支撑件211,以便相对于行李存储室204的内部逐步向外打开,以允许释放行李。

可选地,逐步释放设备可以仅仅包括一扇门或者若干扇门,打开所述门允许逐步释放行李。

现在参照图22至25c,示出了一种根据本公开主题的另一个示例的行李卸载装置301,所述行李卸载装置301包括逐步释放设备321。

逐步释放设备321可以包括构成了阻隔组件的闸门325和闸桥327。

闸门325装配在支撑组件205的开口215内、在竖直存储支撑件211之间并且构造成沿着竖直存储支撑件211向上以及向下(如图22中的箭头330所示)逐步滑动,以便增加开口215的暴露出行李存储室204的开口208的对应部分的一部分的高度h。

闸桥327包括:近侧边缘329,所述近侧边缘329附接到闸门325的上边缘并且构造成连同其一起向行李存储室204的顶部部分212前进以及从所述顶部部分212前进;远侧边缘331,所述远侧边缘331旨在当卸载行李时布置在行李传送带10近侧。

闸桥327相对于闸门325形成了角度b(图23b),所述角度b可以可选地根据闸门325的位置变化。

布置是这样的,使得当搬运车t安装在安装平台213上并且装载在其上的行李物品b将被卸载到行李传送带c上时,致动提升机构217使得支撑组件205旋转,以便增大角度a。随着支撑组件205旋转并且安装平台213提升而且倾斜,致动逐步释放设备321,使得闸门325沿着箭头330示出的方向逐渐向下滑动,从而扩大了开口并且逐步暴露出开口208,以便允许从其卸载行李物品b,所述逐步释放设备321通常位于闭合位置中,在所述闭合位置其覆盖开口215的大部分并且防止通过开口208释放任何行李。

由于行李存储室204的由安装平台213的倾斜位置导致的倾斜位置以及开口208逐步暴露,行李在沿着行李流动方向(由图120中的箭头229所示)的重力的作用下被逐步释放,所述行李流动方向大体垂直于闸门325沿其滑动的方向330,所述行李存储室204安装在所述安装平台213上。

闸桥327的近侧边缘329连同闸门325一起向下滑动,从而允许从暴露出的开口208释放的行李倾倒在闸桥327上并且然后沿着其逐步滑向行李传送带c。

根据其它示例,例如,如图26所示,行李卸载装置401可以设置成包括:一对竖直保持件407;搬运车安装平台413,其具有从安装平台向上伸出并且在其间限定了开口415的一对竖直存储支撑件411;和卸载栈桥431,所述卸载栈桥431构成为了逐步释放设备。搬运车安装平台413(与竖直存储支撑件411一起)和卸载栈桥431各个均独立枢转铰接到竖直保持件407,即,搬运车安装平台413和卸载栈桥431各个均可以独立于另外一些相对于竖直保持件枢转。

卸载栈桥431包括运送组件433,可以选择性驱动所述运送组件433,例如以便使得行李物品b在其上移动。运送组件433可以包括多条带435,所述多条带435可以各个均设置成独立于另外一些(例如,以不同速度)或者单条带被驱动。带435可以具有带纹理表面,例如,以辅助使得行李物品b在其上移动。

在使用中,搬运车t定位成,使得其行李存储室204的开口208与由行李卸载装置401限定的开口415配准。搬运车安装平台413和卸载栈桥431一起枢转,例如,以大约35°至45°的角度枢转,以便使得搬运车t向前。继而,卸载栈桥431还沿着相同方向枢转,例如,进一步枢转45°,从而导致位于存储室204内的行李物品b被释放到卸载栈桥431上。然后驱动运送组件433,以便从卸载栈桥431卸载行李物品b。可以例如通过调节搬运车安装平台413以其枢转的角度以及带435的速度控制释放行李物品b的速率。

根据在此规定和声明权益的行李卸载装置的示例中的任意一个,可以设置传感器(未示出),以便检测,例如从搬运车t释放的行李物品b和/或释放行李物品b的速度。因此可以调节影响释放速度的变量,以实现其逐步释放的所需速度。

另外,在行李卸载装置已经完成了适当处理,以用于清空搬运车t之后,搬运车扫描仪(未示出,并且搬运车扫描仪可以是与上述扫描仪相同的扫描仪,以便检测从搬运车t释放的行李物品b和/或释放行李物品b的速度)可以用于检测存留在搬运车内的任何行李物品并且将其通知操作者。

应当理解的是,根据本公开的主题的行李卸载装置允许利用引力逐步释放行李,从而最小化对行李造成的损坏,而同时又不存在危险以及不需要人为干涉。

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易于理解的是,各种变形方案、变化和修改方案均能够加以必要的修改得以不背离本公开的主题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