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冻冰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9130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冻冰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冷冻设备附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效冻冰架。



背景技术:

冰盒,主要用于配合保温箱使用,用于生鲜食品、生物制品、药品、血浆、疫苗等的冷藏运输。目前,冰盒的冷冻都是利用收纳盒进行,即利用隔条将收纳盒内部分割成多个间隔栏,间隔栏的大小与冰盒的外部形状相适配,将冰盒一一对应插接在间隔栏内以后再将收纳盒放入冷库进行冷冻。上述冷冻方式虽然可以对冰盒进行冷冻,但是存在间隔栏设置紧密导致冰盒排布密度较大,在收纳盒中的冰盒冷冻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冻冰架,放置在该冻冰架将上的冰盒呈倾斜状态,从而增加了冰盒表面和冷风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冷冻效率。

为了实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高效冻冰架,包括上框架和下框架,上框架的边框与下框架的边框之间设有连接立柱,连接立柱分别设置在上框架边框和下框架边框的两侧,两侧的连接立柱之间分别设有一层以上用于搁置冰盒的搁置机构,搁置机构呈倾斜状态。搁置冰盒的搁置机构的倾斜角度可为0-45度,进一步优选为0-15度,进一步可优选为3-10度。使冰盒处于倾斜状态时,从而增加了冰盒表面和冷风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冷冻效率。

进一步地,上框架上设有角码,使冻冰架的结构稳定,在冻冰架在冷库中堆码的过程中不容易损坏。

进一步地,下框架的底部设有与叉车的货叉相适配的插槽。下框 架的底部设有插槽方便使用叉车进行搬运、堆码。

进一步地,搁置机构包括成对设置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分别设置在相邻的连接立柱上。搁置机构采用设置在相邻的连接立柱上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冰盒的两端可以沿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滑动,从而方便将冰盒放入冻冰架内或从冻冰架内取出。

进一步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与连接立柱连接的一端低于与连接立柱连接的另一端,位于低端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的端部设有挡片。将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倾斜设置,使得放置在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上的冰盒处于倾斜状态,从而增加了冰盒表面和冷风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冷冻效率。挡片可以防止冰盒从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的低端滑出。

进一步地,上框架内设有上横梁,下框架内设有下横梁,上横梁和下横梁上下对应设置,上横梁和下横梁之间设有连接支柱,连接支柱与连接立柱对应设置,连接支柱与两侧的连接立柱之间分别设有一层以上的搁置机构。搁置机构采用对称设计,提高冻冰架的利用率,方便冰盒的取放。

进一步地,搁置机构包括成对设置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第一滑槽和/或第二滑槽的一端的侧面与连接立柱连接,第一滑槽和/或第二滑槽的另一端的端面与连接支柱连接。第一滑槽和/或第二滑槽的一端侧面与连接立柱连接,不仅方便冰盒的放入和取出,而且可以增加第一滑槽或第二滑槽与连接立柱之间的接触面积,使连接更牢固,承重能力更强。第一滑槽或第二滑槽的另一端的端面与连接支柱连接,使连接支柱对冰盒起到限位作用,防止冰盒滑落。

进一步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位于连接支柱的一端低于连接立柱的一端。使得冰盒位于靠近冻冰架内侧的一端向下倾斜,在冻冰架移动的过程中,冰盒不易从冻冰架上滑落。同时,冷库的冷风在风机的推 动下,流动时一般是在室内水平循环流动,将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倾斜设置,使得放置在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上的冰盒处于倾斜状态,从而增加了冰盒表面和冷风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冷冻效率。

进一步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为L型板制成,其端面形状为L型。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采用L型板制成,使得第一滑槽或第二滑槽的位于底部的侧边对冰盒起到支撑作用,第一滑槽或第二滑槽的另一个侧边对冰盒起到限位作用,防止冰盒左右滑动从第一滑槽或第二滑槽内滑出。

进一步地,下框架底部设有脚轮。在下框架底部设置脚轮,方便推动冻冰架进入冷库或移除冷库。

进一步地,脚轮带有刹车装置。脚轮设有刹车装置,通过脚轮上的刹车装置将脚轮锁死,防止冻冰架意外移动。

进一步地,连接立柱的外侧设有扶手。通过扶手,配合脚轮便于推动冻冰架进行移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示例的冻冰架,采用多层搁置结构,搁置机构呈倾斜设置,相比传统的收纳盒大大增加了放置冰盒的空间,提高了冷冻效率。

2、本发明示例的冻冰架放的上框架上设有角码,使冻冰架的结构稳定,在冻冰架在冷库中堆码的过程中不容易损坏,下框架的底部设有插槽方便使用叉车进行搬运、堆码。

3、本发明示例的冻冰架,在连接立柱和连接支柱之间设有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组成的搁置结构,方便冰盒的存放或取出。

4、本发明示例的冻冰架,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位于连接支柱的一端低于连接立柱的一端,使得冰盒位于靠近冻冰架内侧的一端向下倾斜,在冻冰架移动的过程中,冰盒不易从冻冰架上滑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主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右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图3中E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上框架,2-下框架,3-连接立柱,4-上横梁,5-下横梁,6-连接支柱,7-第一滑槽,8-第二滑槽,9-角码,10-脚轮,11-扶手,12-挡片,13-插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高效冻冰架,包括上框架1和下框架2,上框架的四个边角处设有角码9,通过角码9使得冻冰架的结构更稳定,冻冰架在冷库中堆码的过程中不容易损坏。在上框架1的边框和下框架2的边框两侧分别设有连接立柱3。在相邻的连接立柱3上分别设有第一滑槽7和第二滑槽8,第一滑槽7或第二滑槽8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相对应的两个连接立柱3上。第一滑槽7和第二滑槽8与连接立柱3连接的一端低于与连接立柱3连接的另一端,使得冰盒位于靠近冻冰架内侧的一端向下倾斜,倾斜角度为3度,冰盒倾斜角度采用5度可以比冰盒水平放置提高冷冻效率半小时左右。位于低端的第一滑槽7和所述第二滑槽8的端部设有挡片12,挡片12可以防止冰盒从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的低端滑出。第一滑槽7和第二滑槽8为L型板制成,其端面形状为L型,第一滑槽7或第二滑槽8的位于底部的侧边对冰盒起到支撑作用,第一滑槽7或第二滑槽8的另一个侧边对冰盒起到限位作用,防止冰盒左右滑动从第一滑槽7或第二滑槽8内滑 出。第一滑槽7与第二滑槽8之间设有隔板9。隔板9采用镀锌板制成,隔板9的两侧搭设在第一滑槽7和第二滑槽8上,隔板9上方放置冰盒,对冰盒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下框架2的底部设有两个插槽13,通过插槽13方便使用插槽对冻冰架进行搬运、堆码。下框架2底部设有脚轮10,脚轮10带有刹车装置,脚轮10设有刹车装置,通过脚,10上的刹车装置将脚轮10锁死,防止冻冰架意外移动。连接立柱3的外侧设有扶手11,通过扶手11配合脚轮10便于推动冻冰架进行移动。

实施例2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一种高效冻冰架,包括上框架1和下框架2,上框架的四个边角处设有角码9,通过角码9使得冻冰架的结构更稳定,冻冰架在冷库中堆码的过程中不容易损坏。在上框架1的边框和下框架2的边框两侧分别设有连接立柱3。上框架1和下框架2内分别设有上下对应设置的上横梁4和下横梁5,上横梁4和下横梁5之间设有连接支柱6,连接支柱6与两侧的连接立柱3对应设置。

在相邻的连接立柱3上分别设有第一滑槽7和第二滑槽8,第一滑槽7或第二滑槽8的一端的侧面与连接立柱3连接,第一滑槽7或第二滑槽8的另一端的端面与连接支柱6连接。第一滑槽7或第二滑槽8位于连接支柱6的一端低于连接立柱3的一端。使得冰盒位于靠近冻冰架内侧的一端向下倾斜,倾斜角度为5度,冰盒倾斜角度采用5度可以比冰盒水平放置提高冷冻效率一小时左右。第一滑槽7和第二滑槽8为L型板制成,其端面形状为L型,第一滑槽7或第二滑槽8的位于底部的侧边对冰盒起到支撑作用,第一滑槽7或第二滑槽8的另一个侧边对冰盒起到限位作用,防止冰盒左右滑动从第一滑槽7或第二滑槽8内滑出。第一滑槽7与第二滑槽8之间设有隔板9。隔板9采用镀锌板制成,隔板9的两侧搭设在第一滑槽7和第二滑槽8 上,隔板9上方放置冰盒,对冰盒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下框架2的底部设有两个插槽13,通过插槽13方便使用插槽对冻冰架进行搬运、堆码。下框架2底部设有脚轮10,脚轮10带有刹车装置,脚轮10设有刹车装置,通过脚,10上的刹车装置将脚轮10锁死,防止冻冰架意外移动。连接立柱3的外侧设有扶手11,通过扶手11配合脚轮10便于推动冻冰架进行移动。

使用时,在将冰盒的两端搭放在冻冰架其中一组第一滑槽7和第二滑槽8上,将冰盒顺着第一滑槽7和第二滑槽8推向连接支柱6,并通过连接支柱6进行限位,使冰盒完全进入冻冰架内。当冰盒的宽度小于第一滑槽7和第二滑槽8之间的距离时,可以将冰盒放置在隔板9上。按照相同的操作将其余的冰盒放置到冻冰架上的其他第一滑槽7和第二滑槽8上。通过扶手11配合脚轮10将冻冰架推入冷库中,并通过脚轮上的刹车装置将冻冰架固定住,防止其移动。

本实施例中,隔板也可采用设置在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之间的多条肋条代替,而不限于采用板状的隔板一种形式。

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向冻冰架内侧一端向下倾斜的角度还可以为0-45度中的其他任一角度。

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的形状也不限于L形,第一滑槽7和第二滑槽还可以采用固定在连接立柱和连接支柱之间的连接板,并在连接板的外侧设置对冰盒进行限位的挡板。

搁置机构还可以采用直接固定连接在相邻的连接立柱和连接支柱之间的搁置板,搁置板的两侧设置对冰盒进行限位的限位板。直接将冰盒放置在搁置板上。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 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