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仓装置及分拣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1538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料仓装置及分拣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物流分拣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料仓装置及分拣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物料运输的发展,仅仅依靠人工分拣的方式分拣,需要消化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不能满足现有的社会需求,因此,现有的物品大多都采用分拣机进行分拣,分拣机可以根据物品的不同的标识信息使待分拣物品运输到不同的料仓中,增加了分拣的机械化和智能化,节省人力,节约了时间。

但是,目前分拣机对应的料仓装置大多都是单层料仓,不能充分利用纵向空间,且分拣物品种类多的时候程序麻烦,当料仓装置为双层料仓时,待分拣物品不容易运输到下层料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料仓装置,以缓解待分拣物品不容易运输到料仓装置的下层料仓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料仓装置,包括:上层料仓、下层料仓和导向仓;

所述导向仓与对应所述下层料仓连通,用于实现所述下层料仓与分拣运输装置的一个出料口对接;所述上层料仓为上端开口结构,用于实现与分拣运输装置的另一个出料口对接;

多个所述上层料仓沿周向分布连接成环形上层仓组,多个所述下层料仓沿周向分布连接成环形下层仓组,所述环形上层仓组设置所述环形下层仓组上方;多个所述导向仓对应连接呈环状。

进一步的,所述上层料仓和下层料仓均包括底壁、第一侧壁和两个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底壁的短弧边连接,两个第二侧壁分别与所述底壁的两个侧边连接,且所述第一侧壁与两个所述第二侧壁相邻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仓的侧壁与所述上层料仓的第一侧壁连接,使所述导向仓设置在所述上层料仓内侧。

进一步的,所述上层料仓的底壁与所述下层料仓的底壁的距离大于所述下层料仓的第一侧壁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仓包括与所述上层料仓的第一侧壁相连的第三侧壁、与所述第三侧壁相对设置的第四侧壁、两个连接所述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的第五侧壁、与所述第四侧壁的底端连接的倾斜底壁以及两个连接所述第五侧壁与所述倾斜底壁的连接壁;且所述倾斜底壁与所述下层料仓的第一侧壁对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层料仓叠加在所述下层料仓上;

所述导向仓包括与所述上层料仓的第一侧壁相连的第三侧壁、与所述第三侧壁相对设置的第四侧壁、两个连接所述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的第五侧壁;

两个连接所述第三侧壁相和第四侧壁的第五侧壁进一步的,所述上层料仓和下层料仓还包括导向板;所述导向板呈倾斜设置,且所述导向板的一边与所述第一侧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层料仓或下层料仓中间位置设置隔板,且所述隔板一端与所述上层料仓或下层料仓的第一侧壁连接,所述隔板使一个所述上层料仓或下层料仓分为两个仓室。

进一步的,与所述上层料仓或下层料仓的第一侧壁相对位置设置有防护门,所述防护门与所述上层料仓或下层料仓的第二侧壁铰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料仓装置,包括多个上层料仓沿周向分布连接成环形上层仓组,多个下层料仓沿周向分布连接成环形下层仓组,且环形上层仓组设置在环形下层仓组上方,形成了双层料仓装置。通过双层料仓装置可以增加料仓的个数,从而可以实现分拣更多种类的物品。具体的,上层料仓设置在下层料仓上方,形成双层料仓;通过设置导向仓,使导向仓与下层料仓连通,能够使待分拣物品从分拣运输装置的一个出料口进入的导向仓中,最后进入到下层料仓中,实现使待分拣物品从分拣运输装置的出料口进入下层料仓的目的,上层料仓为上端开口结构,通过开口结构实现与分拣运输装置的另一个出料口对接的目的。通过导向仓的设置实现分拣运输装置的两个出料口分别向上层料仓和下层料仓中运输待分拣物品。使料仓装置可以放置多种待分拣物品,有效的利用了纵向空间。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拣系统,以缓解分拣系统中待分拣物品运输到料仓装置中的下层料仓不容易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分拣系统,包括分拣运输装置和上述所述的料仓装置;

所述分拣运输装置可进行水平旋转,且所述分拣运输装置的旋转点呈偏心设置;所述分拣运输装置为具有两个出料口的双向运输结构,所述分拣运输装置的两个出料口分别对应所述料仓装置的上层料仓和导向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分拣系统,通过分拣运输装置把待分拣物品运输到料仓装置中,其中,分拣运输装置为具有两个出料口的双向运输结构,使分拣运输装置的每一个出料口对应一个料仓,又因为分拣运输装置为可进行水平旋转,且分拣运输装置的旋转点呈偏心设置,使分拣运输装置的两个出料口的路线轨迹为两个半径不同的同心圆,使分拣运输装置的两个出料口分别与上层料仓和导向仓对接,最终使待分拣物品落入上层料仓或下层料仓中。该分拣系统可分拣多种物品,并且分拣系统结构简单、紧凑。另外,料仓装置的结构及有益效果上述已经进行详细的阐述,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料仓装置中上层料仓、下层料仓和导向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料仓装置中另一种导向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料仓装置中含有防火门的上层料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二提供的分拣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料仓装置;200-分拣运输装置;110-上层料仓;120-下层料仓;130-导向仓;111-第一侧壁;112-第二侧壁;113-底壁;114-导向板;115-隔板;116-防护门;131-第三侧壁;132-第四侧壁;133-第五侧壁;134-倾斜底壁;135-连接壁;210-出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通”、“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料仓装置100,包括:上层料仓110、下层料仓120和导向仓130;导向仓130与对应下层料仓120连通,用于实现下层料仓120与分拣运输装置200的一个出料口210对接;上层料仓110为上端开口结构,用于实现与分拣运输装置200的另一个出料口210对接;多个上层料仓110沿周向分布连接成环形上层仓组,多个下层料仓120沿周向分布连接成环形下层仓组,环形上层仓组设置环形下层仓组上方;且多个导向仓130对应连接呈环状。

本实施例提供的料仓装置100,包括多个上层料仓110沿周向分布连接成环形上层仓组,多个下层料仓120沿周向分布连接成环形下层仓组,且环形上层仓组设置在环形下层仓组上方,形成了双层料仓装置100。通过双层料仓装置100可以增加料仓的个数,从而可以实现分拣更多种类的物品。具体的,上层料仓110设置在下层料仓120上方,形成双层料仓;通过设置导向仓130,使导向仓130与下层料仓120连通,能够使待分拣物品从分拣运输装置200的一个出料口210进入的导向仓130中,最后进入到下层料仓120中,实现使待分拣物品从分拣运输装置200的出料口210进入下层料仓120的目的,上层料仓110为上端开口结构,通过开口结构实现与分拣运输装置200的另一个出料口210对接的目的。通过导向仓130的设置实现分拣运输装置200的两个出料口210分别向上层料仓110和下层料仓120中运输待分拣物品。使料仓装置100可以放置多种待分拣物品,有效的利用了纵向空间。

具体的,如图1-图3所示,上层料仓110和下层料仓120均包括底壁113、第一侧壁111和两个第二侧壁112;两个第二侧壁112分别与底壁113的两个侧边连接;第一侧壁111与两个第二侧壁112相邻连接,且第一侧壁111与底壁113的短弧边连接。待分拣物品通过上层料仓110或下层料仓120的上端进入上层料仓110或下层料仓120,通过与上层料仓110或下层料仓120的第一侧壁111相对的一端取走待分拣物品。为了防止在分拣过程中,待分拣物品从与第一侧壁111相对的一端处滑出,如图3所示,在与上层料仓110或下层料仓120的第一侧壁111相对的一端设置有防护门116,防护门116与第二侧壁112铰接。通过打开防护门116可以取走物品。防护门116的设置使料仓装置100更加的严密,待分拣物品更加安全。

导向仓130的位置有多种,可以设置在上层料仓110的内侧与可以设置在上层料仓110的外侧。在本实施例中,导向仓130的侧壁与上层料仓110的第一侧壁111连接,使导向仓130设置在上层料仓110内侧。通过使导向仓130设置在上层料仓110的内侧,减短了分拣运输单元到达导向仓130的路程,提高了分拣效率,并且导向仓130设置在上层料仓110的内侧,使料仓装置100的结构更加紧凑,美观。

另外,上层料仓110和下层料仓120的位置关系有多种,以如下几种有优选地方式举例说明。

例如,上层料仓110和下层料仓120之间有空隙

也就是,如图1所示,上层料仓110的底壁113与下层料仓120的底壁113的距离大于下层料仓120的第一侧壁111的高度。此时,导向仓130的结构包括与上层料仓110的第一侧壁111相连的第三侧壁131、与第三侧壁131相对设置的第四侧壁132、两个连接第三侧壁131和第四侧壁132的第五侧壁133、与第四侧壁132的底端连接的倾斜底壁134以及两个连接第五侧壁133与倾斜底壁134的连接壁135;且倾斜底壁134与下层料仓120的第一侧壁111对接。即,第三侧壁131的底边、倾斜底壁134的自由边以及两个连接壁135的自由边形成一底端开口结构,且导向仓130的上端为开口结构,因此,导向仓130形成一通道,可以使待分拣物品从分拣运输单元的出料口210,进入导向仓130到达下层料仓120。另外,倾斜底壁134的设置使待分拣物品顺畅的进入下层料仓120,减少待分拣物品在下层料仓120的进料口处出现堆积的情况,并且对待分拣物品起到缓冲的作用。

例如,上层料仓110叠加在下层料仓120上;

此时,为了能够使导向仓130与下层料仓120连通,如图2所示,导向仓130包括与上层料仓110的第一侧壁111相连的第三侧壁131、与第三侧壁131相对设置的第四侧壁132、两个连接第三侧壁131和第四侧壁132的第五侧壁133;下层料仓120的底壁113的边长大于上层料仓110的底壁113的边长,且第四侧壁132与下层料仓120的第一侧壁111相连,两个第五侧壁133分别与下层料仓120的两个第二侧壁112相连。

为了使待分拣物品能够顺畅的流入上层料仓110和下层料仓120,上层料仓110和下层料仓120还包括导向板114;导向板114呈倾斜设置,且导向板114的一边与第一侧壁111的上端连接。当待分拣物品从分拣运输单元的出料口210流出,进入到上层料仓110或者下层料仓120后,在导向板114上滑动,最后落到上层料仓110或者下层料仓120。通过导向板114的设置可以使待分拣物品能够顺畅的进入上层料仓110和下层料仓120,减少出现待分拣物品仅落在上层料仓110或者下层料仓120的一个角落,使待分拣物品出现堆积,并且导向板114对待分拣物品有缓冲作用。

此外,为了使料仓的个数增加,在本实施例中,上层料仓110或下层料仓120中间位置设置隔板115,且隔板115一端与上层料仓110或下层料仓120的第一侧壁111连接,隔板115使一个上层料仓110或下层料仓120分为两个仓室。通过隔板115的设置,可以增加一倍的仓室,从而可以分拣更多种类的待分拣物品,提高了料仓装置100的适用性,使料仓装置100能够适用更多的场合。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分拣系统,包括分拣运输装置200和实施例一提供的料仓装置100;分拣运输装置200可进行水平旋转,且分拣运输装置200的旋转点呈偏心设置;分拣运输装置200为具有两个出料口210的双向运输结构,分拣运输装置200的两个出料口210分别对应料仓装置100的上层料仓110和导向仓130。

本实施例提供分拣系统,通过分拣运输装置200把待分拣物品运输到料仓装置100中,其中,分拣运输装置200为具有两个出料口210的双向运输结构,使分拣运输装置200的每一个出料口210对应一个料仓,又因为分拣运输装置200为可进行水平旋转,且分拣运输装置200的旋转点呈偏心设置,使分拣运输装置200的两个出料口210的路线轨迹为两个半径不同的同心圆,使分拣运输装置200的两个出料口210分别与上层料仓110和导向仓130对接,最终使待分拣物品落入上层料仓110或下层料仓120中。该分拣系统可分拣多种物品,并且分拣系统结构简单、紧凑。另外,料仓装置100的结构及有益效果上述已经进行详细的阐述,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分拣运输装置200对应有两个出料口210,且两个出料口210分别与上层料仓110和导向仓130对应,因此,环形上料仓组或环形下料仓组的料仓个数可以为奇数也可以偶数。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环形上料仓组或环形下料仓组分别有6个料仓,当然,在本实施例中,环形上料仓组或环形下料仓组的料仓个数不局限于6个,还可以是5个、7个或者其他个,只要分拣运输单元的出料口210小于上层料仓110的进料口和下层料仓120的进料口。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