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工位用的纱线捻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43718阅读:761来源:国知局
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工位用的纱线捻接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工位的纱线捻接装置,该纱线捻接装置包括捻接棱柱,该捻接棱柱具有气动可控地捻接通道,该捻接通道可以由罩元件关闭,在捻接棱柱的两侧分布有导纱盘、纱线夹持和剪切装置以及保持和开松管。



背景技术:

设计成气动接合两根线头的纱线捻接装置与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例如交叉卷绕筒子机的工位相关地公知很长时间了,纱线捻接装置在许多专利中已经有详细地描述。

通过这种纱线捻接装置,通过例如纱线中断装置或者可控的清洁纱刀形成的两根线头被气动地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实际上和整条纱线一样的接头。

例如在断线后,运行到交叉卷绕筒子纱的表面上的所谓的上纱线由抽吸嘴吸取并被放置在纱线捻接装置的捻接棱柱的捻接通道中。

实质上同时所谓的下纱线被抓取管从在位于退卷位置上的退绕筒子上被抓取,并且也被放置在捻接通道中,在纱线通道中上纱线和下纱线然后被气动地捻接在一起。

然而,满足这些要求是必要的,使得这样的纱线接头在外观上实际上和纱线是一致的,也具有几乎相同的纱线强度。

两根线头被连接在一起需要例如首先将纱线切到准确的长度并且小心地准备捻接过程,然后准确地放置到捻接棱柱的捻接通道中。

已知的纱线捻接装置包括各种不同的装置来达到这个目的,例如纱线夹持和剪切装置、保持和开松管以及喂纱器。

如上所述,实践中两根线头通过抽吸嘴和/或抓取管输送到达纱线捻接装置的区域中并由导纱盘引导被引到捻接通道中,导纱盘分别地安置在捻接棱柱的捻接通道的端部。

在纱线行进到捻接通道的过程中,线头也定位在关联的纱线夹持装置和纱线剪切装置中。

已经通过纱线剪切装置剪切到准确的长度并且通过纱线夹持装置进行固定的线头紧接着被抽吸至保持和开松管中,在那里气动地做准备。这就意味着首先线头被大幅退捻而且短纤维也被移除。

准备好的线头紧接着由喂纱器牵至捻接棱柱的捻接通道内,这样两个线头在捻接通道内平行地几乎是在同一水平上彼此相邻,但是以相反的方向排列。自由线头的长度由纱线的材料和/或纱线的直径决定,优选在两侧从捻接棱柱的捻接通道突出出来。

一个或多个压缩空气脉冲通过相应的、主要呈切线状开口的进入孔进入到捻接棱柱的捻接通道内,以确保首先位于捻接通道内的基本相互平行的两个线头的旋转,从而形成结实的纱线接头。

而且,在众所周知的捻接装置中,位于捻接通道的端部并部分地关闭该捻接通道的导纱盘确保线头在捻接时不会被吹出捻接通道。

如上所述的方法以及相应的装置在实践中证明是高度有效的,特别是在对棉纱或是棉和合成纤维的混纺纱进行捻接时。

然而,当所谓的问题纱线需要捻接在一起时,情况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问题纱线包括例如紧实纱线、具备高捻度或者高弹性的纱线,这仍然存在改进采用已知的捻接装置生产的纱线接头的需要。

这样,通常具有高弹性的例如由棉纤维包裹的芯纱的弹性纱线,在纱线切断后,因为高弹性的芯纱而具有明显收缩的趋势,也就是卷曲比较明显。。

这意味着,当这种高弹性纱线需要在前述任意一种捻接装置中接合在一起时,经常出现线头无法被抽吸到保持和开松管并被准备好,和/或由于相对高的卷曲度,在捻接装置的捻接棱柱的捻接通道里的线头不能充分重叠的问题,从而导致存在在捻接过程中线头会至少部分地从捻接棱柱的捻接通道中被吹出的风险。

二者同时发生通常意味着不是无法形成捻接接头就是纱线的捻接无法满足正确的质量要求。

即使是其它问题纱线,当使用已知的捻接装置时也存在如下危险:在捻接过程中线头会至少部分地从捻接棱柱的捻接通道中被吹出并且所形成的纱线捻接接头达不到要求。

因此在过去,各种不同的建议被提出来以用于这类问题纱线的可靠捻接。

特别地,例如对于弹性纱线,已经有建议在捻接通道区域内或者在夹持和开松管区域内设置额外的锁定装置,该锁定装置能够在线头被剪切装置剪切至适当的尺寸后固定线头。所述锁定装置被设置成防止切断的纱线过度卷曲并防止切断的纱线没有正确地地被准备或者在捻接过程中从捻接棱柱的捻接通道中被全部或部分吹出。

例如在ep1118570a2中公开了一种纱线捻接装置,其中在夹持和开松管的水平具有锯齿盘形式的额外的纱线锁定装置。

分别固定住其中一个线头的所述盘被设置在实际的纱线夹持装置和与之相关的保持和开松管之间的邻近一半的位置。

通过这样设计的捻接装置,问题纱线特别是弹性纱线的成功捻接接头数量略微增加,但是主要问题没有解决。

这也同样适用于在de10124832a1中公开的纱线捻接装置,其中用于剪断的线头的锁定装置也设置在保持和开松管的水平处。

锁定装置设计成被充以负压的筛子形式,确保在捻接过程中剪断的线头被气动地固定。

然而,如de10124832a1所述的纱线捻接装置,也有相对复杂从而价格昂贵以及维护成本高的缺点。

更进一步地,如de-as1535828或de4226025c2所述的纱线捻接装置是众所周知的,其中在捻接过程中固定线头的保持装置直接设置在捻接通道的区域内。

在根据de-as1535828中的纱线捻接装置中,线头例如通过两个相互间隔设置的夹子固定,而在根据de4226025c2的纱线捻接装置中,通过设置在中央的垫子状的弹性元件固定线头。



技术实现要素:

在前述类型的纱线捻接装置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纱线捻接装置,通过这种装置,不考虑使用的纱线和/或现有条件,可以形成良好的纱线捻接接头。

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纱线捻接装置实现上述目的,其中导纱盘与捻接通道的出口开口间隔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纱线捻接装置的有利实施例是其它方面的主题。

根据本发明的纱线捻接装置的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特别是通过这种设计,在捻接过程中,其中罩元件位于捻接棱柱上,能够在捻接通道的出口开口和导纱盘之间的区域内气动地稳定布置在捻接棱柱的捻接通道内的线头。

这意味着在捻接过程中,在捻接通道内的线头的纤维通过注入空气的循环流动而形成涡流,在捻接通道里,注入空气的螺旋流动被向外引导至两侧,该两侧从捻接通道的外部延伸至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在捻接通道的出口开口和导纱盘之间的自由空间,其中导纱盘限制了由此产生的气圈的形成。

注入空气的螺旋流动对于线头具有额外的加捻效果并且稳定在捻接接头的边缘处的线头。

通过根据本发明设计的纱线捻接装置,在困难条件的情况下,像这种问题纱线例如弹性纱线、紧实纱线或者具有高捻度的纱线,也能确保用一种简单并可靠的方式,形成与纱线实际上相同的正确的纱线捻接接头。

根据有利的实施例,导纱盘相互之间以一定的距离相互间隔开设置,该距离调节为罩元件的宽度,但当关闭导纱盘之间的捻接通道时仍然允许罩插入。至少在捻接通道的区域内,捻接棱柱具有比罩元件要小的宽度。

这意味着本发明也可以进行改装,只有捻接棱柱被替换,而罩元件和捻接装置的其它部件例如纱线夹持和剪切装置、支持和开松管或喂纱器不必更换。通过这种设计,根据本发明的纱线捻接装置可以便宜地应用于已交付的系统。

在两侧突出于捻接通道的罩元件也确保在捻接通道的出口开口和导纱盘之间的自由空间中在捻接过程中限制气圈的形成,因此由于离心力而尝试向外运动的线头被捕获,从而可靠地包绕纱线的其它部分。通过这种方式捻接接头实际上被延长超过捻接通道的长度。

导纱盘和捻接通道出口开口之间的距离α可以另选地通过这些导纱盘通过间隔件被捻接棱柱间隔开而产生,捻接棱柱相比于导纱盘的相互间距b在宽度上减小,或者捻接棱柱简单地在捻接通道的出口开口处的区域内具有槽口,使得形成设置于捻接棱柱的导纱盘的间距的捻接棱柱的宽度保持不变。

大量的实验表明,对于大多数纱线尤其是问题纱线,当所述导纱盘的间距至少为13mm并且在捻接通道的出口开口的区域内,捻接棱柱的宽度为7至10mm,优选8.5mm时,捻接条件特别适合。

这些优选尺寸条件的建立,确保了在捻接过程中,突出捻接通道的线头的结合,因此,以一种简单和可靠的方式,即使是问题纱线,也能确保真实纱线捻接的产生。

在一有利实施例中,导纱盘设置在捻接棱柱上,使得它们各自的前端边缘在捻接通道壁的面向该前端边缘的预定延伸部上伸出。通过这种方式,相对于相互间隔的捻接通道的出口开口获得部分重叠。通过这种方式,运行在导纱盘上的纱线被转移和引导使得在捻接过程中气圈尾端被固定。

关于本发明更进一步的细节由接下来的在附图中显示的相关实施例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包含纱线捻接装置的交叉卷绕筒子机的工位的侧视图;

图2以平面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所设计的在待接合的线头插入过程中的纱线捻接装置;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纱线捻接装置的捻接棱柱的立体图;

图4示出了根据图2的纱线捻接装置的变形。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在所谓的交叉卷绕筒子机1的实施方式中以侧视图示意性示出了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这种类型的交叉卷绕筒子机1通常包括许多相似的成排相邻的工位2,本发明中称为络筒站,在络筒站上在环锭纺纱机上生产的纱管9被重新卷绕成大卷装的交叉卷绕筒子15,由于是已知的因此没有更详细的解释。

当它们被生产后,所述交叉卷绕筒子15例如通过一种自动操作(没有示出)服务单元优选交叉卷绕筒子交换装置被运输至整个机器长度的交叉卷绕筒子运输装置21,并被运输至机器尾端侧络筒站或类似的地方。

这种类型的交叉卷绕筒子机1也包括卷绕和纱管运输系统3形式的物流装置,其中纱管9或空纱管在传输盘8上旋转。

更进一步地,这种交叉卷绕筒子机1通常包括中央控制单元18,其通过机器总线35既连接至各个工位2的单独工位计算机29,又被连接至(没有示出)服务单元的控制装置。

图1只示出了上述的纱管运输系统3的纱管供给路径4、可反转驱动的储存路径5、通向络筒站2的其中一条横向传输路径6以及纱管返回路径7。

如已知的,在分别位于工位2上的横向传输路径6的区域中的退绕位置as输送的纱管9被重新卷绕成大体积的交叉卷绕筒子15。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各个工位2具有已知的并因此只提及的各种不同的装置,用于确保所述工位2的正常运行。

所述装置例如抽吸嘴12、夹纱管25以及设计成气动纱线捻接装置10的线接合装置。抽吸嘴12和夹纱管25分别由空气抽吸终端连接至整机长度的抽吸通道37。此外,抽吸嘴12被安装成可绕旋转轴16枢转限定的角度,夹纱管25被安装成可绕旋转轴26枢转限定的角度。

交叉卷绕筒子机的工位2的进一步装置(没有详细显示)包括例如纱线张紧器、清纱器、上蜡装置、切纱装置、纱线张紧力传感器和下等纱传感器。

气动纱线捻接装置10在络筒过程中相对于常规纱线运行轻微往后退设置,也就是说纱线捻接装置10在通常的络筒过程中不与运行的纱线相切。

这样的工位2还包括用于卷绕交叉卷绕筒子15的络筒装置24,该络筒装置包括筒子架28,筒子架28安装成可绕枢轴13转动并包括用于旋转安装交叉卷绕筒管的装置。

在该实施例中自由转动地安装在筒子架28上的交叉卷绕筒子15以其表面支承在驱动槽筒14上,并且在络筒过程中由槽筒14摩擦带动。

缠绕至交叉卷绕筒子15上的纱线来自于纱管9,纱管9放置于横向传输路径6的区域中位于退绕位置as。

图2以平面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纱线捻接装置10。如已经示出的,设置在纱线捻接装置10的上方和下方的纱线夹持和剪切装置分别由附图标记11或附图标记17标出。

也就是说上纱线夹持和剪切装置11包括用于固定连接至交叉卷绕筒子15并由抽吸嘴12传递的所谓的上纱线31的纱线夹持装置11’和用于将连接至喂纱管9并由抓取管25传递的所谓的下纱线32剪切至一定长度的纱线剪切装置11”。

相应的,下纱线夹持和剪切装置17包括用于固定连接至卷装纱管9并且由夹纱管25传递的下纱线32的纱线夹持装置17’以及用于将由抽吸嘴12传递的上纱线31剪切至一定尺寸的纱线剪切装置17”。

为了提供更好的概述并且由于其对于理解本发明没有绝对的必要,已知的且设置在纱线捻接装置10的区域内的喂纱器没有阐述。

如图2所示的,纱线捻接装置10包括空气分配块33,所谓的保持和开松管34形成在该空气分配块中。在空气分配块33上设置有具有气动可控的捻接通道20的捻接棱柱19,并且罩元件23在空气分配块33上被铰接安装成可借助枢轴30转动限定的角度。

捻接棱柱19优选采用螺钉连接件39可替换地固定在空气分配块33上。在捻接棱柱19的安装状态下,通向捻接通道20中的注入口22连接至空气分配块33中的气动孔,气动孔通过相应线路连接至压缩空气源,所述线路例如连接有电磁阀。

如上所述,罩元件23被安装成可绕枢轴30转动限定的角度,并且通过枢轴驱动器43(示意性示出)以特定的方式被控制。

如图2和图3所示,捻接棱柱19在捻接通道20的出口开口27和/或36的区域内具有槽口38和/或40,也就是说捻接棱柱19的宽度在这些区域中是减小的。

距捻接通道20的出口开口27和/或36一定距离α安装有导纱盘41和/或42。导纱盘41和/或42的布置选择成使得导纱盘41和/或42的偏转前端缘大约在捻接棱柱19的捻接通道20的中心的水平上。

如此设置的导纱盘41和/或42确保了在捻接过程中,捻接通道20在顶部被罩元件23封闭,这样在槽口38和/或40的区域内形成了气动纱线加捻区,其控制要在捻接通道20内拼接以进行重绕的上下纱线的线头。

也就是说接头气流通过注入口22吹入至捻接通道20、切向作用于线头的纤维并通过捻接通道20的出口开口27和/或36回转出来的接头气流在形成自由空间的槽口38和/或40的区域中形成稳定线头的循环气流。

作为捻接棱柱中的槽口的另一种选择,如图4所示,间隔件44可限定导纱盘41、42的间隔固定平面,其中捻接棱柱19’整体仅在捻接通道20的出口开口27、36的区域内上具有较小的宽度。

根据本发明的纱线捻接装置的功能

众所周知,在交叉卷绕筒子机中,络筒中断的两种类型是有区别的。

第一种类型,包括例如纱管9的空转使得需要执行所谓的换管,也就是说位于络筒位置as的纱管9或者相应的空管必须由新的纱管9替换。

这种换管的次序是已知的,并在例如de19510171a1中关于所谓的圆形纡库机有详细地描述。

在执行了换管操作后,带有新的下纱线32的新纱管9已经准备好,并且新的下纱线32可被抓取管25放置到气动纱线捻接装置10的捻接通道20中。

络筒中断的第二种类型,例如纱线张力器上方的常规的清纱器切断或者断线,下纱线32仍然留在纱线张力器中,由于缺少动态的纱线信号,清纱器触发了纱线张力器的纱线夹持功能。

由纱线张力器保持的下纱线32被抓取管25收集,该抓取管25为此首先枢转进入纱线张力器的区域内并且抽吸那里的由纱线张力器释放的下纱线32。

当例如通过设置在抓取管25内的传感器(未示出)记录到成功取到下纱线32时,抓取管25枢转至如图2所示的其上操作位置。下纱线32因此被放置到捻接棱柱19的捻接通道20中,并进入至下纱线剪切和夹持装置17的下纱线夹持装置17以及上纱线剪切和夹持装置17和/或11的纱线剪切部件11”中。

与此同时,已经运行到交叉卷绕筒子15上的上纱线31由抽吸嘴12吸取,也被放置到捻接装置10的捻接通道20内。如图2所示,抽吸嘴12因此抽吸住上纱线31进入到捻接棱柱19的捻接通道20里,并进入至上纱线夹持和剪切装置11和/或17的纱线夹持部件11’、下纱线夹持和剪切装置11和/或17的纱线剪切部件17”。

之后,捻接通道20关闭,也就是说罩元件23通过枢转驱动器43移动至接头位置。当关闭捻接通道20后,纱线剪切和夹持装置11和17被激活,下纱线和上纱线31和/或32被剪切至预定的长度,上纱线31和下纱线32的剪掉的线头由抓取管25和/或抽吸嘴12移除。

之后,伸出于捻接通道20的上纱线31和下纱线32的线头优选气动地分别抽吸至能施加负压和释放负压的保持和开松管34,至少部分地纱线旋及短纤维被抽吸。

在这之后,因此准备好的上纱线31和下纱线32的线头随后借助所谓的喂纱器(没有示出)退回到捻接通道20中,因此线头31、32在捻接通道20内以预定重叠相邻地定位,即上纱线和下纱线31、32的线头设置成它们相互能轻微地伸出于捻接通道20。

通过例如电磁阀的适当控制,之后接头空气通过注入口22进入到捻接通道20中,并且上纱线31和下纱线32的在捻接通道20中的线头的纤维被旋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实际上和纱线一样的耐用线接头。

在所述的捻接过程中,接头空气以螺旋方式经由捻接通道20的出口开口27和/或36从捻接通道20流出,这样的结果就是,分别在导纱盘41、42和捻接通道的出口开口27,36之间的自由空间内,由捻接空气形成延伸至相邻导纱盘的纱线气圈,该纱线气圈在捻接过程中在线头上作为另外的纱线加捻并稳定伸出于捻接通道的线头。

这意味着,借助根据本发明的捻接棱柱20的构造,导纱盘41和/或42与出口开口27、36间隔开地设置,这与罩元件23以及在捻接过程中所述气圈的形成联合起来,即使对于问题纱线,不仅可靠地防止上纱线31和下纱线32的线头在捻接过程中被吹出捻接通道20外,而且捻接连接还延伸到捻接通道20的外部区域。即使捻接通道相对于已知的尺寸具有减小的长度也能获得这种结果,捻接通道从导纱盘延伸至导纱盘以形成所述的自由空间。

对于一排纱线已经证实,如果捻接棱柱在出口开口27、36区域的宽度是8.5mm并且导纱盘之间的距离是13mm是特别有利的。

罩元件23设置成其尺寸能覆盖导纱盘41、42之间的空间,当旋转通过导纱盘41、42时不受阻碍,也同时覆盖了出口开口27、26的自由空间并借此控制气圈的径向延伸。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