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拖车形式的水平电梯系统及调度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43735阅读:6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拖车形式的水平电梯系统及调度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调度方法及系统,说是一种基于拖车形式的水平电梯系统及调度方法,属于电梯调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电梯已成为高层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为了更加人性化,现有的电梯多采用调度方法控制电梯的运行状态,然而现有的电梯调度方法以及系统构成存在多种问题,如:现在电梯大都为垂直运行模式,即单井道但轿厢,德国的蒂森克虏伯电梯公司虽然开发了单井道双轿厢的电梯系统,但是也解决不了水平运行的问题;另外,对于水平电梯的调度方法,现在也是一大难题,如何兼顾垂直和水平的成为实现水平运行电梯的一大瓶颈。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确定,现在迫切需要一种基于拖车形式的水平电梯系统及调度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拖车形式的水平电梯系统及调度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基于拖车形式的水平电梯系统,包括驱动模块、gprs通信系统、a楼控制系统、水平轿厢、水平控制系统和b楼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分别为a楼控制系统、b楼控制系统、水平控制系统和gprs通信系统提供电源,所述a楼控制系统控制a楼电梯垂直运行,并且与b楼控制系统和水平控制系统进行通信,所述b楼控制系统控制b楼电梯垂直运行,并且与a楼控制系统和水平控制系统进行通信,所述水平控制系统控制水平运行,并且与a楼控制系统和b楼控制系统进行通信,水平轿厢本身不具备行动能力,借助a楼控制系统、水平控制系统和b楼控制系统实现水平和垂直运行;所述驱动模块包括驱动器和电源,驱动器通过受arm控制器的控制,进而控制曳引机和驱动电动机;所述a楼控制系统包括曳引机a、垂直轿厢a、配重a、arm控制器a和a楼外呼面板,所述曳引机a连接配重a和垂直轿厢a,曳引机a受到arm控制器a的控制,所述a楼外呼面板用于选择到达b楼的层数;所述b楼控制系统包括曳引机b、垂直轿厢b、配重b、arm控制器b和b楼外呼面板,所述曳引机b连接配重b和垂直轿厢b,曳引机b受到arm控制器b的控制,所述b楼外呼面板用于选择到达a楼的层数;所述水平控制系统包括水平拖车、驱动电动机和arm控制器c,所述arm控制器c控制驱动电动机,进而实现水平拖车的水平运行,水平拖车用来水平运送水平轿厢。

优选的,所述gprs通信系统包括gprs模块a、gprs模块b和gprs模块c,gprs模块a安装在arm控制器a上,gprs模块b安装在arm控制器b上,gprs模块c安装在arm控制器c上,从而实现水平拖车、垂直轿厢a和垂直轿厢b之间的通信。

优选的,所述a楼外呼面板不仅仅用于选择水平运行的功能,同时在进入水平轿厢之前也选好到达b楼的目标层,b楼外呼面板和a楼外呼面板具有相同的组成和功能。

优选的,所述垂直轿厢a和垂直轿厢b只用来垂直运送水平轿厢,水平拖车用来水平运送水平轿厢。

优选的,所述水平拖车的数量根据a楼和b楼之间的水平轨道数量而定,例如本实施例中,a楼和b楼之间有两条水平轨道,对应有两个水平拖车。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拖车形式的水平电梯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果a楼乘客有水平运行的需要,首先操作a楼外呼面板,选择b楼目标楼层;然后判断垂直轿厢a中是否有水平轿厢,若有,则垂直轿厢a载着水平轿厢到达召唤层接乘客,若没有,则垂直轿厢a先去水平轨道处,等待水平拖车运送水平轿厢过来,之后再到召唤层接乘客;接下来,乘客进入水平轿厢;再接下来,判断召唤层离水平拖车所在轨道的远近,去距离最近的水平轨道停靠;然后水平拖车载着水平轿厢往b楼运行,并将水平轿厢送入垂直轿厢b中;紧接着,垂直轿厢b将乘客送到目标楼层;最后再检查厅外是否有按钮按下,若没有则结束运行,进入待机,若有则继续循环调度。

优选的,所述步骤s03“判断垂直轿厢a中是否有水平轿厢”和步骤s07“判断召唤层离水平拖车所在轨道的远近”,这两个步骤的实现需要gprs通信系统的信息传输。

该发明的有益之处是:1、综合利用a楼控制系统、b楼控制系统、水平控制系统和gprs通信系统,实现电梯水平方向的运行;2、a楼控制系统、b楼控制系统和水平控制系统通过gprs通信系统进行通讯,保证调度过程的信息及时反馈;3、该发明提供的调度方法,为能够有效的实现各项功能提供保障;4、本发明利用水平拖车来运送水平轿厢,节省时间,降低功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附图1为本发明的电梯系统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的电梯结构简化示意图;

附图3为本发明的电梯调度流程示意图。

图中,1、驱动模块,101、驱动器,102、电源,2、gprs通信系统,3、a楼控制系统,301、曳引机a,302、垂直轿厢a,303、配重a,304、arm控制器a,305、a楼外呼面板,4、水平轿厢,5、水平控制系统,501、水平拖车,502、驱动电动机,503、arm控制器c,6、b楼控制系统,601、曳引机b,602、垂直轿厢b,603、配重b,604、arm控制器b,605、b楼外呼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所示,此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拖车形式的水平电梯系统的一种实施例,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拖车形式的水平电梯调度方法的一种实施例。

一种基于拖车形式的水平电梯系统,包括驱动模块1、gprs通信系统2、a楼控制系统3、水平轿厢4、水平控制系统5和b楼控制系统6,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1分别为a楼控制系统3、b楼控制系统6、水平控制系统5和gprs通信系统2提供电源,所述a楼控制系统3控制a楼电梯垂直运行,并且与b楼控制系统6和水平控制系统5进行通信,所述b楼控制系统6控制b楼电梯垂直运行,并且与a楼控制系统3和水平控制系统5进行通信,所述水平控制系统5控制水平运行,并且与a楼控制系统3和b楼控制系统6进行通信,水平轿厢4本身不具备行动能力,借助a楼控制系统3、水平控制系统5和b楼控制系统6实现水平和垂直运行;所述驱动模块1包括驱动器101和电源102,驱动器101通过受arm控制器的控制,进而控制曳引机和驱动电动机502;所述a楼控制系统3包括曳引机a301、垂直轿厢a302、配重a303、arm控制器a304和a楼外呼面板305,所述曳引机a301连接配重a303和垂直轿厢a302,曳引机a301受到arm控制器a304的控制,所述a楼外呼面板305用于选择到达b楼的层数;所述b楼控制系统6包括曳引机b601、垂直轿厢b602、配重b603、arm控制器b604和b楼外呼面板605,所述曳引机b601连接配重b603和垂直轿厢b602,曳引机b601受到arm控制器b604的控制,所述b楼外呼面板605用于选择到达a楼的层数;所述水平控制系统5包括水平拖车501、驱动电动机502和arm控制器c503,所述arm控制器c503控制驱动电动机502,进而实现水平拖车501的水平运行,水平拖车501用来水平运送水平轿厢4。

优选的,所述gprs通信系统2包括gprs模块a、gprs模块b和gprs模块c,gprs模块a安装在arm控制器a304上,gprs模块b安装在arm控制器b604上,gprs模块c安装在arm控制器c503上,从而实现水平拖车501、垂直轿厢a302和垂直轿厢b602之间的通信。

优选的,所述a楼外呼面板305不仅仅用于选择水平运行的功能,同时在进入水平轿厢4之前也选好到达b楼的目标层,b楼外呼面板605和a楼外呼面板305具有相同的组成和功能。

优选的,所述垂直轿厢a302和垂直轿厢b602只用来垂直运送水平轿厢4,水平拖车501用来水平运送水平轿厢4。

优选的,所述水平拖车501的数量根据a楼和b楼之间的水平轨道数量而定,例如本实施例中,a楼和b楼之间有两条水平轨道,对应有两个水平拖车501。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拖车形式的水平电梯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果a楼乘客有水平运行的需要,首先操作a楼外呼面板305,选择b楼目标楼层;然后判断垂直轿厢a中是否有水平轿厢4,若有,则垂直轿厢a302载着水平轿厢4到达召唤层接乘客,若没有,则垂直轿厢a302先去水平轨道处,等待水平拖车501运送水平轿厢4过来,之后再到召唤层接乘客;接下来,乘客进入水平轿厢4;再接下来,判断召唤层离水平拖车501所在轨道的远近,去距离最近的水平轨道停靠;然后水平拖车501载着水平轿厢4往b楼运行,并将水平轿厢4送入垂直轿厢b602中;紧接着,垂直轿厢b602将乘客送到目标楼层;最后再检查厅外是否有按钮按下,若没有则结束运行,进入待机,若有则继续循环调度。

优选的,所述步骤s03“判断垂直轿厢a302中是否有水平轿厢4”和步骤s07“判断召唤层离水平拖车501所在轨道的远近”,这两个步骤的实现需要gprs通信系统2的信息传输。

工作原理:如果有乘客要从a楼去b楼,乘客只需要在厅门外,按下a楼外呼面板305,选择好去b楼的楼层,等待电梯迎接,进入水平轿厢4后,系统会依据调度方法将乘客送到指定楼层。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本发明的教导,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与精神的情况下,对实施方式所进行的改变、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