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形同步起吊的起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81940阅读:537来源:国知局
环形同步起吊的起重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形同步起吊的起重机,属于起重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起重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垂直提升和水平搬运重物的多动作起重机械。又称吊车。

起重设备有的工作特点是做间歇性运动,即在一个工作循环中取料、运移、卸载等动作的相应机构是交替工作的,起重机在市场上的发展和使用越来越广泛。由于不用支腿吊重及吊重行驶经常出现一些事故,行驶的速度也较履带起重机(履带吊)快;作业稳定、起重量大、可在特定范围内吊重行走、但必须保证道路平整坚实、轮胎气压符合要求、吊离地面不得超过50CM;禁止带负荷长距离行走。为保证作业安全,目前国内基本上禁止不打支腿进行吊装作业。

起重机的顶端有横梁,起重机的起吊装置设置在横梁下方,但是,目前的起重机的吊起装置设置在横梁的下方,起吊装置的吊点垂直悬挂于横梁下方,吊点呈矩形分布,不便于起吊圆柱体形状的重物,当起吊圆柱体形状的重物时,每个吊点承受的重力大,吊点容易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环形同步起吊的起重机,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环形同步起吊的起重机,包括两根主梁,两根主梁的顶端之间桥架有横梁,所述横梁下方设置有环形固定梁,所述环形固定梁底部设置有一圈若干个定滑轮,所述任意相邻的定滑轮中间的下方设置有动滑轮,所述动滑轮通过环形同步梁连接,所述定滑轮和动滑轮通过钢丝绳缠绕连接,所述钢丝绳的末端与卷筒缠绕固定,每个动滑轮下方悬挂一个吊钩。

所述横梁下表面设置有司机室,所述司机室与地面通过梯子平台连接。

两根所述主梁的外侧均设置卷筒,所述横梁的两端端部均设置有变向轮,所述钢丝绳从一个卷筒放出后,通过变向轮变向后依次穿过每个定滑轮和每个动滑轮,再经过另一个变向轮变向后,最后缠绕到另一个卷筒。

所述主梁的底部设置有一阶分支连接板,所述一阶分支连接板的两个末端均设置有二阶分支连接板,所述二阶分支连接板的两个末端均设置有履带轮。

所述一阶分支连接板的中间设置有垂直向下的支撑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吊钩呈圆环形状均匀分布,在起吊圆形重物时,重物的吊耳可以均匀分布在重物的四周,每个吊钩均匀受力,将重物吊起,吊起稳定,且每个吊钩和吊耳受力小,使用寿命高,安全性能高。

本实用新型底部有四个履带轮,每个履带轮受力小,对地面的加载压力小,避免地面被压下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侧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1—横梁,2—定滑轮,3—钢丝绳,4—动滑轮,5—吊钩,6—环形同步梁,7—变向轮,8—卷筒,9—司机室,10—梯子平台,11—一阶分支连接板,12—二阶分支连接板,13—履带轮,14—主梁,15—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左侧视图,结合附图可见,本环形同步起吊的起重机,包括两根主梁14,两根主梁14的顶端之间桥架有横梁1,所述横梁1下方设置有环形固定梁,所述环形固定梁底部设置有一圈若干个定滑轮2,所述任意相邻的定滑轮2中间的下方设置有动滑轮4,所述动滑轮4通过环形同步梁6连接,所述定滑轮2和动滑轮4通过钢丝绳3缠绕连接,所述钢丝绳3的末端与卷筒8缠绕固定,每个动滑轮4下方悬挂一个吊钩5。本实用新型起吊重物时,吊钩5钩挂住重物,重物环形受力,起吊更加平稳,对于每个吊钩5而言,受力均匀分散。环形同步梁6确保每个动滑轮4的动作高度一致,钢丝绳3通过定滑轮2放松或收紧调节动滑轮4的高度,实现重物的升降起吊。

所述横梁1下表面设置有司机室9,所述司机室9与地面通过梯子平台10连接。操作人员通过梯子平台10进入司机室9,操作人员在司机室9内操作动滑轮4的升降。

两根所述主梁14的外侧均设置卷筒8,所述横梁1的两端端部均设置有变向轮7,所述钢丝绳3从一个卷筒8放出后,通过变向轮7变向后依次穿过每个定滑轮2和每个动滑轮4,再经过另一个变向轮7变向后,最后缠绕到另一个卷筒8。钢丝绳3缠绕在卷筒8上,在动滑轮4升降过程中,钢丝绳3从卷筒8上放出或卷到卷筒8上,通过变向轮7改变钢丝绳3的走向,让钢丝绳3水平进入动滑轮4。

所述主梁14的底部设置有一阶分支连接板11,所述一阶分支连接板11的两个末端均设置有二阶分支连接板12,所述二阶分支连接板12的两个末端均设置有履带轮13。履带轮13增加本实用新型与地面的接触面积,通过一阶分支连接板11和二阶分支连接板12增加用于设置履带论的分支末端,增加履带轮13的数量和分散履带轮13在地面上的分布位置。

所述一阶分支连接板11的中间设置有垂直向下的支撑杆15。支撑杆15具有提高本实用新型站立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手段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