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紧急逃生的电梯轿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98419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换气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便于紧急逃生的电梯轿顶。



背景技术:

电梯是一种以电动机为动力的垂直升降机,装有箱状吊舱,用于多层建筑乘人或载运货物,也有台阶式,踏步板装在履带上连续运行,俗称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服务于规定楼层的固定式升降设备,垂直升降电梯具有一个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的或倾斜角小于15°的刚性导轨之间,轿厢尺寸与结构形式便于乘客出入或装卸货物,习惯上不论其驱动方式如何,将电梯作为建筑物内垂直交通运输工具的总称,按速度可分低速电梯(1 米/秒以下)、快速电梯(1~2米/秒)和高速电梯(2米/秒以上),19世纪中期开始出现液压电梯,至今仍在低层建筑物上应用,1852年,美国的E.G.奥蒂斯研制出钢丝绳提升的安全升降机,80年代,驱动装置有进一步改进,如电动机通过蜗杆传动带动缠绕卷筒、采用平衡重等,19世纪末,采用了摩擦轮传动,大大增加电梯的提升高度;

在电梯系统中,无论是驱动系统、控制系统和制动系统都是人们日常生活极其重视的部分,然而电梯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如果电梯骤停在各个楼层的电梯口处,则救援行动能够快速有效的进行,一旦电梯停留在非楼层电梯口处也就是电梯误停或因其他意外停留在两个楼层之间时,需要被困人员从电梯顶部逃出,由于被困人员被困电梯时无法保证每个人都可以攀爬或够到电梯轿厢的顶部,会大大拖慢救援行动的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便于紧急逃生的电梯轿顶,包括:电梯轿厢、活动轿顶、逃生孔、安全板、安全板移动装置、轿顶升降装置、定位板、升降槽;

所述电梯轿厢侧壁上加工多组升降槽,所述升降槽内有设置有两组轿顶升降装置,所述轿顶升降装置与所述活动轿顶固定连接,所述活动轿顶上加工有五组逃生孔,每组所述逃生孔内设置有一组安全板,且五组所述安全板之间分别通过连接臂固定连接,所述活动轿顶内部加工有一组移动滑槽,所述移动滑槽两侧壁上设置有移动滑轨,五组所述安全板中有四组的安全板侧壁上加工有与移动滑轨对应的滑轨凹槽,所述移动滑槽内还设置有安全板移动装置且所述安全板移动装置与其中的两组安全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轿顶升降装置包括驱动框架、丝杠组、升降辅助丝杠、驱动电机;

所述驱动框架固定安装在所述电梯轿厢上方,所述驱动框架上固定安装有一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通过联轴器与所述丝杠组连接,所述丝杠组上设置有两组丝杠螺母,所述丝杠螺母固定镶嵌在所述活动轿顶上,所述活动轿顶还加工有四组移动丝杠螺母,所述移动丝杠螺母内设置有辅助丝杠,所述辅助丝杠设置在所述升降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丝杠组包括一组驱动丝杠和一组从动丝杠,所述驱动丝杠与所述驱动电机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所述驱动丝杠上还设置有一组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通过传动链条与从动齿轮啮合,所述从动齿轮固定安装在所述从动丝杠顶端,驱动丝杠和从动丝杠上分别设置有一组丝杠螺母,且两组所述丝杠螺母分别固定镶嵌在所述活动轿顶内。

进一步的,所述安全板移动装置包括手动移动装置和电动移动装置,所述手动移动装置和所述电动移动装置分别与所述五组所述安全板中的一组固定连接,所述电动移动装置还与蓄电池电连接,所述蓄电池设置在所述活动轿顶顶端,且所述蓄电池还通过连接线与电梯外接电源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手动移动装置包括移动齿条,所述移动齿条设置在齿条滑道内,所述齿条滑道加工在所述移动滑槽底部,移动齿条一端与所述安全板固定连接,所述移动齿条还与移动齿轮啮合,所述移动齿轮通过齿轮架固定在所述活动轿顶顶部,所述移动齿轮还与一组驱动把手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电动移动装置包括两组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活动端与所述安全板固定连接,所述电动推杆还所述蓄电池电连接,所述电动推杆还与一组控制按钮电连接,所述控制按钮设置在所述活动轿顶顶部。

进一步的,所述安全板上加工有多组进气孔。

进一步的,所述活动轿顶上还设置有多组应急照明灯,所述应急照明灯还通过紧急开关与蓄电池电连接,所述紧急开关设置在所述电梯轿厢的侧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槽内设置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与所述电梯轿厢侧壁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板离所述电梯轿厢厢底80cm。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电梯停靠失误或者骤停在两个楼层之间时,被困人员需要配合救援人员从电梯顶端逃生孔逃出,通过轿顶升降装置控制活动轿顶降落,同时通过安全板移动装置控制安全板移动,将逃生孔开放,安全孔的开放加上活动轿顶的下降更加方便被困人员的逃出和救援人员的救援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本实用新型通过四组辅助丝杠辅助活动轿顶的移动,保证轿顶降落时能够平稳降落不会向一面倾倒。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活动动轿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电梯轿厢;200-活动轿顶;300-逃生孔;400-安全板;500-安全板移动装置;600-轿顶升降装;700-定位板;800-升降槽;210-移动滑轨;220-滑轨凹槽;230- 移动丝杠螺母;240-应急照明灯;250-蓄电池;410-进气孔;510-手动移动装置;520- 电动移动装置;511-移动齿条;512-移动齿轮;513-驱动把手;521-电动推杆;610-驱动框架;620-丝杠组;630-辅助丝杠;640-驱动电机;650-丝杠螺母;621-驱动丝杠;622- 从动丝杠;623-驱动齿轮;624-从动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以便于更清楚的理解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技术思想。

实施1:

参照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便于紧急逃生的电梯轿顶,包括:电梯轿厢100、活动轿顶200、逃生孔300、安全板400、安全板移动装置500、轿顶升降装置600、升降槽800;

所述电梯轿厢100侧壁上加工多组升降槽800,所述升降槽800内有设置有两组轿顶升降装置600,所述轿顶升降装置600与所述活动轿顶200固定连接,所述活动轿顶200 上加工有五组逃生孔300,每组所述逃生孔300内设置有一组安全板400,且五组所述安全板400之间分别通过连接臂固定连接,所述活动轿顶200内部加工有一组移动滑槽,所述移动滑槽两侧壁上设置有移动滑轨210,五组所述安全板400中有四组的安全板400侧壁上加工有与移动滑轨210对应的滑轨凹槽220,所述移动滑槽内还设置有安全板移动装置500且所述安全板移动装置500与其中的两组安全板400固定连接。

具体的,所述轿顶升降装置600包括驱动框架610、丝杠组620、升降辅助丝杠630、驱动电机640;

所述驱动框架610固定安装在所述电梯轿厢100上方,所述驱动框架610上固定安装有一组驱动电机640,所述驱动电机640通过联轴器与所述丝杠组620连接,所述丝杠组620上设置有两组丝杠螺母650,所述丝杠螺母650固定镶嵌在所述活动轿顶200上,所述活动轿顶200上还加工有四组移动丝杠螺母230,所述移动丝杠螺母230内设置有辅助丝杠630,所述辅助丝杠630设置在所述升降槽800内,且每组所述辅助丝杠通过轴承设置在升降槽内。

具体的,所述丝杠组620包括一组驱动丝杠621和一组从动丝杠622,所述驱动丝杠 621与所述驱动电机640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所述驱动丝杠621上还设置有一组驱动齿轮623,所述驱动齿轮623通过传动链条与从动齿轮624啮合,所述从动齿轮624固定安装在所述从动丝杠622顶端,驱动丝杠621和从动丝杠622上分别设置有一组丝杠螺母 650,且两组所述丝杠螺母650分别固定镶嵌在所述活动轿顶200内,通过丝杠组的共同驱动,驱动活动轿顶的移动,同时通过四组移动辅助丝杠辅助活动轿顶的。

具体的,所述安全板移动装置500包括手动移动装置510和电动移动装置520,所述手动移动装置510和所述电动移动装置520分别与所述五组所述安全板400中的一组固定连接,所述电动移动装置520还与蓄电池电连接,所述蓄电池设置在所述活动轿顶顶端,且所述蓄电池还通过连接线与电梯外接电源电连接。

具体的,所述手动移动装置510包括移动齿条511,所述移动齿条511设置在齿条滑道内,所述齿条滑道加工在所述移动滑槽底部,移动齿条511一端与所述安全板400 固定连接,所述移动齿条511还与移动齿轮512啮合,所述移动齿轮512通过齿轮架固定在所述活动轿顶顶部,所述移动齿轮512还与一组驱动把手513固定连接,当电动移动装置不能正常工作时,通过救援人员或第一个逃出电梯轿厢的人员通过驱动驱动把手,转动移动齿条,通过移动齿轮和移动齿条的啮合关系,驱动移动齿轮的移动,进而带动安全板的移动,漏出安全孔。

具体的,所述电动移动装置520包括两组电动推杆521,所述电动推杆521的活动端与所述安全板400固定连接,所述电动推杆521还所述蓄电池电连接,所述电动推杆还与一组控制按钮电连接,所述控制按钮设置在所述活动轿顶顶部通过电动推杆的回收拉动安全板的移动,将安全孔漏出。

具体的,所述安全板上加工有多组进气孔410,维持电梯轿厢内的空气流通。

具体的,所述活动轿顶200上还设置有多组应急照明灯240,所述应急照明灯240 还通过紧急开关与蓄电池250电连接,所述紧急开关设置在所述电梯轿厢的侧壁上,通过紧急按钮控制应急照明灯的开启,保证电梯轿厢内始终有光,减少被困人员的焦虑。

具体的,所述升降槽800内设置有定位板700,所述定位板700与所述电梯轿厢100 侧壁固定连接。

具体的,所述定位板700离所述电梯轿厢厢底80cm,保证活动轿顶降落到最低处也不会压伤被困人员。

以上所述之实施例子只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并非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之形状、原理所作的变化,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