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去除管纱上尾纱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98426阅读:50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机械制造技术领域,涉及托盘式络筒机的改进,具体说是一种去除管纱上尾纱的装置。



背景技术:

细纱机落下的管纱通常都留有较长的尾纱,在托盘式络筒机上对管纱络筒时,这个尾纱容易和纱头发生纠缠,严重影响管纱的生头,即使生头成功的管纱在管纱退绕到底部时,退绕中的纱线就会和尾纱发生干涉,使纱线的退绕张力急剧增加,造成断头,严重影响络筒机的生产效率。

目前已经有设置去除尾纱装置的托盘式络筒机,去除尾纱装置包括有负压进风口的箱体、刺棍、驱动机构。管纱通过插管机构将管纱插到托盘上,再通过托盘输送装置送到图中的挑头前的等待工位,此时的管纱上通常包含包缠纱和尾纱。管纱在到达挑头工位后,管纱在托盘的带动下旋转,通过去除尾纱装置将管纱的尾纱去除掉,尾纱在负压的作用下通过负压进风口被吸进箱体内部。到达箱体内部后目前有两种去除纱线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用单根刺棍打碎,第二种方法是用旋转剪刀剪断。第一种方法存在的问题是纱尾到达箱体内的纱线通常有两种状态:一种状态是纱线一端被管纱握持,另一端被一刺棍高速打碎通过负压出风口吸走;第二种状态就是纱尾在吸进去的时候从管纱上断掉失去握持的作用,这种状态下纱线就会缠绕在刺棍上,并会越缠越多,最后失去刺棍的作用,经常需要人工清理缠绕在刺棍上的纱线。第二种方法存在的问题是旋转剪刀必须高速旋转,剪刀使用寿命短,成本高、结构复杂。因此,现有技术在解决管纱上的尾纱时都存在缺陷,造成生头成功率低,单锭的生产效率低。

如何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便于维护、结构简单的去除管纱上尾纱的装置及方法。这是目前本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去除管纱上尾纱的装置,延长去除尾纱装置的使用寿命,并延长去除尾纱装置的维护周期;可以大幅度提高管纱的生头成功率,而且能提高单锭的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去除管纱上尾纱的装置,包括托盘式络筒机上的托盘、托盘输送装置、挑头工位设置的去除尾纱装置,所述去除尾纱装置包括具有负压进风口和负压出风口的箱体、箱体内的刺棍及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刺棍包括第一刺棍和第二刺棍,所述第一刺棍与第二刺棍并排靠近设置,所述第一刺棍与第二刺棍由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按相同旋转方向转向。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分别驱动第一刺棍和第二刺棍的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所述第一刺棍和第二刺棍的表面均缠绕锯齿条,所述第一刺棍与第二刺棍上最小隔距点处的齿尖运动方向相反,而且两者的齿尖相对。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刺棍及第二刺棍上的齿尖向刺棍转动方向倾斜布置。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刺棍与第二刺棍的隔距小于2mm。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箱体的负压进风口对内朝向所述第一刺棍表面,所述箱体的负压进风口对外朝向所述挑头工位上的管纱表面,所述负压进风口与所述挑头工位上的管纱间距为小于10mm。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负压进风口设置在所述箱体一侧的中间位置,所述负压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箱体另外一侧的中部,且所述负压出风口对内朝向所述第一刺棍与第二刺棍之间的间隙。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刺棍与第二刺棍轴线均竖直设置,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为直流无刷电机,且均设置在所述箱体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去除管纱上尾纱的装置,其去除尾纱装置的箱体内包括第一刺棍和第二刺棍,当纱尾被吸进箱体内时,纱尾一端仍然被管纱握持,纱尾另一端被第一刺棍高速打碎并通过负压出风口吸走;纱尾被吸进箱体内时从管纱上断掉,由高速旋转的第二刺棍将握持在第一刺棍上的尾纱打断,然后通过负压出风口吸走,从而将管纱上的尾纱去除。这样,避免纱尾缠绕在刺棍无法被负压吸走的现象发生,延长了去除尾纱装置的使用寿命,并大大延长该装置的维护周期。从而可以大幅度提高管纱的生头成功率,并能提高单锭的生产效率,而且,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去除尾纱装置的结构简单、紧凑,制作成本较低。

2、本实用新型利用去除管纱上尾纱的装置除去管纱上尾纱的方法,流程简短,生头成功率可以提高到90%以上,同时也提高了单锭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去除管纱上尾纱的装置上管纱处在三个工位状态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去除管纱上尾纱的装置中的除尾纱装置设置在挑头工位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去除管纱上尾纱的装置将尾纱吸入箱体内的主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去除管纱上尾纱的装置将尾纱吸入箱体内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图4,本实用新型一种去除管纱上尾纱的装置的实施例,包括托盘式络筒机上的托盘4、托盘输送装置1、挑头机构所处的挑头工

位9,所述挑头工位9设置有去除尾纱装置11,去除尾纱装置11包括具有负压进风口11.7和负压出风口11.6的箱体11.5、箱体11.5内的刺棍及驱动机构。上述的刺棍包括第一刺棍11.3和第二刺棍11.4,第一刺棍11.3与第二刺棍11.4并排靠近设置,第一刺棍11.3与第二刺棍11.4由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按相同旋转方向转向,即第一刺棍11.3与第二刺棍11.4都是逆时针旋转或都是顺时针旋转。

上述托盘式络筒机上的挑头前等待工位8及生头机构所处的生头工位10设置在上述挑头工位9两侧。

具体而言:上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11.1和第二电机11.2,第一电机11.1驱动第一刺棍11.3,第二电机11.2驱动第二刺棍11.4,第一电机11.1、第二电机11.2可以直接传动或通过变速机构传动第一刺棍11.3、第二刺棍11.4。上述驱动机构也可采用一个电机通过传动带和传动带轮同时驱动第一刺棍11.3和第二刺棍11.4。

上述托盘输送装置1通常采用托盘输送带及其传动电机,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托盘驱动机构。

上述第一刺棍11.3和第二刺棍11.4的表面均缠绕锯齿条(可以采用平行缠绕或螺旋缠绕),第一刺棍11.3与第二刺棍11.4上的最小隔距点处的齿尖运动方向相反,而且第一刺棍11.3与第二刺棍11.4上的齿尖相对。第一刺棍11.3齿尖向第一刺棍11.3的转动方向倾斜布置,第二刺棍11.4上的齿尖向第二刺棍11.4的转动方向倾斜布置。

为了保证第一刺棍11.3与第二刺棍11.4可靠地握持住尾纱7,第一刺棍11.3与第二刺棍11.4的隔距优选小于2mm,对平行缠绕锯齿条的第一刺棍11.3与第二刺棍11.4甚至可以采取负隔距设置。

上述箱体11.5上的负压进风口11.7对内朝向第一刺棍11.3的表面,负压进风口11.7对外朝向处在挑头工位9上的管纱6的表面,负压进风口11.7与处在挑头工位9上的管纱6间距小于10mm,以保证能可靠地吸附管纱6上的尾纱7。

上述负压进风口11.7设置在箱体11.5一侧的中间位置,负压出风口11.6设置在箱体11.5另外一侧的中部,且负压出风口11.6对内朝向第一刺棍11.3与第二刺棍11.4之间的间隙。

上述第一刺棍11.3与第二刺棍11.4的轴线均竖直设置,第一电机11.1和第二电机11.2均为直流无刷电机(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电机或类似传动装置),且第一电机11.1和第二电机11.2均设置在箱体11.5的上方。

参见图1-图4,本实用新型一种利用上述去除管纱上尾纱的装置除去管纱上尾纱的方法的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1)插到托盘4上的管纱6通过托盘输送装置1送到挑头工位9后,管纱6在托盘4的带动下旋转,管纱6上的尾纱7在去除尾纱装置11负压的作用下通过箱体11.5上的负压进风口11.7被吸进箱体11.5内部;

(2)到达箱体11.5内的尾纱7至少会出现有两种状态之一:若出现第一种状态,即纱尾7被吸进箱体11.5内时纱尾7一端仍然被管纱6握持,纱尾7另一端被第一刺棍11.3高速打碎并通过负压出风口11.6吸走;若出现第二种状态,即纱尾7被吸进箱体11.5内时从管纱6上断掉,管纱6失去对尾纱7的握持作用,而由旋转的第二刺棍11.4将握持在第一刺棍11.3上的尾纱7打断,然后通过负压出风口11.6吸走,从而将管纱6上的尾纱7去除。

通常,在步骤(1)之前,需要先将管纱6通过插管机构插到托盘4上,再通过托盘输送装置1送到挑头前等待工位8,管纱6上包含包缠纱5和尾纱7;在挑头工位9,由挑头机构将管纱6上的包缠纱5挑断成为待生头的纱头3;在步骤(2)之后,管纱6上的尾纱7去除后,管纱6通过托盘输送装置1被输送到生头工位10,由生头机构生头成功后,管纱6上出现生头成功的纱头2,如图1所示。

优选的,上述第一刺棍11.3的转速为2000-8000rpm,第二刺棍11.4的转速为2000-8000rpm。上述第一刺棍11.3与第二刺棍11.4的转速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