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板吊装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19000阅读:2462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板吊装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板吊装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钢板吊装钳。



背景技术:

在钢铁厂经常需要吊装运送钢板,作业工作量大,吊运频繁,吊装前需要先使用钢索捆绑准备吊起的钢板,再用吊钩勾起钢索进行钢板吊运,因为钢板尺寸较长,而且重量大,钢索的固定效果较差,在吊运的过程中易出现钢板倾斜向一侧打滑的现象,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发生安全事故,而且使用钢索捆绑钢板的步骤较为繁琐,费时费力。目前多采用钢板吊装钳来解决以上问题,钢板吊装钳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把钢板自重转化为对钢板的夹持力的一种工具,如图2所示,为现有的钢板吊装钳。

存在以下问题:1、其中吊装杆8与钢板7为线接触,接触面积小,钢板容易被压出较大凹痕,影响后续加工;2、在吊装钢板时,一般预先把多个吊装钳卡在钢板的棱边,然后起吊,由于吊装钳是松垮的卡在钢板上,在起吊初期吊装钳容易从钢板上脱出造成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对钢板损伤小和吊装安全的钢板吊装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钢板吊装钳,包括杠杆1、弹簧2、钢板钩3、压块4、第一销轴5和第二销轴6;所述钢板钩3水平设置,在所述钢板钩3内部设置压块4,所述杠杆1下端通过第一销轴5与压块4中心连接,所述杠杆1中间部位通过第二销轴6与杠杆1上部连接,所述弹簧2分别连接杠杆1上部和钢板钩3上部。

进一步的,所述杠杆1包括把手11、吊装孔12和弹簧安装孔13;所述杠杆1呈杆状,在所述杠杆1上部设有把手11,在所述把手11下方设有吊装孔12,在所述吊装孔12下方设有弹簧安装孔13;所述弹簧2的一端设置在弹簧安装孔13中。

进一步的,所述钢板钩3包括上横杆31、立柱32和下横钩33;所述上横杆31呈杆状,所述上横杆31水平设置,在所述上横杆31一端下部竖直设置立柱32,在所述立柱32的下部水平设置下横钩33;所述压块4设置在下横钩33的上平面。

进一步的,所述压块4包括倒角41、直纹滚花42;所述压块4呈长方形,在所述压块4下部一端设有倒角41,在所述压块4下表面设有直纹滚花42。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在杠杆下端设置压块,在压块下部设置倒角和直纹滚花,使得钢板能顺利插入,压块与钢板的接触面积增大,有效地减少了钢板的表面损伤。通过在杠杆上部设有把手,用弹簧分别连接杠杆上部和钢板钩上部,使得吊装钳在起吊前能够紧紧地卡在钢板上,防止起吊时脱落,有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现有的钢板吊装钳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吊装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压块的主视图;

图中:杠杆1、弹簧2、钢板钩3、压块4、第一销轴5、第二销轴6、钢板7、吊装杆8、吊绳9、把手11、吊装孔12、弹簧安装孔13、上横杆31、立柱32、下横钩33、倒角41、直纹滚花4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该钢板吊装钳,包括杠杆1、弹簧2、钢板钩3、压块4、第一销轴5和第二销轴6;钢板钩3水平设置,在钢板钩3内部设置压块4,杠杆1下端通过第一销轴5与压块4中心连接,杠杆1中间部位通过第二销轴6与杠杆1上部连接,弹簧2分别连接杠杆1上部和钢板钩3上部。杠杆1包括把手11、吊装孔12和弹簧安装孔13;杠杆1呈杆状,在杠杆1上部设有把手11,在把手11下方设有吊装孔12,在吊装孔12下方设有弹簧安装孔13;弹簧2的一端设置在弹簧安装孔13中。钢板钩3包括上横杆31、立柱32和下横钩33;上横杆31呈杆状,上横杆31水平设置,在上横杆31一端下部竖直设置立柱32,在立柱32的下部水平设置下横钩33;压块4设置在下横钩33的上平面。

如图4所示,压块4包括倒角41、直纹滚花42;压块4呈长方形,在压块4下部一端设有倒角41,在压块4下表面设有直纹滚花42。

工作原理如下:

如图3所示,先用手握紧把手和上横杆一端,通过杠杆原理,压块被抬起,此时把吊装钳卡在钢板上,松开把手,在弹簧的作用下,压块压紧钢板。把吊绳9系在吊装钳上的吊装孔中,起重机将吊绳9拉起,通过杠杆原理,钢板的重力转化为压块对钢板的压紧力。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在杠杆下端设置压块,在压块下部设置倒角和直纹滚花,使得钢板能顺利插入,压块与钢板的接触面积增大,有效地减少了钢板的表面损伤。通过在杠杆上部设有把手,用弹簧分别连接杠杆上部和钢板钩上部,使得吊装钳在起吊前能够紧紧地卡在钢板上,防止起吊时脱落,有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