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的门机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83294发布日期:2018-09-18 23:11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梯的门机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在设计电梯时,为了避免电梯轿门在开关门过程中遇到阻碍,通常在轿门系统与轿厢之间预留一定的运行间隙。因运行间隙的存在,轿门系统在电梯高速运行过程中受井道气流干扰而在运行间隙内来回振动,同时,电梯开关门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振动。因此,在轿门系统与轿厢之间设置合理的减震装置,避免轿门系统的振动传递到轿厢,对提升轿厢的乘坐舒适感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梯的门机减震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占用空间小,在保证电梯门机正常运行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电梯运行及开关门过程中门系统的振动对电梯舒适感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

一种电梯的门机减震装置,包括位于轿厢前壁和门机挂板之间的减震垫,所述轿厢前壁具有安装减震垫的安装面,所述安装面上设有安装孔,所述减震垫包括贯穿安装孔的中部以及延伸至安装面与门机挂板之间的第一减震部,所述第一减震部相对于中部沿安装孔径向由轴心向外凸出,所述门机挂板与第一减震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将门机减震装置的减震垫设置于轿厢前壁和门机挂板之间,将门机挂板与减震垫连接,从而使门机系统间接安装于轿厢前壁,使轿门与轿厢保持在竖直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固定,避免因轿底减震垫压缩变形导致轿厢下沉,轿门脱出地坎,轿厢密封效果好,隔音能力强;同时,通过在安装面与门机挂板之间填充第一减震部,并且将门机挂板连接在第一减震部上,从而使门机正常运行时,轿门的振动、门机挂板安装处的振动由减震垫吸收,不会传递至轿厢,保证减震效果。同时,这种减震垫形状一方面可插入安装孔中安装固定,在保证减震效果所需达到的硬度的同时,安装方便;另一方面便于门机挂板相对于安装面之间距离的定位,检验和安装方便。

所述轿厢前壁指代安装轿门的轿厢侧壁,即轿厢前壁不仅仅指代一块轿厢侧壁,凡是安装轿门的轿厢侧壁均认为是轿厢前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门机减震装置中减震垫可以在门机挂板上设置多个,以保证减震效果。

门机减震装置可以直接安装在轿厢前壁上。为了便于安装减震垫以及保证美观,优选地,在轿厢前壁上固定有减震垫支架,所述减震垫支架具有所述安装面。减震垫支架的安装面与轿厢前壁之间形成容纳安装减震垫和门机挂板的连接件的空间,并且相较于直接安装在轿厢前壁上,更便于安装操作。

所述减震垫支架可以由钢板折弯或焊接而成,强度高。

作为优选,门机减震装置还包括抵靠件和紧固件,所述减震垫还包括由中部延伸至安装面另一侧的第二减震部,所述抵靠件紧靠第二减震部端面,所述减震垫具有沿安装孔轴线方向贯穿的通孔,所述紧固件贯穿所述通孔,将抵靠件和门机挂板连接在所述减震垫两端,所述第二减震部具有受抵靠件压紧之前的初始形状以及受抵靠件压紧之后的形变状态,初始形状下第二减震部相对于中部沿安装孔径向宽度不变或变小,形变状态下第二减震部沿安装孔轴线方向压缩,并沿安装孔径向由轴心向外凸出膨胀。

通过设置初始形状下第二减震部相对于中部沿安装孔径向宽度不变或变小,以保证便于安装,在形变状态下第二减震部被压缩膨胀,填充在抵靠件与安装面之间,使安装面两侧均具有减震作用,大大提高减震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紧固件位于通孔内的部位套设有刚性套,在安装孔轴线方向上,刚性套的长度小于初始形状的减震垫长度。

所述刚性套一方面起到支撑减震垫的作用,另一方面限定减震垫轴向上的可压缩长度,避免减震垫被过度压缩,导致减震失效。

作为优选,初始形状下,在通孔轴线方向上,第二减震部相对于中部壁厚全部变薄或仅靠近抵靠件的端部壁厚变薄。便于形变,防止第二减震部在压缩过程中被破坏,同时起到良好的减震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刚性套固定在所述通孔内壁,初始形状下,在通孔轴线方向上,第一减震部与刚性套相应侧的轴向端面平齐,第二减震部长出刚性套相应侧的轴向端面。对第二减震部形变程度进行限位,保证形变适当,不至于减震失效,从而达到良好的减震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紧固件为相互配合的螺杆和螺母,门机挂板上与通孔对应位置设有与螺杆头部形状相匹配的沉孔,螺杆依次穿过沉孔和通孔后,螺杆头部处于沉孔内,且不凸出于门机挂板背向紧固件一侧的表面。

门机挂板背靠轿厢前壁的一侧用于安装门机,螺杆头部沉于沉孔内,保持门机挂板上门机安装面的平整,使门机安装方便,且外形美观。

作为优选,所述抵靠件为套设在螺杆上的环形板,螺母、环形板以及第二减震部依次抵靠;所述螺杆上套设有垫片,所述门机挂板和第一减震部分别贴靠垫片的两侧。

所述抵靠件与门机挂板相互靠拢,挤压减震垫沿轴向发生形变,螺母推动抵靠件向第二减震部施加压力。环形板的外径大于第二减震部的外径。所述垫片隔离门机挂板和第一减震部,防止长时间使用后,门机挂板与第一减震部之间产生粘连,造成拆卸困难。

作为优选,所述安装孔处嵌装有环形的加强套,加强套的外缘设有与安装孔内缘相匹配的定位台阶,所述减震垫的中部穿过加强套的中空区。

所述加强套用于加强安装孔处的强度,并且为门机和门机挂板的连接螺栓预留安装空间。

作为优选,在所述安装面上设有限位件,位于所述门机挂板下方。限位件用于限定门机挂板下沉位置,以防止因门机挂板长时间使用导致下沉,而出现轿门下沉与地坎碰撞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门机减震装置,适用于高速电梯,在保证门机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能够有效降低电梯轿厢的振动,且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成本低,提高了电梯的乘坐舒适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梯的门机减震装置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梯的门机减震装置初始形状下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梯的门机减震装置形变状态下的截面示意图。

图中:1、轿顶;2、减震垫支架;21、安装面;3、门机挂板;4、门灯方管;5、门机减震装置;6、减震垫;61、第一减震部;62、第二减震部;7、加强套;8、螺母;9、螺杆;10、抵靠件;11、垫片;12、刚性套;13、角钢;14、门机背板;15、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电梯的门机减震装置做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轿顶1处的轿厢前壁上通过螺栓固定有门灯方管4,门灯方管4上焊接有减震垫支架2,门机减震装置5安装在减震垫支架2上。门灯方管4上设置两列门机减震装置5,每列门机减震装置5为3个,且沿竖直方向依次排列。

如图2、图3所示,减震垫支架2采用钢板折弯或焊接而成,保证减震垫支架2的强度,同时为减震垫6的固定安装预留足够的操作空间。

本实施例中减震垫支架2具有U形截面,U形的其中一侧边为与门灯方管4固定连接,另一侧边为与轿厢前壁平行的安装面21,安装面21上设有安装孔,每个门机减震装置5包括减震垫6、抵靠件10和紧固件,减震垫6包括贯穿安装孔的中部以及分别延伸至安装面21两侧的第一减震部61和第二减震部62,门机挂板3贴紧第一减震部61,抵靠件10与第二减震部62贴靠,门机挂板3与抵靠件10之间通过沿安装孔轴线方向贯穿减震垫6的紧固件相互固定,减震垫6上设有贯穿紧固件的通孔。

减震垫6具有受压紧之前的初始形状(如图2所示)以及受压紧之后的形变状态(如图3所示),形变状态下第二减震部62沿减震垫6的通孔轴线方向压缩变短。

如图2、图3所示,连接件为相互配合的螺杆9和螺母8,螺杆9在穿过减震垫6的部位套设有刚性套12,即刚性套12嵌于减震垫6的通孔内壁,在通孔轴线方向上,刚性套12的长度小于初始形状下减震垫6的长度,抵靠件10抵靠在刚性套12上时,形成门机减震装置的形变状态。

减震垫6采用橡胶材质,橡胶硬度和刚度根据需要选定,刚性套12采用钢材质,减震垫6与刚性套12相互嵌套后采用热硫化工艺处理,使二者相互固定。

如图2所示,初始形状下,在减震垫6的通孔轴线方向上,第一减震部61与刚性套12相应侧的轴向端面平齐,第二减震部62长出刚性套12相应侧的轴向端面。

如图2所示,初始形状下,第一减震部61相对于减震垫6的中部沿安装孔径向由圆心向外方向凸出,形成相对于安装孔的限位台阶,第二减震部62相对于减震垫6的中部沿安装孔径向不变。初始形状下,第二减震部62轴向长出刚性套12的部位相对于第二减震部62的其他部位壁厚变薄。

如图2、图3所示,螺杆9头部处在门机挂板3一侧,门机挂板3上设有与螺杆9头部形状相匹配的沉孔。抵靠件10为套设在螺杆9上的环形板,螺母8、环形板以及第二减震部62依次抵靠。螺杆9上套设有垫片11,门机挂板3和第一减震部61分别贴靠垫片11的两侧。

门机挂板3上设有沿水平方向(即图1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延伸的条形孔,门机背板14通过贯穿条形孔的螺栓15连接在门机挂板3上,可以通过调整螺栓15在条形孔中的位置来调整门机背板14的位置,以确保门机位置的精确。

如图2、图3所示,安装孔处嵌装有环形的加强套7,加强套7的外缘设有与安装孔内缘相匹配的定位台阶,减震垫6的中部穿过加强套7的中空区,第一减震部61形成相对于加强套7的限位台阶。

如图1所示,减震垫支架2上焊接固定有限位件,本实施例中限位件为角钢13,角钢13位于门机挂板3的下方,抵抗因减震垫6过度形变造成门机挂板3的下沉,进而防止轿门下沉与地坎碰撞。

本实施例中,各紧固件的型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使用状态下,通过旋转螺母8,使抵靠件10压缩第二减震部62,如图3所示,第二减震部62发生形变,第一减震部61和第二减震部62分别抵靠减震垫支架2的安装面21的两侧,在门机挂板3与安装面21之间形成弹性隔断,对门机的震动起到阻隔作用。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